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德格尔的主要哲学观点
1、(10)〔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侯如艳校注,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年版,第22页。
2、通过历史语境的考虑,我们不仅知道其他哲学家投身于纳粹事业,而且明白他们这样做乃是出于迥异且互不相容的原因。
3、(24)王财贵主编:《孟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198页。
4、您好!来自团队向思而生为您解答:海德格尔哲学虽然历经转向,其思想核心依然是存在问题。他把技术问题和存在问题联系在一起,对技术的思考也以探索存在真理的显现为目标。
5、花了一段时间看看海德格尔。从我理解来看,海德格尔认为不应采取上帝视角,西方哲学史上对存在论的研究方向错了,采取了一种“上帝视角”,存在论必须从那个能够“论”存在的特殊存在者开始,也就是此在(人)。他认为这就是一种现象学的方式。将那个提问存在的存在者遮蔽掉了,如果没有这种存在者,虽然有存在,但不会有存在论。
6、所以海德格尔认为,存在远远不象人们所理解的那样,是一个明白无误的概念,关于存在有很多问题至今并没有搞清楚。
7、(97)(98)《李贽文集》第3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719页,第718页。
8、“存在在世间”这个复合表达,正如我们所创造的那样,表明它代表一种统一的现象。这一原始资料必须被视为一个整体(海德格尔,19第78页)。
9、人之所自始者,其混沌而开辟也。而其现以为量、体以为性者,则唯阴阳之感。故溯乎父而天下之阳尽此,溯乎母而天下之阴尽此。父母之阴阳有定质,而性情俱不容已于感以生,则天下之大始尽此矣。由身以上,父、祖、高、曾,以及乎绵邈不可知之祖,而皆感之以为始;由身以下,子、孙、曾、玄,以及乎绵邈不可知之裔,而皆感之以为始。故感者,终始之无穷,而要居其始者也。(105)
10、(11)金永译解:《周易》,重庆出版社2016年版,第17页。
11、海德格尔也许是20世纪有影响力的西方哲学家。他认为西方哲学从柏拉图以来都走偏了,忽略了“存在本身”与“存在之物”之间的差异。因此,他从“提出存在问题”的存在者——亦即人着手,就其特有的时间意识去加以分析。他的见解,特别是其“向死而生”的智慧,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人产生了启发力量。
12、(40)〔南宋〕朱熹集注:《论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63页。
13、(9)Heidegger,BasicWrittings,ed.byD.Krell,Routledge,1977,p.126,1
14、(26)(27)(28)(29)(30)(31)(32)(33)(34)(35)(36)刘钊:《郭店楚简校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8页,第199页,第181页,第209页,第149页,第91页,第138页,第70页,第92页,第70页,第90页。
15、此在是由这样的事实区分的,就它的存在本身而言,这个存在就是它的问题。这进一步意味着,有某种方式,使此在在它的存在中理解它自己。
16、Stolorow,R.D.200TraumaandHumanExistence:Autobiographical,Psychoanalytic,andPhilosophicalReflections.,NewYork:Routledge.
17、海德格尔再三强调,“在世之在”以及“与他人共在”都是人的存在和显现的过程。“过程”是一个时间性的概念,人的存在是在时间中被揭示的;可以说,时间性是更普遍、更深刻的显示存在的方式。极而言之,人可以不烦忙于事物,不烦神于他人,但却不能不打发时间。广而言之,人如何打发时间,他也就如何生活,如何存在。《存在与时间》的主题是:存在的意义在于时间,海德格尔是通过对“此在”的各种存在状态的分析得出这一结论的。
18、Holzwege (1950) 《林中路》
19、《存在与时间》第一章描述了“此在”的两个特征:
20、研究者们也很清楚,在海德格尔那里是有矛盾的:一方面,他强调实际的、活生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他又注重存在本身,讲的是生活的存在特征。那么,如何协调这两重要素,就构成了我们理解海德格尔的一个核心问题。
二、海德格尔的主要哲学观点人文主义
1、在得到布伦塔诺的论文《论“存在”在亚里士多德的多重意义》后,海德格尔说:“我开始了在哲学上第一次笨拙的尝试。”第一次开启了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追问,莱布尼茨曾感叹道:“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这是多么令人震惊啊!”海德格尔显然也被哲学的发问震撼到了,并坚持着哲学就是对“存在”的追问。
2、1938年,出版日记体小说《恶心》。
3、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先天决定的,而完全是由自己的行动造成的,是自己设计选择的结果。
