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不释卷的意思
1、意思是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出自于三国时期吴国吕蒙的事例,史书记载“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白话文:“光打理军队的事务,书本不离手。”
2、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3、手不释卷,汉语成语,读音为shǒubùshìjuàn,意思是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释:放下。成语出处:《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指十分勤奋好学。近义词:学而不厌、爱不释手。反义词:不学无术。
4、手不释卷:释:放下;卷:指书籍。手中的书不肯放下来,比喻抓紧时间勤学,或看书入了迷。
5、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
6、B.老师总是手不释卷地教导我们,我们不能忘记老师的恩情。
7、中华成语故事46┃中流砥柱
8、[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9、中华成语故事43┃杞人忧天
10、开卷有益(kāijuànyǒuyì)
11、(近义词)学而不厌、爱不释手
12、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13、孜孜不倦;读音:zī zī bù juàn;出处:《尚书·君陈》:“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后汉书·鲁丕传》:“性沉深好学,孳孳不;倦。”《三国志·蜀书·向朗传》:“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解释: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14、“手不释卷”告诉我们“书本不离手,学习不怠慢”,形容勤奋刻苦学习。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是学史知史的重要渠道。爱护书籍,勤奋读书,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良好习惯。书读的多了,知识就丰富了,就能促进自身能力的提升,实现自己的精彩人生。
15、作谓语、状语、宾语。含褒义,表达喜欢对象。
16、中华成语故事42┃程门立雪
17、(造句)我们要学习他虚心好学,手不释卷的好习惯。
18、手不释卷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原文如下:“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光武帝在带兵打仗的忙碌的时候,手不离书。手不释卷的字面意思是: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19、后来鲁肃正式提升,代替周瑜。会见吕蒙,鲁肃和他讨伐天下大事,常常还会辩论不过他。鲁肃摸着吕蒙的背说:“我以前说老弟是一介武夫,只有勇力,但是到了现在,学识也如此渊博,已经不是以前吴的阿蒙啦。”吕蒙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兄长这么说,可是不称职啊。兄长您现在代替公瑾(周瑜的字),已经很艰难了,又和关羽接壤,这个人年长而好学,读《左传》朗朗上口,而且有霸气!只是他太自负了,总是气势凌人,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这是他大的弱点。现在如果和他对垒,应该用单复阵,用卿来对付他。”秘密地对鲁肃说了三条计策,鲁肃郑重地接受了,并且保密。
20、中华成语故事37┃诟如不闻
二、手不释卷的故事主人公是谁
1、中华成语故事32┃对症下药
2、手不释卷”的故事: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孙权列举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谓老而好学。”吕蒙深受感动,从此发愤学习,学问提高很快。
3、译文:光武帝在军务繁忙的时候,仍然书本不离手。
4、手不释卷告诉我们,多多读书,才能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解释):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示例):闵象南老好观书,年七十余,每夜漏下二三十筹,手不释卷。◎清·王晫《今世说·德行》(近义词):学而不厌、爱不释手(反义词):不学无术(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5、中华成语故事39┃望梅止渴
6、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后做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7、中华成语故事16┃患得患失
8、中华成语故事45┃刮目相看
9、(成语):手不释卷(拼音):shǒubùshìjuàn(解释):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成语故事):
10、这个成语你记住了吗?做做下面的习题加深一下印象吧~
11、大家好!小成语大知识又来啦!今天给大家讲第十个成语“手不释卷”,希望大家可以有所收获~
12、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从此手不释卷,并坚持不懈。后做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13、手不释词语是错误的,正确的词语是手不释卷。
14、手不离书本。形容勤学不倦。《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裴松之注引《典论·自叙》:“上(指曹操)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15、出自:《汉书·霍光传赞》:“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
16、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
17、白话文:“我喜欢这篇文章,不能放手。”
18、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
19、孙权听了,很严肃地说:“你说事情忙,难道比我还要忙吗?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只是让你多看看书,特别是多读些历史和兵法,从中得到一些启发,那你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收获和成就。”
20、例句:他是那么酷爱读书,你总是可以看到他手不释卷。
三、手不释卷的意思主人公
1、随后,吕蒙带兵长驱直入,轻取荆州。 吕蒙作战勇猛,平时却不肯读书。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
2、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再读些《左传》、《史记》等一些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3、手不释卷说的是一个人热爱学习, 无论何时都不会放下书本
4、(释义)释:放下;卷:指书籍。原意为书本不离手,现形容勤奋好学。
5、中华成语故事44┃围魏救赵
6、[成语解释]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7、韦编三绝,读音是wei bian san jue,是一个汉语成语,释义是。韦: 熟牛皮;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孔子为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比喻读书勤奋。
8、孙权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为什么你就没有时间呢?"
