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主要讲什么【精选100句文案】

励志句子
评论 2022-12-09 11:23:02 浏览

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主要讲什么

1、假如有机会重来或重复发生,事件的性质、角色的概念将完全颠倒:壮举会变得愚蠢,英雄会变成恶魔。正因为我们无法预知和选择,因此犯了错也无法去责怪,甚至无法对愚蠢的行径定性。昆德拉举了一个希特勒照片的例子,他说:

2、接下来是对“性”主题的剖析,为什么它对所有人来说这么重要。

3、即使是一生与刻奇抗争的的萨比娜,也会对夕阳中闪烁的两扇窗户动容,陷入个人刻奇的境地。

4、①自我感动及感伤;②难以拒绝的自我感动和感伤;③与别人一道分享的自我感动与感伤;④因为意识到与别人一道,感伤变得越发加倍;⑤滔滔不绝的汹涌感伤终上升到了崇高的地步,体验感伤也就是体验崇高;⑥这种崇高是虚假的,附加含义大过实际含义;⑦当赋予感伤崇高的意义之后,容不得别人不被感动与感伤。谁要是不加入这个感伤的洪流,就是居心叵测。⑧这是主要的,刻奇是一种自我愚弄。

5、但和萨比娜在一起,却让托马斯坚信自己是自由的,自己命中注定要过这种生活,而这种生活中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

6、结合本书后面的章节,昆德拉认为人类在重大事件上所做的决定,往往轻率得可怕。比如因为某位的好恶,几千万人会失去生命;某人因为冲动刺杀了一位政要,导致一次世界大战。生活当中的轻率更是比比皆是,我们经常听见有人因为随便了个专业便从事了一辈子,因为路过某个城市而选择定居,因为一个隐秘的细节决定和某个人结婚。因为只能活一次,我们无法比较做出的重大选择是否正确,当造成恶果时,只能原谅和接受。因此昆德拉写到:

7、所以萨宾娜只能以进为退,她在背弃的世界里寻找爱和美。时代的媚俗,和特蕾莎的噩梦一样,对萨宾娜而言,是大的恐惧。

8、那这本书真的是令人嗤之以鼻的吗?为什么它会成为昆德拉负盛名之作?为什么还会被《纽约时报》高度评价为:“这是一本20世纪伟大的小说之一”?

9、我们想要更好、更多、更高、更远,想要不断的超越和颠覆自己,厌倦甚至鄙视简单的重复。我们想要追求不同的女人、男人,享受不同的美食,体验不同的数码产品。我们喜欢“更新换代”,“升级”听起来就让人欲罢不能。没有几个人类会因为每天叼着一块羊角面包往返于面包店和家之间,而感到无比幸福和陶醉。

10、文/云出岫(一天一本读书会)

11、种种迹象都表明梭罗的生活态度:除了维持生命的必需品,其他一概抛弃。

12、接着他举了两个例子:三十年战争和希特勒入侵捷克,前者由于波西米亚贵族的冲动而导致了三十年战争,后者由于捷克人的谨慎导致了整个民族被纳粹蹂躏。昆德拉借托马斯的角色认为:

13、「为何我坐在你的墓前,却因为一条狗而流泪」

14、这部作品使得米兰·昆德拉倾刻之间轰动世界文坛,《纽约时报》曾评论该作是20世纪重要的经典之作。作品发表那一年,即获诺奖提名。

15、萨比娜移居到了巴黎,背叛让她激动不已,使她一想到眼前铺展开的崭新的道路,是又一次叛逆的冒险,便满心欢喜。只是一旦道路走到了尽头,又会怎样呢?一个人可以背叛亲人、配偶、爱情,但当这一切都没剩下了呢?还有什么好背叛的?

16、一些评论家将昆德拉的小说归类为哲学小说。的确,从情节角度来说,此书不算友好。毕竟小说的核心还是讲故事,昆德拉说自己并非一个现实主义作家,这意味着他对小说的情节合不合理、好不好看不负责。该书几乎没有什么起伏跌宕的情节,这或许是大多数人读不下去的主要原因。

17、个人认为这本书的现实意义远远超越了昆德拉所叙述的爱情……这本书是属于所有的·而不是一部分的·我读这本书用了大概两年时间吧.但还是认为没有把它读透……《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大约是一本值得也很需要用很长的时间来阅读的吧……

