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长亭别送莺莺离人伤感的唱词?
《西厢记》之长亭送别中崔莺莺的唱词:【滚绣球】恨相见得太迟,怨离别得太快。柳丝虽长,却难系住远行人的马,恨不能使疏林一直挂住那斜阳。张生的马慢慢地走我和车紧紧地跟随,刚刚结束了相思之苦,却又早开始了别离之愁。听他说“要走了”,人顿时消瘦下来;远远地望见十里长亭,人更消瘦了:这离愁别恨有谁能理解?【叨叨令】看见准备着离去的车和马,不由得我难过生气;还有什么心情去插花儿、贴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妩媚;准备好被子、枕头,只要昏昏沉沉地闷睡,从今后,那衫儿、袖儿,只会揩满流不断的泪。怎么不愁煞人呀?怎么不愁煞人呀?从今往后,张生你要书信给我赶紧寄。【满庭芳】斟酒上菜太快,相对片刻,马上又要分离。如果不是酒席上母子间需要回避,真想和他叙叙夫妻之情。虽然只能相守得一时半会儿,也算是我们夫妻同桌共食了。眼里空留着深意,回想起其中的波折,差一点化成望夫石。
西厢记第二集张生台词?
《西厢记》第2集 | 崔莺莺:初见张生,失仪态;再见张生,丢魂魄
若说张生因崔莺莺“临去秋波那一转”而费尽心思,特意搬进普救寺,是张生自作多情的白日做梦;那么,崔莺莺园内依韵作诗对张生,又“陪着笑脸儿相迎”不舍离去再“回顾”,就是崔莺莺一见倾心下的芳心暗许。至此,一段无论是苦恋,虐恋还是绝恋的感情,也无论是一场世俗婚姻还是自由婚姻才正式开启。
张生虽然是个封建礼教时的读书人,但却并不是个呆板无趣,不解风情的书生。相反,他不但生性风流,放荡不羁还特别会拨雨撩云,能说会侃。
按现在的话说,张生就是个情场高手——不但有一副美男子的皮囊,还善于制造巧遇邂逅,并能熟练运用撩妹技巧。
然而,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崔莺莺于张生无意,别说与莺莺书简传情,私定终身了,怕是任他“十八般武艺”齐上阵,也只能临月独作吟,苦思月中人了吧。毕竟,张生骨子里除了放浪还有懦弱;毕竟,张生还是个读书人,而不是个土匪恶霸。
话说,张生之所以搬进普救寺,更大程度上是耽于莺莺美色,至于心中到底钟爱莺莺几分,实在是有待一番斟酌。与其说张生对莺莺是一见钟情,倒不如说是见色起意。
若问崔莺莺如何倾国倾城容?如何一顾倾人貌?除了张生一见莺莺就为之倾倒,迈不动步的表现可以作以说明外;但看给崔相国做法事那日的众僧形容姿态,也是好的说明——道场上的“大师年纪老,法座上也凝眺”,主持法事的和尚也看呆了,竟然把法聪的头当做金磬敲打起来,“……贪看莺莺,烛灭香消。”
刚刚住进西厢房,张生便向和尚打听得知一消息——莺莺每晚会在花园内烧香。于是乎,夜深人静,夜月临空,张生便提早等在太湖石畔墙角边,为的是待莺莺至园中焚香时,能饱看她一会儿。
莺莺在园内焚香祈愿罢了,倚栏长叹,似是有伤心之事,难解之情。这时候,情场高手张生就此上场,他隔墙踮脚定睛望,侧耳听,将凭栏而依,长吁短叹的崔莺莺全然看在了眼里。
人在心情低落的时候,容易伤春悲秋,也容易善感动情。张生即是抓住了崔莺莺当时的心理,随即便高吟了一首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在古代一直都有“男女七岁不同席”的传统,即便是亲兄妹/姐弟,到了七岁之后也不能坐在一起吃饭。故而,虽然莺莺有个亲弟弟(叫欢郎,不知道具体年岁,推测应该还是个小孩儿),但是,若是遇见什么烦恼或危急之事,这个亲弟弟恐怕也是拿不出什么主意,也与她商量不出什么计策。(这一点从后来的判贼孙飞虎欲掳崔莺莺为压寨夫人一事可以得知)
另外,崔老夫人“怕俺女孩儿折了气分”,一旦崔莺莺踏出闺阁,便让红娘“影儿般不离身”地看着她。然而,相国之女的莺莺却是“针黹女工,诗词书算,无不能者。”莺莺是小姐,红娘是侍妾。小姐是个才女,侍妾或许只是个端茶送水,伺候她饮食起居的仆人,哪里需要多大学问,多大才情?显然,俩人知识水平并不对等,莺莺抚琴奏曲,吟诗作对,红娘只能拍手叫好,大赞妙哉。而至于好在哪里,妙于何处,她哪里说的出来?
