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高深句子【100句精选短句合集】

励志句子
评论 2022-06-07 08:58:50 浏览

佛教高深句子

1、据传,东汉从安息国来到中土的安世高经过大、小《十二门经》,讲“十二门禅法”。他译的《安般守意经》,讲“数息观”,在早期风靡于世,影响大。东汉末年来华的支娄迦谶,译出菩萨乘禅经《般舟三昧经》和《首楞严三昧经》,讲大乘禅法。姚秦时驻锡长安的鸠摩罗什,糅合印度佛教各家禅法,编译了《禅秘法要经》,强调修行者根据不同情况,对治不同的迷妄,采用不同的禅法。

2、四禅和四无色定合称的“八等至”,是基本的禅法,大小乘佛教各派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工,作出许多细致繁杂的发挥。

3、【佛教高深句子】中的偈言,其省略号都表示后面

4、清华大学李明豪博士:

5、佛教:念“阿弥陀佛”时,不懂这几点,再念也无用!

6、“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这句佛经名言,包含着很深的哲学思想,一般人包括文人们喜欢以此开玩笑,认为色就是指女人,空就是虚无或乌有。说和尚看破红尘,把女人看做是虚无或乌有,便出家做和尚了。其实色并非女色,空也非虚无乌有。要认识此言的真正含义,还得从佛教的基本教义说起。

7、这只“老薛家的妖猫”既活又死实在有违常人的逻辑,连爱因斯坦当时都拒绝接受老薛的“歪理邪说”。而量子力学的这一理论,其实是建立在严密扎实的实验基础上的,并非精神病人的呓语,而且在之后的几十年间得到了众多科学家的反复验证。

8、*慈舟大师:若不会发愿.就不会念佛!

9、一个人,不能了解生命,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10、第七章|佛教奇理谭(1)

11、*莲池大师:三种念佛不能往生的人

12、念佛也是。念佛,我們也要善用耳根,都攝耳根,淨念相繼。所以怎麼都攝耳根?你自己聽自己念佛,一句一句聽得清清楚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看就這樣一個字一個字的聽得清清楚楚的,不用觀想,也不用觀像,就是聽佛號,聽自己念,這個方法好。

13、有些事看开就好,不必计较太多。心宽,就是对自己好的礼物。

14、答:往不往生,條件在經論裡面講得很清楚,關鍵是看我們有沒有信願,不在於我們是念佛念一千還是一萬,還是念十萬。念佛的多少不是往生的關鍵,往生的關鍵在哪裡?是我們是不是真正有信願。信就是信心,願就是願心。

15、*妙莲老和尚:善中之善重要的善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

16、达照法师:到底念a弥陀佛,还是念o弥陀佛,还是念e弥陀佛?

17、我们从未看到过所谓“***”。我们“看”到的,只是集成了外界场波动、眼睛、神经、业力、妄念等诸种“缘起”,终在心中形成的一个影像而已。

18、良心是每一个人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19、第5点是济公的行事作风,按照我们通常的理解,一般的僧人都是在庙里打坐修炼,但济公不同,他的行事作风跟诗仙李白有点像,足迹飘逸不定,喜欢云游四方,而且为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还不愿受佛门戒律拘束,平日里嗜好酒肉,举止疯癫放浪形骸。但却喜欢打抱不平,为民解忧解难。

20、无论大乘小乘,高的空性成就都是通过“戒、定、慧”的修持,证得“无我”、“涅磐”的境界。与很多宗教必须等到死后才能“升天”验证不同,理论上佛教的高境界现生就可以通过实践亲身证得。

21、關於出現狀況的這些現象,像往外跑、發出怪調,或者有人甚至起這些惡念,要把年紀大的同修扔出窗外,這些都是出現問題了。這個時候主七的人要趕緊做安排,把這些出狀況的人調離,讓他恢復正常,給他開導,甚至給他讀經消業障,可能是有冤親債主附身等等,都要去跟他這些冤親債主溝通、迴向,代他懺悔等等,要做這些安排。所以好是每天有聽經,不聽經,念佛的時候他還是在打妄想,打妄想的時候就會招惹這些問題。

22、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23、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24、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25、*黄念祖:神变月之殊胜

26、阅藏分享佛法是妙药,千万别再加一句“是药三分毒”,谤法!