4、设计与哲学ID:PhilosophyDesign
5、(60)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53页。
6、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
7、问题在于:此在很容易陷于“非本真状态”,亦即整天都在闲谈、好奇与模棱两可,关心世间琐碎的事务,隐身于公众意识中。譬如,譬如,我们问学生“考试为何作弊”,他/她回答说“因为别人都作弊”;我问一个人“开车为何违规”,他/她回答说“因为别人也违规”。像这样的回答,就证明了他们把自己当作“众人”之而遗忘了自己的存在价值。
8、焦循谓“全《易》之义,惟在旁通”并指出“若设卦而不旁通,何以为吉利”在他看来,这种作为《易》之精义的“旁通”不仅体现在每一卦的“分卦”里,而且还一以贯之地贯彻于整个《周易》的“互卦”系统里。而他强调的无所不在的所谓“旁通”,一言以蔽之,也即其指出的“凡旁通之卦,一阴一阳,两两相孚”此处的“孚”,即焦循《易通释》“孚”条下所谓的“以我之不足,受彼之有余。以我之有余,补彼之不足”或换言之,旁通之道也即《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50)这一阴阳相交互补之道。
9、在以后的日子里,海德格尔大量阅读了尼采、克尔凯戈尔、陀思妥耶夫斯基、谢林、黑格尔、狄尔泰等哲学家的著作;广泛地了解了当时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在此过程中,海德格尔受到了李凯尔特、舍勒等人的影响,并完全接受了胡塞尔的现象学。1913年,海德格尔获得了弗莱堡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两年后做了母校的讲师。
10、内容提要:近代德国的哲学大师海德格尔在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批判和反思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和风格。他一生都把“存在”问题作为自己沉思的主题,而对“无”的哲学思考更使他的哲学学说显出非同一般的哲学视角。文章将从他的有无之辩谈起,会通中西学问,把海德格尔的思想与中国的老庄的哲学思想进行相互阐释,在挖掘这两大哲学体系中所深蕴的思想宝藏的同时,力图寻找出中西哲学的对话机制。
11、(海德格尔式的生活哲学)……
12、 西方哲学对存在探讨的历史,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回避了对存在的正面回答,而把它当成了一个明白无误的概念来加以使用。如果有人问存在是什么,人们肯定会觉得奇怪,存在就是存在嘛,这有什么值得怀疑的。
13、“知人不评人——聪明人大的善良”
14、人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在与在者的问题个体的存在既是世界的存在人本来是自由的
15、*上海儒学推文均源自期刊杂志,不代表上海儒学的立场和观点。
16、在这些势如潮奔的坚持“合情必合理”的滔滔议论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它是对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大学》“好好色,恶恶臭”王阳明“只好恶就尽了是非”(80)这一传统经典思想的再现,还看到了它也是现代舍勒“爱感优先论”这一极其前沿观点的先声。就后者而言,它与舍勒“爱感优先论”的区别仅仅在于,舍勒“爱感优先论”更多是一种人物意向关系的体现,而戴震的“合情必合理”则更多是人我旁通关系之彰显。于是,如何将心物关系与人我关系有机地结为一体,就不能不成为“情”的理解的应有之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必然涉及“男女相感之为情”这一情的性命题。
17、(61)(62)(63)(64)(65)(66)(67)(68)(69)汤志钧校点:《戴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13页,第314页,第162页,第334页,第273页,第347页,第273页,第266页,第333页。
18、胡塞尔和舍勒是在批判的意义上把海德格尔刻画为生活哲学家的,但随着海德格尔研究的不断深入,很多海德格尔专家也把海德格尔刻画为生活哲学家,并且是在积极的意义上使用后面这个词。
19、(94)《李贽文集·初潭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20、到这里,萨特的存在主义已经显示出与海德格尔思想的巨大区别。
三、海德格尔的主要哲学观点和概念
1、Gelassenheit (1959) 《泰然任之》
2、(111)转引自贺信民:《红情绿意——〈红楼梦〉点面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3、(18)(22)〔明〕王夫之:《船山全书》第3册,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429页,第429页。
4、海德格尔的哲学能否被看做一种生活哲学?
