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
1、《阴雨》唐·白居易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2、解析:这首《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此时的李白26岁。
3、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体现了“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4、高堂有华发,何为贪远游。每逢吴下客,频问海东头。宦达固云乐,余生何足谋。累累城下冢,见说尽王侯。——郑文康《思乡》
5、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6、百年欢乐能几何,在家见少行见多。——王建《行见月》
7、共看一轮明月,都会落泪的,怀念家乡的心情,这五个地方是相同的。
8、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9、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10、长大了总是越走越远,父母问什么时候回家,总是说:快了、快了,但总是遥遥无期。长大后才知道长的路是回家的路,城市的霓虹灯再璀璨,也没有家的味道。
11、【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赏析:远离故乡,无法还乡,只好以望乡来代替还乡了
12、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1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14、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望月怀古》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5、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先闻。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望采纳
16、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17、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18、《旅次朔方》唐·刘皂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19、疯狂的寺庙:被承包的信仰!
20、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
21、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异乡月下飘萍客,独独思恋故土情。同为一轮明月下,遥望亲友泪盈盈。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早花前。同样是诗迷的我诚心为您解答!!!!
22、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23、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5、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26、赏析: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坏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27、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不仅是地域的表征,而且规定着地域的质性,对家乡的思念在更深的层次上就是对文化的孺慕。“文化制约着人类”,家乡的一方水土上,有着独特的自然风景、民情风俗、历史传说、文学艺术,构成自成体系的文化传统,使生长于斯的人从小置身其中,浸润濡染,渐成习惯。一旦离开自己的家乡客居异地,人地生疏,满目异俗,多有不适,游子便会从地域乡愁中滋生出更深刻的文化乡愁。余光中回顾数度旅居美国的经历时曾说:“远适异国,就算是待遇不薄,生活无忧,但在本质上始终却是一种‘文化充军’”。所以,异乡即使安乐丰饶,游子也会感到“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28、原载《文学评论》2012年第5期,题为《中国乡愁诗歌的传统主题与现代写作》。
29、解读:独自在外,自然充满了对家人的怀念,古中表现乡思,除了听风听雨外,多的是通过登临送目,寄托悲伤。李觏这首绝句,也是通过远望,抒发自己思归的牢愁,诗前两句写望,但从望的感受上落笔,不具体写望见些什么。
30、长安沦陷,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插不了簪了。
31、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个旅客正独对孤灯,默默地出神。
32、回家的日子要落在春回大地北飞的雁群之后了,但是想回家的念头却在春花开放以前就有了。
3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4、古今乡愁主题诗歌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表现模式外,还有梦忆还乡、闻声思乡、以题咏抒乡情等手法,也多为诗人所采用,下面略作介绍。
35、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36、从前他们说/你是一株不用着地的/移植的藿草/不再思念故土/贪恋现成的营养和食料//现在他们却说/你是一株不愿着地的/寄居的藿草/只会缅怀昔日的家园/难于认同眼前的窝巢//你的枯槁能为你说什么呢/你委实不想说什么了吧/在这样的气温下/反正离乡背井的这么久/说什么也不好
37、语出赵嘏(gǔ)的《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意为:马的嘶鸣像是在吟唱红叶的美好,听见那钟声,就不由得想起故乡青翠的山峦。
38、【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39、即使是战场上铁骨铮铮的汉子,对家乡也是无比柔情的。
40、《乡思》是北宋诗人李觏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一二句从远处着笔,写诗人极目天涯时所见所感。三四句从近处着墨,写诗人凝视碧山的所见所感。
41、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42、这首诗突出了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挚浓厚的思念之情。
43、语出袁枚的《随园诗话》,意为:如果明月有情,它该认识我,因为我和明月年年在他乡相见。
44、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45、快步越过/岁月的泥沼/像一首轻快的曲子/来自寂静/归自寂静//不沉思于哲/不冥悟于禅/逸出风月/逸出历史/遁进蓝天的蓝黑夜的黑天空的空/遁进非台的明镜中
46、语出晏几道的《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何处的人情能温厚似故乡?
47、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48、记得前些年我到石林、桂林游览时,遇到了一个个美丽自然的石洞,洞口都比平常人低,奇特的造型充满了神秘和诱惑,这就是需要我们低头的时候。假若不进去,就不知里面有什么风景和奇特的构造,有时还会留下遗憾;假如进洞口时不低头,就会被碰头甚而被碰得头破血流。这个时候,无论怎么显赫、富有的人物,都低下了昂贵的头,弯下了贵的腰,去探寻石洞里的风景。(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49、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50、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
51、此人是大的叛徒!如果不是他,台湾或早已收复!
