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德经精髓的一句
1、在老子看来,寻求声誉、财物与顾全性命是相对不相容的。过于爱名利必定要付出很大的消耗,越大的积藏必遭受越大的损失。
2、以上就是道德经后一句的智慧和哲理,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不争,以退为进,以无为作有为。老子的道德经精髓如下: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后世尊其为“道教始祖”、“太上老君”。不争,是老子思想的精华之一。多奉献付出,少占用名利,才能更加长久,越发展越好。人要向大自然学习,善居下位,包容万事万物。所以《道德经》中的思想精华:不争、不自生、善下之,全都体现在以上三句话上。老子道家哲学的核心的精神是道法自然!
3、曲线是来自易经的古老智慧
4、出自先秦·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5、智慧观上应该守弱勿逞强,以为老子天下第要懂得以无有入无间的道理。
6、老子说,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他向外奔逐得越远,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
7、根据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了“道”的规律。
8、弱不是甘于弱,弱也不是真的弱,只是看起来弱。强怕变弱,强也不是真的强,只是看起来很强。
9、委屈反而容易保全,能屈反而能伸,因为少而可获得更多。为什么我们会讲“空杯心态”,因为“空”才能装更多。江海不捐细流,故能成其大,就是因为它能够屈身处下,所以成就自己的伟大。
10、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昏乱有忠臣。
11、遵道是成大事的根本,奇谋只是辅助性的手段。
12、经常听到有新闻报道说,某地又出了一个孝子,好吃好喝的都奉养母亲,还经常带着母亲旅游。如果用老子的逻辑想想,这显然是一种悲哀。这难道不是一个儿子应该做的吗?这种事情之所以成为一个新闻,原因只有一个:大多数人都不孝顺父母了,六亲不和了。同样,如果政治清明,所有人都各司其职,怎么会有忠臣呢?
13、管理好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用辩证法三原则,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永远是对立的、统一的和相互转化的。所以要学会“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要做到“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后才能达到"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才是真正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含义。直取利益,把自己利益与他人利益对立起来的人,得不到大利益。
14、老子还强调:“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把握了规律就用以指导实践,而不是用于空谈。
15、老子曰:“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世俗之人看起来都精明世故,唯独我闷头不理俗物;世俗之人整日瞪大眼睛,誓要把这世间看个清清楚楚,唯独我迷迷糊糊。
1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17、“无为而无不为,柔弱胜刚强”,“好战必危”,“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水之形趋低而就下,处众人之所恶”,利他、利众、奉献、贡献的思想,可以团结更多的伙伴,老子“无为”、“柔弱”的思想,在当今竞争的环境中,一定的环境、时机、条件下,仍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18、佛之有三身,化身釋迦牟尼,
19、这种封建思想就是王富民贫的思想,不能藏富于民,设法制止高价位的珍贵古玩和豪华用品,从去除之风上,使百姓无从羡慕嫉妒恨,不生强取偷盗心,从而淡化了贪心与奢求,安心的从事农耕。
20、当你儿子学习成绩第一的时候,你在沾沾自喜发朋友圈的时候,很可能他已被同学孤立,你也被他人妒忌了,未来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二、老子的道德经精髓
1、能够战胜别人的人,不过是更有力量;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2、使百姓没有知识和文化,失去更高的认知判断能力,因为知识可以改变普通百姓的命运,相当于釜底抽薪,一旦失去了知识和欲望,缺乏了眼光和格局,即使是
3、敬人、容人、助人,这不就是水的品质吗?