5、(105)〔明〕王夫之:《周易外传》,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105页。
6、个人的自由首先表现在他认识到由于受传统文化和习俗的束缚而缺乏自由,因此对于人来说,重要的是认识选择的重要性,并按照自己的选择去行动和承担生活的责任。
7、海德格尔阐述“在”的意义如下:
8、(3)(4)〔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35页,第336页。
9、有竞争的思想,有底蕴的政治
10、社会上为什么会对存在主义哲学有疑问或“责难”呢?萨特在此书中,列出了四种疑问。
11、(102)(103)〔清〕焦循:《易学三书·易图略》,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第93页,第95页。
12、自体心理学临床精要讲座—GeorgeHagman
13、综上所述,在《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1927)中,海德格尔哲学的“调节过程”分两个阶段进行。在第一部分中,他清除了传统形而上学二元论的孤立幻想,将我们的日常生活作为一个背景整体,一个在世界中的存在,由我们一直嵌入其中的传统解读矩阵所支配。在第二部分中,他揭示了被传统解释的面纱所掩盖的面向死亡的存在,这是真实或拥有性的存在的组成部分。在理解和帮助我们理解揭示出“面向死亡存在”的焦虑中,他帮助我们生活在这种焦虑中,并走向一种更真实的生存方式(Stolorow,2009)。
14、1924年,萨特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1929年获中学哲学教师学衔,并到勒阿弗尔一所高级中学任教。
15、但是,若把死亡拉近眼前,则情况将会大不相同。谁在面对死亡时,不会变得严肃些,认真思索应该如何抉择呢?“向死而生”的意义即是:由于面对死亡而珍惜自己的生命,进而活出自己的价值,这时的人才是“本真的”存在者。“本真的”一词在德文原意是指“属己的”(eigentlich),在本真的人身上,“存在本身”将会彰显出来。譬如小孩子说真话,让真理得以彰显。
16、海德格尔不仅是康德以来杰出的哲学家和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家,是可以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莱布尼茨和黑格尔这些为数不多的西方伟大思想家比肩的思想巨匠,而且,他关于存在与时间意义的探讨,他对艺术理论和技术性的沉思,他的语言格局理论,以及他对柏拉、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真理和逻辑模式的彻底矫正等等,对当代西方各种学说都产生了影响。有人预言,如果说17世纪是笛卡尔和牛顿的时代,那么,海德格尔将主宰着我们20世纪的精神王国。
17、尼采:人既有自我保存的趋向,
18、海德格尔曾被胡塞尔看做合适的接班人。胡塞尔说:“现象学就是海德格尔和我。”但他后来对《存在与时间》大失所望,批评海德格尔走向了“人类学研究”。但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学的方法是惟一的科学的哲学方法,他不承认自己的学说是“存在主义”。
19、我们都知道,世界上存在着很多的事物,然而每一样事物的村子都有其内在因素,同时也是一种自然的选择的结果。在我们的哲学界中,很多的哲学家都在探讨世界的本原这一问题。虽然问题都是一样的,但是在探讨的过程中他们的研究对象不一样,有些哲学家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有些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有些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但是海德格尔却认为探究世界的本原问题的时候应该吧目光放到整个人类的身上。
20、海德格尔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出生于德国西南巴登邦(Baden)弗赖堡附近的梅斯基尔希(Messkirch)的天主教家庭,逝于德国梅斯基尔希。
四、海德格尔的主要哲学观点知乎
1、不无遗憾的是,随着后来身心分离的佛学的大举入侵及其对宋明理学的影响,原儒所强调的情的身心一体性质亦不可避免地日渐失落,而以“心”统“情”、以“理”易“情”业已成为中国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乃至今日这种“唯心化”的对情的解读仍被人们视为情的学说的至上圭臬。然而,20世纪90年代,郭店竹简的出土,却以一种一锤定音的方式,不仅使中国古老的“情本体”思想真切呈现,还使我们一睹尘封已久的情的“身心一体”属性的真正面目。
2、致力于生命中、与“在”有关的哲学……
3、一位造诣颇深的犹太女政治家汉娜·阿伦特则说,纵观20世纪的全部哲学,海德格尔一直是“思想的神秘主宰者”。而对海德格尔的著作持否定态度的分析哲学家G.赖尔(GibertRyie)也承认:“他对意识所作的考察极其精细和透彻,他的方法和结论大胆而有创见,他以不懈的毅力努力超越正统哲学和心理学的陈旧范畴,这些都表明他是一位真正重要的哲学家。”斯坦纳因此断言:“自苏格拉底以来,没有谁能够像海德格尔这样遭遇到如此不同的毁誉褒贬。”
