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作品【精选100句文案】

励志句子
评论 2022-12-10 11:56:20 浏览

一、卡夫卡作品

1、我过得比他幸福,而他可以因腿上的伤口抬高自己;他可以从一开始就估计并断定,我不会赞赏他当时的辛劳困苦,正由于我没有体尝过同样的艰苦滋味,我就必须对他感恩不尽。

2、第一段话主要强调荒诞小说要能够通过细节把握小说的内容。这当然是阅读所有小说都通用的方法,但是荒诞小说一般会有一个极其荒诞的开头或者设定,但是除了这个以外,他的所有描写都是极其真实,纤毫毕现的。因此,要透过荒诞的表面去把握细节的真实。但是又不能要求所有的细节都能够解释的清清楚楚。所有的细节都能解释清楚,古典小说尚且做不到,更何况现代派小说。因此,昨天展示课的时候,学生有一个问题就是,对细节扣得太细了,以至于没有办法从细节中脱身出来,以一个比较大的视野去关照细节。这也是我后面希望学生能去追求和实现的一个能力。

3、「即使我跟您意见一致时,您也习惯反对我。」

4、大家所熟知的卡夫卡的代表作是《城堡》《美国》(又译审判),和《饥饿的艺术家》,但神像卡夫卡内心阴暗和对现实世界无所适从的是《地洞》,描述一只老鼠在地洞的生活,你会觉得卡夫卡早就将自己的灵魂融入那只老鼠里,在黑暗处一只看着他的读者

5、卡夫卡临死时曾要求布罗德把他所有的作品“毫无例外地予以焚毁”,但布罗德违背了他的遗愿,对他的所有著作,甚至有书信和日记作了整理并出版。共9卷的《卡夫卡全集》(1950~1958)即是由布罗德主编的,其中只有一卷是卡夫卡生前发表过的。

6、写这封信的时候,卡夫卡已经36岁,他将自幼以来心中的郁结和盘托出。他向父亲诉说,自己是多么崇拜他,畏惧他;面对精明能干、强壮高大的父亲,自己又是多么无能为力。他明言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痛苦与无奈,告诉父亲自己在充满嘲讽、欺凌和戏弄的阴暗环境下,如何对自己心生厌恶。

7、▲5岁时的卡夫卡

8、题图:卡夫卡ByR.B.KitajVia佳士得拍卖网

9、同理,如果卡夫卡要想表现荒谬,他就会利用前后一致性。你一定知道疯子在浴缸里钓鱼的故事。一个精通心理调节的医生曾问他,“是否有鱼儿在咬钩呢?”,结果却得到了一句刺耳的回答:“当然不会了,你这个笨蛋,这是浴缸!”这故事有点巴洛克式(3)的风格。但是这个故事中,你可以清楚地发现荒谬的渲染与过度逻辑之间的联系。卡夫卡的世界是一个难以表述的真实宇宙,在此之中,人可以在享受到明知无所得、却依然在浴缸里垂钓的痛苦。

10、「亲爱的父亲:近您问起我,我为什么畏惧您。同往常一样,我不知如何回答,一来是我确实畏惧您,二来是要阐明这种畏惧的根源涉及到太多细节,我一时也无法说得清楚。」

11、▲《变形记》插图

12、父亲的世界是卡夫卡遥不可及的,而作为儿子的他却自然而然的以「奴隶」自居,这段父子关系的异常可见一斑。

13、诸多鲜明而强烈的感情在卡夫卡身上碰撞、交融,在他的感受力与强烈的表达欲之下,凝结成了让世人震撼的文学作品。卡夫卡以他自己的方式,描写那些「反常态」境况,呈现出人类普遍存在的困境和悖谬。在文学的陪伴中,他也将自己向内释放的精力,转换成了「卡夫卡式」的孤独与反抗,留给世人无限思考。