4、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
5、美妙的音乐会使人听不到正常的声音,五彩缤纷的颜色会使人眼花缭乱,丰盛的美食会使人吃得一时爽快,野外驰骋狞猎会使人心变得残忍疯狂,拥有难得的财宝会使人行为不轨,而要作出防范。
6、中国人比较奇特,专听别人没有说的话。耳朵一边听着别人说的话,心里一边在想别人没有说的话。有的人你说实话他不会听,你说假话的时候就很乐意听。
7、老子说: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8、出自《道德经·第八章》。上善:指大善的人。大善的人好像是水,水总是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却不与万物相争而以平静自持,甚至甘心处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地方。这句话以水的品性来赞扬利他、无私的美德和品格,以及“不争无忧”、“甘于平淡”的精神。
9、老子说“道”是可以用语言描述,但并不是一般平时所说的“道”,“名”可以用文字来命名,但它不是普通的“名”,意思也就是说,“道”和“名”并非是平常用语言和文字就能轻易表达得出来的。
10、没有自知之明的人,拎不清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容易被别人客套的称赞所迷惑,别人夸得越多,他就越膨胀。俗话说得好:“听话听音,锣鼓听声。”人都有自私护短的一面,喜听甘言、爱闻美语。如若只听顺耳之声、阿谀之言,很容易昏昏然、飘飘然,甚至上当受骗。
11、有人问孔子,所有的人都说这个人好,您觉得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这个人不咋地。应该好人说他好,坏人说他坏,这样的人才是好人。可见,无论是道还是一个人,总不会让所有人都满意。
12、刚网上看到一个段子:人不敬我,是我无才,我不敬人,是我无德;人不容我,是我无能,我不容人,是我无量;人不助我,是我无为,我不助人,是我无善。
13、出自先秦·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
14、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15、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16、世间所有人都能认清美好的事物,是因为有不美好的情况存在,只有对比才能发现美,世人皆明了什么是善良,其实就是因为有不善良的事物存在,有了对比才能看得出善良。
17、荀子曰:“自知者不怨人,怨人者穷。”有自知之明的人,遇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会因为一时的失败,就去责怪别人。做错的人明明是自己,反过来却去责怪别人,容易使自己失去人心、陷入困境。这样的人在行动中能扬长避短,无往不胜。
18、一个真正明智的人,既要能看透,又要心中有度。俗话说:“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看透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远见。然而仅仅看透还不够,唯有清空心中欲念,才能保持内心的淡然与轻松。
19、很多人往往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凡事非要争个对错。孩子批评多了,他就会成为你不想要的样子,反正破罐子破摔。先生回家晚了,通过吵架的方式,只会让先生越来越晚回家。
20、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自自然然的。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 有受他人强制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 使然。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 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 境的本性。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 满。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
三、道德经精髓的一句话
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2、“致虚极”——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就像如今还有人在家静坐等,这就是一种将身体放松、心灵放松的状态,把心灵的浮躁全部祛除,脑子里想的事情都驱赶,让心灵放空,感受静的声音,心中平静了,就保持下去,这就是这三个字的含义。也告诉人们在生活中要用心灵感受万物,感受别人的情绪,感受他人的感受,有利于我们为人处世。
3、两军作战,心里带着悲愤的一方容易获得胜利,因为正义受到压抑的时候才是人悲愤的时候。
4、“多藏必厚亡”,并不仅仅指物资方面的损失,也指人的精力、人格、品德方面的损失。贪求私欲者往往被财欲、物欲、色欲、权欲等迷住心窍,攫求无已,终至纵欲成灾。
5、我们姑且把人的悟性分为三种:上等、中等、下等。悟性上等的人,他听了“道”的理论,马上就明白了,就会积极地去实践,把这些理论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而悟性中等的人呢,他听了“道”的理论,半信半疑,有时候相信比较多一点,有时候怀疑比较多一点,有时候也会去实践一下,但不久又放弃了,我们大多数人,都属于这一类人。悟性下等的人在听完“道”的理论后,他完全听不懂,他以为你在讲故事,开玩笑,所以就会哈哈大笑起来,如果他要是不笑,那反而就不足以称为“道”了。
6、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7、老子,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
8、为什么很多小时候很的孩子,后来越来越平凡了?要知道,越就越孤单,越没有朋友,越没有群众基础,一个人能走多远?后终将归于平淡。
9、《道德经》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0、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11、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2、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13、一个人,可以具备过硬的实力、高尚的德行。却不能到处夸耀,给自己树敌。枪打出头鸟,树大易招风。对待自己的事情,要足够努力;对待别人的态度,要足够谦和。
14、“和光同尘”既是对外的处世,也是对内的修身。大凡有道之君子,或德行高洁之士,必有一股清高之气,不愿与人和同,于是流于狂狷。狂者过之,狷者有所不及。
15、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
16、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17、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是国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气概。
18、花看半开,酒饮微醺;月盈则亏,水满则溢。这是天下正道,亦是人生至理。
19、每个人终的归宿,都是自己。爱自己,是高级的生活态度。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你怎样善待自己,就会怎样善待人生。生命的尊严,来自于内在的丰盈,而不是欲望的满足。观照自己的心,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20、法身禅祖,老子也。亦名大仙。亦名佛。
四、道德经的高境界
1、据说老子八十岁生日的时候,很多人都来庆贺。人们向老子请教长寿秘诀,老子没说话,只是张开大嘴。大家都很疑惑,老子解释说:坚硬的牙齿都没了,而柔软的舌头却完好无损!
