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不加点的意思【精选100句文案】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2-19 16:08:43 浏览

一、文不加点的意思

1、《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衡揽笔而作,文不加点,辞采甚丽。”

2、(误用):易误用为形容田园生活。

3、提示:常常误用于褒义场合。

4、典故:这词出自汉代扬雄的《答刘歆书》。扬雄是当时的文学大拿,刘歆也是大学者。不过,这可不是什么亲朋好友的往来书信。是刘歆非要扬雄写的一部专著,把扬雄逼急了,回信说,要书没有,要命一条。

5、误解:这可是长辈的殷殷嘱咐,拳拳之心啊,却容易被误会成了揪着耳朵训斥,当面命令。就差痛殴的节奏了。

6、误解:现在往往误解为相反的意思,用来比喻消息或者传说毫无根据。

7、(误用):常被误用替代“首先”。

8、提示:厌,满足。不可理解为“厌倦”。

9、释义: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

10、(例句)他现在可是总经理眼里的红人,炙手可热得很。

11、(误用)常误用为褒义词,指某种新制度的开创者。

12、(示例):这篇文章意义不大,作者所提并非什么石破天惊之见。

13、(示例):面对五四时期的伟大作家,现在的很多所谓的作家,实难望其项背。

14、文不加点,说难不难,但说容易也是太小看了点。

15、(示例):他的成绩超过我们许多,我们真是望尘莫及了。

16、释义: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

17、(误用)常被误用为“进入屋子”。

18、(示例):父母一生相敬如宾,是夫妻的典范。

19、(解释)求、责:要求;全、备:完备,。对人对事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20、提示:抗,对等。不可理解为“对抗”。

二、文不加点的意思蚂蚁庄园

1、(误用):易和“娓娓而谈(形容谈论不倦)”混淆。

2、典故:《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3、日常交往中,如果能来上几句网红词,说出来的话会显得时髦有趣。其实,我们从古传下来的那些成语,当年都是经典“网红”。

4、释义:意为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或下辈的人就学着怎样做。

5、(误用):易误解为听者没有理解。

6、(误用):常被误认为是“害怕发表言论,不敢说话”或“危险的言论和行为”。

7、释义:指不能当作典范或准则。

8、典故:据《晋书.文苑传》记载,晋代文学家左思文章写得特别好,他的作品《三都赋》写成以后,因为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他作品的人只能争相抄写,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都供不应求,导致洛阳的纸价大幅上涨,才有了这个成语。

9、(解释):足:够得上;训:法则,典范。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10、(解释):胜:禁得起;烦:烦琐。烦琐得使人受不了。

11、释义: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指因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12、(解释)胜:禁得起。烦:烦琐。繁琐得使人受不了。

13、他文学水平特高,写文章文不加点,不能不令人佩服。

14、(示例):来往的人对这个劣迹斑斑的小青年都是侧目而视。

15、谢老下笔千言,文不加点,不愧是文鸟之梦。

16、(误用)常被误解为罪行还没有达到被杀的程度。

17、家长再也不用为英语发音犯愁了

18、(示例):任何方案的拟定,主事者都不宜先入为主,师心自用,要取决于大多数人的意见。

19、不过,如果会错了意思,原本高大上的一段话反倒会变成了笑话。看看有哪些容易用错的成语,小心不要掉坑里。

20、不信就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些词,

三、文不加点的意思

1、他的做法就是不足为训,但是,他说的话是不刊之论是十分不忍卒读的。以上便是他的文不加点,可见他的无所不能。

2、他思索片刻,便拿起笔来,文不加点地完成了一篇精采的社论。

3、(示例):这真是三人成虎啊,明明是不可能的事,如此一传竟成真的了。

4、提示:并非褒义词。不能用于表示群众以干部为榜样。

5、释义:原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外,有难以形容的奇境。形容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6、(释义)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7、mùwúquánniú

8、解释: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9、(解释)比喻权势大,气焰盛,(多指权贵气势盛)使人不敢接近。

