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怎么死的【精选100句文案】

励志句子
评论 2022-12-10 10:54:15 浏览

一、苏格拉底怎么死的

1、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

2、不得不说,苏格拉底在这里所阐释的哲人净化自我、并让灵魂飞升的过程,和佛家的戒(离欲)定(看住心意)慧(开智)的修习过程相似。

3、其次,苏格拉底把一般流行的意见评判为无知无识,也让那些民主党人对他充满怀疑。

4、苏格拉底申辩后一句话是:“我们离开这里的时候到了,我***,你们去活,但是无人知道,谁的前程更幸福,只有神才知道。”苏格拉底不仅追求生的意义,也追求死的意义,他的那种死亡方式:对轻薄指控者、无良审判者、不义判决书的嘲弄和对死亡世界神话仙境般的素描。

5、因为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话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他如果当时不是这样从容就死的话,那么他是不是会有更多的灿烂辉煌的思想留世呢?取舍之间,您怎么去看这个问题?

6、这幅作品描绘了哲学家苏格拉底死时的情景。

7、苏格拉底之死的评价:苏格拉底死后两个月后,雅典人幡然梦醒,于是给苏格拉底平反,并将指控苏格拉底的原告判处死刑。并在苏格拉底曾经讲学的广场上树立的苏格拉底的铜像,以示纪念。苏格拉底之死,为后人留下了的话题,苏格拉底的思想,更为后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苏格拉底都有一大批崇拜者。与一些人类的大宗师一样,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极大的。他的行为与智慧,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这些著作都是以苏格拉底和别人的对话为内容展开的。

8、颇为有趣的是,即使在那样的情况下,苏格拉底仍满怀激情地舌战群儒,让大部分法官越听越想放他一马,但前提是,他得改掉那喜欢争辩和说教的坏毛病,并承诺此后不再干涉别人享乐或无休止地给人提问题。

9、谷景生:我们都知道苏格拉底在能够逃狱的情况下,从容地饮下鸩酒。那么他的这一做法对后世的法治思想有什么样的影响?

10、苏格拉底热爱雅典城邦,他更不容许神圣的理想有丝毫的被亵渎,因此,他毅然选择死亡。他并非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他更注重自己的灵魂,他相信神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万事万物都是神有意识有目的的巧妙的安排。他没有背叛神,既然如此,死亡也就是神对他的召唤,他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也许人们笑他,笑他天真,笑他顽固,执迷不悟,但是惟有那些真正洞察了他内心世界的人,才会为他的智慧与忠诚所折服:智慧是他看到并一直紧紧关注着的众人未曾察觉的美德,忠诚的是于他自己热爱的城邦,于他一生遵从的法律,于他永恒不变的理想追求。

11、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12、亚里士多德(前384年至前322年),出身于古希腊吉塔拉地区贵族家庭.师从柏拉图,在雅典的柏拉图学园学习20余年,直到柏氏逝世.后回国成为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

13、其实,在所有人的眼里,就是只要我有了一线希望可以活下去,那么我可能就会逃离。但是对于苏格拉底来说,他是不可能去逃离的,因为他这一辈子都将不可能真真正正地抬起头,因为他一直在教导别人怎么做是对的,只有他遵从法律选择死亡,才能让别人也不去犯法。

14、游叙弗伦在苏格拉底的帮助下做出了第四次尝试,这次把虔诚说成是“正义里面与关照神有关的那个部分”。苏格拉底又继续问道,神那么,我们能为神做些什么从而“关照神”呢?游叙弗伦只好说,虔诚会让神高兴和喜欢。于是讨论又回到了那个的“游叙弗伦问题”:到底是因为神喜欢所以虔诚,还是因为虔诚所以神喜欢。

15、佛陀也说人是五蕴之聚集,而苏格拉底也认为精神和肉体的两个不同部分。

16、说到这,我就想起来我们中国近代的谭嗣同,他能够逃生,但是他想用他的死来唤醒民众。苏格拉底也用他的死来唤醒民众对法律的信仰和服从、尊重。

17、第三次论述是所谓的“类同性”论述(affinityargument)。综合如下:

18、不管怎样,苏格拉底是认定“一个人应当为自己的灵魂打气,在生活中拒绝肉体的快乐和奢华,一心追求知识的快乐,用明智、公正、勇敢、自由、真实之类灵魂自身固有的东西来装点它”(114E)。他所讲的神话,虽然不能断言其真实与否,但确有强化对真正的哲人应该怎么做的认识作用。向死而生的哲学研究,意味着要时刻关照自己的灵魂,在追寻美德和智慧的过程中,让它不断得到净化。

19、看完请点个在看欢迎留言给我们!