14、我所写的一切都是关于您

15、这里,人类的境遇之中彰显了一种本质的荒谬和与之难以共处的高贵(所有的文学都是如此)。它们不期而遇,则谓之自然而然地发生。我要再次强调,这二者包含在了我们精神上的放纵和肉体上短暂愉悦间的荒唐背离之中。这荒谬就在于身体必须超越灵魂。任何想表征这种荒谬的人都必须给与荒谬以生命,让它历经一系列相似的对比。于是卡夫卡用日常生活诠释悲剧,用逻辑比照荒谬。

16、第二部分,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在生活习惯上已然成为甲虫,但是仍然具有人类的意识。虽已失业的他,仍旧关心父亲的债务问题,怎么样送妹妹去音乐学院,关心家里的各种琐事。数日之后,全家人都将格里高尔视为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以往的态度转变成了厌恶,嫌弃;

17、I745/A190L

18、这封信也不仅仅是写给父亲的「了断信」,它同样展露了卡夫卡对自身的拷问与追寻。卡夫卡本想通过母亲将此信转交到父亲手中,但软弱顺服的母亲并不希望这封信被丈夫看到,于是这封信又回到了卡夫卡手里,成为他自我审视的镜子。

19、奥芙弗雷德是基列共和国的一名使女。她是这个中为数不多能够生育的女性之被分配到没有后代的指挥官家庭,帮助他们生育子嗣。和这个里的其他女性一样,她没有行动的自由,被剥夺了财产、工作和阅读的权利。除了某些特殊的日子,使女们每天只被允许结伴外出一次购物,她们的一举一动都受到“眼目”的监视。更糟糕的是,在这个疯狂的世界里,人类不仅要面对生态恶化、经济危机等问题,还陷入了相互敌视、等级分化和肆意杀戮的混乱局面。女性并非这场浩劫中被压迫的对象,每个人都是这个看似荒诞的世界里的受害者。

20、因此,卡夫卡称自己是一个「有着某种卡夫卡气质的洛维」。他软弱、羸小、瘦削……总之一切都显得与父亲背道而驰,而与母系家族诡异和怪癖一脉相承。

二、卡夫卡作品的主题

1、纵观卡夫卡短暂的一生,无论是以顺服换取同情和认可的尝试,还是在巨大隔阂中找寻「共识」的努力,甚至是被他视为生命意义之所在的写作,无不源于他与父亲和解的渴望。

2、「这么一来,世界在我眼中就分成了三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我这个奴隶居住的,我必须服从仅仅为我制定的法律,但我又(我不知原因何在)从来不能完全符合这些法律的要求;然后是第二个世界,它离我的世界极其遥远,那是你居住的世界,你忙于统治,发布命令,对不执行命令的情况大发雷霆;后是第三个世界,其他所有的人全都幸福地、不受命令和服从制约地生活在那里。」

3、这个看法是不难理解的,如果我说,真正令人绝望的思维恰恰是按照相反的标准来阐释的,而悲惨的作品如无任何预示未来的希望,正可以成为一个幸运人的传记。生活越是乖戾,要摆脱这种生活的想法便越是荒诞。也许这就是从尼采作品中吹向人们的那种雄伟的无益性的秘密所在。尼采具有这样的思想体系,似乎是从荒诞美学中得出后结论的艺术家:因为他的后的音息是以一种强制的无益的明智,以一种对任何超自然安慰的坚决否认为基础的。

4、在“可能”——在这一个词上,卡夫卡赌上了他的所有作品。然而,奇迹并没有出现:追寻永恒的旅程依然一丝不苟地进行着。卡夫卡笔下的这些人物们,形如机器,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逼真的图画。如果我们失去了娱乐消遣完全被置于神明的羞辱之下,我们也会和它们别无二致。

5、《地洞》的主人公是一只不知名的动物,它造了一个又大又坚固的地洞,但仍时时担心外敌的侵袭。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一般小人物的恐惧心理,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多数人的心理状态。卡夫卡塑造的人物共同特征是有一种自怨自艾的情绪,对强权统治(社会的、家庭的)有一定的畏惧而又无力反抗,对某种义务不能完成而内疚,《判决》就表现了这一思想。