5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53、诗人在漂泊羁旅中,看到北固山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的壮丽景色,触发了他深深的思乡之情。
54、《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5、据说,宋之问被贬到岭南,因不适应那里的的生活,神龙元年(705年)十月宋之问过岭,次年春即冒险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下了此诗。
56、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是王勃的名篇,是他供职长安时写的一首送别诗.开头两句把秦地的长安遥接蜀地的五津,绘出一幅风烟迷离的壮阔图画,同时寓有离别之意.送客的况味本是令人凄伤的,但诗人用豪健的言语安慰友人,一扫通常送别之作的哀愁之气,显示出大丈夫洒落的胸襟.“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化用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句意,语言更精炼概括,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57、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
58、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间
59、出处:唐·李白《静夜思》,
60、送给远方的游子十首乡愁诗,
61、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唐代: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62、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晏几道
63、诗人在旅途中,他早早的起来赶路,残月挂在天边,村店的野鸡叫了,板桥上弥漫着清霜,都是旅人的足迹。槲叶飘落,枳花绽放,令我想起了家乡,遥想着野鸭大雁,早就挤满了河塘。
64、王安石评价张籍的诗“看似寻常奇崛”,这句话在这首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65、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66、人日思归隋代:薛道衡
67、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68、此句出自白居易的《望月有感》,意为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69、《冬日山居思乡》唐·周贺大野始严凝,云天晓色澄。树寒稀宿鸟,山迥少来僧。背日收窗雪,开炉释砚冰。忽然归故国,孤想寓西陵。
70、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吧。
71、《江外思乡》唐·韦庄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
72、《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73、诗词君送你十首乡愁诗,
74、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75、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云南平定,康熙帝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词人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词人对京师中家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词。词作上片描写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情绪;下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这首词以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出真切的情感,是很为前人称道的。词人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格调清淡朴素,自然雅致,直抒胸臆,毫无雕琢痕迹。
76、唐·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77、《云梦故城秋望》唐·戎昱故国遗墟在,登临想旧游。一朝人事变,千载水空流。梦渚鸿声晚,荆门树色秋。片云凝不散,遥挂望乡愁。
78、解析:据说,宋之问被贬到岭南,因不适应那里的的生活,神龙元年(705年)十月宋之问过岭,次年春即冒险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下了此诗。
79、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80、解析:王安石评价张籍的诗“看似寻常奇崛”,这句话在这首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81、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82、据考证,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时所作,此时的诗人34岁,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83、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84、在诗中,诗人写自己和家乡亲人相互思念,使这一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85、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86、诗词君:这一年冬末春初时,诗人由楚入吴,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87、那些美到骨头里的句子
88、◎邮箱:shiqigewu@jkcentre.cn
89、时间一天天近了,乡愁扑面而来!
90、前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作客他乡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在月明之夜,尤其是月色如霜的秋夜更是如此。“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91、《杂诗》唐·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92、《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9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94、谁的眼睛可看到那江南草长?/谁可看到了清明时节的汴梁?/谁可又看到那长安的月亮?/谁的纤纤素手,能采桑于绿水之阳?//而梧桐在梦寐里枯落。/而凤凰在烈火里涅槃。/而金剑在秋水里沉埋。/而青鸟在寒风里冻残。
95、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96、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国语老歌”,这样您就可以每天免费收到更多好听、经典的老歌了。关注后就可以收听哦!本平台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您放心关注。
97、这首诗应当是作于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年)岁末,作者时年三十三岁,任秘书省校书郎。
98、对故乡、祖国的“文化孺慕”强烈持久的余光中,在其诗作中神游于故乡、祖国的历史文化长河流连忘返。台港和海外诗人里,余光中抒发文化乡愁的作品多,成就也突出。他的《五陵少年》把文化乡愁抒写得血脉贲张:
99、而把文化乡愁作大量集中表现的,是一批亲身经历了40年代中国大陆的战乱,后来迁往台湾的诗人和一些较年轻的台湾和海外华裔诗人。他们置身于充分西化(现代化)的社会环境,在物质生活乃至诗歌艺术上都已现代化和现代主义了,但在他们的心中,却无法忘怀家国民族的记忆,怀有强烈的“中国情结”。在受到西方异质文化和本土台独势力的刺激时,他们愈加不忘自己是个“中国人”,他们的诗作更是常常把有关家乡的记忆、祖国的历史、民族的文化作为重要的表现对象,以突出、强调自己的文化身份的“新古典主义”的方式,在诗艺上告别“横的移植”,归宗于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和灿烂悠久的古典诗歌传统,以此来缓解内心深处“刀搅”般的文化焦虑。
100、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