27、为什么说一炷香就能消受万劫粮呢?《金刚经》说:“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这是因为万千的供养都只是小果有为的福报,而义解修行,是法宝,是大果无为的功德。所以,担再多的水,也只是有为的小供养,其福报是有限量的;而一炷香的修行是无为的大法施,其功德是无可限量的。

28、在佛教概念里,六道轮回的世界叫做“此岸”或者“苦海”,六道轮回之外的世界叫做“彼岸”。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意思是说六道轮回会让你永远活受罪,每一次死亡都是另一次活受罪的开始,你永远不可能一了百了地真正死掉,也不可能把活受罪变成活着享福,你只有幡然醒悟,看破这层道理,不再把努力白白耗费在苦海当中的挣扎里,而要把努力用在摆脱六道轮回上,这样的话,你才有机会离苦得乐,到达幸福的彼岸。

29、問:請問每天念佛不足一千句,是否可以往生?

30、世间万事万物都离不开一个“理”;而所谓“奇理”,

31、难能可贵了。佛说,只要你闻到

32、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33、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UniversityofMichigan林明博士:

34、【佛教高深句子】佛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颠沛于残酷的现实之中,有谁能不受到病魔的折磨?人吃五谷杂粮那有不生病的,随时的病痛让人饱受病之苦。

35、信他是什麼?首先信釋迦牟尼佛和我們講西方極樂世界是真實的。佛不打妄語,我們對佛的人格是堅信不移。佛講是這樣就是這樣,仰信。佛講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廣度一切眾生,接引眾生來極樂世界。這個也是真實的,我們也都堅信。相信阿彌陀佛,有這樣的人,有這樣的一尊佛。他過去無量劫來為了眾生修行,積功累德、無量無邊,完成了極樂世界的莊嚴國土也是真的。相信阿彌陀佛發的四十八大願,接引一切眾生往生極樂世界。你只要真心想要去的,一定可以去。堅信,一點都不懷疑,這個是信他。

36、而佛教与这两大世俗观点的立场完全不同。那么,佛教和世俗的观念究竟哪一个更经得起事实和逻辑的检验呢。

37、假如你接受了这个道理,你一定会想到:只要自杀不就能轻松解决问题了,一了百了,为什么还要辛辛苦苦去学佛呢?

38、那要念多少好?愈多愈好,好是一天二十四小時不間斷,果然你能夠這麼做,那就是《阿彌陀經》裡頭講到的,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你就能得一心不亂。這個一心不亂,上品的叫理一心,你就成為法身大士了;中品的一心不亂是事一心,那你已經脫離三界了,你證阿羅漢果了;下品的一心不亂叫功夫成片,那你也能有把握決定能往生。

39、就是和我们平常所了解的常识、道理所不一样的理论。

40、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41、*宣化上人:我告诉你们一句真话,我欢喜的事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

42、信因、信果,是相信什麼?不只是要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個基本的因果我們一定要相信。如果這個因果都不相信。你麻煩了,你往生不到了!但這裡講的因果不只是這個小因果,這裡講的因果是大因果。是什麼因果?念佛是因,求生極樂世界一定要念佛,要修極樂世界的因,往生極樂世界是果,你一往生就成佛。所以因果,這一個因果,我們一定要相信。《華嚴經》上所講的「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相信了。

43、释迦牟尼佛说:“噢!这是真太苦了!”于是乎他到南门外边去走一走,大约没有到达那个打球的地方,就不到南门去了。他本来想去看打球,看这个人间那儿有练武术的,或者去参观参观,结果都不去了,就回来了。

44、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神秀示法诗)

45、佛弟子能有这样的发心是极好的,我平时也十分愿意和同修一起参加一些法布施的佛事,但是我深记这样一句话:水不浇无根之木,佛不度无缘之人。

46、做事,进有招退有术;做人,心无边行有度。看淡纷扰,看轻得失,来了、去了,随缘随喜。功名利禄皆为过眼云烟,不是自己的不要强求。真正的君子是,明知有机可投却不为所动。做人不求问心无愧,只求无愧于心。

47、心本来就不大,别什么都装进去。对昨天纠结不放,是对今天和明天的亵渎。

48、7) 自性发时,业识来空。

49、还有很长的偈语未录上。

50、*梦参老和尚:光口里念心里不想,那极乐世界跟你门儿都没有!

51、那么初有五个人跟着他,来照顾他。因为他是个太子,父亲就派两个心腹的人来照顾他,母亲也派三个心腹的人来照顾他,怕他有什么意外的时候,好知道。那么他修道呢,他愿意怎么修,就随他怎么修,不加阻止他用功,可是就防备有什么意外,也可以说是用五个护侍来护持他。

52、这随从说:“这个人是老了,因为年纪太大了,所以这个身体不帮他忙了,眼睛也罢工了,耳朵也罢工了,这个鼻子也罢工了;舌头虽然没罢工,但是吃什么东西,因为没有牙了,它也没有味道了,嚼不碎了。那么这个身体每一个部门,每一个department都罢工了,都在那儿停止工作了!于是乎他就苦得这个样子,手也不会拿东西了,脚也迈不动步了,行步龙钟的,头发也白了。啊!腰也弯弯了。”

53、简单总结,佛教的核心理论“缘起性空”和“三界唯心”,看似玄乎,但其实从事实层面可以部分被现代科学所验证,而从逻辑层面也并无破绽,很难证伪。

54、杨新宇:只诵一部经能开悟吗?