6、《城堡》中,土地测量员想要进入一座「城堡」,见「城堡」主人,却因为没有身份证明被拒绝在外。他只得「站在一座从大路通向村子里的木桥上,对着头上那一片虚无空洞的幻景,凝视了好一会儿。」他历尽周折,费劲心机想要进入那座渴望而不可及的「城堡」,却至死都没能如愿。

7、I545/K968F.a

8、体察到现实世界的冷漠,惊醒着每个人生存的困顿,即卡夫卡小说一贯的主题: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9、我们必须摧毁人间的希望,才能以真正的希望自救。

10、卡夫卡的熊有什么含义答案是:代表一句的表白“喜欢你,就像喜欢春天的熊”。弗兰兹·卡夫卡生活于奥匈帝国(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组成的政合国)统治下的捷克德语小说家,本职为保险业职员。主要作品有小说《审判》、《城堡》、《变形记》等。

11、出版社: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12、大家都对这种文学还不够接受,甚至都没见过时,他已经成熟的运用了所有线在现代主义文学手法来进行创作,一切流派都向他投缘攀亲,并且作品的质量和技巧比后来的大部分作家更出色。说起现代主义,让我想起爱·伦坡等作家,他们的作品确实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受到启发,但她只是较通俗的作家。还是卡夫卡构建了更庞大更丰富更深刻的世界。

13、▲卡夫卡的父母 赫尔曼·卡夫卡与朱莉·卡夫卡

14、卡夫卡的名作《变形记》里的男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失去人形后,保留着人的感情、思维。

15、请您仔细看完。定会有所收获~

16、卡夫卡一生都生活在强暴的父亲的阴影之下,生活在一个陌生的世界里,形成了孤独优郁的性格。他害怕生活,害怕与人交往,甚至害怕结婚成家,曾先后三次解除婚约。

17、▲卡夫卡肖像 黑白补色版

18、内容简介:《失踪者》是卡夫卡进入创作旺盛期后写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像黑白纪录片的镜头,冷静又忠实地表现着那些真实而又久远的故事。主人公卡尔是个善良又普通的青年,出生在布拉格一个富有家庭,十六岁时被家中女仆引诱致其怀孕,被父亲逐去了美国。在美国,舅舅帮助卡尔进入上流社会,但在那个资本尤为狂乱的年代,卡尔经历种种窘境,人生每况愈下……

19、相比之下,卡夫卡的母系洛维家族,则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他们之中不乏学者和冒险家,大都爱幻想、好猎奇,普遍拥有比较古怪的脾气和「神秘羞怯」的性格。

20、(3)巴罗克风格(baroque),18世纪欧洲盛行的一种建筑、音乐和艺术风格,以华丽的细节为著称。——译注

三、卡夫卡作品谁翻译的好

1、我们这节课的阅读延伸材料,全部引子加缪,我们前一阶段在阅读加缪,现在读卡夫卡。我们参与了一场伟大作家的对话。我们也要注意另外一个作家,那就是鲁迅。因此,我们这个学期第一个阅读的作家就是鲁迅。鲁迅的生活年代,精神气质都和卡夫卡很接近。魏连殳和格里高尔有很多相似点。卡夫卡说:“目标只有一个,道路却无一条,我们谓之道路者,不过是傍徨而已。”鲁迅说:“于狂歌浩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看起来是没有希望的,但正是在这种没有希望中我们找到了希望,这就是悖论,也是文学的魅力。

2、卡夫卡|对罪愆、苦难、希望和真正的道路的观察

3、第一部分,推销员格里高尔某天早上醒来后变成了甲虫,这一变故对其本人和家庭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格里高尔彷徨惊慌,忧郁无助。而此时并未得到帮助的他被激怒的父亲大怒赶回自己的卧室;

4、而在那部令卡夫卡名声大噪的作品《变形记》中,这种面对父亲又爱又惧的感情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体现。