20、如果是前者,那死亡无疑是一场无梦的酣眠,是一种绝妙的受益。倘若一个人被命令在一生中,去找出那些比无梦的酣眠更加快乐、更加美好的日夜,他的答案一定是屈指可数的。所以如果死亡是一场无梦的酣眠,那死亡,一定是一种绝妙的受益。

二、苏格拉底被处死的原因有哪些

1、苏格拉底被指控引入的新神是他所声称的指引他行动“灵异”。知识分子并不会对于苏格拉底的新神引入活动有过多的抵触情绪,但是出于这样一个容易被煽动的民众就是另外一个概念了。

2、为什么?原来是是苏格拉底并不急着正面回应辛弥亚和格贝的质疑,而是借题发挥,说了一通对如何避免厌恶论证(misology)和愤世嫉俗者(misanthropy)的看法。更妙的是,苏格拉底借自我批评,“此刻我还很担心自己对这个特殊问题是不是持哲学的看法,而是挑挑剔剔,跟没有教养的人一样”(91A),很迂回曲折地批评了两个人。

3、评价的立足点,应该在苏格拉底的时代,并以那个时候的价值观和法律为基本点,而不能以现在的眼光和观点去评价和讨论,而这样的做法,应该具有普适性。

4、苏格拉底的学生是柏拉图,他开创了柏拉图学园。

5、而苏格拉底确实有过对于当时民主政体的不满,他与柏拉图如出一辙地倡导贤能政治,评论过伯利克里津贴制度的弊端,拒绝过寡头政权的任命,这多少会有些令人不快。

6、很显然,格贝反问苏格拉底时指涉的神,是主宰生者的神,而苏格拉底自己的辩解词里所说的神,是死后灵魂将去面对的神。两个世界里的神是不同的,而且在苏格拉底看来,自己死后灵魂要见到的神是为善良的。

7、尽管他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苏格拉底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

8、对于判定他无罪的人,苏格拉底安慰他们说:死亡要么是无梦的长眠——这样会美好;要么是还有来世,那么他可以在地府里继续和那些逝去的伟人谈话,考察他们是否拥有智慧。

9、克利托不再说什么,他对站在不远处的一个男孩点了点头。这个男孩跑了出去,过了很长时间他带着一个端着毒药的男人走了回来。苏格拉底对来人说:“好吧,朋友,关于这类事情你一定知道得很多,我该怎么做呢?”那人说:“没别的,你只须将毒药喝下去并来回走动就行了,当你感到双腿沉重时就可以躺下了。”

10、深度:源于理论指导和总结研究

11、虽然没有明确地指出,这个论述实际上把灵魂和关于美、好、公正等存在的型(相)提了出来。按这个论述的逻辑,当一个人感知到美好的事物时,它们唤醒了这个人出生之前就已经获得的美好的“型”,这个“型”是灵魂拥有的知识。

12、我丝毫不怨恨那些谴责和控诉我的人们,他们的谴责和控诉将带来我的死亡,而我欢迎死亡,即便他们在谴责和控诉我的时候并非出于这样仁慈的动机。

13、像耶稣,像地藏王,像一切卫道者。

14、这已经是在苏格拉底第三次论述之后,要是一般人的话,是不是会有厌恶继续讨论下去,转向沉默呢?但苏格拉底却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耐心,并深深地打动了裴洞,以至于一向敬佩苏格拉底的裴洞也感叹“从来没有像那时那样佩服他”。