根据马斯洛层次理论来讲,当下的崔莺莺追求的是更高层次需要的满足——精神享受。她需要的是一个能够与她精神上产生共鸣、灵魂上产生碰撞的人。环顾之下,身边并没有这样的人,这便导致了崔莺莺无知音可畅谈,无知己可交心。
在焚香祭拜发愿之后,心事涌上心头之际的特定的情境之下,久居深闺的崔莺莺,更觉孤苦寂寞,情思不快。而就在这时候,张生出现了,还吟了一首正合崔莺莺心境的诗句,在感叹月夜静寂,春夜清悠之余,却又感慨既然月光如水清朗朗,花影寂寂静幽幽,怎么就看不见月中佳人呢?
听到这样的句子,崔莺莺自然会想这吟诗之人原来也是个苦闷难诉、孤独悲怜的主儿,要不然怎么会在夜深人静时对月感伤呢?故而,在赞叹“好清新之诗”之余,崔莺莺的共情也跟着来了,既然我们是同病相怜之人,我也就依韵做一首回应你吧。于是,崔莺莺便附和了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张生一句“好应酬得快也呵”,除了赞叹莺莺才华出众,对诗之快;大抵还有心中难以言喻的畅快——试探莺莺之计得逞,并得知莺莺原来是个孤独寂寞的姑娘。然而,内心孤单落寞且未经世事风霜的深闺女子容易撩,看来赢得这姑娘的芳心是胜利在望了。
于是,张生便更大胆了一些——“我撞出去,看他说甚么。”张生乐滋滋“拽起罗衫欲行”,崔莺莺喜盈盈已是“陪着笑脸儿相迎。”虽然怕夫人嗔怪的红娘“不做美”、“忒浅情”又赶忙把莺莺唤回了家。
但这次,崔莺莺是真真的见着张生了,而且在离去之时又“回顾”了他。然而,显然这回不同于上次的“回顾觑末”。上次是无意识地回看,或许根本没看到张生的人,而这次则是对诗之余未尽兴,张生兴然前行欲来,而红娘催促,莺莺悻然而不舍离去的回眸。
随后,做法事的日子就到了,二人便在道场之上得以再度相见。这位张生张公子依旧时不时地要瞟一眼貌似天仙的莺莺姑娘,而这时候,崔莺莺也注意到了那晚曾临月作诗的张生。
张生只顾贪看莺莺,心思全然不在点灯烧香上,心不在焉、手忙脚乱地忙活了一晚上。而崔莺莺也是一再将目光移至张生身上,看他“外像儿风流,青春年少”,知他“内性儿聪明,冠世才学。”
所谓“你不看我,怎么知道我看你?”张生眼珠子都不舍得转地看莺莺,自然看到了崔莺莺在他身上停留的目光,哪怕一瞬间。故而,张生不由又生发出一句“那小姐好生顾盼小子!”
而这时的“顾盼小子”却也已经是意义了——就是一个痴情女子看自己钟意的儿郎时的顾盼。这一点可以《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所写为证——崔莺莺向红娘自述“自见了张生,神魂荡漾,情思不快,茶饭少进……”;还抱怨“今日个玉堂人物难亲近……我欲待登临又不快……小梅香伏侍的勤,老夫人拘系的紧……”,且满心满眼都是张生,“想着他脸儿清秀身儿俊,性儿温克情儿顺,不由人口儿里作念心儿里印……”
坐不安,睡不稳,只想着张生昨夜之诗实在清新;食难咽,寝难安,只想着张生俊俏脸庞,性情温。夜月对诗,初见张生,欣喜相迎,全然没了大家闺秀之仪态;道场做法,再见张生,回转家中,“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
虽说崔莺莺似乎是少了当时女子的矜持,但是,不得不说,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的封建大家长制的背景之下,在张生与崔莺莺情定之初,崔莺莺才是主角,不但是因为她是一个女子,还因为她直接决定了这场自由恋爱是否会开启,以及这段情事是否会继续推进,有所结果。但凡她当初一个不愿意,或者是没有反封建礼教意识,或者是根本看不上家道中落的张书生,之后,他们二人都不会有什么故事。
高翰文在大明王朝的经典语录?