5、联系邮箱:sfh898@1com

6、第三组的观点是,真正的疗伤不是粉饰太平,而是看到自己的创伤还依然满怀希望的前行。

7、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卡夫卡的代表作是《审判》、《城堡》、《变形记》

8、第二组的观点是格里高尔在人性和动物性之间选择了人性。他的外形变成了甲虫,内心却一直爱着他的家人。他经常有一种要咬人的冲动,但是他克制住了。也就是说,他克制住了自己向动物性的演化,坚持了人性。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他也是反抗者,坚持者人心的良善。这是格里高尔给我们带来的希望,只要有这样的人存在,我们就是有希望的。

9、出版社:PenguinClassics

10、(以上语段选自加缪《荒诞的藩篱》、《卡夫卡作品中的希望与荒诞》等文。)

11、因此这里,我认识到作品其荒谬也体现在了它的创立原则上。比如,就《审判》而言,我确实要承认这是一大成功之作,因此肉体胜出了。

12、一个演员灌注在悲剧角色的努力越多,他越是谨慎小心,不去夸大它。他的举止越是克制,那么他所激发出的情绪就越难以克制。在这一方面,希腊悲剧富于教训。在悲剧作品中,命运总是伪装在逻辑和自然性之中并自我感觉良好。我们预先就得知了俄狄浦斯的命运。他将犯下杀人和乱伦之罪,这在冥冥之中就已经决定了。而戏剧则努力展现了其内在的逻辑架构,即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引诱主人公走上灾难之路的。仅是告诉我们他的命运异乎寻常,这也不吓人,因为我们知道故事是不合常理的。然而,如果在每日生活、社会城邦以及熟悉的情感框架中表现出了故事的必然,那么这种恐惧就值得我们顶礼膜拜了。在那反抗命运的斗争之中,人们会被震撼并高呼:“那是不可能的。”而绝望的一丝必然就深藏在“那”里。

13、卡夫卡|不是自我抖落,而是自我消耗。

14、(1)值得一提的是,卡夫卡的作品亦可以从社会的角度予以合理的剖析(如《审判》)。甚至我们可能都没有必要去刻意去选择文本。这两种分析皆可行。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从荒谬的角度上讲,反抗人类也是针对了上帝:伟大的革命总是形而上的。——原注

15、老实说,心底纯净之人到处都会发现这种人性与非人性交汇的几何轨迹。如果说浮士德和堂吉诃德是艺术创作的杰出代表,这是因为他们用尘世的双手向我们指出了无限崇高之处。而总有一刻,心智将否认这双手所触及的真实。那一刻起,这一创作就不再被看成是悲剧之作:人们仅仅会严肃地对待它。于是人们思考希望的存在。但这并不是他应该做的。他应该远离欺骗与谎言。然而我在卡夫卡对整个宇宙发出强烈诉求的结尾之处发现的只有这么多。卡夫卡的裁定也难以置信:在这个丑陋而颠倒的世界,即使是鼹鼠也敢去希望。(10)

16、写作方法:意识流手法。通过内心独白,回忆,联想,幻想来表现人的精神世界,从而揭示小说的主题;思想:孤独意识,恐惧意识,障碍意识,负罪意识;艺术手段:悖谬,荒诞怪诞,象征梦幻,因此充满了神秘性和多义性;语言特色:朴素,给人以陌生孤独、忧郁痛苦以及个性消失、人性异化的感受。

17、一天夜里,还是个孩子的卡夫卡闹着要喝水,父亲居然把他从被子里揪出来,挟到阳台上,让他穿着背心站了好久。卡夫卡怎么也想不通,喝水这样微不足道又合情合理的行为,何以遭到父亲如此对待。

18、卡夫卡的《城堡》不是钱钟书的《围城》。钱钟书的"围城"是爱情之城,是城外面的人想进去,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卡夫卡的"城堡"是政治之城,城外面的人,削尖脑袋想钻进去,而城里面的人,一旦进去了,那是不到灰飞烟灭不会出来的。