15、读完《裴洞篇》,要说谁对苏格拉底的怀念之情深切,恐怕无人能出柏拉图其右了吧。

16、苏格拉底同亲友进行谈话,他支开妻子不想话被打乱。他并不是一个单身汉,他有一个妻子。只不过是一个悍妇。但是这个妻子实际上很爱苏格拉底。我们可以看到苏格拉底的人生其实平凡的不能再平凡了。我们都知道雅典实行的是民主政治。每一个雅典的公民都要参与政治。但是苏格拉底总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思考哲学问题上。并不喜欢参与政治。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一位哲人,他是真理的代言人,曾为真理献出生命。在西方,乃至于全世界,苏格拉底都很有影响力。乔布斯曾说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可见苏格拉底在西方人眼里到底有多么重要的地位。苏格拉底的主要思想都被他的学生柏拉图记录了下来。而且在柏拉图的记录中也加入了柏拉图的一些思想。

17、通过第二次论述,辛弥亚似乎被苏格拉底说服了,但他指出,这只能说明灵魂存在于一个人出世(生)之前。一个人死后灵魂还存在的说法依然有待证明(77B)

18、所有在场的人都被苏格拉底的平静感动了。对死后之事,苏格拉底对生者的交待也值得注意,不可太悲痛,否则对死者的灵魂有损(115E)。在服毒之前,苏格拉底向神灵做了祷告,祈求去得顺当(117C)。

19、元前399年春,时年七十的苏格拉底被雅典的统治者判处死刑。罪名:不敬神灵和蛊惑青年。从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我能清楚地看到,苏格拉底对现世法律所抱以的极大信赖和遵从感。正义的理念是法律的精髓,而这也正是法律统治臣民的理由。苏格拉底坚信他的城邦的法律也是正义的,是能给他清白的,也是值得让他遵守的。所以,面对这种莫须有的指控,苏格拉底没有象很多人一样,逃往国外,而是接受了。在辩护中,苏格拉底大义凛然,刚毅不屈,驳斥了对他的指控,因而激怒了审判官,后被判处死刑

20、不过,要说柏拉图/苏格拉底提出的向死而生研究哲学的思想是否已经在两千多年漫长的思想史进程中被遗忘了也并不准确。在近读完的《谷歌时代的柏拉图》一书里,我就发现戈尔茨坦重新回忆起了《裴洞篇》中的这个知识,指出“做哲学探讨就是在为死亡做准备”(tophilosophizeistopreparetodie),并以调侃的语气说,“奇怪的是,哲学系竟然没把这话改成招生宣传的口号”。(p14)

三、苏格拉底因为什么死

1、苏格拉底本人没有写过什么著作。他的行为和学说,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关于苏格拉底的生平和学说,由于从古代以来就有各种不同的记载和说法,一直是学术界讨论多的一个问题(关于苏格拉底的书)《苏格拉底这样思考:通向幸福生活的16种方式》《苏格拉底传》《与大师相遇——真理的追求者》《回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申辩》《苏格拉底的审判》《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对话》《苏格拉底的困惑》《苏格拉底之道》《苏格拉底的后日子》《苏格拉底之死》《谈话录》《理想国》

2、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离开雅典,周游各地,曾先后三次来到西西里岛的叙拉古王国,试图用哲学思想来改造当地的统治者,以实现他的宏伟的政治理想。但柏拉图的远大抱负并没有成为现实,他本人也差一点被当作奴隶拍卖。

3、苏格拉底说,真正的哲人要学习的是训练灵魂摆脱身体,只跟自己报成一团(80E)。然而终的训练成果的检验,却是在死后灵魂的去处才能看出(82)。

4、负责审判苏格拉底的是雅典五百人议事会成员。他们大多是苏格拉底的政敌们精心安排的人选,其中还包括不少学者。面对这些居心叵测的法官,苏格拉底发表了一席通俗易懂又鼓舞人心的演讲。

5、苏格拉底接着把这个道理,借用伊索寓言的方式重新讲了一遍:

6、苏格拉底的精神世界,是真理的世界,苏格拉底的物质世界,是世俗的世界,苏格拉底宁愿选择真理而死,也不选择世俗而活。

7、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圣徒和殉道者,至今,没有哪位哲学家像他那样痴迷于过一种正义的生活。他把一个人的生命充分活了出来,从他一生的经历中,我们可以获得启发,体认人生总是会面临各种遭遇,会有得意失意,即使面对不义时,都要坦然接受。更重要的是,人活在世界上,要把关注的重点由外在转向内在。苏格拉底为希腊哲学注入了强心剂,激起了无比汹涌澎湃的浪涛,余波甚至绵延至今。