18、单这么说太抽象,昆德拉打了个比方:当苏联的坦克开上布拉格的街头,那些炮口对着的人民和动物无异。他们生命的处置权由苏联人来决定。由此引出的,其实人类是怎么面对弱者的命题。无论在战争或是婚姻里,都有弱者。比如小说里的特蕾莎就是弱者,面对托马斯在外面的乱搞,她无能为力。她在小狗卡列宁那里找到了安慰,因为卡列宁忠诚于她,他们之间的感情没有任何条件,但这也是讽刺,因为卡列宁的名字来源于安娜·卡捷宁娜无能的丈夫。

19、命题五:当人怀着无比美好的初衷做事,却造成了十恶不赦的结果,该被原谅吗?

20、托马斯并非一个单纯的浪荡子,而是一个对生命慎之又慎,严肃而深入地思考,真正认真生活的人。

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讲的是什么

1、PPS:卡列宁是全书我喜爱的角色,只有它的部分让我落了泪。话说很久没有看书看到落泪了,米兰·昆德拉的笔触真的很神奇。他特别擅长把意识形态的东西描绘得具体而真实,让人感同身受。例如他描绘特蕾莎对自己灵魂的渴望,“渴望在自己的脸上看见从船肚子里出来的船员,重见天日时闪现的灵魂”,她遇见托马斯的那一天,“盘子里的啤酒压得她身体弯曲,她的灵魂蜷缩在胃里或胰腺中”,因为托马斯的一声呼唤,特蕾莎感到她的灵魂“从每一根毛细血管和毛孔中飞冲到表面,要让他看一看”。又如他描写媚俗的批评家,“这类人全都长着比中指稍长的食指,说话时专用来指戳对方”,妙绝!

2、托马斯写了一篇社论文章寄到了报社,这篇文章的发表彻底改变了他和特蕾莎的生活。托马斯因为拒绝认罪,遭受当局连续的打击和迫害。

3、萨比娜,托马斯稳固的情妇,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4、读完后大的感受就是,看这本书一定要“透过表象看本质”。

5、“在媚俗的王国里,实施的是心灵的专制。”

6、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7、假设在抗日时期,你作为一个地下党工作者不小心被抓住了,敌人要严刑拷打逼你说出工作内容和战友,你会叛变吗?

8、小说中有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数字“六”对于特丽莎的意义,旧礼帽对于萨宾娜的意义,贝多芬的音乐对于托马斯的意义,……与其说他们的“存在”影响并引导了人物,不如说他们本身是人物精神上的一个组成部分。贝多芬四重奏里的“非如此不可”的主题,正象征着生命之重,所谓的重是一种必然,人必得走完所有的路程,才能恍悟为什么“重”才是我们生命中真正合情合理的东西。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相对的是”能够承受的生命之重”。和托马斯更多地感受到“重”不同,萨宾娜的人生是轻盈的,她背叛一切“非如此不可”的事物——她的父亲、丈夫、爱情、祖国,大量降临于她的是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但她却突然发现:四周空空如也。

9、林深时见鹿海蓝时见鲸梦醒时见你

10、她与两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生活在一起,为他们作画,在那两扇“闪亮的窗户”后面享受着短暂的,温馨、和谐、宁静的“家”。但是她清醒的知道,当病重的老人离世,她也将开始新的“离开”。

11、萨比娜反对的,不是世界的丑陋,而是在丑陋的世界外面披上的那件美丽的外衣。她反对的,不是游行本身,而是游行中高呼的“**万岁”这种“对生命的认同”。她反对的,是美国参议员对着草坪上奔跑的孩子们赞叹“看看他们!我说这就是幸福!”他怎么知道奔跑的孩子就是幸福?

12、她的情夫弗兰兹在被她背叛之后发现对于婚姻执着是可笑的,他的妻子简直是自己母亲理想的映射,后来他与自己的学生相恋,但是在一场突然的抢劫中,因为自己的抵抗,遭到重击,后在妻子陪伴下死去。

13、偷偷告诉你设置星标获得福利的机会更大哦

14、昆德拉写的 里面有一句话我记得很深刻"他想要这人世间的上帝之国" 这句话让我感慨了好久 一般翻译为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昆德拉的才华得到集中体现的一部作品。

15、知道人为何总是不能幸福吗?因为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而人,是讨厌重复的,我们喜欢新鲜。

