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出塞的意思和诗句解释【100句精选短句合集】

励志句子
评论 2022-06-18 09:38:33 浏览

古诗出塞的意思和诗句解释

1、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这里的历史感,包含着正义性,是对边塞护卫汉文明的功绩的赞美。

2、(4)现在,带着你们的理解再读这首诗。(齐读)

3、综上所述,龙城飞将,就是李广。

4、同学们,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吗?(都是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我们把这种描写边疆地区军旅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诗,称之为边塞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唐代的边塞诗——《出塞》。(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5、古诗为什么要押韵呢?我请孩子们再自由读一读。特别提醒孩子们,把每句诗后面的韵脚的韵味读出来。之后我再请了两三个同学站起来朗读,孩子们很快就品味到了押韵的好处,读起来很顺口,听起来很舒服。

6、直接引入,出示三首古诗诗题,先来学习前两首——出塞,凉州词。

7、⽤声律学来解释:诗词是⼀种润物⽆声的熏陶,懂得是⼀个⾃然⽽然的过程。但如何形成熏陶,原理何在,⽅式何为?

8、B.“胡”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少数民族的泛称

9、于茫茫书海中,为你寻找更适合自己成长的有资源和那些锲入心灵的文字。与高人交心,轻松学习,把时间留给更重要的人更重要的事。

10、有一个聪明的孩子就站起来说:如果每句都押韵的话,就没有变化了,就显得很贫乏了。

11、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

12、“秦时明月汉时关”是那样的坚定,那样的久远,一切在空间上、时间上都成为不可消失的印象。它给我们短暂的生命带来了永恒的对立的认识。月色的柔和本来不宜于这坚定的表现,然而本诗的成功就在这里才显得重要。

13、古诗解析:第2首《暮江吟》

14、下面我们就按这样的方法来学习《凉州词》。我们可以查阅资料知道“凉州词”谁来介绍一下?我一起写“词”字。

15、【古诗出塞的意思和诗句解释】现在我也在教我的学生读诗,真好。

16、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17、文字和音乐一样,本身就有着美感,甚至不需要知道意义和背景,光凭音节和字形就能体会。有个朋友给书房取名“仙那都”,我问她为什么选这个,她说好听啊。她不是学文学和历史的,恐怕不知道“仙那都”(Xanadu)是西方人对蒙古帝国“上都”的一种音译,更不会知道经英国大诗人柯勒律治脍炙人口的名作《忽必烈汗》运用,它已成为东方想象的象征。但她照样能体会这个词的美感。这就是文字本身的力量。

18、这时候孩子们的朗读,既有那种押韵的音韵之美,又有快慢起伏的节奏变化之美,加上孩子们那天籁般的童音,听着都是一种愉悦的享受。

19、三个环节读下来,我再吟诵了一下(取的是叶嘉莹先生的调,电影《长城》赵牧阳秦腔唱的其实也是这个调,秦腔一出,瞬间仿佛心灵跨越两千年时间荒漠,秦皇汉武,远驱匈奴,将军百死,壮士无归,深闺遥望,不见君郎,且悲即壮,千秋万古),其实孩子们有的已经能自己轻轻吟出来了(当然,这里我不太敢放手,其实像晨哥和应老师说的那样,换个形式多试几次,把课堂交给孩子们,相信他们能行的)。

20、王昌龄少年家贫,上山借修道之机读书识字,27岁方才入边关投军(唐朝科举初行,世家门阀依然把持着读书取士为官的主要通道)。开元十二年,开始漫游河西、陇右(今甘肃一带)边塞,长征,金甲磨穿,少年的豪情与热血才汇成一首首苍凉豪迈的边塞赞歌。之后,借此才名,方科举高中,金榜题名。所以此时的王昌龄还有一些怀才不遇之感,并不像有的文章和老师说的那样有着那么坚定的投笔从戎之心。

21、“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

22、秦时明月汉时关所对应的其实有一句歌词:孩子,这是你的家。秦汉以来的边塞,秦汉以来守卫边塞的军人,他们所守的是中原辉煌的文明,是我们共同的家。离家,不是个人的小家,是从边塞开始,是无故人,多胡语的异地,是传统的化外之地,天下之外的地方。

23、王昌龄(698~757年),世称王龙标,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西西安)人。

24、但是离家的士卒却没能回还。

25、他让学生在学习文本、借助编者的思考理解古诗的基础上,让学生建立起了一套自己的理解系统,无形之中告诉学生:语文的学习光靠别人提供的拐棍,收获是有限的,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个性化的体会,读出属于自己生命的思考,使自己更深刻、更地把握文本。

26、《出塞》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27、唐朝的时候,道学兴盛,王昌龄二十岁出头的时候,也曾经对道学感兴趣。他跟着一位道长学习道学,学着学着,发现这根本不是他喜欢的事物啊。因为啊,道学是教人“无为”的思想,而此时的王昌龄,正是满腔热血,壮志待发的年龄,他想建功立业,取得一番功名。

28、这个时候就是老师的讲解和引导要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孩子们很自然就联系上第二句“长征人未还”。明月还在,边关还在,出征的将士们,一去不还了,都牺牲在边关上了。

29、白天士卒们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

30、“塞”是什么意思?(边关要塞)“出塞”是什么意思?(到边疆戍守边关)

31、大雪霏霏迷漫了辽阔无边的沙漠。

32、中国诗那么多,没必要⾮让孩⼦背《长恨歌》吧?