9、中华成语故事19┃初生牛犊不怕虎
10、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 一次,他点兵3万,用船余只袭击荆州。水手一律身着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舱里。黑夜,船到当阳江边,烽火台的汉兵厉声盘问。吴军诈称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风,汉兵信以为真。约至二更,船上吴军突然袭击,占据了烽火台。
11、(示例):都说他的人是个好的,只可惜了一件,是犯了“不学无术”四个字的毛病。
12、示例:都说他的人是个好的,只可惜了一件,是犯了“不学无术”四个字的毛病。◎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六回
13、中华成语故事15┃捷足先得
14、[产生年代]古代手不释卷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原文: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之。翻译: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马、骡子载着书跟随自己。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处的详细情况,有时发现所到之处的情况和平日里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开书本核对校正它。有时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来考察,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诵读各种古代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尔有什么遗忘了,就到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复习。手不释卷
15、汉朝的匡衡,出身贫寒,在没有做官之前,勤奋读书,重视学习。当时,他很穷困,但想尽各种办法去争取读书的机会。匡衡白天工作,晚上想看书,“勤学而无烛”,“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他在为当地富人打工期间,“佣作以给食饮”,但他不要工钱。富人奇怪,问他为何不要工钱。深知富人家多藏书的匡衡说:“愿得主人书遍读之。”富人感动,“资给以书,遂成大学”。通过积年努力,匡衡成为了西汉有名的经学大家。时人有云:“无说诗,匡鼎(鼎是匡衡的小名)来。匡说诗,解人颐。”
16、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 再读些《左传》、《史记》等一些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17、难以释怀 讲的是一个人心里有某些事情过意不去。 放不下 感到耿耿于怀
18、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始就学,笃志不倦。(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
19、基本释义:学:学问;术:技能。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20、手不释卷的意思是:手不离开书本。形容勤奋好学。
四、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的意思
1、手不释卷,汉语成语,读音为shǒubùshìjuàn,意思是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出处:《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指十分勤奋好学。示例:闵象南老好观书,年七十余,每夜漏下二三十筹。
2、孙权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为什么你就没有时间呢?”
3、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老夫子「读《易》,韦编三绝」。意思是说孔子读《易经》的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册的编绳翻断了多次。
4、中华成语故事48┃尔虞我诈
5、中华成语故事7┃割席分坐
6、中华成语故事9┃论功行赏
7、如释重负 意思是一个人在紧张之后感到极度的放松, 就像丢掉了一个很大的包袱一样 。
8、中华成语故事41┃骄兵必败
9、中华成语故事36┃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10、手不释卷的故事:(1)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2)孙权列举自己及前人的例子,说:“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时期,仍然抓紧点滴时间,认真读书学习。”吕蒙深受感动,从此发奋学习,学问提高很快。手不释卷解释:(1)释义:放不下手中的书本.(2)出处:《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3)译文: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时期,仍然抓紧点滴时间,认真读书学习。
11、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书,再读些《左传》、《史记》等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12、示例:这位老教授从早到晚手不释卷,天天如此。
13、匡衡、祖莹、唐铸万应说是幸运的,历史留下了他们的名字,实则还有亿万热爱读书的普通百姓,虽然没有留下名字,却同样值得尊重。正是一代又一代热爱读书的普通百姓接续传承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文化才能历经五千年而不绝,并始终有一股来源于普通百姓的力量注入其中,使其活力无限。