16、老子认为重在下,是轻的根本,所以他倾向君子行事以“重”为准则。

17、刚开始托马斯不承认,但在确凿的证据面前,他就设法说服特蕾莎。说他跟再多的女人风流都与他对特蕾莎的爱情不矛盾,然而他的说辞却前后不一:一会儿否认自己的不忠,一会儿又为自己的不忠辩解……

18、这第二滴眼泪就是媚俗。

19、在我看来,托马斯看似在享受生命之“轻”,实则却是在逃避“轻”带给他的无法承受。

20、Kitsch是一个德语词,我手中的这本书将它翻译成了媚俗,“刻奇”是对它的音译,我们日常交谈中的媚俗,指的是追求低俗,昆德拉所说的媚俗(刻奇)与此不同,准确的应该叫“自媚”。我们生活里语义接近的是“自以为是”。媚俗(刻奇)是盲目信任某种价值标准,并认为他人也应该信任这种价值标准,将集体的盲从上升到美学地位,从而掩盖个体的灵魂肿胀症。

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主要观点

1、当“伟大的进军”在一种荒诞不经的,乌鸦掠过般的死寂中结束时,弗兰茨并没有从媚俗的美好中清醒过来,他依然认为是已经离他而去的萨比娜在指引着他,来到这远离舒适的蛮夷之地,她的目光投射到勇敢的他的身上,终,他死于一场毫无意义的对劫匪的武力反抗。

2、阅读是我们离美近的时刻

3、托马斯和特蕾莎相爱相杀,分分合合的一生,在恐惧太远或太近和又迫切渴望永恒爱情之间,一直在找一种的妥协。

4、听凭内心的呼唤吧,为什么要把我们的每一个行动像一块饼似的在理智的煎锅上翻来覆去呢?

5、“媚俗让人接连产生两颗感动的泪滴,第一滴眼泪说:瞧,这草坪上奔跑的孩子们,真幸福啊!第二滴眼泪说:看到孩子们在草坪上奔跑,跟全人类一起被感动,真美啊!

6、说到底,灵与肉既是一对矛盾体,又是无法分开的共同体,谁也离不开谁。而对于人类来说,奇妙的无异于就是灵与肉的结合了吧。

7、他无法控制自己对女人的占有欲,而他也觉得这些艳遇对特蕾莎来说并没有任何的威胁,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要放弃呢?

8、「托马斯和特蕾莎的相爱相杀」

9、与托马斯不同,特蕾莎心中的爱情是理想化的,她认为肉体和灵魂不能够人为分割。没有了爱情,生命将不再是我们应有的生命。可是托马斯风流不改,继续与往日的情妇们保持关系。

10、因为对特蕾莎的爱,托马斯回到了被占领的布拉格。

11、但凡识字的人,总得读一本米兰·昆德拉的书吧。出版近40年中一直享有盛名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就成了很多人的。这本披着情色外衣的小说其实很认真的在讲一个漫长又悲伤的爱情故事,顺便抛出了一连串的人性拷问、哲学概念、政治批判、道德伦理……这些概念像冬日狂风的列车外,无心擦过且却尖锐锋利的落叶,摧毁人的面具盔甲,让他们忽然像群体裸奔一样可笑尴尬。

12、《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作家米兰·昆德拉创作的长篇小说。

13、然而昆德拉却认为,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

14、——只发生过一次的事就像压根儿没有发生过。

15、到底孰轻孰重?今天给大家找了一篇解读。

16、正因如此,轻和重对的界限才如此模糊。偶然是轻的,必然是重的。可一连串的偶然会导致必然,就像托马斯遇上特蕾莎是轻盈的,而要生活在一起又是沉重的;约炮是轻的,婚姻是重的。然而约久了也渴望真正的爱、渴望有,同样是无法承受之轻。俄国的坦克是重的,然而在被入侵地区的人民看来,他们就像马戏团一样可笑。政治是重的,生活是轻的,托马斯认为和官僚汇报工作还不如挖出一只死乌鸦重要。轻和重看似对立,实则难分难解。

17、门旁靠墙放着那一张窄窄的行军床,上面还铺着张爱玲去世时躺的那床蓝灰色的毯子,床前地上放着电视机、落地灯、日光灯,的一张折叠桌倚在东墙近门的地方,厨房里搁着一把棕色的折叠椅,一具折叠梯,这就是全部的家具了。

18、什么是媚俗?米兰·昆德拉认为,媚俗是一个美学概念,是“对生命的认同”。从宗教的角度而言,媚俗是对“上帝是否排便”的一种否定,不是说“上帝不排便”,而是连“上帝是否排便”都不应当予以讨论的,这样一种“媚俗”。

19、其实何止昆德拉一位作家的作品,“性”几乎是整个人类文学史上的一个永恒主题。为什么“性”能和诸如“死亡、爱情、战争”这样的宏大主题相提并论呢?

