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00句精选短句合集】

励志句子
评论 2022-06-15 08:34:25 浏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2、动词:放歌和纵酒,从中看出杜甫这个时候的狂喜,板书:人——狂欢

3、漫卷(juǎn):胡乱地卷起。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这句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放歌:放声高歌。须:应当。

4、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这个消息惊喜得涕泪交流,沾湿了衣裳.回过头来再看妻子,平日的优愁已不知跑到何处去了;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几乎要发狂.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

5、杜甫因安史逃于蜀,苦等8年,忽闻官收蓟北,喜不自胜,却又与妻子同涕。欢至漫卷诗书,颂歌酌酒。天气甚好,与妻共行囊,于巴峡,穿巫峡,下襄阳,奔洛阳,与妻子同回。

6、百度百科——安史之乱(战争)

7、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

8、欢迎将您的专题讲座、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等与大家分享,来稿请发至邮箱xxyw@txlexue.com。

9、分析诗中的动作、神态描写,尝试运用各种人物描写方法(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等),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

10、⑷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11、译文: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

12、这首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狂喜心情。

13、安史之乱爆发后,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

14、想象白日饮酒欢唱,与春作伴回乡,即从巴峡穿过巫峡,真至襄阳顺流至洛阳。

15、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时乱事已告终。

16、因安史杜甫所避蜀,久年。忽声剑门关,传蓟北消息。涕泪不尽,身望妻儿愁止泣。喜于漫卷书中,白日高颂痛饮,同妻媚光返乡。行巴峡穿巫峡,经襄阳奔洛阳归矣。

17、儿子:(激动地拽着杜甫手臂)“父亲!父亲!是不是我们的军队收复了那些被坏人抢走的土地呀?真厉害!我将来也要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

18、巫峡:长江三峡之因穿过巫山得名。

19、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代宗广德元年春作于梓州。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作者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这种激情是人所共有的。全诗毫无半点饰,情真意切。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20、《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的作者所表达的(爱国)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但表达手法不一样,《示儿》是通过(悲痛的心情)来表达的,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是通过(喜悦心情)来表达的.

21、杜甫叹:“七年前逃难至此,何时才是尽头!”朝暮时,忽闻剑外收蓟北,杜甫叹:“吾之乡,终已收。”落得衣裳上满为泪。喜不自胜,回头看妻子已无愁,望诗书,无心读。却时时刻刻望着故乡,杜甫拿酒杯,欢喜欲狂,一饮而尽!坐于屋檐,一宿没睡。青春一家坐于屋外,天高地阔。乘舟而行,直奔故乡。

22、只因此事,便咏歌饮美酒;春日与之事相衬,岸旁飘柳,晶莹湖水。喜乐后,身似龟,心似箭,便从剑外赶回乡。

23、jícónɡbāxiáchuānwūxiá

24、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

25、《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写下此诗。

26、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28、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2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公元762年(宝应元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他听闻消息后,欣喜若狂,恨不得马上回到和平、安定的家乡。

30、译文: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31、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此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32、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哀鸿遍野,百姓无栖身之所……

33、古今异音、异义词。

34、“初闻涕泪满衣装”则把捷报传来之时诗人喜极而泣、悲喜交集的心情逼真地表现出来。常年漂泊于偏远的蜀地,备尝艰苦,思念故乡而不可回,现在,叛军已平,想到这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样过去了,自己又可以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真是喜极而泣。

35、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后来宰相房琯与叛军战斗时大败,肃宗问其罪。由于杜甫忠言直谏,上书说房琯无罪,肃宗发怒,于是杜甫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36、虎妈狼爸牛娃娃孩子心中的故事大王