4、50年代,萨特积极参加维护世界和平的活动,由此和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成为挚友。1953年,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
5、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不一样,所以导致他们的方法论也会存在着和一定的差别。相信大家都很受益海德格尔,我们在学习哲学的时候,我们就会接触到海德格尔的一些观点以及主张,海德格尔在整个哲学史上具有较高的地位,他把探究世界的本源的问题转移到了人的身上。
6、人怎么可能“存在先于本质”?萨特说:“首先是人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人之初,是空无所有;只是后来,人需要变成某种东西,于是人就按照自己的意志而造就他自身”。
7、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是:个体就是世界的存在。在所有的哺乳动物中,只有人类具有意识到其存在的能力。他们不作为与外部世界有关的自我而存在,也不作为与世界上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的本体而存在。人类通过世界的存在而存在,世界是由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
8、海德格尔哲学对于现代存在主义心理学具有强烈的影响,特别是对L.宾斯万格心理学的影响尤深。他把海德格尔的世界之存在概念作为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对以后心理调节的发展,亦产生了很大的启发作用。
9、人在探索生命意义时,迟早会遇到根本的问题:这一切变迁无已的世间万物,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人生短短几十年所要成就的是时间的功名,还是本真的自我?“向死而生”的智慧,对人类永远是有启发的。
10、主要的一点,是在西方,普遍接受从柏拉图开始的决定论思想——“人”是什么,从人类诞生就已经被确定了。所以,历代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都忙于对“人的本质”进行解读。但解读的结果,几乎无例外地都是背后的各种“神”决定了人的本质。存在主义哲学,主要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则强调,“存在先于本质”,人首先是人,而不是被规定好了的东西。萨特始终宣称,他是一个无神论者。而这样的观点,是很难被不少思想受决定论浸淫两千年的人们所接受的。
11、海德格尔对现象的理解不同于胡塞尔。对于胡塞尔来说,现象是在意向活动中显示出来的对象——意向事物或一般本质。海德格尔承认,任何显现都是对人的显现,但却不同意说显现只在人的意识中发生,表现为意向行为。“显现”的确切含义应当是贴近人的过程,但贴近人的并不是人的意识,而是人的存在;人并非总是处于有意识的状态,但却始终不能离开存在。显现就是人对自身存在的理解,人首先在对存在有所作为的过程中理解自身的存在,对存在的作为是行动;其次,才是对存在意义的思考,即胡塞尔所说的“意向”,这是第二性的、派生的行动。现象学的中心问题不是认识论,而是存在论。
12、接受了,并且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并借助文学的力量,广为人知;知名度在中国远远高过海德格尔。萨特没有海德格尔的宏大深刻独到,海氏的《存在与时间》远比萨特的《存在与虚无》站得高,说得透;海氏的思想足可以和庄子比美。萨特主要还是在文学方面贡献为多。
13、然而,要从现象学的角度把我们存在的结构揭示出来并非易事,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存在“隐藏”在我们对它的理解中。无论是在我们传统的形而上学中,还是在我们对存在的平常的日常理解中,我们对自己的可解性“可能被广泛地掩盖,以致被遗忘”。经常和危险的是,存在的掩盖可能采取伪装其基本结构的方式。因此,在我们对存在的理解中,被掩盖和遮蔽的存在,必须通过对这种理解的解释而“暴露”,“公开”。通过诠释,现象学渗透到我们的存在,它隐藏在我们对它的理解之中。就像精神分析方法一样,海德格尔(1927)的调查方法是一种解释现象学——它旨在揭示或公开我们这种存在的基本结构,它的存活性,这隐藏在我们对它的理解之中。
14、来自一空山人:(明月清风共依依)……
15、(59)王财贵主编:《孟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141页。
16、解释生活本身以及追问生活的潜能。
17、|与在为邻|yuzaiweilin|
18、萨特的出发点,是要为个人自由和人类尊严而辩护。在此基础上,他充分论述了社会责任这一概念。几乎所有萨特研究者赞成,在他身上,“一直表现出对穷人的关心以及对各种被剥夺权力者的同情”。