19、也许,在卡夫卡痛苦离世之前,他终于体会到了那种从未有过的幸福。他也终于能够在天堂里,实现「回到父亲那里去,美妙的和好之日」的愿望了。■

20、本书还收录有其他作家撰写的关于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文章。

四、卡夫卡作品的思想内容

1、第三段话,是强调阅读荒诞小说,要能够有人性的观照。也就是昨天我没有来及和学生重点强调的,在荒诞中思考人性,观照自我。在加缪的《局外人》中,我们看见一个反抗绝望的英雄(实际上是反英雄),而在《变形记》中,我们看到一个痛苦挣扎的灵魂。格里高尔的痛苦呼喊,世界以沉默应对,这就是荒诞,荒诞就产生于人类呼喊和世界无理性沉默之间的对峙。而阅读荒诞小说,就是要能体察到这一点,体察到我们每个人身上和这个世界无理性沉默的对抗,体察到我们每个人都有呼喊,都有无望的挣扎。

2、第三部分,为了能够继续生存,除了格里高尔全家人只能打工挣钱,对变为甲虫的格里高尔忍无可忍。妹妹提出将自己的亲哥哥赶出家门。格里高尔在亲情冷漠的情况下饥寒交迫,并且患病在身,但仍心系家人,然后他的头就不由自主地垂倒在地板上,鼻孔呼出了后一口气

3、而这场注定失败的「逃生」中那些琐碎的细节,借助卡夫卡精湛的叙事技巧,在过去与现实之间自由转换。卡夫卡的文字也在拥有近乎无限丰富叙述资源的同时,具有了强大的张力。

4、这种似曾相识的无力感与羞耻感让他发现,自己长久以来的努力,始终未能打破这种可怕的循环。而那些曾经发生过的一切,相互渗透联结,引爆出一个又一个巨大的黑暗空间。

5、奥地利小说《审判》是卡夫卡为的长篇小说,1925年出版,小说叙述主人公约瑟夫·K在30岁生日那天突然被捕,他自知无罪,找律师申诉,极力加以证明,然而一切努力均属徒劳,没有任何人能证明他无罪,法院是藏污纳垢的肮脏地方,整个社会如同一张无形的法网笼罩着他,后被杀死在采石场,这就是官僚制度下司法机构对他的“审判”。

6、卡夫卡《诉讼》德文版封面

7、卡夫卡一生的作品并不多,但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卡夫卡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运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

8、若如我所说,真正无可救药的思想仅是碰巧被与之相反的准则所规制,而悲剧作品可能是一部描写人类放逐一切未来希望之后的快乐生活,那么以上这种特别的观点就更好理解了。生活越是激动人心,那失去这种生活的想法就越荒谬。这也许就是我们在尼采作品所感到高傲和无望的秘密之所在。以此看来,尼采似乎是从荒谬之神获取了某种极端美学并加以演绎之人,因为他的后之语充斥了他的无望却又带着征服者的清醒并以此坚决否定了任何超自然的慰藉。

9、小组的讨论都比较深入,我请他们自由主动发言。回到了日常教学,他们再也没有了昨日台上的冲劲和积极,又变成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等着老师来喊的状态。(这也是日常教学的真实面。)因此,我请每个组都起来发了言,他们说的都很好,也基本上说到了要害。

10、卡夫卡1883年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卡夫卡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11、在《地洞》中,那只鼹鼠过着不见天日的日子。虽然鼹鼠有坚固的地洞和丰富的储粮,但仍然每日生活在巨大的恐惧当中。它说:「即使从墙上掉下来的一粒沙子,不搞清它的去向我也不能放心。」 当面对敌人的时候,它会想:「也许他对我的了解和我对他的了解一样少」。这只鼹鼠一生都在矛盾与自我否定中奔波,耗尽生命。

12、对于父亲这种「强迫感恩」的行为,卡夫卡不愿接受,更无法理解。但是面对「」的父亲,卡夫卡除了忍受之外,并没有更好的选择。

13、一个象征先要有两个平面,一个观念的世界和一个感觉的世界,此外还要有一个适合于二者的词汇。提供这种词典是困难的。理解这两个变得历历在目的世界,就是找出它们相互间的隐秘关系。在卡夫卡的作品中,一方面是日常生活的世界,另方面是超自然的苦恼(1)的世界。看来我们这里不得不漫无边际地解释一下尼采的一句话:“大问题俯拾即是。”