1、“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朕刚才念的是唐朝李翱的《问道诗》。朕喜欢就是后一句“云在青天水在瓶”。你们这些人有些是云,有些是水,所做的事情不同而已,都是忠臣,没有奸臣。——嘉靖边吟诗边从通道走向御座,入座后和群臣笑谈
2、家事国事天下事,朕不敢不知啊。家事国事天下事,朕也不是全知呀。——嘉靖笑对群臣的恭维
3、我教你两句话你记住!一句是文官们说的“做官要三思!”什么叫“三思”?“三思”就是:思危、思退、思变!知道了危险就能躲开危险,这就叫“思危”!躲到人家都不再注意你的地方,这就叫“思退”!退下来了就有机会,再慢慢看,慢慢想,自己以前哪错了,往后该怎么做,这就叫“思变”!武官说的那句话:置之死地而后生。——吕芳含泪对冯保擅自打死周云逸之后又抢功报瑞雪闯了大祸的教导
4、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无非像周云逸那样,把这条命献给大明就是。——高拱在裕王府上豪言
5、真正的贵人换了衣服是不愿意让人家一眼看出的。仔细看才知道一天换了四次衣服,这才是贵人。——杨金水对外商解释为什么同一种花纹的图案要设计出几种变化
6、《左传》上说:君以此兴,必以此亡。——胡宗宪对谭纶的理解泪语
7、卖油的娘子水梳头。我这些织机绸行可都是为织造局开的。哪一天杨公公瞧着我不顺眼了,一脚踹了我,我照旧能活。——沈一石回杨金水说自己装穷
8、有些事不上称没有四两,上了称一千斤也打不住。——杨金水告诉李玄有些事不知道就是你的福
9、农谚云:狂风不终朝,暴雨不终夕。 ——旁白
10、孔子说的“知不可而为之”是告诉世人做事时不问可不可能,但问应不应该。——胡宗宪痛斥马宁远
11、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下事坏就在坏在这里。——胡宗宪对马宁远包庇毁堤人的长叹
12、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恨相见的迟,怨归去的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李玄唱昆曲《西厢记.长亭送别》
京剧西厢记送别唱词?
长亭送别 唱词:
(崔莺莺)伯劳东去雁西飞,万水千山何日归。
眼中流尽血和泪,心底还同未烬灰,未烬灰。
我未送行先防你去,你未登程先约归期。
(张君瑞)合欢未已离愁又相继,昨夜成婚今朝就别离。
(崔莺莺)此一去鞍马秋风自调理,顺时善保千金体。
(张君瑞)此去非得已,愿卿珍重保玉躯。
(崔莺莺)你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
(张君瑞)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频寄。
(崔莺莺)切莫为蜗角虚名.蝇头小利,拆散鸳鸯两下里。切莫要金榜无名誓不归
京剧西厢记唱词?
京剧西厢记唱词如下:面对别离你会感到歉意,而我心理的苦也非三言两语,那澎湃的情绪要如何让它安静,连风吹过都以为是你的声音,分开两地,心却靠的更紧,你的每个消息,我都听的仔细,我终于能明白什么叫魂牵梦系,连路人看来都像是你的背影,纵然朝思暮想会让人憔悴,我也不愿意少想念你一天
西厢记经典语录?
西厢记经典语录?
1、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2、万金宝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
3、云路鹏程九,雪窗萤火二十年。
4、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
5、情已沾了肺腑,意已惹了肝肠。
6、郎才女帽合相仿。 眉儿浅淡思张敞,春色飘零忆阮郎。
7、翠裙鸳绣金莲小,红袖鸾销玉笋长。
8、纵然酬得今生志,着甚支吾此夜长。
西厢记张生与莺莺约会的唱词?
这是张生进京考试,与崔莺莺长亭告别时,莺莺的唱词。
1-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快快的行,车儿快快的随,
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这也是崔莺莺的唱词,情景与上一段是一样的。
2-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
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西厢记的经典词句?
