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感悟分享【精选100句文案】

励志句子
评论 2022-12-13 14:06:20 浏览

一、道德经的感悟分享

1、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教育,教育程度越高对道德的重视程度越高,对道德的认识更清楚,向上的善念也会越多,从而产生与时俱进的新道德。

2、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政治就是帮助老百姓过发扬道的生活。人民还璞归真,有欲望,但不过分,可以满足,但不过分,过分享受,会很辛苦。人生苦短,要安心修道,不做伤害自己,对别人不利的事,不被欲望搞得晕头转向。一切顺乎自然,坐得越舒服,身体越不健康。

3、语言和名相不可执着,我认为有其一定的科学性。圣人之言论,于其时代,于其生活背景可行。但不论是自然还是社会,或者每一个个体,都在变。譬如孔子重视“礼”,是因为周末年人心不古,道德有悖,而《红楼梦》中,在一个“家教甚严”的大家族要遵死礼,就是对年轻人自由思想的扼杀,鲁迅反传统文化,是外国的坚船利炮胁迫中国人不得不直面战争,直面生存困境,在活下去都如此艰难的战争时代,要普通百姓都知礼谈乐是天方夜谭。而在现世,经济科技网络发展,人有了钱想要更有钱,无止尽地追逐美,物质,权力,这于自然规律是相悖的。

4、★关于《道德经》读后感800字6篇

5、道可道,道。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道,都不是永恒不变的真相。

6、成长是个缓慢的过程,教育也是个缓慢的过程,就像老子所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在书中,有许多地方都是从自然现象引到社会道理。在论述君主要居于百姓之下就是因为大海居百川之下而容纳百川。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逐渐丢失了这种敏感。我们缺少了从细微处看道理的能力。这是一种洞察力,也是一种理解力,更是一种阐释力,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锻炼。

7、习惯知道为什么要做再去做,先用头脑知道原因,知道做的正确性才能开始行动,虽然说心很重要,但是头脑也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头脑的反馈不能忽视,我觉得好的状态,就是既要运用头脑也要运用心。只是能在头脑过度思考的时候,及时觉知出来,脱离过度思考就很好了。

8、它的字面含义很清楚,就是:好的善行就象水的品性一样。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10、一句“自知者智,自胜者强”蕴含了无尽的深意。《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贵有自知之明,而事实却是:太多的人螳臂当车或是妄自菲薄,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恰恰就是自己讨厌的那个人!所以每天都要不断的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正如《易经》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所以真正的强者是战胜自己的人。

11、打个比方,若是每个人都是一块棱角分明的石头,都想着去碰撞对方以得到更大的地盘,那么到了后,我们只能剩下一盘乱石散沙,杂乱地分布在各个角落;若是每个人都像是一股细流,或许在碰到石头时会被一分为甚至散落各处,但当它们汇聚在一起时,但是无人可挡的奔腾巨流。而这样的两种社会相遇,孰胜孰负一目了然。相较于西方社会,中国属于经验社会,它宝贵的资源便是老祖宗留下的知识,知识的惟一载体便是书籍,但许多中国人不愿去承接这些遗产,因为它们太过博大,而这对于一个没有凝结出成体系的科学方法论的无疑是一件可怕的现象。

12、热爱生命!简单的四个字却凝聚着全部生命的感悟,就像小说开头说的:"这就是生命中的财富/活过并经历痛苦/能做到这一点也就不错/即使输掉了后的赌注。"

13、《老子》,又称《道德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从东方走到了西方,鲁迅先生更是高度评价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读《老子》,只觉意蕴深远,令人自然而然地融入那个无欲无求的世界,下面便是我读完《道德经》后的一些感受。

14、★精选10篇关于道德经学习的心得体会范文

15、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就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要了解别人能战胜别人,更应该了解自己有勇气战胜自己。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所以老子提出的无为,不是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则的事情时,你所做的其它事情就是无所不为,所以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上善若水就是这种无为而为的辩证。

16、现代社会的道德问题似乎已被人们淡忘了。中国以“礼仪之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传统道德自应继承光大。而我们呢?我们应做些什么呢?