3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38、这首诗是唐代宗广德元年春杜甫在梓州时所作。宝应元年十月,唐朝各路大军由陕州总反攻,再度收复洛阳,以次平定河南诸郡县。十一月,进军河北,叛军将领薛嵩、李抱玉、李宝臣、田承嗣、李怀仙等纷纷纳地归降。次年正月,史朝义兵败自杀。延续近八年的安史之乱至此结束。杜甫流亡到蜀地的梓州听到官军胜利收复河南河北时满怀激情写下这首律诗。当听到官军的捷报,诗人热泪奔流,妻儿也一扫往日的愁容,他无心看书,要纵情高歌,开怀畅饮。要返回久别的故乡,并且迫不及待地设想了回乡的路线。全诗叙事抒情,节奏极其轻快,语言特别流畅,逼真地刻画了诗人欣喜若狂的神态,有力地表达了诗人渴望平定叛乱、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激情。

39、回望妻儿,与其不可优伤。喜若狂,糊提笔相愁欢喜。日头照耀放声高痛饮美酒,趁着明媚与妻儿一同返乡。从巴峡穿巫峡,襄阳奔洛阳,与妻儿共回故乡。

40、板书:快诗,理解快的意思:回家快,写诗快,写诗时心情愉快

41、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42、好了,小朋友们,今天的旅行就要这里了。现在是提问时间,请问8年安史之乱一共历经了唐王朝哪几位皇帝?后,让我们一起再来诵读这首诗吧。

43、quèkànqīzǐchóuhézài,

44、掌握诗中的古今异义、古今异音词。

45、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46、↓↓音频在文章末尾,请下拉到底部↓↓

47、欣赏书法也是本课的一大亮点,既欣赏书法,传承文化,又落实背诵目标,一石二鸟。隶书、行书、草书,既欣赏到了不同书体的书法作品,也起到了复习巩固的作用。奔放的狂草书体,符合诗人表达本首古诗所体现的提问喜讯后的狂喜心情和心境。以书法艺术作为载体,形式独特。

48、诵读古诗,感受画面美

49、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50、杜甫:(弯下腰摸着小女孩的头,捋了捋胡子,笑了)“坐船呀,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51、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

52、我们来看诗人后的岁月——

53、安史之乱平定,忽然传来了蓟北被收复的音讯,刚听到的时候,满身都是眼泪。妻子和孩子没了忧愁。随便卷起诗书,欣喜到发狂。白天的时候唱歌又喝酒,结伴一起回故乡。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54、jiànwàihūchuánshōujìběi

55、“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56、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57、意思: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58、第三卷:七言古诗(28首另加杜甫7首)

59、大型纪录片《中国》全集|诗意再现古往今来的开阔历史

60、mànjuǎnshīshūxǐyùkuánɡ。

61、一日,身在梓州的杜甫正在书房读书,暗想:战乱已久,百姓受苦,吾等流落蜀地,已离家多时,不知何时才能还乡?

6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63、理解诗意,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64、⑹放歌:放声高歌。须:应当。纵酒:开怀痛饮。

65、杜甫:“河南河北收复了?终于、终于……”(抹眼泪)我等了这么久,终于可以回家乡去了!”(进屋看向妻子和孩子)咱们可以回家乡去了!

66、女儿:(开心地拍着手,蹦蹦跳跳的)“回家啦!回家啦!父亲,我们要怎么回家呢?坐大船吗?”

67、杜甫捧头于窗边赏景,窗外风光正好。微风袭袭。忽门外传喜,安史停休。杜甫呆呆于地。一会儿他缓过来。泪满裳。其白日饮酒,夜读卷但其狂也不愿再读。杜甫行舟回乡但其心急已在乡也。

68、(杜甫脸上浮现出不可置信的表情,紧接着变成了难以抑制的喜悦。)

69、剑外是指剑门关以南,此处指梓州。蓟北: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的消息,犹如春雷乍响,欣喜若狂,不由得泪如雨下,涕下沾巾。战乱即将平息,百姓疾苦即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转念一想,这一场浩劫,已经像噩梦一般过去了,新的生活马上就要开始,于是又转悲为喜。就这样百转千回,悲喜交加,虽然诗人只用了“涕泪满衣裳”5个字,但是我们都能马上明白,并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的喜悦。