33、《出塞》译文: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远征的大军仍然没有回还。只要有飞将军李广守卫在龙城(边塞),不让胡人战马敢踏过阴山半步。《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长安是东方文明的千年古都,世界的中心,唐天子是天可汗,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

34、为什么“长征人未还”呢?在王翰的《凉州词》中有一句诗为它作了解释。自己读一读这首诗,找一找?(反馈:古来征战几人回。)读全诗。

35、是呀,这些守边将士,为了领土的完整,拼死沙场,他们的死是悲壮的,更是豪迈的。谁能把这种悲壮、豪迈读出来?

36、王昌龄跟随着军队的足迹,领略了边疆的大好风光,也见识了战争的残酷。在边疆期间,他写下了大量豪气干云的诗篇,成为当时诗坛耀眼的。

37、描写西湖的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仲夏夜之梦垂柳依依西湖暖风醉游人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水光潋艳晴偏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船头研鲜细缕缕,船尾炊玉香浮浮映山黄帽璃头肪,夹道青烟雀尾炉

38、——我这样教古诗《出塞》《凉州词》

39、为什么唐代的士兵在思念他?(希望能有一位像李广一样的将军来带领他们保家卫国,希望朝廷能够起用良将……)

40、秦时明月汉时关,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1、古诗教学是我们语文老师平常不太愿意涉及的,一来古诗简短,老师很难“发挥”,二来古诗所描写的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隔遥远,不便于学生理解和共鸣。今天刘老师和武老师会怎样展示自己的教学艺术呢?呈现怎样的课堂呢?怀着强烈的期待,走进学校三楼多功能厅。会场上除了我们学校的老师,还有来自宁波大地区乃至外省的语文老师,我刚坐下,主持人就上台隆重介绍两位专家,接着,刘发建老师从容地走上讲台,眼神定定地看着42位学生,他开讲了……

42、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43、学习用恰当的方法理解古诗;想象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44、但使残年饱吃饭,只愿无事常相见。

45、《出塞》唐王昌龄这首诗的意思是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46、课程结束了,但思考还是要继续。《出塞》这首诗意蕴很深,诗本身倒是明白易读,家国情怀,诗意和单元主题这一块是准确的。

47、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在课堂里关注古诗的内容,我没有做课件。上课之前,我把两首古诗抄写在黑板上。这些年我总认为现场板书比课前准课件更重要,因为板书可以有更多的现场互动和生成的空间。

48、二句写征人未还,也有穿越时空的历史感,作者所看到的。不是一时一地的出塞将士远去不回,而是千百年来,绵延不断的热血男儿悲壮而惨烈的出征场面。有了第一句的时间背景,第二句诗词也就有了更加浓厚的历史沧桑感。

49、(赏识)诗从写景入手。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50、请大家自己先读读第一首古诗《出塞》,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诗句的停顿。

51、⑩阴山:山脉名。在内蒙古自治区,是当时的塞外屏障。

52、【古诗出塞的意思和诗句解释】在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里,有两个词对这些英雄做了好的解释,请大家找一找。引诵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5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君⼦好逑。以⽇常语⾔解释起来的话,鸟⼉轻轻唱,落在河洲上;美丽俏姑娘,青年好对象。

54、随后进入新授课。首先请孩子朗读黑板上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两个孩子,一人读一首,都读得不错。全班孩子像刚才两个同学一样自由的读古诗,每一句读通顺即可。

55、A.我国的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阴山山脉

56、其诗以七绝见长,尤其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为。

57、此时我追问了一句,你觉得即将出征边关的将士们,他们真的会醉倒在战场上面吗?

58、学习这首诗,我们也可以用上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

59、这种句⼦,意思⼀读就明⽩,有什么难懂的呢?⽐⽇常语⾔难得到哪⾥去呢?

60、这里交代了由萧关出塞,是往西北走了。

6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6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63、《出塞二首》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秦汉以来,边关多事,烽火不熄,士兵久戍不归。诗人关心边事,同情长期征战的士兵,认为边防上的要害问题是将领无用,不能抵御来犯的敌人,因此借乐府旧题《出塞》作诗以昔讽今。其中第二首诗在《全唐诗》中同时也录入李白诗作下,作《军行》。

64、写诗用典,这个典故不是说你随便怎么取的,特别是对于早自己几百年的人。王昌龄如果要在这里用卫青霍去病的事迹,可以说但使长平大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或者但使长平将军在。或者但使嫖姚将军在,或者但使封狼将军在……有多的方式,决计不会使用但使龙城飞将在这种说法来说卫霍。这里排除卫霍。

65、为什么“欲饮琵琶马上催”这一句的节奏要是二而不是四三呢?