17、清净,做了那无为之事,生下来的就是清净了。一个人可以带着,可以发呆。而不是那偏私妄想,想不如去做,去行动,所以不想,放松身体,放松思想。让自己清净下来。

18、(原文)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19、同时也让我们认清,阴阳是实相的运行法则,本质上就是一体两面,他就是一个如是的呈现,没有对错好坏的区分。道生生出了一之后,为了认识这个我们为这个一取一个名,就有了第1个标签就是一个名字。类似于一个妈妈生了一个孩子名字叫做美丽,在妈妈没有怀孕之前,孩子在道的本体世界,受精卵形成直至孩子生下来,就已经有了这个我们给一再取一个名字叫做美丽。以上就是如实的表达,如果我们在给美丽加注更多的念头,就已经离事实的真相越来越远。

20、试问,若所有人都能做到“不争”,那社会又如何能不和谐,天下又怎会不安定呢?人们不去争利,互相谦让尊重,又如何建立起隔阂。社会学中提到了两种不同的社会构造,一种是个体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另一种是个性感性导致集体理性。似乎比起理性而言,感性是个贬义词,但试想,所有人都想着自己手头的那点利益时,都想着用小的代价换取更大的利益,在中国社会中这种现象叫做“坑”式欺诈,而这样一个个体理理性的社会,它的终集体显现出的形态便是集体混乱。但若如同老子所言,每个人都去谦让,或许有人称之为迂腐,有人称之为愚笨,但后所呈现的却一定是一个和谐的集体。

二、道德经的感悟分享短篇

1、老子在第七章提出了“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我把这种无私精神理解为“不争而善胜”。遇到事情退让无争,将自己置与度外,反而能保全身。这与第八章讲水的特性又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在第八章,老子用水来比喻人,来教导人。完善的人格要具备水的特性,要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力的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夺名利,这就是老子的“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

2、然后,因为我以前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和幼儿园教学工作中,接触了不同的学生和家长,在和他们的沟通互动中,心中逐渐萌生要做家长课堂的念头,想要以家长为主聚集亲子关系方面。读道德经的时候,突然想到,可以做的其中一件事或许是分享“道德经与亲子关系“。

3、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4、道生其中2点,道为其一为其二。

5、“道”生万物,但是“道”亦为虚幻。在恍惚虚幻中,它含万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实体;其实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今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实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人们能够用一定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

6、在网站搜到了此书,读着它韵文哲理诗体的字词就与当初学某些文言文的感觉差不多,懵懵懂懂,读久了便有些读不下去了。还好有找到译文,不然以我的文言水平便不堪承受之。

7、唉,就是这种种的“我”的自以为是,让我在诵读的时候时不时地完成任务似的读,却没有觉察到;让我时不时地掉入了“理解文义”的“学文化”的坑里读经,却没有觉察到;让我读完经就只是读完经,却没有主动依着经典去实实在在地从心上下功夫,没有“修之于身“……

8、分享越多,生命越富有~

9、第十章,也是讲的修身,这一段用了六句疑问,其实疑问本身就是好的答案,老子指出人们不管是形体还是精神,不管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实际,都不可能完全一致。这样就必须做到心静,洗清杂念,懂得规律,加深自己的道德修养。

10、感悟,这个无我的境界太高,当镜子用就好了,知道好的标准是什么,虽然常人难以做到,但是至少有了方向,能做多少算多少。比如我,钱对于我来说重要吗?当然重要,没钱寸步难行,家人也需要钱才能维持温饱,放着赚钱好机会,我不把握吗。有钱我才能做更多我想做的事情。但是也要看到钱就是个工具,适可而止就行,不会因为钱而做自己不愿意的事情就好,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圣人当镜子来惊醒自己,做的每件事情是否亏心?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

11、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其运行规律不要人为的去改变它。否则后果会很惨!