10、提示:危,正直的。是褒义词。

11、(误用)常被误用为没有全局观念。

12、提示:常误解为经营不善,很萧条。

13、(误用):易误解为尊敬。

14、《初学记》卷十七引汉张衡《文士传》:“吴郡张纯,少有令名,尝谒镇南将军朱据,据令赋一物然后坐,纯应声便成,文不加点。”

15、释义:对某事用心,到了别人达不到的地步。

16、误解:这个词现在误解的很厉害,很多人误解为,一个人所犯下的罪行,还没有达到被杀的地步。这个误解,立刻执行的死刑,减成了坐牢。

17、孔子说:“政治清明,言语正直,行为正直;政治黑暗,行为也要正直,但言语应谦逊谨慎。”

18、(解释):蹉跎:时光白白过去。指虚度光阴。

19、释义:表示极沉痛地悼念,即使自身死一百次,也换不回来。

20、(示例):逃难至此,他已是身无长物,十分落魄。

四、文不加点的意思点

1、出处:宋·苏洵《上田枢密书》:“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

2、(示例):他是个胸无城府的人,很是单纯坦率。

3、出处:孔子·《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示例):母亲的耳提面命,我时刻不敢忘。

5、(误用):常误用来形容没有特长。

6、(解释):差,程度副词,勉强。大体上使人满意。

7、曹操想着,我这不是热爱人才嘛,就安排了不少的活动给祢衡参与。结果祢衡不但不领情,还看不起曹操,后后者实在受不了,就把他送到了荆州的刘表那里。

8、提示:“哀兵”不能误解为哀丧的军队。

9、释义: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望其项背它还有只能看到背影,看不清头部的意思,也可以用来比喻可以企及对方所达到的成就或境界,但通常以否定句表示与“望”的对象有一定差距。

10、出处:《诗经·卫风·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11、很多问题都能轻松解决。

12、"文不加点"早语见萧统《祢衡〈鹦鹉赋>·序》:"衡因为赋,笔不停缀,文不加点。"

13、提示:只能表示贬义或自谦。

14、提示:一些媒体多用其指惊人消息,属误用。

15、(解释):原形容箜篌的声音,出人意料,有难以形容的奇境。后多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16、(示例):这么些年我一事无成,不过是蹉跎岁月。

17、(误用):误用在母女、婆媳等其他家庭关系之间。

18、(误用):常误用为形容文章写得不好。

19、(示例):事到如今,再去追究谁是始作俑者,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

20、(解释)然:正确。不认为是正确的。

五、文不加点的意思造句

1、出处:明·胡应麟《诗薮》。

2、出处:《汉书·五行志上》:“郑以小国摄乎晋、楚之间,重以强吴,郑当其冲,不能修德,将斗三国,以自危亡。”

3、很多人总开玩笑说“没文化真可怕”

4、(解释):形容口吃的人吐辞重复,说话不流利。

5、4写文章要能文不加点,一气呵成的,一定是具有相当文字修养的人。

6、(解释):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文不加点造句这篇文章写得波澜老成,文不加点,实在是部好作品。他奋笔疾书,文不加点,片刻写完了这篇文章。由于父母都是作家,耳需目染之下,他也极具文才,能援笔成章,文不加点。多年的记者生涯,成就了他文不加点的写作功夫。

7、(例句)当旭曰初升,大自然在瞬间苏醒,那种光辉和美丽现代世界无法望其项背。

8、(示例):听他说洋人不是,口虽不言,心下却老大不以为然。

9、出处:杜甫《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10、例句:清吴沃尧《历史小说总序》:“从前所受皆为大略,一蹴而就於繁赜,毋乃不可。”

11、(释义)然:是,对。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12、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二回。

13、(解释):安:安然,坦然;之:代词,指人或物;素:平常。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14、提示:原是褒义词,现多用于讽刺。

15、(误用):常被误用为“进入屋子”。

16、☞背诵课文其实有诀窍!这个一定要为孩子收藏!

17、(解释):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18、(误用):易误用为形容人专心,没有听到。

19、释义:以千金答谢当初一顿饭的接济之恩。比喻得人恩惠,切莫忘记,当图回报。

20、快乐地读书、写字、算术、画画、做游戏,开动脑筋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