19、萨特,1905年生于巴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他幼年丧父,寄居于外祖父家。中学时期,萨特开始阅读哲学著作,这对其后来的哲学生涯有重要影响。他同时对文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20、萨特的思想,在二战期间就发生第一次重大的改变,几乎完全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影响下走了出来。这很可能与他经历的二战有关,纳粹的残暴罪行和普罗大众的痛苦促使他发生了这一改变。
五、海德格尔的主要哲学观点由来
1、(55)〔清〕焦循:《孟子正义》上卷,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121页。
2、但是,无论是王实甫的《西厢记》,还是汤显祖的《牡丹亭》,抑或是冯梦龙的“三言”,相较于曹雪芹的《红楼梦》,都可说是“小巫见大巫”,其差距判若霄壤。唯有《红楼梦》的推出,才使中国“唯情主义”臻至壁立千仞的思想高度,《红楼梦》是代表了中国“唯情主义”的烁古震今的千古绝唱。
3、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海德格尔
4、高善就是高的观看……
5、海德格尔指出,人的自由是的,因为人生活在一个孤立无援的世界上,人是被“抛”到世界上来的,上帝、科学、理性、道德等对人都不相干,也就是说,它们都不能告诉我们生活的真理、生活的方式,同时,它们对人也没有任何的控制和约束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人有的自由。
6、一桶钟声,一桶楞严经……
7、成在手之物”的转化。一个人的屋子漏雨,他使用锤子修屋顶,此时的锤子是他的修理活动的一部分,是与他的生存环境不可分的“应手之物”,此时他所关注的是修理屋子,而不是锤子。但如果他突然发觉锤子不好用了,比如说,觉得“锤子太重了”,他就会把锤子当作手边的一个对象加以注视和研究,找出改进或取代它的办法。此时的锤子便成为“现成在手之物”,“锤子太重了”的感觉也随之成为“锤子是重的”这样一个判断,这就是理性认识的开始。从“应手之物”到“现成在手之物”的转变实际上就是从行动到认识、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海德格尔从存在论的角度说明了行先于知、知来自行的道理。
8、花了一段时间看看海德格尔。从我理解来看,海德格尔认为不应采取上帝视角,西方哲学史上对存在论的研究方向错了,采取了一种“上帝视角”,存在论必须从那个能够“论”存在的特殊存在者开始,也就是此在(人)。他认为这就是一种现象学的方式。将那个提问存在的存在者遮蔽掉了,如果没有这种存在者,虽然有存在,但不会有存在论。
9、(10)Ibid.,p.1
10、关键词:海德格尔,生存,表露,情境性,有限性,真实性,焦虑
11、北京徐钧第八届自体心理学系统培训项目
12、受到审查后的海德格尔一度被禁止在大学授课。1959年退休,隐居在家乡黑森林的山间别墅,潜心著述,偶尔在朋友圈子内探讨哲学问题。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这一颗哲学陨落了。这位一生孜孜寻求存在意义的哲人,结束了自己的存在。
13、真正的哲学乃是批判日常生活,
14、(4)《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8年,边码42页。
15、尼采将形而上学传统比作“男性哲学”:“教条式的形上学之男性动力,它鄙弃女性的隐秘舞蹈,与此同时,又欲求着女性。”形而上学的分裂体现在,一方面,它欲求着女性;另一方面,它又鄙视后者。解决这个分裂的办法就是,白天做“道德家”,鄙视女性(其根本在于鄙视自身对女性的欲求);晚上又去寻找女性,满足自身的爱欲。这种分裂的做法同时满足了男性的两大需求:白天满足了“自我超越”的精神需求,晚上又满足了“自我维持”的肉体需求。因此,这种分裂模式得以持续存在,构成了形而上学的精髓所在(如果将形而上学的基础理解为“两个世界理论”)。
16、海德格尔的见解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人产生特别的启发力量。譬如他谈到“人”,把人描述为:人是被抛入世界(身不由己来到人间)、能力有限、处于生死之间、对遭遇莫名其妙、在内心深处充满挂念与忧惧而又微不足道的受造之物。这个受造之物对世界要照料,对问题要照顾,而自己本身则常有烦恼。他/她处于众人中,孤独生活,失去自我,等待良心召唤,希望由此成为本身的存在。
17、何谓爱欲?有三种不同种类的爱。第一种是无私的爱,那是一种圣洁的爱。为了爱,牺牲自我。一种无我的爱。尼采认为,这种爱太不真实。没有“我”,爱就失去了载体。
18、在书中,萨特论述说,必须真正关注人的生存问题,人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他想成为的样子。这是人的真正存在价值,是对个体的大尊重和包容。
19、海德格尔(1927)将这种“让自己理解的面向存在”(第78页)的人的存在的称为存活,其尚未被主题化的结构称为存活性或存活方式。
20、海德格尔关于此在的存在与时间性之间关系的论述,可用下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