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精神的词语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5-20 01:41:26 浏览

科学与科技怎样划分?

与其他的动物?相比,我们人类认识的显著特征,是具有抽象的思维。这种思维可以使我们超越现象,借助于各种不同的概念来进行逻辑分析,并建立统一的因果关系。

概念的产生,可以使问题得到简化;其弊病则是形成了机械⚙️的世界观,将各种不同的概念化,失去了事物内在的演化机制和具体的变化过程。

比如,许多人认为,中国古代只有技术而没有科学。他们将技术与科学对立起来,从而使我们对于人类的认识缺乏整体的了解。

实际上,如果我们站在人类认识的高度来看待科学与技术,那么两者都属于认识的范畴。它们的区别,仅在于认识的层次不同。

技术是较为低级的认识,是根据归纳法对以往经验的总结。其只建立了不同现象之间的外在联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而,作为技术的认识是零散的,其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不能举一反三地提高我们的认识效率。

比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它们都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充分显示了我们人类认识的有效性。

但是,它们之所以被归为技术而不是科学,是因为我们并不知道这些发明的物理机制是什么。因而,并没有因为有了这些发明,而使我们形成统一的认识,没有使我们由此而获得更多的发现。

于是,很多人认为,科学始于经典力学,始于在人类的认识中引入了数学和实验。前者使认识定量化,而后者则使认识获得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数学是逻辑的,其并不能使认识产生质的变化,使认识由非科学转变为科学。这就好比数学是汽车?,可以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但其并不是目的的本身。

至于实验,是人为的现象。其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和不同方法的统计与认识,其并不具有的验证性。同一个实验,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释,从而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比如,对于直线落体的现象,其既可以是地球?静止的证据,亦可以借助于相对性原理认为地球处于惯性运动的状态。

实际上,科学是演绎的,是借助于公理和假说来建立一个逻辑系统。通过该系统与自然界的对应性,来实现我们的认识。

因此,科学是较为高级的认识,其可以使我们的认识面对整个世界,形成统一的因果关系,从而使认识的效率达到大化。

综上所述,技术与科学并不是对立的,它们既有区别又有内在的联系。而且,两者的发展也是相辅相成的,它们都属于人类的认识范畴。

如果非要强调它们区别的话,那么科学与技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的认识方法是不同的。

前者是演绎法,后者则是归纳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由归纳法建立的唯象型理论,属于技术的范畴;而由演绎法创建的构建型理论则属于科学的范畴。

因此,作为唯象型理论的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都属于技术的范畴。它们都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却既没有提出具体的物理机制,也无法形成统一的认识。它们只能在各自的领域内,建立不同现象之间的表观联系。

比如,量子力学的不确定原理,就是只描述了微观粒子具有波动性的现象,却并没有给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没有提出量子空间的存在。所以,量子力学缺乏与广义相对论统一的物理基础。

总之,对于技术和科学,我们应当从人类认识的高度来看待它们的有机联系。如果只限于唯象的思维,就会使我们陷入技术的困境,从而无法形成统一的科学认识。

华为精神是什么?给中国企业什么启示?

利益共同体!责、权、利分明,加上军人的奋斗和毅力,眼光长远,永攀高峰。

“文明”是什么意思?

文明是经常使用的一个词,然而要给出一个大家公认的,或符合这个词的各种用法,却是不容易的。

“文明”一词,早见于《易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文明一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意思:

光明:孔颖达“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教化:司马光“朝家文明所及远,於今台阁尤蝉联。”

文化高的:秋瑾“文明种子已萌芽,好振精神爱岁华。”

时兴的:《老残游记》“...用几句文明的词头骗几个钱用用罢了。”

在西方,“文明”作为一个正式定义的词,是由18世纪法国思想家相对于“野蛮状态”提出的。文明社会不同于原始社会,因为它是识字的、定居的、城市化的。文明化的是好的,非文明化的是坏的。文明的概念提供了一个判断社会的标准。