70、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

71、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

72、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73、持久不息之安史之乱,源于763年而渐稳。一日,杜甫阅书之时忽闻剑外收蓟北。放书而喜跳起,初闻满眼盈泪,沾其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蹦跳欲狂卷诗书。日亮风吹,花草摇摆。手举美酒一饮尽,满面笑容高声歌,妻子舞蹈同返乡。木舟在河缓前行,心急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奔洛阳。

74、“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

75、“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

76、纵酒:开怀痛饮。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作伴:与妻儿一同。巫峡:长江三峡之因穿过巫山得名。便:就的意思。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77、轻舟始蜀至洛阳,幻途难比归心。

78、百度百科——杜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79、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80、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81、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11502html

8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写的一首言(律)诗,“闻”的意思是(听说)。全诗围绕(喜)这条感情线索来写的,先写到原因是(剑外忽传收蓟北),开头的表现是:(初闻涕泪满衣裳)。接着用了两个对偶句,点出了诗人的心情:(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再接着,作者收拾行装返乡而去,诗中写到:(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后,作者写到行程迅疾:(既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从中可见,作者的心情确实是(快乐)。这里用了(烘托)的手法。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83、第一卷:五言古诗(33首)

84、罗老师抓住喜悦一词找出全诗共有7个喜悦。

85、(4)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

86、剑外忽传收蓟北,这是国之喜事,青春作伴好还乡,这是家之喜事,诗人与国休戚,以一个喜字统领全篇。这才有全诗欢快明朗的节奏和一泻如注的气势,才有这所谓平生第一快诗。那要是从还乡这个角度说呢,一听官军收复河南河北,马上就收拾行装而且马上就神游在路上,这就是中国人对家乡的情义啊,这不是哪一个人的回乡之旅,这是安史之乱后多少中原流民的回乡梦和回乡路,又是千百年来多少游子的回乡梦和回乡路啊,老杜,用他的至情至性,把这种急切的心情和奔腾的喜悦表现的酣畅淋漓,所以也算是千古还乡诗之首。

87、“安”和“史”分别指的是谁?

88、骄阳照耀下放声高歌,与朋友痛饮美酒齐庆捷讯。杜甫兴奋欣喜、归心似箭,趁明媚春光与妻儿乘船返乡。帆船一刻不停向前行进,即过巴峡直穿巫峡,过几日就到了襄阳,杜甫也一刻不停直奔洛阳。

89、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90、“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胡乱卷起诗书,“漫”字是诗人激动心情的反映。

91、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92、叛军已平,想到这场浩劫终于如噩梦般过去,又可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不再受叛军折磨,四处漂泊四海为家,真叫人喜极而泣。

93、叛军战败。史朝义派10万精兵来增援,列阵于昭觉寺,唐军攻击叛军,杀伤了很多叛军,但是叛军军阵却不动。唐朝镇西节度使马璘奋击,突入叛军万众中,叛军抵挡不住,唐军乘势杀入,叛军大败,转战于石榴园、老君庙,唐军再次击败叛军,斩首六万级,捕虏二万人。

94、安史持久不息,杜甫无奈离乡于蜀。时隔八年,今日终于袭。

95、百姓2:“真、真的吗?”(呆呆地站在原地,手里拿着的东西不知不觉地掉到了地上)

96、《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所写的河南河北与现在地理意义上的河南省和河北省是不同的,诗中的河南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南的地区和黄河以北的地区,也是我们古代所说的“中原”的大部分地区。如今所说的河南河北,一般是指河南省与河北省。但是唐代时期,也就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所写的河南河北包括河南省全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南部、山东省西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西北部,其区域比我们现在河南省河北省所管辖的地域大得多。《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古诗的体裁是七言律诗。这首诗是诗人杜甫流落四川,听到朝廷收复失地这个胜利消息之后的欣喜之作,因此整首诗都洋溢着十分轻快喜悦的感情。全诗情感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诗人无限喜悦与激动的心情。

97、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98、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99、quèkànqīzǐchóuhézài

100、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