2、无为而治是本章的主题思想,但是要无为而治,就必须做到以上几点。这是用制度、法律、文化等方法来治民的一种理念,从而达到圣人不去治,而能达到治理的更好的治。
3、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人的美丑,是没有什么固定标准的,一个人在你的眼里很漂亮,但在别人眼里,可能就不漂亮了,这是因人而异的,不是千篇一律的。就算是同一个人,你心情好的时候,可能怎么看都很漂亮,但在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可能怎么看都不顺眼。所以不管是人还是事物的美丑,是无法定下一个普遍的标准的,我们看大自然的各种动物、植物、万事万物,你说哪个美?哪个丑?没有分别呀,各有千秋,各有各的看点。
4、人这一生,就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想要认识世界、了解他人,就必须先从认识自己开始。人贵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更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自己不懂的,就不要装懂,自己无法掌控的,就不要强行干涉。
5、《道德经》第三章原文如下:
6、不少人总在思考:宇宙是从哪里来的?我们人又是从哪里来的?老子帮我们发现了这个秘密:宇宙与万物,当然也包括我们人类,都是一种叫作“道”的力量所造就的,“道”就是宇宙与天地万物,也包括我们人类的源头。西方《圣经》中说,是上帝创造了宇宙和人类,但《圣经·新约》中也说:“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说到这里,即使你还不能理解,但应该也大致了解了我们所疑惑的宇宙与人类的秘密:大道。
7、经本道性,故之所处,对照。
8、水的凝聚力极强,一旦融为一体,就荣辱与共,生死相依。
9、老子的《道德经》中的精华是:“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所作的哲学著作,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名著之一。
1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1、水停留在别人厌恶的地方,而从不表现出报怨、烦恼、忧愁,反而竭尽所能,满足万物的需要,以自己微薄之力,奉献他人,满足社会,做一颗默默无闻的螺丝钉,只有付出,没有索取。
12、由于道实在是太广、虚、无,《道德经》所含智慧太高、大、尚,为此,我们通过以下5句话,来领悟《道德经》的精髓。
13、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曰:治理大的就好像煎小鱼那样。也就是说不可乱加干扰,要按照火候来照料,绝不可以 还不到时候就乱翻乱搅,把小鱼都搅 糊了。治理一个组织,也必须像煎小鱼那样谨慎从事,绝不可不到时机就胡搅乱作把事情搞糟。
14、老子曰:治理大的就好像煎小鱼那样。也就是说不可乱加干扰,要按照火候来照料,绝不可以还不到时候就乱翻乱搅,把小鱼都搅糊了。
15、治人事天莫若啬。
16、金银财宝即使堆满屋,终究也未必能守得住,因一时富贵而骄横无礼的人,再多的财富终究都是祸根,所以做事情要懂得功成身退,不宜高调,这就是人世间的规律。
17、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18、不争可以有更和谐的人际关系。坐公交的时候,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座位,免去站着的颠簸。可是如果车上有老人上车,年轻人们主动不争,让老人可以有座位坐,这无形中就做了善行。这种善行在社会上成为一种风气,那么人与人的关系就会和谐很多。
19、“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20、这个道的含义丰富,既包括自然之道,也包括社会之道,更重要的是,它是指导我们做人处事的为人之道。
五、道德经霸气的一句话
1、出自先秦·老子《道德经·第四十章》。
2、自 老 子《 道 德 经 》 问 世 以 来,人 们 对 其 研 究 探 讨 从未 间 断,仁 者 见 仁,智 者见 智,众 说 纷 纭,莫 衷 一 是。我 认 为,“天 人 合 一”的 思 想 念、 “道 法 自 然”的 处 事 原 则、“无 为 而 治”的 行 为 方 式,是 其 思 想 精 髓,应 作 为 重 点 来 研 究,进行 深 刻 思 考 。