14、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中华文明素有热爱阅读、尊重知识的传统,古人敬惜字纸,一片写有字的纸页也不忍废弃,而书本更是具有神圣的意义。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于读书的重视与热爱,中华文明才能赓续不断并在新时代发扬光大,本期我们特别刊发此文,意在以古人之开卷有益启发今人手不释卷。
15、南朝·梁·萧统《陶渊明集序》:“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
16、中华成语故事31┃老生常谈
17、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再读些《左传》、《史记》等一些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18、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为什么你就没有时间呢。”
19、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他年轻时,因家里贫困,无法读书。从军后,虽然骁勇善战,立下了不少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
20、中华成语故事30┃大公无私
五、忆江南白居易古诗三首
1、铁杵成针:(基本解释):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手不释卷:(基本解释):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程门立雪:(基本解释):比喻尊师。悬梁刺股:(基本解释):形容刻苦学习。凿壁偷光:(基本解释):形容家贫读书刻苦。囊萤夜读:(基本解释):是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用夜晚接着学习。形容刻苦学习。
2、《清史稿》评价康熙“圣学高深,崇儒重道”。他之所以能够有这样的成就,就在于对书籍与学习近于痴醉的追求。康熙从思想层面上很早就认识到研习儒家经典的重要性:“帝王勤求治理,必稽古典学,以资启沃之益。”康熙不仅在思想上重视学习儒家经典,还身体力行地主动学习儒家经典。青年时期的康熙不仅早起用功读书,“逐日未理事前,五更即起诵读”,还能在政务繁忙之余通过经筵日讲等制度深化学习,正如他所言:“朕于政务余闲,惟日研精经史。”
3、白话文:“光武帝在带兵打仗的忙碌的时候,都手不离书。”
4、示例:回厦门后,他仍手不释卷地阅读着、摘录着、思考着,关于鲁迅与文艺思潮、流派关系的材料,不知不觉地又积累了一大叠。手不释卷,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出处:《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手不释卷
5、中华成语故事34┃唇亡齿寒
6、手不释书;读音:shǒu bù shì shū;出处:《北史·序传·李义雄》:“义雄有识悟,勤学,手不释书。”;解释:犹手不释卷。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7、中华成语故事20┃有志者,事竟成
8、译文:曹操勤于治学,即使军务繁忙之际,仍随时拿着书本阅读,以充实自己。
9、普通百姓尚且重视读书,何况学者乎?然而有的学者成名之后,就不再读书了,半途而废,殊为可惜,当以为鉴。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开启有清一代学风的大学者,一辈子始终读书且卓有成就。因其出身富户家庭,顾炎武有很好的条件读书。他遍览前朝史籍,悉研各类经典,为其形成渊博的知识体系奠定了扎实基础。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称赞道:“亭林(顾炎武之别称)之好读书,盖其天性。”顾炎武为了撰写《天下郡国利病书》,“凡阅书一千余部”。顾炎武曾游学大江南北,在考察各地的过程中,他交结豪士,获悉各地山川风俗,他的亲身经历连同书本知识共同构成了著书材料的来源,这也绝非书斋中的学者所能及的。
10、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11、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12、今天我们身处市场经济与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不少人产生了一种颇为消极的情绪:读书有什么用?反正也读不了那么多书。实则,这个时代不仅更需要我们读书,而且需要我们有更宏大的眼界,用更高的方法去读书。古人尚且手不释卷,今人哪有舍弃书本的道理?(石志刚)
13、中华成语故事17┃一目十行
14、停了停,孙权又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15、中华成语故事8┃偃旗息鼓
16、(shǒubùshìjuàn)
17、解释: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益:好处。读书总有好处。
18、孙权列举自己及前人的例子,说:“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时期,仍然抓紧点滴时间,认真读书学习。”吕蒙深受感动,从此发奋学习,学问提高很快 。
19、乾隆二十年(1755年),戴震在北京纪昀家中住,一方面当家庭教师,一方面从事学术研究。在此期间,他写成了《周礼太史正岁年解》等书,名扬天下。后来,他离开北京,在扬州、保定等地为学。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下令开馆纂修《四库全书》,纪昀被任命为总纂官,他向皇帝推荐才华横溢的戴震为纂修官。戴震在纂修官这个职位上干了四年,主要校勘天文地理、语言文字等方面的书籍,宋儒张载尝言学者要“为往圣继绝学”,天文地理、语言文字之书堪称绝学,这些书籍之难度足以使一般学者望而却步。梁启超说:“四库全书天算类提要全出其手。”倘若戴震没有常年读书的积累,没有深入的思考,是断不会有其学术事业上的大丰收。
20、中华成语故事26┃投笔从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