66、野营广漠荒凉得看不见城郭;

67、还,读huán,返回、回到原处的意思。

68、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69、其实我知道的改动就有三次,原先课本上只按沈德潜的说法认为飞将军是李广,后03年改动为龙城指卫青、飞将指李广。这两种其实都有一定的问题。现在的注释既指出了飞将原意,也说了应是一种泛指,尤其是在后世传播的意义流变中。

70、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71、嗨,刘老师又是用那不疾不徐的语调缓缓道来,课堂充满了童趣。我把刘老师的课归结为古诗三步教学法:

72、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73、老师这里有一个小资料,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资料)仅山东一地的戍边战士,能回家的十个里面只有两三人,回家有希望吗?回首有用吗?正如唐代诗人高适所说:(课件出示)征人蓟北空回首。

74、诗歌相和,诗和音乐是天然相结合的,所以借用了音乐的概念,通过节奏、声调和长短三个环节来层层导入。节奏,也就是停顿,类似于音乐中的打拍子,七言绝句,孩子们在《暮江吟》中是了解过的,四三一顿,掌握得都好;声调,也就是强弱和高低,在这里结合注释和对诗句的品读,标注高低强弱(例如秦时明月,长征等词句,气魄雄浑、辽阔怅然);长短,在这里是音节的长短,我结合诗歌的平仄来讲授,平长仄短(现代汉语的四个声调,阴平、阳平合称为平声,上声、去声、和现在不再使用的入声为仄声,就是我们常说的平仄了)像心电图一样,孩子们悟性很高,不愧是诗的民族,诗词歌赋的传人。

75、王昌龄的这首诗是边塞诗中的名篇。主要内容是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

76、⽽这⼀切的基础是,⾄少你“读过”。

77、(3)现在,谁来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地说一说?指名说,自由说。(教师适时讲解“互文”这一文学知识)

78、于是,他辞别了师父,离开家乡去京城谋求发展,寻找进入仕途的机会。但是在长安,王昌龄并没有很好的际遇,于是,他就离开长安,来到边疆,投笔从戎。

79、唯有当你处于相似的情景下,忽然想起⼀句早已烂熟于⼼的诗,触发了共情的钮,才真的能懂得诗词之美。所以有些诗句,可能终我们⼀⽣,都并不能真正去读懂。这就是我说的那⼀点“可遇不可求的运⽓”。

80、秦汉的明月关隘依然长在,可是迎击后突厥而出征的将士们却一去不还了。汉朝的右北平太守飞将军李广曾经让匈奴避之数岁,就算现在让他来镇守边关,毗伽可汗也不敢轻易度过阴山南下袭扰啊。

81、古人常说:“诗以言志。”就是说诗要表达诗人的一种情感,这首诗,想要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回到唐朝,再度走进这首诗。请学生们齐读诗的前两句。读了这两句,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82、不同在哪里呢?孩子们说其它的都是四三节奏,而这一句是二五节奏。

83、(评论)这首诗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84、(2)学生汇报交流不懂之处。

85、远征的大军仍然没有回还。

86、这时候台下就响起了掌声,是热烈的掌声。孩子们知道押韵的美,也知道有变化的美。孩子们能用这样的感悟能力,的确是超乎我的想象和意外的。

87、请同学们读后一句诗“古来征战几人回?”

88、他们只能面对这样的现实,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前两句。

89、引导理解“飞将军”李广。

90、一个女孩很快就举手说,“琵琶”应该是用来弹的,怎么会是饮的呢?

91、王昌龄是不是在呼唤着一种人的出现呢?

92、这样一来,“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不只是汉代的人们,而是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

9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其实还能看出看出“胡马安敢度阴山,龙城有我李唐在。”这一层含义的。当时的人是期望着李氏里面再出一个明主恢复李唐正统,收拾边境问题。

94、⑥龙城:卢龙城,这里指奇袭龙城的名将卫青。

95、第二句,只要主人能让我喝醉,我就能把这里也当作故乡了。可见并不要求主人接待得多周到,只要有酒喝就行。

96、我刚一读完,孩子们立刻都举起了小手。大家都听出来了,与众不同的朗读节奏,是《凉州词》的第二句“欲饮琵琶马上催”。

97、所以,结合他的个人时间线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接下来讨论学术和教参上反复修改的的注释:龙城飞将。

98、孩子们都说,这两首诗都是和战争有关的。《出赛》是将战士们出征没有回来,呼唤飞将,镇守边关。《凉州词》是战士们心里明白,出征的人是很少回来,但他们依然慷慨赴战场。这个时候我做了一句总结,这样的诗就叫做边塞诗。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边塞诗”三个字。通过这样的总结,让孩子们初步理解边塞诗概念。

99、翻译: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原文:《出塞二首·其一》唐代: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00、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长安是东方文明的千年古都,世界的中心,唐天子是天可汗,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在这时如果不是追忆秦汉时的艰难,写唐的胡马南下,简直是杞人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