14、▲卡夫卡中学就读的德意志阿尔特斯泰特中学,位于金斯基宫内,其父亲在附近买下了一个商店。

15、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

16、1883年,卡夫卡出生在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父亲的强势是卡夫卡一生痛苦和压力的主要来源。一方面,卡夫卡希望获得父亲的认可,不停压抑自己,学习法律,并成为保险业职员。另一方面,父亲对文学所表现出来的鄙夷,使卡夫卡既痛苦又愤怒。1919年,卡夫卡写了一封近一百页的长信控诉父亲,而这封始终没有寄出的信,便是《变形记》的精神内核。

17、丛书名:PenguinModernClassics

18、短篇小说《中国长城的建造》写中国无辜老百姓,背井离乡去帮统治者建造长城。

19、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审判》中无罪被捕的主人公,还是《城堡》中欲进城堡而不得的勘测员,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K。这个似乎是从「卡夫卡」(Kafka)脱胎出来的名字,为人们理解卡夫卡与作品主人公的关系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20、这里的“城堡”不是普通意义认知的那种可视的城堡。它其实没有可视的城墙,也没有可视的宫殿,甚至没有可视的城门。但是,它的确就在那里,一动不动,你能看得到它,但是却永远走不进去,无路可走,只能仰望。

五、奥地利卡夫卡的作品

1、在他的小说《判决》中,格奥本格·本德曼是一位即将订婚的年轻商人,他以为自己有能力接手父亲的生意,进而摆脱父亲的阴影。可当他把病弱的父亲卷在被褥里放到床上时,老父亲却猛地掀起被子,「直挺挺地站在床上」,他「一只手轻巧地撑在天花板上」,大骂格奥本格为「一个没有人性的人」,并做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判决:「我现在判你去投河淹死 !」

2、这封信后来常常附在卡夫卡的作品集中出版,有一些小说集,因收录此信而直接以「致父亲」来命名。这封信可以说是人们窥探卡夫卡「父亲情结」的一扇窗。

3、∞《后的对话Ⅰ》,2018EnDialogoI

4、卡夫卡的大多数解说者把他的作品称为一种让人无路可走的绝望的叫喊。这个说法需要修正。希望和希望并不相同。亨利·波尔多(7)的乐观主义作品,我觉得特别令人沮丧。因为在那部作品中,生性有些别扭的心灵什么也得不到承认。反之,马尔洛的思维却永远鼓舞人心。但这两种情况,既无关乎这种希望,也无关乎这种绝望。我只看见,荒诞作品本身可能把人引入我想避免的不忠不信的歧途。一部作品如果漫不经心地重复一个没有结果的境遇,细致入微地美化转瞬即逝的事物,它就会成为幻想的发祥地。它启示着,它赋予希望以形态。艺术家再也同它分不开了。它不是它所应是的悲惨游戏。它使作者的生活获得一种意义。

5、原标题:弗兰茨·卡夫卡《审判》

6、诚然,象征具备了两面,形成了两个由观念和情感组成的世界以及一本联系双方的字典。这字典纷繁复杂,不便查找。然而,觉悟到这两个世界对峙的存在就相当于走上了揭开他们秘密关系的道路。在卡夫卡的书中,这两个世界,一方就是平日的生活,而另一方就是超自然的焦虑。(1)这里,我们又看见了尼采之语的无休止重现:“伟大的问题总是出现在街上。”

7、卡夫卡的作品难读,连母语是德语的读者也觉得读懂这些作品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他那独到的认识,深刻的批判,入木三分的描写,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只要你能读进去,只要你能摸到作品的脉络,定会获益匪浅。下点功夫读一读卡夫卡是值得的。

