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顾炎武
1、由此可知,顾炎武虽然过着游学隐居的日子,依然心系旧国,只不过这种情感没有直抒胸臆,只是流淌于字里行间而已。
2、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人,出身江南大族,他的祖父是个很有见识的人,认为读书一定要研究实际。顾炎武受祖父影响,从小喜欢读《资治通鉴》、《史记》和孙吴兵法等书,十分关心时事。后来参加科举,没有考中,就干脆下决心放弃科举,通读历代历史典籍,研究全国各地的地方志和历代名人奏章,开始编写一本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
3、群演……张小鹏张巍张雷孙潇丰于帅周杰李杰高鹏黄金朝
4、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
5、许多人都说顾炎武学宗程朱,如章学诚:“顾氏宗朱而黄氏宗陆”(《文史通义·浙东学术》);全祖望:“故其本朱子之说,参之以慈溪东发日抄,所以归咎于上蔡、横浦、象山者甚峻于同时诸公”(《亭林先生神道表》);江藩:“辨陆王之非,以朱子为宗,故两家之学,皆深入宋儒之室但以汉学为不可废耳”(《汉学师承记》);梁启超:“其学虽本于程、朱,而于末流之节,亦时加评■,盖于程朱之学,有所修正,祛其空谈性命之说,而参以深宁东发之旨,为考正名物之学,以归之于有用者也”(《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6、历代政治危机形成的原因,大都有冗官过多的问题。冗官,造成民众过于沉重的负担,也导致行政运行率的降低,往往也成为危害社会安定的隐患。
7、顾炎武把全国各地的山川形势、物产税收、人口村落等记录下来,写成了一部著作,就是的《天下郡国利病书》。
8、“武安多商贾,厢房村虚,罔不居货。西据十八盘,要害地也,东南北则沃衍。又产锡煤及垩土,与涉田极宜木棉,涉则产铁及自然铜,两邑山多材木。”(《天下郡国利病书》)“汝宁,惟光州所属,光、固、商、息为南五县。通淮河,稍集商旅,聚南货。”
9、D试题分析: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未跳出儒学范畴,是对儒学的新发展。故选D。明清进步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强调经世致用等,被称为进步思潮。因此ABC正确。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明清进步思潮的产生的背景。明清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提出了反对宋明理学、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主张发展工商业等主张,被称为进步思潮。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出现的背景、主要内容实质等也需要掌握。
10、明宗室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召他出仕,彼时他的母亲尚未安葬,“不果往”。
11、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说:“书当然是纸做的,还能用别的东西做吗?”
12、终于他和李因笃抬上了杠。
13、顾炎武的政治思想都集中在日知录里面,他重视的观点是风俗。上面已经说了,虽然顾炎武学习理学,但是没有被束缚,所以他不会崇尚空谈,而是能够真正看出政治的弊端,在现实的生活之中发挥政治观点,他提出的郡县分权和地方自治都极具先见之明。他提出的名教讲廉之谈,又考虑到了世俗的关系。“无养廉之具而责人之廉”,没有让人廉洁的手段,却指责官员不够廉洁,这是不对的。
14、明朝“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15、他根据历史事实来证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并不是由于自然的变迁,而是由于人为的因素所造成的:“河政之坏也,起于并水之民贪水退之利,而占佃河旁漕汙泽之地,不才之吏因而籍之于官,然后水无所容,而横决为害。”他以五代、宋、金三史的史料记载说明,山东梁山水泊本有方圆八百里的水面,而到了明末清初,却只剩下方圆十里的面积了,可见黄河流域自然生态破坏之严重,而这种破坏,皆是由于人与水争地所造成:“非河犯人,人自犯之。”顾炎武的这一精辟概括十分深刻地说明了尊重自然规律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16、当时,沿海和太湖一带还有零星的抗清活动,清朝官府防备很严,发现有什么抗清嫌疑的人,就要加上“通海”的罪名,打进监狱。昆山有个官僚地主叶方恒,想吞没顾炎武家的田地,买通顾家的仆人,诬告顾炎武通海。叶方恒还把顾炎武抓起来,私设公堂,逼他自杀。
