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国的古诗及诗意【100句精选短句合集】

励志句子
评论 2022-06-26 10:34:20 浏览

关于爱国的古诗及诗意

1、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

2、这首诗则表现诗人辞官的决心,报的信念与使命,以及献身改革理想的崇高精神,语气乐观,形象生动,极富艺术魅力。

3、上片写作者悲愤中原重陷敌手,痛惜前功尽弃的局面,也表达自己继续努力,争取壮年立功的心愿。

4、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5、“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6、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感知诗文大意;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7、莫忘历史屈辱,铸就现代国防!

8、投鞭可填江,一扫不足论。

9、祖国你的父亲不忘收复中原,祖国统一平定中原,收复失地,是故都汴京回归祖国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10、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1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12、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13、,风雨飘摇;个人命运,难以挽回。这两句诗让我们明白了覆巢之下无完卵,个人的命运和时代的、的命运攸戚相关,有了“安”的国,才有“安”的家和人。

14、与朋友们一道感怀中华儿女的铮铮骨气与家国情怀,

15、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16、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17、诗人将这首诗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诗的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命运的担忧。全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18、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19、“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20、胡马风汉草,天骄蹙中原。

21、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

22、文天祥(1236—1282),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公元1256年(宋理宗)

23、苟利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2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25、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诗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26、颈联的意思为:想到前年兵败江西,自己从惶恐滩头撤离,那险恶的激流、严峻的形势,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想到去年五岭坡全军覆没,身陷敌手,如今在浩瀚的零丁洋中,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伶仃。

27、并以此文献给伟大祖国68岁生日!

28、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馀。

29、【关于爱国的古诗及诗意】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30、汉江回,派作九龙盘。

31、这首诗四句押韵,四句的韵脚shan、guan、huan,均收音于an,构成声音上的回环,形成一种音乐美,诵读时显得和谐。

32、文天祥画像宝祐四年)举进士第一。公元1275年(宋恭帝德祐元年),元兵东下,于赣州组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次年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元军议和被拘,后脱逃至温州,转战于赣、闽、岭等地,曾收复州县多处。公元1278年(宋末帝祥兴元年)兵败被俘,誓死不屈,就义于大都(今北京)。能诗文,诗词多写其宁死不屈的决心。有《文山先生全集》。

33、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因为文天祥是宋朝人,当时是蒙古人入侵,所以这是爱国诗。

34、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3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6、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诗歌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37、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38、⑴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39、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40、引导:你是从哪里读出的?读一读整行诗(整句诗)。

41、文天祥,字宋瑞,自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他是南宋文学家,也是一位为后人称颂的民族英雄。

42、【关于爱国的古诗及诗意】过渡:陆游告诉儿子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

43、译文: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44、颈联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诚惶诚恐;今天零丁洋上孤独一人,自叹伶仃。皇恐滩是赣江十八滩之水流湍急,令人惊恐,也叫惶恐滩。原名黄公滩,因读音相近,讹为皇恐滩。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境内赣江中,文天祥起兵勤王时曾路过这里。零丁洋在今广东省珠江15里外的崖山外面,现名伶丁洋,文天祥兵败被俘,押送过此。前者为追忆,后者乃当前实况,两者均亲身经历。一身为战将,一为阶下囚。故作战将,面对强大敌人,恐不能完成守土复国的使命,惶恐不安。而作为阶下囚,孤苦伶仃,只有一人。这里“风飘絮”、“雨打萍”、“惶恐滩”、“零丁洋”都是眼前景物,信手拈来,对仗工整,出语自然,而形象生动,流露出一腔悲愤和盈握血泪。

45、边头多杀伤,士卒难全形。

46、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47、常怀报国之志为民为中华,常思武备兵事强军强!

48、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49、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50、诗人在写此诗的十一年以前,叹息过“死前恨不见中原”,在热烈地期待着旧业的光复。直到临终之际,诗人仍然抱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宋朝的抗敌部队要挥戈北上,赶走敌人,收复失地,平定中原。这对于诗人自己,当然是看不到了,只有后代的儿孙们能看到。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当皇朝的军队收复中原的时候,不要忘记把“北定中原”这个大好的消息告诉诗人,以求了结一桩重大的心事。

51、示儿:写给儿子们看。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诗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但:只是。悲:悲伤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同:统一。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北定:将北方平定。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家祭:祭祀家中先人。无忘:不要忘记。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5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53、零丁洋:即“伶仃洋”,现在广东省中山南的珠江口。

54、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

55、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

56、干戈:干戈,两种兵器,这里指指抗元战争。

57、解释诗句中粗点的词。

58、⑴零丁洋:零丁洋即”伶丁洋“。现在广东省珠江口外。1278年底,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囚禁船上曾经过零丁洋。

59、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经典爱国古诗——《示儿》。“示”是告诉的意思,“儿”是指儿子们。《示儿》是宋朝诗人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们的诗,这首诗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后的抗战号召。

60、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

61、这首《题临安邸》系南宋淳熙时士人林升所作,此为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疑原无题,此题为后人所加。

6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去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同学的这句妇孺皆知)/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精忠岳飞的诗词爱国!)/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当然也少不了忧国忧民的陆游啦!)

63、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64、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感知诗文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65、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66、“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诗的开头两句破空而起,势如千钧,先声夺人地将那种生死都无愧为英雄豪杰的气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肃然起敬。这两句诗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因其崇高的境界与非凡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67、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68、靖康年的奇耻尚未洗雪,臣子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只想驾御着一辆辆战车踏破贺兰山敌人营垒。壮志同仇饿吃敌军的肉,笑谈蔑敌渴饮敌军的血。我要从头再来收复旧日河山,朝拜故都京阙。

69、汗青:因竹片水蒸发如汗,故称书简为汗青。特指史册。

70、同学们,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爱国诗人。

71、组练照楚国,旌旗连海门。

72、译文: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73、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74、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75、哭不成声,强忍泪水询问使者:什么时候真有我们朝廷的军队过来?

76、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77、⑹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中的险滩。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

78、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79、《示儿》以其————来表现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后两句表现诗人对—————的无限希望和坚定信念。

80、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81、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82、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仕途中曾两次因事被贬谪。安史之乱时,被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王昌龄存诗181首,其诗以七绝见长。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后人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人和先驱者。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等。

83、过渡:让我们在陆游的诗句中,寻找他八十五年人生道路上留下的心声吧。

84、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85、西秦百万众,戈甲如云屯。

86、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87、词的下片运转笔端,抒写词人对于民族敌人的深仇大恨,统一祖国的殷切愿望,忠于朝廷即忠于祖国的赤诚之心。

88、经典“爱国”古诗词

89、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翻开语文课本,

90、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91、建功立业的渴望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保家卫国的决心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报国无门的悲伤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如虎。《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山河沦丧的痛苦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文天祥《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92、编写制作:逸夫小学李爱萍

93、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94、(4)“五千仞”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八尺为一仞(一作七尺)。

95、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感之情。

96、后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表达的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97、州桥南北的天街之上,中原父老伫足南望,他们年年盼望王师返回。

98、获取若虹妈妈课文朗读MP3音频,

99、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00、文天祥于宋末帝赵昺(bǐng)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次年正月,元军都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文天祥就在这时写下了这首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