8、先生们,我把你们当作我的朋友,希望你们能正确理解我的处境。我有一个不凡的经验要与你们分享。

9、据记载苏格拉底后被雅典法庭以不信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

10、苏格拉底是自己喝毒药死的,说他自己作死是因为他明明可以逃走,但是自己作不走。

11、苏格拉底引申出了“智慧”(wisdom)的定义:在灵魂不被感官束缚,单独由其自身关照自身时,它就进入那纯粹、永恒、不朽、不变的领域,与那些不变的事物同在,永远如一时,灵魂的这种状态就被称为“智慧”(79CD)。

12、“一般人大概不知道,那些真正献身哲学的人所学的无非是赴死和死亡。”(64a)

13、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论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

14、雅典人,你们将智者苏格拉底判处死刑,不是由于他是推翻民主制的三十僭主之一的克里特亚的老师吗?

15、此句一出,苏格拉底思想中有关神灵的看法得以显现。他认为自己的气数已到,是神的旨意,所以他欣然接受。

16、裴洞在事情结束时,感叹道:我可以说,在我们所认识的当时人中间,他是善良、明智、公正的人(118A)。

17、苏格拉底对此感到困惑,因为他明明知道自己无知,于是他开始走访那些有智慧之名的人,试图证明神谕是错误的。经过一番检审,苏格拉底不得不相信神谕是对的,因为他发现自己是一个知道自己无知的人,正是在这一点上,他比其他人更加智慧。

18、对马拉松战役指挥米尔提太、萨拉米海战功臣提米斯托克利、政制家阿里斯提德、民主政治推动者伯里克利的审判都是由公民大会进行的、公元前406年8位将军(包括伯里克利之子)被判死刑(6人实际被处决)的悲剧都是由公民大会一手造成的。

19、难道在那时候,印度和希腊就有通商人员往来,原始佛教的教义就有了传播?这只是个猜想,也很难找到文献依据。不管是不是,柏拉图笔下苏格拉底的这种生死观和佛陀的教义如此相似,还是挺让人惊讶的。

20、苏格拉底是西方人文精神起源的发起人,可以说西方文明苏格拉底占一半。苏格拉底虽然生活在伯利克里的盛世,当时没有战乱,没有天灾,一切都是那么好。但再美好的世界都会有困难的一面,苏格拉底活在盛世,却一生过的继位贫苦,他甚至都是赤脚走路的。苏格拉底本来是父亲学习雕刻的,但后来热爱文学,自学成为了一名老师。

四、苏格拉底为什么死的

1、很显然,这个论述并不能直接得出“死者的灵魂存在于某处”的说法,苏格拉底是直接跳到72A这个结论的。但其关于生、死两极互为因果化生万物的思想,倒是和太极图原理有些类似,体现的是生命轮回的思想。

2、法治意味着依法而治。攸关的生死仅由会议投票数决定,这发生在雅典海军十将领和苏格拉底身上,也意味着在雅典法律被架空了,公民的权利随意受损。雅典名将阿里斯泰德以“公正者”著称,在公元前483年的公民大会上被投票放逐。

3、同时也有人认为,苏格拉底死于政治报复。苏格拉底的思想从根本上便是与雅典民主政治背道而驰的。他认为,统治一个社会的不应该是少数人,也不应该是多数人,而应该是“有智识的人”,基于此,他不同意雅典现存的所有政治制度,也包括民主制。

4、报复变得比自卫更重要。先发制人,以反对那些正准备作恶的人和揭发任何根本无意作恶的人,都同样受到鼓励。

5、你们显然认为我缺乏无罪论证、所以应该被判处死刑,不过这不是真的。我之所以被你们判处死刑,是由于我的无礼和不配合,因为我拒绝用如同其他受审之人的、取悦你们的方式,为自己辩解。即便我将因此迎来死亡,也丝毫不后悔。