17、顾炎武(1613年—1682年),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县(即现昆山千灯镇)人。顾炎武初名绛,字忠清,别号亭林,后世称为亭林先生。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明朝灭亡以后抗清复明,慕文天祥门生王炎午的忠贞品格,改名顾炎武,又称炎午,字宁人,化名蒋山佣。拒收清府招聘,2次入狱,一生著述宏丰,著书多达50余种500多卷。至理名言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8、《顾炎武作品日知录》三十二卷.一至七卷论经八至十二论政治十三卷论世界风气十三四卷论礼制十六十七卷论科举十八至二时一卷论艺术,文学二十二至二十四卷论名义二十五卷论古事真妄二十六卷论史法二十七卷论注书二十八卷论杂事二十九卷论兵事,外国三十卷论天象术数三十一卷论地理三十二卷论杂考顾亭林自认日知录是生平得意之作:“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音韵学著作《音学五书》三十八卷,前后三十年,修改过五次。《古音表》三卷《易音》三卷《诗本音》十卷《唐韵正》二十卷《音论》三卷《金石文字记》六卷《天下郡国利病书》一百卷序曰:“历览二十一史,以及天下郡县志书,一代名公文集,及章卷文册之类,有得即录,共成四十余帙。
19、竖年,他游历鲁、豫、陕、赵诸地,并且曾想在章丘置地,因为此地太湿润而作罢。马援、田畴皆从塞上立业,于是他想在代北安居,并说:使我泽中有牛羊千,则江南不足怀也。
20、然而当时清朝正处于上升时期,
二、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1、天下之病民者有三:曰乡宦,曰生员,曰吏胥。是三者,法皆得以复其户,而无杂泛之差,于是杂泛之差,乃尽归于小民。今之大县至有生员千人以上者,比比也。且如一县之地有十万顷,而生员之地五万,则民以五万而当十万之差矣。一县之地有十万顷,而生员之地九万,则民以一万而当十万之差矣。民地愈少,则诡寄愈多,诡寄愈多,则民地愈少,而生员愈重。……然而一切考试科举之费,犹皆派取之民,故病民之尤者,生员也。故曰:废天下之生员,而百姓之困苏也。
2、顾炎武论学,一为“体己有耻”,一为“博学于文”。
3、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
4、人们围住一身灰土的顾炎武,问道:“顾先生,你这是在做什么啊?”
5、对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的非经济因素的分析
6、陆恩女婿复投奔叶嵋初,并且用千金贿赂太守,私下将顾炎武绑架关押,情况十分危急。当时士林震动,后顾炎武一案才得以移交松江府审理,顾炎武以“杀有罪奴”为由投入大牢。
7、顾炎武:昆山千灯人,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人称亭林先生。明末清初思想家、经学家、史学家。顾炎武先生是与黄宗羲、王夫之齐名的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人民日报将其评为中华72伟人之一。
8、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进入
9、昆剧《顾炎武》导演卢昂访谈
10、1903年的南京地图将太平堤标注为孤凄埂。孤凄埂是传说中地府通向鬼门关之路,太平堤怎么会有此名呢?这与明初的历史有关。
11、他认为中国社会是苦于经济的不发展:“今天下之患,莫大乎贫。”而一切社会问题的解决,终都只能通过发展生产的途径。因此,他十分注重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把“生财之方”看作是与用人行政同等重要的立国之本。他说:“古之人君未尝讳言财也,所恶于兴利者,为其必至于害民也。”“吾未见无人与财而能国者也。然则如之何?……必有生财之方,而后赋税可得而收也。”
12、顾炎武有很多是名言名句,一:官多则乱,将多则乱,二: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三: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四: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纂刻,亦何益哉。五: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六: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七: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九: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十: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十一: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13、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顾炎武
14、顾炎武倡导经学,不是为经学而经学,其目的是“通经致用”。他讲求六经,与思考“当世之务”紧密相连。“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文须有益于天下》,《录》卷十九)“之所以取生员而考之以经义、论、策、表、制者,欲其明六经之旨,通当世之务也”。“必选夫五经兼通者而后充之,又课之以二十一史与当世之务而后升之”。“通经知古今,可为天子用者。”(《生员论中》,《亭林文集》卷一)也就是说,经学的归宿是实学。对六经的研究,是他实学中的一部分。