55、心中闭塞,意不开解。大命将终,悔惧交至。不豫修善,临时乃悔,悔之于后,将何及乎?

56、我们生活在人间,人间有男女老少,人间有五欲六尘,人间有生老病死,人间有悲欢离合。在缺憾的世间里,我们如何获得欢喜自在?如何发挥生命的价值?如何拥有安乐的生活?在《星云大师演讲集》中,都将获得解答。

57、佛法教我在生活中历事炼心,教我能一点点放下自私自利之心态,并逐渐看淡以至消灭名闻利养心。现在,五欲六尘、贪嗔痴慢已离自己越来越来遥远,我正用满腔的热血与信心加功用心,以求即生往生向往的阿弥陀佛净土世界。

58、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种如是因,收如是果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一切皆为虚幻

59、无常世间,没有哪个因缘会与我们相伴永远,可在冷酷生命中,三宝却与我们紧紧相系;感谢三宝,没有嫌弃我这一样一个凡夫俗子,在佛法的无尽智海中,仍赐予我一瓢之饮。我只有“将此身心奉尘刹”,才算名为报佛恩!(注:佛教称佛、法、僧、为三宝)

60、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61、問: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何為一向專念?是不是要放下所有的事情?專心致志坐在那裡高聲念佛,才能幫助初學收心?又不能專心念佛的原因是否是因為沒有發菩提心所致?

62、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63、所以你真正這個信心俱備之後,你對往生極樂世界的願就很堅定。所以在信的基礎上,你自然就發大願,信怎麼來的?信要明白道理,所以我們的討論、學習好重要。你明白深一層,你的信心就加深一層,你的願心就加高一層。所以信願行,你有信有願一定有行,你肯定念佛的。你知道原來一句阿彌陀佛就是諸佛如來的心印,就是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五濁惡世得到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這麼簡單你就得到,你不會念佛?你肯定念的!所以我昨晚看到這一篇的時候,看到這一句,好興奮!今天來一路上在地鐵裡面都在拼命念佛。為什麼?因為我明白這一句佛就是諸佛心印。所以信願有了,你肯定有行,沒人鞭策你,沒人打你,你自然就會念佛,不需要人督促。

64、20) 佛曰: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65、其中的条件和关系,佛教称之为“因、缘”。一切事物或现象称为“法”。佛教的基础理论为“万法缘起”。

66、*带你看看.投资1个亿.世界上幸福的念佛养老院!

67、10) 我们确实有如是的优点,但也要隐藏几分,这个叫做涵养。

68、因为一切事物或现象的发生变化都是有条件,有因缘的,所以没有什么是可以毫无因由的存在变化,事物现象本身不能自我控制,因此说没有自性。既然不能决定自己的存在,也不能改变消亡的结局,做不到恒常的存在,所以说是无常。

69、我们不妨看看世人,大多数人为了财富,名利等,付出了自己的所有,乃至于自己的生命,终却发现自己一无所获,人生不过匆匆百年,到了临终之时,所有的物质上的东西,我们都无法带走,能够留下的就是自己的精神和思想。

70、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可见有淫就有生死,断淫就断生死。

71、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72、快點好還是慢點好,也是看個人,有的人愛念快的,你讓他念慢他沒耐性;有的人他本身性子慢的他念得慢,你讓他念快他覺得難受,還是個人根性不同。快慢沒有關係,重要你心中真有,我們重實質不重形式。當然,大家共修的時候就要有一個步調,不能夠有些人念快,有些人念慢,那就亂七八糟,共修的時候就要用同一個音調。自己念就隨著自己,只要心裡真有佛號就可以。

73、問:請問黃念祖老居士一天可以念十四萬聲佛號,他是用什麼方法念的?在哪裡念的?我為何念不了那麼長時間?