20、我被打动并进入的那刻是从后一章“卡列宁的微笑”开始的。这一章很奇妙,没有它,小说依然完整,但是有了它,你觉得自己竟在小说中有了角色。

四、什么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1、明白了这个“生命中无法承受之轻”,我们活着的这段人生,其实是举轻若重的。

2、其中装载了多种涵义:这本书以六十年代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时期为背景,揭示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下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对人性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

3、那这么说来,我们是不是应该只追求灵魂而抛弃肉体呢?当然不可以。

4、“性”算是昆德拉作品里一个长期存在的主题了,不仅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有所体现,《生活在别处》等其他书籍也有所涉及。

5、“人只能活一回,我们无法验证决定的对错,因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只能做一个决定。上天不会赋予我们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生命以供比较不同的决定。”

6、“在翻阅一本关于希特勒的书时,我被其中几幅他的照片所触动。它们让我回想起我的童年,我的童年是在战争中度过的,好几位亲人都死在纳粹集中营里。但与这张令我追忆起生命的往昔,追忆起不复返的往昔的希特勒的照片相比,他们的死又算得了什么?”

7、而特雷莎,这个男性话语笔下的女子,就是我,也是你。

8、小说里介绍了俄狄浦斯的故事。一位牧羊人发现了被遗弃的婴儿,将他交给波里布斯王,把孩子抚养成人。俄狄浦斯长大之后,一次在山中小路上遇到一辆马车,车上坐着的那位陌生君王正在巡游。后来他们发生争执,俄狄浦斯杀掉了君王。

9、李白也有人类的七情六欲,也有三急,也会对讨厌的人破口大骂,甚至也会小心眼。顿时,他的形象无比鲜活,他再也不是神坛上那个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而是走下神坛和我们一起的人。

10、我们常常听到人们抱怨生活中有太多的责任、世俗、规矩等负担,总是感叹生命中有太多不能承受之重,因此都想快快卸掉重担轻装前行。

11、昆德拉说的“界限”是什么呢?是社会伦理道德?还是他内心的良心底线?

12、布拉格的一切都在变得丑陋,托马斯和特蕾莎对此没有任何眷恋。他们搬到了乡下的集体农庄,小说的后,托马斯与特蕾莎在乡下过上了田园牧歌式的生活,颇有些长相厮守的意味,两人终死于一次意外的车祸。

13、她在布拉格找了份杂志社冲洗照片的工作,但她并不满足,她想自己去拍摄照片。就像命中注定一样,托马斯的女友萨比娜是个小有名气的画家,她借给特蕾莎几本的摄影师的摄影作品集,甚至给她解释了这些照片到底哪里有趣。

14、我倾向于认为“轻”只是一个概括,对世间一切简单、质朴、纯洁事物的总结。同样,“重”指的就是复杂、多样、繁复。两者并无褒贬之分,只是不同的生活态度。

15、都说理想和现实之间有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它让理想光芒万丈,也让现实冷酷无比。在苏黎世的托马斯像一个真正的年过开始新生活的男人一样狂热地投入到了工作之中。

16、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逃离,特蕾莎逃离了昔日让她厌恶的生活,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全新日子。

17、而书中,从昆德拉引述的巴门尼德的哲学观点来看,东西方两位老牌哲学家的观点似乎是对立的。但我从网上看到关于巴门尼德的学术介绍,说他核心的哲学思想是“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我们倾向地认为思想为轻,存在为重,这说明,在巴门尼德的哲学体系中,“轻”与“重”合二为一才是世界的本源。如果这样的话,昆德拉会不会对巴门尼德的观点存在误读?还是,只是为了写这部小说,才故意“曲解”巴门尼德的观点?