15、市舶之与商舶,其说稍异。市舶者,诸夷船泊吾近地,与内地兵互为市,若广之濠镜、澳(门)然。商舶则土著,民醵钱,造舟,装土产,径往东西洋而去,与海岛诸夷相贸易,其出有时,其归有候。广洋巨浸,船一开帆,四望惟天水相粘,无畔岸,而海人习知海道者,率用罗盘即罗经为其导向……。(《天下郡国利病书》)
16、顾炎武 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7、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18、天下兴亡,从娃娃抓起。
19、“体己有耻”上述拒绝钱谦益以及拒绝南归已经有所展现,而能展现他的这个学问态度的,是召见他修明史时的做法。
20、他勤奋治学,终成一代宗师。
三、顾炎武手不释卷文言文翻译
1、后,每读一本书都要写出心得体会。
2、顾炎武似乎已经意识到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法治经济的道理,在《菰中随笔》卷二中,他分析了商品经济的盛衰与交通状况、民居多寡的关系,更注意到法治对于保障公平贸易的重要作用。顾炎武认为,要贸易的公平,使交易的双方都能“各得其所”,就必须有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的法律,这就是顾炎武所说的“匪法曷均”的意义所在。
3、一代宗师顾炎武虽然有着辉煌的历史成就,但婚姻生活并不幸福,19岁就结婚,妻子王氏是江南望族是母亲的之女,婚后也是一直未生育。原因不明,历史也无详细记载,推测原因可能是因为和妻子王氏聚多离少,后又因为顾炎武北上之后,妻子王氏也是孤身在家,比顾炎武早去世两年,当时顾炎武还山西汾州,闻其妻子死讯后,作诗五首吊念亡妻,“地下相烦告公姥,遗民犹有一人存。”就是代表句子。
4、顾炎武对宋朝灭亡教训的总结,实际上是对明王朝灭亡教训的总结。他在《日知录》卷十二《财用》条中,更从经济学学理上论述了货币的作用,说明了专制统治者拼命搜刮民财、“独拥多藏于上”的荒谬,同时也说明了君主独“擅天下之利”乃是导致明亡的根本原因。他说:“古人制币,以权百货之轻重,钱者币之一也,将以导利而布之天下,非为人主之私藏也。……自古以来,有民穷财尽,而人主独拥多藏于上者乎?此无他,不知钱币本为上下通共之财,而以为一家之物也。”“财聚于上,是谓国之不祥。……《管子》曰:‘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呜呼,崇祯末年之事,可为永鉴也。”明王朝并非亡于崇祯,而是亡于万历。而万历皇帝大的弊政,就是实行了横征暴敛的税收政策。
5、在明末清初时代,顾炎武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地位高,被后人誉为“一代宗师”。在顾炎武清贫的一生里,读书是重要的一件事情,因此他才能成为博学洽闻的人才,并在多个学科领域都达到较深造诣。顾炎武的治学方法是很有开创性的,这也是其能成为博学多才型人物的重要原因。在明末清初,顾炎武所取得的成就是辉煌的,这与其经世致用观念息息相关。
6、调整不合时宜的生产关系,解决官田问题、生员问题、私租问题、奴婢问题,废除官本位特权以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主张以雇佣劳动制度取代传统的蓄奴制度
7、可就爱跟语音学家较劲,
8、清廷定鼎之后,决定开馆修明史,任命湖北孝感人熊赐履为主管。熊赐履早就知道顾炎武的大名,于是修书一封恳请顾炎武前来修书。
9、演出时间:2018年11月9日19:30
10、壬戌正月,顾炎武卒于曲沃。
11、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以说顾炎武大的影响不在于他是多么好的一个学问家,而在于他忧国忧民的意识,这是国学传统中的精髓。
12、顾炎武到北方去,一来想考察各地的地理形势,风俗民情;二来也想找机会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行抗清活动。他在那长途跋涉的艰苦环境里,并没有放弃学术研究。一路上,他用两匹马、四匹骡子,驮着他的书箱。遇到关塞险要的地方,他就访问当地的退伍老兵,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如果跟他在书本上读到的不一样,就拿出书本核对,这样他的知识就更丰富了。
13、演出地点:江苏大剧院戏剧厅
14、他本名顾绛,此时改名炎武,
15、“既减粮额,即当禁限私租”——论限制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苦的是农民,穷的也是农民。农民贫困的根源,在于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顾炎武目睹农民“至有今日完租而明日乞贷者”的悲惨处境,为了解决中国社会严重贫富不均的问题;明确提出了要限制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的主张。他说:“既减粮额,即当禁限私租,上田不得过八斗,如此则贫者渐富,而富者亦不至于贫。”顾炎武主张禁限私租,可以说是抓住了农民问题的一大关键。