12、《道德经》品读心得与感想(5篇)相关文章:

13、对于那些有大智慧的中国古代先贤,我一向敬佩。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有的时候会感觉身处现代化科技都市的我们,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还远远不如生存条件极其落后的古人。

14、(一位同修曾说过“有我无法“,细细品来,虽不能领会其中之内涵,在我读经的这个习练中,真真地窥见了部分之滋味:”我“的角度、”我“的以为,”我“的先入为主的认知,阻碍清净显现,与”道“相背。)

15、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的确,如今我们所处的时代就象一棵枯萎的秧苗,渴望汲榷道德经》中的精华。毕竟,人性的虚荣与欲望充斥其中。而我们没有足够的定力去静心、净心。少私寡欲。所以,我们要学"道".

16、我理解修行从修身开始。第54章讲:修之于身、家、乡、邦、天下。第59章讲:深根固柢。读经久的朋友可能会有这种体会:修之于身自然身体好,烦恼少,精神足,工作顺利,遇事见真;修之于家家里自然烦心事少,时间、物质慢慢都会有节余,全家受益。以此深入。

17、《道德经》第二十七章里讲到: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意思是,圣人经常救赎他人,因此没有人会被抛弃;圣人常常珍爱万物,因此没有什么东西会被浪费。渡人是一种善,就好像伯乐一样,能在众多的马中挑出千里马,使它的才美外显,不至于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爱物也是一种善,这种善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着重要的意义。

18、《道德经》读后感800字范文3

19、无是道的本质特征,所以老子也常常将道直接称之为“无”。比如《道德经》中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可见无就是道,道就是无。

20、感谢文化传统平台提供的丰富的学习内容,感谢老师们两年多以来孜孜不倦对众多《道德经》学习者的引领和指导,很开心和学友们相识,望我们在今后学习经典的路上共勉(微笑)。

三、道德经的感悟分享我爱我的团队

1、2022读书心得800字精选10篇

2、指出了教育的哲学——“行不言教”。教师虽然肩负着教育的职责,却不该将学生占为己有,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一味地去提出各种要求。

3、《道德经》读后感800字范文1

4、《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5、行道三途第二途径,道法自然。

6、白衣天使、杏坛园丁、辛勤科者……一个个自豪的身影在我脑海中转换,让我时常改变想法。而要实现这种.种想法,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又显得过于遥远。我想不出答案。

7、这是第一章。作为开篇,老子便道出这道的玄妙,万物的玄妙。予道并无定义。所谓无名乃万物之始,有名乃万物之生成演变的结果。有与无之间的玄妙难以说的清楚,却是值得研究的一门大学科。因此,老子开始了他的不同寻常的道学之旅。

8、守中。中是阴阳中和的线,是阴阳河蟹的,是不走极端的,可是我觉得应当是自我处于多的可能性。因为守住了多的可能性,所以面临问题的时候我能有多的帮忙,多的解决办法,好的处理环境,终我能获得好的果。走极端就是不断的减少自我获得各种可能性,极端仅有一条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9、一个人的人生道路是由不同的走法的,一是顺其自然,返璞归真的圣人之道。另一条是追求外在名利的常人之道。行走下来却又拥有不同的人生,而我们走的又将会是什么道呢?在社会的大环境下,我们在努力的学习,不停的前进,也许身心具疲,却不敢放慢脚步。把本应属于我们的快乐丢失,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常人之道,只为求功利之名。毕竟我们只是沧海一粟,所以我们选择了必须走好我们自己的道,在途中少留下一些遗憾吧!

10、每个人都有私有欲,应对私欲,务必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能够算是得道。当社会需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

11、中学时代,我的成绩十分优异,曾是班上公认的“学霸”之一。考试名列前茅,老师对我青睐有加,同学们也十分乐意与我交朋友。渐渐地,我有了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到后来便发展成骄矜之情。一次月考,分数不尽人意,我担心会失去人前人后的颜面,立志下次的期中考试一定要翻身。在中期考试中,我却更加慌乱,不但没有翻身,反而退步。中期家长会开完,看见妈妈走出教室,我赶紧躲得远远的,以免被瞧见又招来一顿训斥。家长们都散尽,同学们陆续回教室,我才坐到座位上。

12、感悟,存在本身不需要语言,以前很想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分享,害怕别人错过,这么好的东西呀,不分享给你们,我都觉得难受,但其实别人并不需要。但是我的出发点是好的,我想更多人少点烦恼,看到美好,我付出就好了,收不收到是别人的事情,与我无关。分享完了也不用惦记,不是每个人都给你回馈或者关注的,我只是想分享美好,与别人无关,如果我只有分享了,让我感觉更好,那我就分享吧。

13、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静心,才不会因为名利得失、进退去留而困扰;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14、《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其中妙理,还得是你亲自去读才可,每个人读"道",都可得不同之"道".