银样镴枪头。—— 西厢记经典语录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镴(Ia辣):是一种铅锡合金,色似银,亮而软。本句大意是:外表是银子做的,实际是镶做的枪头。~比喻中看不中用。后人用此语来比喻虚有其表,其实无用、无能的人或物。地生连理枝,水出并头莲。 元·王实甫《西厢记》连理枝,并头莲:比喻夫妻相伴相随,感情深厚。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 见元·王实甫《西厢记》。这两句大意是:江间波浪汹涌,如一堆堆白雪直向长空冲击,天边秋云翻卷。诗句境界开阔,气象雄浑,可用来描写风急浪险的秋江景色。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西厢记名言好句见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本句大意是:祝愿普天下的有情人都能结成美满的夫妻。在长期的封建杜会中,“门当户对”的择偶标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形式,成为青年男女自由结合的严重阻碍。《西厢记》,描写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要求以及他们对封建势力的斗争和胜利,并在他们的美满结合中发出了“~”的美好愿望。这一愿望提出“有情”是青年男女择偶的标准,婚姻应建立在自觉自愿、由当事人自己主宰的基础上,这无疑喊出了封建杜会无数青年男女的心声,成为数百年米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青年男女为追求爱情幸福而斗争的号角。在今天,一些旧的封建传统观念仍然没有消失,在婚姻上还存在。好事多蘑的现象,而~仍然是对“有情人”的美好祝愿。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霜林醉:树林经霜而变红。醉,指红。这两句大意是:早晨,经霜的树林都变红了,是谁把它染得红颜如醉?都是离人那流不尽的眼泪。这两句是莺莺送别张生时的唱词,形容伤别的眼泪染红了如醉如痴的枫林。在“霜林”前面用了“谁染”二字,好像景物的变化是有人促成似的。树林经霜变红,这是自然现象,然而莺莺泪眼望去,好像枫林也都带着悲哀的色彩。这不但化静为动,写活了秋景;同时以有情看无情,使景物尽著感情色彩,充分地写出了莺莺内心的离情与别苦。作者这种移情的手法运用得很高妙,我们可借来描写离愁别恨。宫样眉儿新月偃,侵入鬓云边。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宫样:宫中打扮。偃(yǎn演):卧。这两句大意是:细长的宫眉像伏卧着的一弯新月,延伸到如云一样的鬟发边。在原词中,这两句写莺莺的美貌。她既有新月似的细长弯曲的眉毛,又有云彩一样松软美丽的鬓发。作者以新月入云喻娥眉入鬓,恰切而形象。可化用以写女子的美貌。寄语西河堤畔柳,安排青眼送行人。—— 西厢记经典语录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青眼:原指用黑眼珠对人正视,用以表示对人喜爱或器重,这里指柳叶,语意双关。这两句大意是:我心爱的人就要离我远行了,寄语西河岸边的柳叶,深情地望着他与我一起为他送行吧!这是老夫人准备送张生赴京赶考时莺莺的道白。西厢相会不久,老夫人就察知了莺莺与张生结合的事情,无奈把莺莺许配张生,然后又逼张生上京应试。情人相别,莺莺无限痛苦,对张生不尽地缱绻,万般的惜别之情无由发泄,唯有托于杨柳,请柳叶与自己一起为张生送别。此两句以有情托无情,更见有情者之挚情。可用以表现送别。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盈盈:水清浅貌。盈盈秋水:形容眼波明净。蹙(cù促):皱(眉头)。淡淡春山:浅淡的双眉。这两句大意是:(莺莺渴望见到张生,)几乎望穿了双眼,皱坏了双眉。这是红娘的唱词,从红娘的眼中写出莺莺的神态。“望穿”“蹙损”极写其渴望之极,其相思之苦由眉眼可见一斑。两句还透出红娘对莺莺的同情和爱怜。可用以写女子对爱情的渴望,对情人的相思。下西凤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萋迷:原义是草木繁茂,这里形容枯草遍地。这两句大意是:西风吹落的黄叶四处飘飞,满地枯草在缕缕寒烟笼罩下更显得衰败凄迷。这两句也是长亭送别时崔莺莺的唱词,词句以凄清冰冷的色调描绘出深秋景色,表达了她满怀的离情别绪。可直接引用描写秋景,也可借以抒发冷落凄苦的情怀。东风摇曳垂杨线,游丝牵惹桃花片。—— 西厢记名言好句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摇曳(yè夜):摇动牵引。游丝:蜘蛛等所吐的飘荡在空中的丝。牵惹:牵连惹动。这两句大意是:东风轻轻地摇荡着垂杨如细线般柔软的长条,游丝多情地牵系着桃花飞落的花瓣。这两句不但写景清新自然,而且仿佛东风、垂杨、游丝、花片都是有感情、有知觉的东西,因而韵味醇美,极富诗意。可甩于描写暮春景色。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蝶粉:蝴蝶翅上的粉末。飞絮:在空中飞舞的柳絮。燕泥:燕子作巢时所衔的泥土。这两句大意是:蝴蝶翅上的细粉轻轻地沾在雪花一般漫天飞舞的柳絮上,燕子所衔的泥土混和着落花的清香。这阿两句生动地表现了蝴蝶在蒙蒙飞絮中翩翩起舞,燕子在阵阵落花中来往穿行的暮春景色。不仅词清句丽,而且有优美的情思,可用以描写富有动感的春色。一事精,百事精;一无成,百无成。 元·王实甫《西厢记》精:精通,精熟。能把一件事做的精通,其他的事也能精通;一件事都做不成功,其他的事也无法成功。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西厢记经典语录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这几句大意是碧空布满阴云,残菊铺满大地,西风越来越紧,避寒的大雁自北向南飞。