16、顾炎武通过引证这些文献来说明,只有开放海禁,允许民间开展对外贸易,才能解决东南沿海人民的生计问题和沿海官员勾结“倭寇”、“因缘为奸利”的问题。
17、昆剧《顾炎武》主演柯军访谈
18、八旗破关,杀入北京之后,南明建立。
19、写下了“呜呼痛哉”四个字。
20、一代宗师却有一段相当悲壮的家史。
四、顾炎武是苏州的吗
1、直到抗战,此书还发挥了重要作用。
2、赫赫有名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就是从这本书中出来。
3、选D。从题干材料提取关键信息:“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可以判定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所抨击的是宋明理学。
4、昆剧《顾炎武》自今年7月15日“顾炎武日”上对外发布以来,已经内部试演,参加中国昆剧节开幕演出,在文化部主办的百戏节开幕式上演片段。从剧情到表演,从服装到舞美,一直在打磨,戏越滚越熟。11月9日,《顾炎武》即将作为第二届紫金京昆群英会开幕演出,在江苏大剧院华丽上演。
5、明朝灭亡后,年仅三十二岁的顾炎武誓不损节,不为清朝服务,还参加抗清复明的复社。每年端午节,他总是在门前悬挂一块红色的蔓菁,在里面塞上一点蒜青,并在后面挂一块白布。
6、顾炎武出狱之后,萌生隐退之意,这一年他四十四岁。
7、盔帽/道具设计:洪亮缪向明
8、顾炎武,的的思想家还有我们了解到的经学家还有音韵学家,对于典制、天文仪象、河漕、音韵训诂之学,郡邑掌故、兵农及经史百家都有相对研究,知识渊博,但一生辗转反侧,为清朝初期创立了新的治学方法,被誉为清学的”开山始祖“,成为一代影响力的学术宗师。
9、太平堤入选“金陵四十八景”是隆庆五年(1572年)。这一年文征明的侄子文伯仁把“太平堤”列为金陵第十四景,并绘制成图编入《金陵十八景图》。后来,乾隆皇帝喜爱这本图册,欣然为每幅图题诗。“太平堤”的题诗为:“太平门外太平堤,烟柳双行叶已齐。蘸影后湖真恰当,碧莲上下总凄迷。”若干年之后,南京本土状元朱之蕃在绘编《金陵四十景》时,以“平堤湖水”代之,并把名次往前提了提,将它列为第十景。他的理由是:“洲上置库以贮图籍,禁不得游……惟长堤障水,一望荷芰灿烂,香风远来,夹堤高树,坐荫纵观,不能舍去”。
10、然而南明朝廷内部忙着争权夺利,
11、顾炎武在学术上的大特色,是反对朱熹、王阳明以下的宋明理学的空虚玄妙,顾炎武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意思是说,君子要以文章救世,空谈和修饰辞藻有什么好处呢?这对于当时不愿意面对政治,只专心做学问以求自保的很多学者来说,是一种挑战。顾氏宗亲点击加入顾氏家族总群
12、主张赋税政策既要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又要考虑到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因时因地制宜
13、“理学,经学也”的论断及义蕴
14、阳明学说使晚明思想走向活跃和多元,但从另一方面说,也造成思想、道德和行为评判标准的混乱。以至于顾炎武认为,心学所造成的思想秩序混乱是明王朝覆亡的主要动因〔2〕。究其原由,一方面源于心学与朝廷主流思想的激烈冲突,另一方面则因为阳明后学(尤其泰州学派)逐渐取消了对达到“良知”境界之“致”的探讨,过度强调心灵的自觉,王学内部也呈现混乱的趋势。其实顾炎武不是真正反对阳明心学,只是对阳明后学的一些做法或观点提出批评,顾炎武贬斥心学为禅学,认为“(陆)象山自立一说,以排千五百年之学者,而其所谓‘收拾精神,扫去阶级’,亦无非禅之宗旨矣,后之说者递相演述,大抵不出乎此”。
15、关于货币的流通,顾炎武有很精辟的见解,他在《钱法论》中说:“钱自上下,自下上,流而不穷者,钱之为道也。今之钱则下而不上,伪钱之所以日售,而制钱日壅,未必不由此也。”他认为货币的性质乃是“上所操衡万物之权”,铜钱与银的比价稳定(“市价有恒”),则“钱文不乱,民称便焉”,这是明朝开国以后的货币政策的长处;“然至于今,物日重,钱日轻,盗铸云起,而上所操衡万物之权,至于不得用,何哉?”他认为,问题就出在只收银而不收钱上,钱流通于下而不流通于上,实际上是放弃了对货币的管制,致使盗铸云起、钱不值钱的状况发生。所以他说“莫善于国朝之钱法,莫不善于国朝之行钱”。
16、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是中世纪的产物,他们应该是发展了儒学,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反对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解放人们的思想。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提出工商皆本。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封建专制制度腐朽。所以他们不是背弃了儒家思想。
17、把满腹谋略空老,任那清风拂面。
18、艺术指导:安云武石小梅
19、顾炎武晚年潜心致力于学术,每天除了读书,都是写书,并且将自己平生所学集结成日知录,留给后人参考。
20、民族的道路,有长有短,
五、顾炎武手不释卷