但是,几百年来西方学界对文明一直持一种批判精神,在肯定其对社会的贡献和作用的同时,指出其对自然和人类的罪恶,他们对西方文明的抨击尤甚。法国启蒙主义大师卢梭以“自然”来对抗“文明”,进而否定“文明”,认为人的文明进化正是人类一切不幸的源泉。伏尔泰也抨击文明的弊端,尤其是西方文明。

大多数西方学者抨击西方文明的腐朽和衰落,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毁灭性让西方学者感到了末日的到来,从而对西方文明和人类前景产生了极端的悲观。其中有代表性的学者是以其《西方的衰落》而著名的德国文化学者斯宾格勒。他认为每一种文化都必然有衰亡的一天,因为每一种文化都会成为一种文明,而这种文明就是该文化不可避免的结局。从文化到文明的转变有两个基本特征:大都市和金钱统治。斯宾格勒诅咒他那个时代的核心词,就是“文明”。

汤因比也研究历史、文化和文明。根据他的研究,当一个民族对其生存环境的某个挑战,能够给以成功的应对时,一个文明就从这个原始社会产生了。布罗代尔认为,每一种文明依赖其经济、科技、生物和人的存在环境。从此意义上西方的第一个胜利无疑是城市文明对乡村文化的征服。亨廷顿认为,文明生存得长久,但又有终结。在1991年两极之一的大国解体时,另一个美国学者就根据亨廷顿的理论,欢呼为“历史的终结”。

从根本上说,文明是指文化中正面的、成功的那一部分。人类开始用火是一种文明的表现,人类把所思、所想、所说、所做用某种方式写下来或持续下来是一种文明,公共浴池在古罗马的出现,从18世纪开始工业文明取代了农业文明成为主角等,这都是文明,即文化的正面。但文明经常被“异化”,即为人类造福的文明往往被更多地用在了征服甚至杀戮同类上。金属的发明,炸药的发明,铀的发现等都不例外。科隆是20世纪重大的科学发明之一,但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对人类大的威胁,而且是本质上的威胁。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无数人文、科学大师在“大彻大悟”之时也就是他们的弃世之日。后需要强调的是,如前所述,文化少有数百中定义,文明也有许多,上面的描述只是多数人的观点。

普朗克是谁?在科学上有什么贡献?

1900年4月,开尔文男爵发表了一篇名为《19世纪在热和光的动力学理论上空的乌云》的演讲,他的开篇提到:“动力学理论肯定了热和光都是运动的方式,但现在这一理论的优美性和明晰性却被两朵乌云遮蔽了………”

第一朵乌云是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结果和以太漂移说相矛盾;第二朵是黑体辐射实验与理论的不一致! 两朵乌云后成长为两座重要的物理学理论大厦:第一朵乌云导致了相对论的诞生、第二朵乌云导致了量子理论的诞生!

而我们的主人公“马克斯·卡尔·恩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就是旧量子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19世纪末,科学家们在解释黑体辐射强度和辐射频率的关系时,分别提出了两个公式,分别是瑞利、金斯公式(麦克斯韦电磁辐射理论推导所得)和维恩公式(玻尔兹曼运动粒子的角度推导所得)。

但是这两个公式都与实验现象不符:维恩公式只能符合高频范围的实验现象;而瑞利、金斯公式在低频范围符合的很好,但是在高频时辐射的能量密度就趋向了无穷大,与实验数据相差甚远,所以当时物理学家用“紫外灾难”来形容物理理论面临的困境!

当普朗克拿到这两个公式之后,从根本上去研究了这两个公式的推导,并未发现任何问题,很明显,经典的理论解释不了这个现象!普朗克冥思苦想,终于,他想到了一个办法,暂且不管推导过程是否符合经典理论,先拼凑出一个适合黑体辐射实验数据的公式再说吧,就这样他以这两个公式为依托,利用数学上的插值法,得到了一个符合实验数据的公式,也叫做普朗克公式! 经过其他科学家的实验检验,普朗克公式完全符合实验数值,普朗克相信,这不是巧合,这个公式的背后肯定存在着某种更深层次的原因!