这几句在原剧中是长亭送别时崔莺莺的唱词,通过渲染令人凄凉伤感的秋景,表达她不舍得与张生分手的缠绵愁思。现在可直接用来描写深秋景色,或引用抒发悲秋的情绪。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春心:两性爱幕的心情。这两句大意是:春心被张生系住,无奈感情不能畅通,只觉得情比柳丝还短;和张生仅隔花荫却不能亲近,只觉得人比无涯还远。莺莺“自见了张生,神魂荡漾,情思不快,茶饭少进”,害起相思病来了。这两句就是她吐露相思心迹的唱词。张生的出现,系住了莺莺一颗火热的春心,她爱张生爱得深沉,却又不敢放纵自己的感情,以致感到和柳丝相比,反倒显得感情浅短。她想亲近张生,但虽然二人近得像隔着花荫一样,却又难得亲近,相比之下,“天涯”反倒显得近了。这样就把莺莺心灵深处热恋张生,一心想亲近张生的炽烈感情写出来了。为了显出她这种感情的深度,作者把它与可度量的事物进行对比,给人以一种真切的感受。可用以写爱情炽热。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这两句大意是:遍人间的烦恼都填满了我的心胸,估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能载得动?崔莺莺送走张生之后,别离的悲痛、凄凉、怨恨和担忧,一齐涌上心头,她觉得世上所有的烦恼都填满了自己的心胸,内心痛苦之极。曲词充分表现出封建婚姻制度对青年男女精神上的摧残。第二句运用形象的,夸张的手法来表现“烦恼”,由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演化而来,赋予没有形体、不能称量的情感以沉重的分量,再加上“大小车儿”载不起的夸张,就给人以一种真切而具体的感受。这种写作方法也可借鉴。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西厢记名言好句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玉人:容貌漂亮的人,这里指张生。这几句大意是:夜幕降临,月上西厢的时候,我半开着门儿等待着你。风儿吹来,花影拂动,彷佛你已经来到了身边。这是莺莺写给张生的约会诗。前两句写了约会的时间和地点,表示对张生欢迎的态度,后两句写莺莺等待张生的心理活动。诗句以明月东升,微风吹拂,花影珊珊,创造出一个幽静美好的约会环境。莺莺等待着张生,是那样地激动,又有点不安,以至于花影拂动,就认为是情人已经来了。然而,这毕竟是莺莺在约会诗中想象的情景,主要表现出莺莺对张生的盼望和多情。由于《西厢记》的流传,这首诗已成为恋人的约会诗,“待月西厢下”更成为情人约会的代称。诗句中以非疑是的手法也可作为描写情人约会时微妙心理的借鉴。未语人前先腼腆,樱桃红绽,玉粳白露,半晌恰方言。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腼腆(miǎntiǎn免恬):羞涩不语的样子。樱桃:樱挑的果实,这里比喻女子小而红润的口。玉梗:光洁如玉的粳米,这里比喻洁白的牙齿。恰方言:才说话。这几句大意是:在人前含羞不语,从那红樱桃般的小嘴里露出粳米般洁白的牙齿,半响才开始说话。这几句写张生眼里所看到的莺莺的容貌、神情,绘形绘声,宛然若见。可用以描绘美貌女子羞涩的神态。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金钏(chuàn串):戴在手腕上的金镯子。长亭:古代设在大道旁边为送行饯别而用的亭子。这几句大意是:(莺莺)刚听见说一声张生要走,手晚上戴的金镯子立刻就松了下来;远远看见送别的十里长亭,身材马上就瘦了下来。《西厢记》中这一折,通常称作“长亭送别”,是全戏的高潮,主要是写莺莺和张生被迫离别之情。~几句用高度夸张的手法写莺莺听到张生要走的刹那间产生的悲伤欲绝的心理感受。过于忧愁和悲伤容易憔悴消瘦,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忧愁和悲伤在刹那间使人“松了金钏”、“减了玉肌”却是不可能的事。由于崔、张二人相爱得探,感情笃厚,刚把婚事定下来就被强行拆开,所以~几句不仅不显得“夸张”,反而使人感到真切自然,情味浓郁,形神毕现,并赢得人们的深深同情。这种使用高度夸张的语言表现人物强烈感情的方法很值得借鉴,但一定要运用得当,否则就会适得其反。我明日透骨髓相思病缠,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我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 西厢记经典语录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透骨髓相思病:相思深入骨髓,病情擞重。秋波;像秋水般明净的眼睛。意惹情牵:牵肠挂肚,神魂颠倒。这几句大意是:我明天一定要染上深入骨髓的相思病,怎能抵挡住她临去时含情的眼神儿那一转,我即使是铁铸石刻的人,也会被牵惹得情不自禁,神魂倒颠。~是《西厢记》中的千古名句,写张君瑞与崔莺莺于佛殿相逢,张生便一下为莺莺的美丽容颜所倾倒,不禁神追目注,爱慕之极,频频以眉目传情。落花固然有意,流水也非无情。聪明的莺莺对张生爱的关注不会不有所察觉,但相国千金的身份,森严的封建礼教,又加在大庭广众之间,使她不能作出任何明朗的表示。何况对眼前这个美貌书生的身份、门第、气质、爱的真诚度也需作一番思忖和判断。但千载难逢的良机义不容轻易错过,当她在内心深处对第一印象作了肯定的判断之后,就抓住临去的一瞬,用含蓄而不易为人察觉的“秋波部一转”,作了积极的反应,发出心底的爱的信号。这信号迅即在张生身上得到触电般的感应,使张生神魂颠倒.不能自已。这几句写张生、莺莺过一对青年男女一见钟情的心态,精妙深刻,入木三分。战前人评曰:“秋波一句是一部《西厢记》关窍。”
西厢记凄凉萧寺春将晚唱词?