3、天地并无所谓“仁爱”,而是把万物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其自然。
4、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其实在社会中,不一定要当别人的强者,强者就是用来打败的。我们也会发现一个单位往往的并不升职快的。因为强者往往难以低头、自傲自大、唯我独尊、难已容人。那些恃强凌弱的人才是真正的弱者,那些自认为很聪明的才是真正的笨蛋。真正的强者,是自己的内心强大。
5、“守静笃”——守住静的状态保持笃定。与“致虚极”现在引申为“虚极静笃”一个成语。其实和“致虚极”意思相近,当你达到静的状态时,不要觉得就成功了,要保持住,守住这份心里的宁静,才算达到目的,要用坚定的信念支撑着这份静,有的人打坐心里却乱成一团,有的人忙忙碌碌,心里却静成一片,所以要注重内在静,这才是根本。
6、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7、孔子曰:“无欲速,欲速则不达。”人生是场马拉松,与其走得快,不如走得稳。成功学上,有个“一万小时定律”:要想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需要每天坚持三小时,十年不间断。付出一万个小时的努力,才能做出成绩。
8、世上再难做的事情,也有它好做的时候,人之所以成功大事就是从这件事情还是很简单的时候就开始去做了,做天下大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做成了,所谓大事也是从小事开始做起的,所以做大事、难事,成就大业都是从简单的时机,从小事做起来的。
9、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
10、说到“德”,我们会联想到“道德”“品德”“美德”这样一些词汇;如果再往深处问一下,这些所谓的“德”,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样的“德”,对我们人类有什么用呢?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回答了这个问题。生育万物的源头和隐藏在万物中的规律,就叫“道”;知道了这样一个源头,明白了万物中的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做的人,就是有“德”的。“道”在外,是客观规律;“道”若入心,并驱动行动,就是有“德”。
11、老子说:道生出一(阴阳未分之气),一生出二(气分化为阴阳),二生出三(阴气、阳气、阴阳交合之气,是为三),三产生万物;万物背阴而向阳,在阴气、阳气以及二者交合中保合太和。
12、老子说:好的统治者,人民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
13、《道德经》有言:“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4、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又是相互依存的。事物的对立是的,同时,事物的相互依存也是客观的,也是的。《道德经》第二章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不立一方,另一方也不存在。立了一物,必有另一物与之对应存在。
15、其实,做人有韧劲、懂变通,以柔克刚何尝不是大智慧。顺应天意的人,则都懂得“示弱”。性格弱的人,往往愿意与人为善,广结善缘。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走到哪里都顺风顺水。身体弱的人,往往重视养生保健、坚持锻炼身体。打打太极拳,做做五禽戏,不暴饮暴食,不过劳过逸。如此日积月累,必定能收获健康与快乐。
16、任何强大的东西,皆是从小积累而来,称之为:聚沙成塔,积微成著。
17、水无颜无色,如光明磊落、无欲无求。
18、让百姓有吃有穿就行,保持身体健康,平淡安稳的活着即可,使他们丧失远大的理想与有所作为的志向,不起逆乱之意,常怀谦卑之心,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19、故所为三界三花一果,所指三佛一指观。明心见性,正遍行觉!无碍方圆。是为无教辨解,
20、真正懂得“道”的人,是顺其自然,表面上看起来无所作为;但实际是则是没什么事情做不到。按照“道”的原则来做事情,在不动声息之中大有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