18、就这样,他们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托马斯觉得特蕾莎和他所有的情人都不一样,自己完全无法离开她,于是不久,他们就结了婚。而特蕾莎也为自己在布拉格开始了新的生活而兴奋,她终于摆脱了平时在小镇上伺候那些酒鬼喝酒,周日又得给弟弟妹妹洗脏衣服的生活。

19、“一切都预先被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

20、而萨宾娜作为女人的一切悲伤和柔弱,是在一次次渴望爱的获得中,被自行逼退了。和特蕾莎一直追求肉体的性相比,萨宾娜在对精神桎梏的集中营中,反叛的舞姿显然更深情和忧伤。

五、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永恒轮回”是尼采“沉重的负担”,是尼采哲学世界的钥匙。

2、当特蕾莎,托马斯,弗兰茨,政治家,革命者,都在不断追求着从轻到重的过程中时,她却用背叛,逆向而行。在萨宾娜的眼中,美是一个被背弃的世界,要发现美只有不断击破和毁灭。萨宾娜不屑于追求所谓的笃定和恒常,她喜欢未知喜欢自由,和每日必沉入海底的夕阳相比,今晚会不会有爬上枝头的月牙,显然是更诗性俏皮的存在。

3、命题一:人类发展的历史是严谨的吗?

4、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被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

5、萨特说,人是注定要受自由之苦的.小说想要表达的主题是: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人身体的重量.于是,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旺盛的生命的影象.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就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存在.相反,当负担完全消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地自由而没有意义.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很沉重

6、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

7、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

8、弗兰茨是她遇到的所有男人中的一个,他聪明、善良、英俊,懂自己的画,然而,萨比娜心里越清楚,越想去践踏他的聪明、善良。她无力抗拒那远方吹响的叛逆的号角的召唤,她的眼前是一片更为广阔的自由天地,那天地之大,让她无比兴奋。

9、家庭遭遇灾难,幸存者唯有遗忘以求生存。夫妻二人,直至去世仍未将过往吐露一字,只留后人从散落的片断中拼凑起多年前的惨烈往事。小说有巧合,但现实没有,主人公能自偶然中得到线索窥得究竟,但更多的人不能。前人沉默,后人便不知来处,旧事如果都被软埋,就会以“新事”的面目一再重复。

10、愿每一个人类都能如托马斯般,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决定”,愿每一个人类的墓碑上都能刻上“**葬于此。Ta曾产下两个羊角面包和一只蜜蜂”,这样毫不媚俗的、牧歌式的墓志铭。

11、这样的直接明了,依然不妨碍我们读这本小说的艰难。但很长时间里,我们的生活都别想再摆脱它。这里没有白昼黑夜,就是天空嵌着的半弯淡月,仿佛是等待故去的人回来的那盏不能熄灭的灯。那些看不懂的,其实都是长在我们身上的,终其一生很难自我认清并自我和解的部分。

12、昆德拉在书中提出轻、重、灵、肉、记忆、虚弱、晕眩、牧歌、天堂等一系列的生存暗码,并与人物一一对应,支撑起各自的生存状态,展现了心灵与肉体的两重性。

13、再者,“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既不能把它与我们之前的生活相比较,也无法使其之后再来度过”。“历史和个人生命一样,轻得不能承受,轻若鸿毛,轻如尘埃,卷入了太空,它是明天不复存在的任何东西。”

14、梁文道在《一千零一夜》里介绍这本书时说,当下很多人提到这本书会说这是一本过时的书,如果还有谁自称喜欢这本书,那真可以说是“伪文青”了。我听了愣了一下,我可不要和“文青”这个词扯上任何关系,但是既然如此,那我不是更可以理直气壮的去好好读一读这本书,并看一看我是不是会喜欢上它了?

15、而她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恰恰是轻,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6、这个跷跷板在这个没有轮回的人世间大开大合地摇摆着,直到他们一起把卡列宁埋葬在两棵苹果树中间,跷跷板产生了一瞬间惊讶的平衡。这种生与死的和谐,反手给了轻与重一巴掌,于是灵肉也不愿再乱生事端,就此安息了。

17、“如果我们没有能力爱,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总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也就是说我们总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什么(爱),而不是无条件地投入其怀中并且只要他这个人的存在。”

18、好阅读的沉默少年,愿我们能通过文字交流思想,走近彼此。

19、托马斯借这个故事发表了讽刺苏共的文章,指出了一个根本性事实:

20、避免承担生命的责任,就是“轻”,的“轻”让人脱离于真实的生活之外。被世俗的意义所捆绑,就是“重”,困于家庭、社会、环境,失去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