唱词选段
【西皮原板】
凄凉萧寺春将晚,罗袂轻飘月影寒。
红儿扶我芳径转,宝香三瓣祝平安。
一柱香,愿亡故的爹爹早升天界;
二柱香,愿老母康宁永无灾;
三柱香,三柱香愿姐夫与姐姐天生—对,
人物又风流,性情又和蔼,他是个盖世的英才。
京剧西厢记斟美酒张萍唱词?
京剧西厢记斟美酒张萍唱词:
斟美酒不由我离情百斟美酒,不由我离情百倍,恨不得与张郎举案齐眉。张郎啊,学梁鸿与孟光夫高妻贵,又何必到长安去候春闱?作一对并头莲朝夕相对,不强似状元及第,衣锦荣归!人生苦生别离,未曾登程先问归期。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取妻,我这青鸾有信频频寄,你休要金榜无名誓不归。【散板】伯劳东去燕西飞,鞍马秋风好护持。一路上荒村雨路宜眠早,野店风霜你,你......要起迟。
林黛玉刚进贾府的时候打算步步小心,为何后却食言了?
黛玉初进贾府,要求自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轻易不肯多说一句,多行一步路”,而题主却说她食言了,大约是指黛玉曾经怼过送宫花的周瑞家的,对宝玉时时嗔怪,对宝钗经常吃醋讽刺等。其实,这是对黛玉的一种误解。
黛玉当初的追求,指的是不失大家规矩,不乱行止礼仪。事实上也是如此。她对长辈毕恭毕敬,言语顺从,她对下人宽严有度,赏罚分明,她对姐妹们也是宽和大度,虽爱打趣,却也不曾过分过。
至于她怼周瑞家的,不是掐尖要强,想要先收到宫花,而是按照主客礼仪,她不应该排在后。事实上也是周瑞家的违背主子吩咐,擅自做主,把身为客人的林黛玉做了垫底,这里面暗含着轻视与侮辱,如果林黛玉不出声,以后此类的事会层出穷不说,也会看低林黛玉的身份。
她对宝玉发火,对宝钗吃醋是因为对感情没有安全感,对宝玉太在乎,那是每个青春萌动的少年少女都存在的一种现象,更是与食言谈不上关系。就是被作者捧为“藏拙”“守愚”“豁达”“安时”的薛宝钗不也讽刺过宝玉,迁怒过丫环,奚落过黛玉,忘情于绛芸轩吗?谁又说过她“言语刻薄”“不懂礼仪”了?
如果被人碰触底线犹不知反抗,被人扎了软肋而只知隐忍,那是被锥子扎也不知“哎哟”一声的“二木头”!不是林黛玉。事实上,林黛玉并不曾食言,是题主想差了。
西厢记红娘戏曲歌词?
西厢记红娘戏曲
歌词:
你要老老实实听我的号令
叫张生隐藏在棋盘之下
我步步行来你步步爬
放大胆忍气吞声休害怕
跟随我小红娘你就能见到她
可算得是一段风流佳话
听号令切莫要惊动了她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是哪部电视剧上的台词?
一、《牡丹亭》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二、《西厢记》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三、《长生殿》
情双好,情双好,纵百岁犹嫌少。怎说到,怎说到,平白地分开了。总朕错,总朕错,请莫恼,请莫恼。
四、《桃花扇》
黄尘变,红日滚,一篇诗话易沉沦…写不尽愁肠百转,话不出入骨相思
历史上的“八拜之交”是哪八拜?有何典故?