74、类似的道理,佛陀跟第二个僧人对话,说我们的基本感情,也不受我们的控制。当我们痛苦的时候,想要不痛苦也不行。所以感情只是*影响你*的东西,而不是你的一部分。以此类推,佛得出的结论就是五蕴都不是自我。

75、佛告诉我们,人都有福,或多或少,或前或后。福是不可以量化的,只能感觉,知足为福。

76、人心不古,置因果于罔闻,那知因果理彻,如影随形,如响斯应,若深信之者,人心则不改而善。纵遇顺逆之境,必无忧喜。当知现生所受,或遇兵刀水火劫贼等事,皆由自造。

77、人之所迷,因在局内,人之所悟,因在局外。人生充满变数,定力如何,直接影响到人生的走向。淡定看人生,宁静看自己。

78、回向是和发愿相呼应的,是将自己所做的每件善行,所获的每分功德,回施法界一切众生,同证菩提。它既对修行成果的巩固,同时也能将有限成果增值为无限。

79、杨新宇:阅藏是学佛之知见

80、来者要惜,去者要放。人生是一场旅行,不是所有人都会去同一个地方。路途的邂逅,总是美丽,分手的驿站,总是凄凉。不管喜与愁,该走的还是要走,该来的终究会来。人生的旅程,大半是孤单。懂得珍惜,来的俱是美丽;舍得放手,走的不成负担。对过去,要放;对现在,要惜;对将来,要信。

81、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意义太深广了,在此地略微解释一下。「南无」不能念成「nánwú」,这么念法就错了。这个名号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一定要念汉唐时候的音才准确,念「námó」,这是古音。「南无」是恭敬礼拜的意思,亦是皈依的意思,所以此二字是恭敬之词,就是我们顶礼、敬礼、皈依。

82、問:我念佛時常常覺得自己對遍法界虛空界的眾生,作獅子吼般的念佛,覺得攝受,專心、歡喜,但今日一位師兄慈悲的跟我說,好的方法是持名念佛,就是念佛,我不知道我這個方法是不是屬於持名念佛,是不是不如法,容易出問題?

83、佛教把各路神佛也看成是一种众生,这个众生跟人一样都要受因缘的支配,佛不是永生的,也有生命尽头的那一天。当然,把佛当神这也是佛教神化的结果。

84、佛教的四禅或四有色定,通过内心的宁静和集中的体验,将全部意识和意志严格固定在特定的信仰上,经不断的提纯和升华以后,还渐达到纯净的宗教信仰的精神境界。由于禅定的固定程序可容纳任何信仰内容,所以各种教派都可利用它。佛教宜扬修习四禅,死后可脱离欲界,升入色界四禅天。由四禅再高一阶段是“四无色定”。

85、因为不学佛,也因为排斥佛学,所以出现了这样的声音:

86、杨新宇:在水里才能学会游泳

87、复旦大学常德博士:

88、*吃素创造的十个奇迹!

89、《法华经》是多么难可值遇,能

90、問:念一句佛號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什麼人念佛能達到這個水準?

91、在佛教中有一个词叫作“彼岸”,我们人所处的是此岸,菩萨和佛的境界一个大的范围称作彼岸。凡是成菩萨成佛的任务是帮助众生“度”到极乐世界彼岸。

92、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93、五戒者,一杀戒,二盗戒,三淫戒,四妄语戒,五饮酒戒。此五戒名曰学处,又名学迹,是在家男女所应学故。又名路径,若有游此,便升大智慧殿,故一切律仪妙行善法,皆由此路。又名学本,诸所应学,此为本故。又名五大施,谓以摄取无量众生故,成就无量功德故。

94、根据以上这5点基本对比,就可知道,济公口中的“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已经不是在谈论酒肉的问题,他是在给你讲佛法,而且是严肃的大佛法。对于一般人来说,心中执念太多,顾虑太多,终究不能理解佛意,总也进不得佛门,更别说佛心了。但济公不同,他已经无所戒律,但也无所执念,他的行为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佛的展现,他在向你展示的是答案。这一点对于希望深入了解钻研佛法的人,具有启示意义。但对于我们一般普通人,还是不大容易理解。

95、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96、识无边处定:舍弃“空无边处”的思维,只以内识为对象,作无边无际的观想。修此定者死后生于“识无边处”天。

97、很多事,不是你想,就能做到的。很多东西,不是你要,就能得到的。很多人,不是你留,就能留住的。不要把什么都看得那么重。人生怕什么都想计较,却又什么都抓不牢。失去的风景,走散的人,等不来的渴望,全都住在缘分的尽头。何必太执着,该来的自然来,会走的留不住。放开执念,随缘是好的生活。

98、何为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99、有缘而来,无缘而去。世上之事,就是这样,该来的自然会来,不该来的盼也无用,求也无益。有缘,不推,无缘,不求。来的,欢迎,去的,目送。一切随缘,顺其自然。人世间的事情勉强终归不能如意,强求势必不会甜蜜。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心尽力做好自己,世事大抵如此,努力无悔,尽心无憾。

100、*本焕老和尚:我这104岁的老人为什么每天早上4点18分起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