6、有学者称苏格拉底的死是合法的自杀。他必须以死捍卫自己的学说。捍卫的低成本就是死亡。

7、这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深刻体现了苏格拉底对程序正义的遵循。把追求实体正义作为目标,想把理性变为现实,恰恰是不理性的表现。因为认识是相对的,正义也是相对的,没有的正义。退而求其次,只能努力去实现“看得见的正义”,即程序正义。

8、辛弥亚的观点:灵魂是一种和合而成的和谐(86);格贝的观点:灵魂在穿坏很多身体后依然有可能会消失(88AB)。

9、苏格拉底可以说是死于“自杀”。问这个问题人很可能已经知道,苏格拉底是被501位雅典居民通过投票判处死刑,后服毒而亡。

10、你觉得苏格拉底为哲学而死是对的吗?

11、因为他不愿意用错误地方式来对待错误,他认为自己是一位雅典公民,就要捍卫雅典的法律。

12、苏格拉底进一步阐释了怎么做哲学研究。这是一个从身体、到心灵和意识都需要锻炼的过程,终目标是让灵魂得到彻底净化,摆脱身体和感官的束缚。哲人的灵魂深信必须淡化激情,遵从理性,在其自身中沉思超越那些表象的、神圣的东西,并从中获得营养苏格拉底说,如果一个人以这样的原则来训练自己,在死的时候就不会害怕灵魂会随风飘散而不复存在。

13、在第二轮投票中,法官们判处苏格拉底死刑。苏格拉底在临别之际对那些判处他死刑的人和判定他无罪的人分别说了几句话。

14、学会5类提问,设定目标翻倍

15、现在假设你是雅典居民,当时你作为陪审团成员就坐在现场听这个其貌不扬的矮胖老头在被告席上藐视你的智慧,暗讽你愚蠢,你生气不生气。是的,他成功惹怒了超过一半的陪审团成员,所以他终被判有罪。

16、假如,我们这些凡人也能够以死来捍卫某些,人人可称圣。则不止于朝闻道夕死可矣,更是捍卫道,即死可矣。

17、到了公元前403年,贵族失势,民主派控制了希腊全境,苏格拉底便大难临头了。他的朋友预见到了他的结局,纷纷劝他尽早逃离。苏格拉底平生树敌众多,同时也交友广阔。在大半个世纪里,他以丰富的学识针砭时弊。对于那些自认为是社会支柱的,苏格拉底热衷于撕下他们的伪装,并将其思想骗术公诸于世。

18、“暴民政治”盛行的公元前5世纪末到公元前4世纪初,很多人被处死或者予以流放的理由都是亵渎神灵,而苏格拉底也并无例外。公元前399年,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苏格拉底牺牲于他理想的国度。审判苏格拉底的逻辑公元前5世纪末旷日持久的战争,以雅典的惨败而告终,提洛同盟解散,公民死伤惨重,百业萧条。战后各邦对雅典做出了一系列的限制。

19、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文化史上意义深远的事件,仿佛一则寓言,一个谜。他策划了自己的死亡方式,以一场浩大的审判,以法律正义的名义判处自己死刑,把自己生命的余烬,凝成一个死亡之谜,给后人留下了一道人文学科的“哥德巴赫猜想”。苏格拉底好像在为自己申辩,可是他又有意在死亡之中觅求真理,他的死仿佛是道德与法律的合谋。

20、一切都结束了,埃切克莱特,我们的朋友,这便是我要说的一切,这个我们熟悉的、好的、聪明的、正直的人离我们而去了。

五、苏格拉底因为什么死的

1、苏格拉底于公元前399年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论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槿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

2、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但却与当局统治相向。

3、苏格拉底的临别讲话

4、在他看来,自己之所以遭到怨恨,并终被告上法庭,是因为他不知疲倦地揭示人们的无知。但是在苏格拉底看来,这正是哲学真正的起点。因为和神相比,人就是无知的,因此人生在世只能不断求索,不断探寻智慧,以此关心灵魂的健康。

5、用豆子抽签的办法来选举城邦的是愚蠢的,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办法来雇佣一个妮手、或者借主是、或吹笛子的人、或任何其它行业的人,而在这些事上做错了的话,其危害要比在管理城邦事务方面发生错误轻得多。智者运动对传统的宗教信仰造成了冲击在苏格拉底那个时代,只要不见诸于行动,类似亚西比德率军远征西西里之前出现的那种名目张胆的破坏神像活动,思想上、言论上的非正统信仰还是可以被容忍的。