一般人都会不加思索地回答有知音之交舍命之交生死之交等等等等。
其实这是一个回答误区,历史上有名的八个结拜故事,只是后世人们结拜时学习的典范,而此处的八拜是一个动词,要向八个方向叩拜,八拜为向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方各行一次叩拜的亲缘缔结,或者异姓兄弟结拜的仪式,表示无论何地我们都生死与共。
结拜(以下称结义)即志趣、性格等相近、互相投缘的人,通过一定的形式,结为兄弟般的关系,生活上互相关心、支持帮助,遇事互相照应。久而久之,遂演变成一种具有人文色彩的礼仪习俗。这是友情的升华与社会关系的一种定格,贯穿着儒家“义”的思想,填充于亲情与友情之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人际关系。
结义有规范性的礼仪程序,即以自愿为基础,通过协商、同意,选择吉日良辰,在一个大家都认为较适宜的地方,如祠堂等,上挂关公等神像,下摆三牲祭品,即猪肉、鱼、蛋(按人数计算,每人一粒),以及一只活鸡(男结拜为公鸡,女结拜为雌鸡),一碗红酒和“金兰谱”(也称立誓言,内容附后)。“金兰谱”每人一份,按年龄大小为序写上各人名字,并按手印。仪式开始后,每人拿一炷香和“金兰谱”。然后,把鸡宰 了,鸡血滴入红酒中,每人左手中指(女人右手)用针尖刺破,把血也滴入红酒中,搅拌均匀,先洒三滴于地上,后以年龄大小为序,每人喝一口,剩下的放在关公神像前。这种形式,有的也叫“歃血立盟”。
结义者不分男女老少,人数无限定,但必须是奇数,同年人同性结拜,男的称兄弟,女的称姐妹,一般 青少年时期进行,多为志趣相投,或同病相怜或是各有所求。旧社会结拜礼节习俗较多:是宗亲者不结拜;是姻亲者不结拜;有辈份差别者不结拜;八字不合者不结拜;破族规者不结拜(以前族内如与别宗族结怨,立誓定规不与某族结好、婚娶等的族规);没通过盟誓仪式者不算正式结拜等等。随着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提高,人们认为只要彼此好相处,不必拘泥于某种形式。当然现实中尚有部分结拜的青年人,对旧时礼节相对淡薄,仪式一般从简,多以口头盟誓为主,隆重者则在关公神像、“祖师公庙”或其它神明面前按礼仪习俗举行盟誓。要结为盟友的青年人在结拜前一般须经各方家长同意,因为长辈阅历较丰富,比较慎重。
结拜仪式后,参与结拜人之间即以兄弟称呼,有的在称呼前加“契”“兰”、“谊”等字,也有俗称为老大、老二、老三……意味着生死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凡遇婚丧喜庆、过年过节等,均以兄弟关系来往。
这种原为互相关爱、支持、帮助的结义形式,随着时间、社会环境和人们思想等因素的变化,其形式、内容、作用也大为不同,构成人与人之间密切而复杂的社会关系。行善者,则可成为一个团结向上、对社会进步有益的团体。
比如1944年中共福建省委隐蔽驻扎在水口坂里时,党和游击队与坂里的革命群众歃血为盟。
还有红军长征时将军和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
在特殊年代通过这种结义形式,密切党及其游击队同群众的关系,达到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共同抗击日寇和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目的,其意义显而易见。
结义的盟誓是人们实现人生理想的良好初衷,但其后的结果不是谁人都能预期得到的,因为人的感情也会因环境条件变化而变化,或淡若平常,甚至反目为仇。一旦到了这种地步,结拜的盟誓也就受到破坏,结盟者常常不欢而散。一般情况要终结当时结义之盟,需要以结义时的形式了结。
现在,人与人之间是获得双赢、共同发展的关系,以朋友间的相处为佳境界,一般不提倡这种结拜形式。
附:“金兰谱”
男用款式:盖闻室满琴书,乐知心之交集;床联风雨,常把臂以言欢。是以席地班荆,衷肠宜吐,他山攻玉,声气相通,每观有序之雁行,时切附光于骥尾。某某等编开砚北,烛剪窗西,或笔下纵横,或理窥堂奥。青年握手,雷陈之高谊共钦;白水旌心,管鲍之芳尘宜步。停云落月,隔河山而不爽斯盟,旧雨春风,历岁月而各坚其志。毋以名利相倾轧,毋以才德而骄矜。义结金兰,在今日既神明对誓,辉生竹林,愿他年当休戚相关。谨序。
女用款式:盖闻诗歌伐木,足征求友之殷;易卜断金,早见知交之笃。是以璇闺绣闼,既 声气之互通;蠹间鸡窗,亦观摩之相得。爰联芝谊,籍订兰交,执牛耳之同盟,效雁门而有序。某某等风前待月,花里闭门,或咏絮吟诗,才夸夫道韫;或辑书著史,技擅于班昭。铜钵敲余,话到更阑之候;玉杯对影,邀来明月之辉。气凛风霜,勿效桃花之轻薄;床联风雨,宜矢松柏之坚贞。不以才相先,不以貌相傲,不以形迹之疏而狐疑莫释,不以声名之异而鹤怨频来。数株之栀子同心,九畹之芝兰结契,对神明而永誓,愿休戚之相关。谨序。
注:金兰:指牢固而融洽的友情,源于《易经·系辞》“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Xiù,气味的意思)如兰”。后来用于结拜兄弟姐妹的代称。
“在你需要我的时候,我来陪你一起度过,我的好兄弟,心里有苦你对我说,人生难得起起落落,还是要坚强地生活,哭过笑过,至少你还有我”!这是高进和兄弟们结拜的现代版,很感人!