1、复旦大学教授、文史研究院院长葛兆光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和研究方面都有新的认识,浙江大学的古籍所束景南教授也评价全书解决了“汉学与宋学之争”、“顾氏是否崇信朱子理学”、“顾氏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学术争论。
2、顾炎武知道后,急忙要回书帖,而钱谦益不与,顾炎武只好“列谒通衢自白”。钱谦益知道顾炎武的这一举动之后,笑着说:“宁人之卞也(顾严武也太心急了)。”
3、顾炎武(1613年-1682年),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曾化名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朝直隶昆山县(今江苏苏州昆山)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学者。
4、根据记载,牢房后来被废弃了,原“天牢”中间的止辟楼被改成了智居楼,寓意从制止犯罪变为修身养性。名称的变化预示着太平堤从此不再悲伤,终它发挥出依山傍水的优势,成功借景玄武湖,屡次被评为明朝的金陵一景。
5、顾炎武虽然有心,却报国无门。
6、定妆摄影:阿曼、Rachel
7、和顾炎武齐名的王夫之在晚年写下一首词:
8、对程朱理学,顾炎武没有正面批评,而且还维护程朱在儒学道统上的地位。上面提到的他对王守仁作《朱子晚年定论》的斥责,就表明了这一点。对宋理宗在淳祐元年定“周、程、张、朱四子之从祀”作了肯定的评价,说,“由此之后,国无异论,士无异习。历胡元至于我朝,中国之统亡,而先王之道存,理宗之功大矣。”(《从祀》,《录》卷十四)晚年移居关中,亲自组织修建朱子祠并主持考亭书院。可见,他对程朱是崇敬的。
9、顾炎武的扮演者柯军说:“当我借助昆曲的表演传统来体验顾炎武这位先贤时,其实无时无刻不战战兢兢:一怕,先贤的痛楚与孤独,自己体悟不够深刻;二怕,在创造与转化中对昆曲的纯正有所减损。所以,努力用心感知曾经行走在中华文明版图上的顾炎武,努力用昆曲原汁原味的表现手段来刻画顾炎武,始终是我脑中紧绷的两根弦。”
10、(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的思想(答案解析)D从材料“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可以看出顾炎武特别强调人的道德的作用,认为以无德之人讲学,与圣人相去深远,D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有学问的人应该有道德;B、C项错误,材料并非说的是治学问的方法问题。选D
11、“废天下之生员,而百姓之困苏”——论废除官本位特权以减轻农民负担。顾炎武清楚地认识到,在中国,人民的生活之所以痛苦不堪,还在于有一个由乡宦、生员、吏胥所组成的庞大的特权阶层,这一阶层占有了大部分的土地,却享受着免役或免赋的经济特权,而赋役的负担,则转移到了广大无地或少地、又无任何官本位背景的民众身上。其《生员论中》说:
12、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13、他关于风俗的论断之中,的论断就是“亡国”与“亡天下”之辨: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14、除了史可法等寥寥几人英勇殉国,
15、一个能够长盛不衰,仅在于这个的人民有一种责任感。从古至今,中国历史上不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到了明末清初,也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家,他们希望汉室能够兴复,为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命运担忧。这其中,有名的就是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
16、(1)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众治”;
17、他少年时候便正直不阿,廉洁自持,不与俗人交往,交往之人都是复社的鸿儒。他出生于江东望族,幼年过继给去世的堂伯顾同吉为嗣,嗣母王氏十六岁开始未婚守节,抚养顾炎武成人,嗣母将他视若己出,母子二人相依为命。
18、主张(1)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理论;
19、另一个学生读过一点历史,就说:“不对,古代有竹简做的书,有丝织品做的书,也有刻在石头上的书,所以书有很多种材料。”
20、三是政治腐败,官商勾结,垄断市场。顾炎武认为,在阻碍中国社会商品经济健康发展各种非经济因素中,关键的因素在于政治腐败。在晚明中国,有一大批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和资源来从事商业活动、与民争利的官员,有一大批具有官场背景、并在这种背景下从事不公平竞争的商业活动的豪绅:“自万历以后,天下水利、碾硙、场渡、市集无不属之豪绅,相沿以为常事矣。”这一势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垄断了市场,严重阻碍了民间的自由贸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