8、卡夫卡的全部艺术在于迫使读者一读再读……但硬想把卡夫卡作品的细节全部解释清楚,恐怕就不对了。

9、第五组看前面的同学说了这么多,不敢起来说话,说自己没讨论出来。我就挑了一个同学说,结果说得很好。他们很疑惑,希望究竟是什么希望。她说,看副卡三次订婚又三次取消婚姻,证明他缺爱。所以他也算是一种情感的缺失,因此他在作品中呼唤爱。我问学生,他什么样的姿态呼唤爱?学生说,荒谬。我提醒学生,不要把荒谬变成了一种套话,而不具体分析。这部作品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学生说是残酷冰冷。其实,在这背后,作者想让你变的残酷冰冷么?他其实想要有爱的,他以这种残酷、绝望,荒谬的姿态呼唤爱。这是一个绝望的人后的呼喊,这种呼喊本身就是一种希望。

10、「我觉得仿佛只有在您未曾覆盖的地方或达不到的地方,我才有考虑自己生存的余地。根据我想象中您那庞大的的身躯,这样的地方并不多,仅有的那些地方也没有那么欣慰,而婚姻尤不在此列。」

11、他们拥抱上帝,上帝吞噬他们。在屈辱上面悄悄爬进了希望。因为这种生存的荒诞更向他们了一种超自然的现实。如果这种生活道路通向上帝,那么就没有出路可言了。而且,克尔恺郭尔、舍斯托夫和卡夫卡的主人公们重复他们道路的那种顽固的执拗,正是不断增强这种确信的力量的。(9)

12、《城堡》中的主人公K去城堡(官府)要求批准在附近的村子里落户。城堡虽近在咫尺,由于受到层层阻挠,没法进入。小说没有写完,卡夫卡原定的结局是K将“奋斗至精疲力竭而死”,他临终时,才得到了批准。作者借这个城堡揭示当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

13、卡夫卡也渴望得到象征「至高」的父亲的鼓励与肯定,但每每只迎来「一声嘲笑的叹息,一阵摇头,一个敲桌子的动作」,以及一句「这就是你做的?」

14、也许《城堡》正是这样,才成为一部转化为情节的神学,但首先是一个寻求恩赐的心灵的个人奇通,是这样一个人的奇遇,他向世界万物探寻王室的秘密,向妇女探寻睡在她们身体内的上帝的标志。反之,《变形记》则是一部明察秋毫的伦理学的惊人的画卷,但它也是人在发觉自己一下子变成动物的所经验的那种骇异感的产物。这种基本的双重意义就是卡夫卡的秘密所在。自然性与性之间、个性与普遍性之间、悲剧性与日常性之间、荒诞性与逻辑性之间的这种持续不断的抵消作用,贯穿着他的全部作品,并赋予它以反响与意义。要想理解荒诞作品,必须清点一下这些佯谬手法,必须使这些矛盾粗略化。

15、第八组觉得看完作品,每个人都能在荒诞中感受到自己,感受到自己是格里高尔,从自身的荒诞性,到发现这个世界的荒诞的,再到去改变这种荒诞性。这本是就是希望所在。

16、而面对父亲这样一连串异常的举动和莫名其妙的判决,格奥本格丝毫没有反抗,而是「快步跃出大门,穿过马路,向河边跑去」,后跳入河中。

17、1883年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集。卡夫卡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18、卡夫卡甚至在表现荒诞时也采用这个关系。我们都知道傻子在浴盆里钓鱼的笑话;一个正在思考精神病医疗方案的大夫问他:“上钩了吗?”得到的却是一个粗暴的回答:“你这个白痴!在浴盆里吗?”这个笑话有点古怪。但它清楚地使人理解,荒诞的果多么取决于逻辑上的过度。卡夫卡的世界实际上是个不可言说的天地,人在里面沉湎于痛苦的,在浴盆里钓鱼,虽然他明知道毫无收获。

19、▲弗朗茨·卡夫卡 1906

20、第七组着重分析这种反抗的过程。我们意识到这一切的荒诞,我们的反抗就是一种希望。分析到这里,我们发现了,希望其实分三个层次:作者、作品人物和读者我们。这三个层次,我们都能读出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