下面就是令天下英雄景仰的古代版兄弟结拜,超级感人!
1)知音之交--伯牙子期
2)刎颈之交--廉颇相如
3)胶膝之交--陈重雷义
4)鸡黍之交--元伯巨卿
5)舍命之交--角哀伯桃
6)生死之交--刘备、张飞和关羽
7)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
8)忘年之交--孔融和祢衡 (范云和何逊)
成语《八拜之交》的出处:
在中国宋代,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中有一段故事:文彦博听说李稷待人十分傲慢,心中不快,他对人说:“李稷的父亲曾是我的门人,按辈分他应该是我的晚辈,他如此傲慢,我非得教训他不可。”有一次,文彦博任北京守备,李稷听说后,便上门来拜谒。文彦博故意让李稷在客厅坐等,过了好长时间才出来接见他。见了李稷之后,文彦博说:“你的父亲是我的朋友,你就对我拜八拜吧。”李稷因辈分低,不敢造次,只得向文彦博拜了八拜。文彦博以长辈的身份挫了李稷的傲气。后来,人们用“八拜之交”来表示世代有交情的两家弟子谒见对方长辈时的礼节,旧时也称异姓结拜的兄弟。
管鲍之交
管仲鲍叔牙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管仲传》:“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知音之交
伯牙子期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刎颈之交
廉颇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舍命之交
角哀伯桃
来自于“羊左”的典故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春秋时有左伯桃与羊角哀两人相识,结伴去楚国求见楚庄王,途中遇到了大雪天气,而当时他们穿的衣服都很单薄,带的粮食也不够吃。左伯桃为了成全朋友,把衣服和粮食全部交给了羊角哀,自己则躲进枯树中自杀。后世于是将友谊深厚的知心朋友叫做“羊左”。
胶漆之交
陈重雷义
陈重和雷义,是东汉年间豫章郡(今江西南昌)两位品德高尚、舍己为人的君子。两人为至交密友,当时人们称颂道:“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事见《后汉书·独行列传》。后以“陈雷胶漆”比喻彼此友情极为深厚。元无名氏《鲠直张千替杀妻》楔子:“咱便似陈雷胶漆,你兄弟至死呵不相离。”
鸡黍之交
元伯巨卿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今山东金乡县)人。一名范汜。他和汝南人张劭是朋友,张劭字元伯,两人同时在太学(朝廷高学府)学习。后来范式要回到乡里,他对张劭说:“二年后我还回来,将经过你家拜见你父母,见见小孩。”于是两人约定日期。后来约定的日期就要到了,张劭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母亲,请母亲准备酒菜等待范式。张劭的母亲说:“分别了两年,虽然约定了日期,但是远隔千里,你怎么就确信无疑呢?”张劭说:“范式是个守信的人,肯定不会违约。”母亲说:“如果是这样,我为你酿酒。”到了约定的日期范式果然到了。拜见张劭的母亲,范、张二人对饮,尽欢之后才告别而去。
忘年之交
孔融和祢衡
出处《后汉书·祢衡传》:“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
生死之交
刘关张
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长兄,云长为二哥,翼德为小弟。
刘姥姥二进大观园黛玉说了什么行酒词?
调笑令
花酒(指花指酒)满筵有(指席上),酒满金杯花在手(指酒指花),头上戴花方饮酒(以花插头举杯饮),饮罢了(放下杯),高叉手(叉手),琵琶发尽相思调(作弹琵琶手势),更向当筵口舞袖(起身举两袖舞)。
花酒令(词律甘)
花酒(左手把花右指酒)是我平生结为亲朋友(指自身及众宾),十朵五枝花(以手伸五指反复成十朵又将五指应五枝,乃指花),三杯两盏酒(伸三指又伸二指应三杯,盏数指酒),休问南辰共北斗(伸手作休闲状指南北),任他从鸟飞兔走(以手发退作任从状又作飞走状),酒樽金杯花在手(指酒樽、指酒盏指花),且戴花饮酒(左手插花右手持酒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