6、开放:辩证思考,不盲从盲信

7、苏格拉底的哲学是同他的生活实践融为一体的,而他个人的命运同雅典的命运是不可分的。他为了祖国追求善的理想,而他的祖国则用死刑酬答了他的贡献,成全了他的哲学。苏格拉底没有丝毫的激愤、畏惧或是悲哀,而是依旧用他智慧的语调诚挚地奉劝着一切。他明白他是神的使者,这一切都是神的安排,他还有他生命未完成的部分,而死恰恰能给他一个的结局。

8、投稿邮箱:2479791180@qq.com

9、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古希腊时期并称“希腊三贤”,是二代师生关系。

10、游叙弗伦第三次尝试说“虔诚就是做所有神都喜欢的事”,而苏格拉底在这里提出了一个的问题:“是因为一件事情虔诚,所以神喜欢呢;还是因为神喜欢一件事情,所以它是虔诚的呢?”这就是哲学和宗教学史上的“游叙弗伦问题”。游叙弗伦表示倾向于前者,那么说“虔诚就是做所有神都喜欢的事”就不对了。

11、以不可见的事物和结果来作为说理的依据,就变成了一个人的信仰问题。这样的哲学训练过程显然处在哲学和神学的交叉地带。

12、特别是,当无限是以人民的名义、以公意的名义来对少数人施加强迫时,少数人几乎无法抵挡它们。面对全体人民的意志,少数人唯有服从。雅典城邦正是以多数人的名义,判处苏格拉底死刑的。雅典的民主制使后人明白:不受制约的民主无异于多数人的暴政。

13、他说:“世人无权随意左右或强行夺去他人信仰的自由和思考的权利。人只要坚守善本,即使没有朋友的认同,没有家庭或物质的支持,也足以俯仰无悔于天地。然善本乃世之大道,只能通过反复深入的研究才能悟明,因此世人应拥有自由讨论所有问题的权利,且不受政府或的干预。”

14、但是在揭示其他人无知的过程中,苏格拉底给自己招来了普遍的怨恨,这些怨恨终导致了对他的正式指控。

15、雅典的政治不具有的特征,他们处在城邦决策程序中初的一个环节。直接民主运行时,公民的集体意志很大程度上干扰了民主机构的正确运行,特别是在古典时代中后期对于政客和军事家的处置上,这两者的满意只是停留在过去,政客和将军必须长盛不衰,履行有时近乎癫狂的集体意志。而这么苛刻的要求近乎不可能,所以军事活动的实力往往就伴随着控告、流放与处置。

16、雅典民众担心苏格拉底不仅会为早前的寡头派,更会给那些试图推翻民主制富人发动政变提供理论依据,是有一定根据的。他的指控和判罪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某种偶然性,并非苏格拉底哲学与民主政治文化之间冲突的必然结果。公民大会上的质疑与反抗早在荷马时代,公民大会是能够携带武器进入的“公民兵大会”或战士大会,并且它已经制度化,大会成员通过呼喊来表达自己肯定与否定的意见。后来,德拉古立法再一次确定了公民大会是能够携带武器的,这一规定直到公元前594年梭伦立法才被废除。

17、这部作品既是哲学史也是文学史上的篇章,苏格拉底对自己的使命和哲学的本质做了经典的描述,说出了“未经检审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这样掷地有声的名言,他为了哲学主动求死的气魄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哲人毫不畏惧地追求智慧。

18、我们都是海底的鱼,即便浮出海面也没有看到天空。而现代的我们,拥有宇宙飞船的我们依然如同深海底的鱼,即便飞到太空,我们也依然没有看到之外的天空。

19、除了荷马之外,柏拉图也受到许多那之前的作家和思想家的影响,包括了毕达哥拉斯所提出的"和谐"概念,以及阿那克萨戈拉教导苏格拉底应该将心灵或理性作为判断任何事情的根据;巴门尼德提出的连结所有事物的理论也可能影响了柏拉图对于灵魂的概念。

20、哈喽,大家好,我是棉言麻语,每天都会有不同的精彩资讯分享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