经过普朗克的颠覆性思考,他意识到,仅仅利用分子动理论来解释黑体辐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在处理熵和几率的关系时,如果我们能够假设能量在发射和吸收的时候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就能得到一个符合实验数据的辐射公式。

每一个小份的能量就是一个能量子,简称量子,这个小能量ε=hν,h是普朗克常数h=6.62559*10^-34J•s

通过能量量子化假设,他得到了正确的辐射公式!

能量是一份一份的,在我们看来可能没什么了不起,但这确实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从牛顿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一切自然过程都是连续不断地,想想微积分、想想牛顿,谁敢挑战?况且,这也太颠覆人的认知了,你敢相信这个世界是不连续的?温度从25℃上升到30℃时,不会经过27℃这话你信吗?

这就是普朗克伟大的地方,他告诉了我们这个世界是不连续的,打破了传统观念、建立了理解世界的新思路,为量子理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被称为近代物理学的开拓者之一!因此,他获得了191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什么叫工匠精神呢?现代工匠精神的代表都有哪些?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更要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当年有两个团队同时设计iPhone,其中一个团队胜出了,另一个团队失败之后则直接被淘汰了。其实,这两个团队在界面和外观上的设计上几乎没有差别,的差别在于:失败团队在手机内部的排线排得不够整齐。失败团队的工程师认为:苹果手机是封闭式的,用户根本不会在意手机里面的排线。可是,乔布斯却说:“用户不在意,但是我在意。”

乔布斯所在意的,正是“工匠精神”的体现,那是一种追求的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造就了他的伟大。

“工匠精神”时刻在修炼我们的内心。让我们知道其实人生就应该是把一件小的事情做到和的过程,哪怕这件事情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哪怕这件事情永远得不到别人的关注。

所谓“工匠精神”,就是在某一个行当兢兢业业,将自己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发挥出来,专注地做某一件事情,而且将这件事情做到。

在教育行业工作,有很多优秀教师,他们有一个共性就是:“工匠精神”。你能看到他们在讲台上挥洒自如,可你从来不知道他们在你没有看到的地方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他们在走上讲台之前,已经写过无数次的逐字稿,修改过无数次的PPT,并且在空无一人的偌大教室里进行过无数次的练习。

多少次,为了调整一页PPT上的字体,他们制作10个版本的PPT,然后不断比较差别;多少次,为了能把一门课真正教好,他们把自己的讲课内容进行录音,锤炼几百遍;多少次,为了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他们深夜研究各种教学理论和方法。

真正的“匠人”,一定会穷尽一生磨练技能,每一天都保持进步,这就是他们能够取得非凡成就的秘诀。这种不断精进的精神需要强大的自律作为支持,从不将就,从不满足,这让“工匠精神”尤为可贵。

现如今,“工匠精神”只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极少数人群中,才能偶尔感觉到。大多数时候,我们感受到的是工匠精神消失后的悲凉以及无奈。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自私狭隘盛行的时代,投机取巧比踏踏实实做事更能获得利益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穷尽一生去磨练技能,对那些无法立即获得回报的事情,依然能付出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和坚持,终的结果也许不足以让我们独孤求败,但足以出类拔萃。

两弹一星,精神对当时中国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诸多“精神”及政治语汇中的一个,象征了在欠缺良好环境下,从事科学技术开发研究的精神,也是科教兴国政策的开端。对于中国而言,两弹一星是在艰苦、没有外援的环境下所开发出来的成果。而“两弹一星的精神”象征了中华民族自力更生、在社会主义之下集中力量从事科学开发研究,并创造“科技奇迹”的态度与过程,组合的元素则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与“科学精神”,并可以衍生至“科技创新”“知识经济”等领域。在政治语汇上,类似台湾的“发展绿色硅岛”、“新竹科学园区奇迹”、“两兆双星”等。"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活生生体现,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继续发扬光大这一伟大精神,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