15、人类同根同源,你我本一体,不有分别!要互相尊重,见贤思齐,不嫉贤妒能,不好名逐利,常怀感恩之心与责任心。不再术求,要培养道心!身为教师的我,传什么道,解什么惑呢?郭老师详细地总结何为道,何为术,让我更加明了自己的使命与肩负的责任。学习贵在立志,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16、★关于《道德经》读后感7篇

17、古语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有“不妄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什么是“有为”呢?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责任,就是“有作为”。在物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时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否则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18、比如第二十三章有一句:“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这句话对我影响大的是面对我的情绪或身体各种莫名不适的时候。每每想到这句话,就能提醒我”觉“,只是看着、只是看着,这些情绪、感受,都是流动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身心就轻松了很多,情绪或不适也流动、消散得更快。

19、“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去干扰事物发展的规律。老子在第二章提出无为的思想,并指出“是以圣人处无为只事,行不言之教”。这里老子指出圣人要能够依照客观规律,处理事情要不违背事物发展的本质。第三章进一步阐述无为,他既不讲人性恶,也不讲人性善,而说人本来是一张白纸,是纯洁质朴的。不要去贵难得之货,不去尚贤,不见可欲,保持人们的本性。

20、《道德经》让我受益匪浅。“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四、道德经的感悟分享视频

1、联系到现实生活,我们在集体工作时不要计较个人的得失,都一心为工作。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团队精神,正是团队成员的无私精神,才能成就我们的事业,我们个人的财富也会增加,这不正是“以其无私成其私”吗?

2、“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去干扰事物发展的规律。老子在第二章提出无为的思想,并指出“是以圣人处无为只事,行不言之教”。这里老子指出圣人要能够依照客观规律,处理事情是要去违背事物发展的本质。

3、天下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坏的一面,做事不能过度极端,凡事应该适度而为。

4、《老子》一书,分为道、德两篇,虽只五千余字,却系统阐述了以“道”为核心范畴的思想体系,形成了极具象征性的文化特色。初读前,我对其还仅停留在“无为而治,消极避世”的印象上,直至认真品读后,才深觉这更是一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境界,收益匪浅。

5、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所以对于当代的我们这些大学生理解古代老子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例如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薄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6、吃,随大自然赐予的食物来吃,而不离奇百怪地吃。随自己的身体,情绪而为之,不压抑自己。并引导自己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做事中,也同样如此,按照人和事物的本性而为之,不乱作为,不多作为。也是一切随本性而为之,同样的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为无为之事。

7、爱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践行低碳生活。

8、好,我今天的学习心得就分享到这里,再次感恩蔺老师的精彩分享!感恩天地,感恩圣贤,感恩大家长赖老师创办了育心经典,感恩熊校长创办了明德之家,感恩所有默默付出的义工天使们!有请主持人!

9、第19章讲:见素抱樸,少私寡欲。我的素在哪儿?跟老师交流后才发现原来我还是这样浮躁。今后怎么做呢?照顾好家人,做好工作,读好书。认真去做!

10、方法论:它就要求人处事必须顺应自然规律,违反了之后,可能一时得呈,久而久之,必遭报应。

11、以上是我读《道德经》的点滴感悟,《道德经》已俨然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清净处世,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读《道德经》吧,它会使你精神不再贫乏,生活不再无聊,人格不再卑下,使人高尚,使人聪慧,使人丰富,使人幸福,使人成为真正的人。《道德经》读书心得3老庄之说是为中华民族千年哲思。无争故无尤,行大道以致天下士,风骨高洁,令人心折。读《道德经》八十一篇,选其某章,略述吾粗浅看法。

12、★读完道德经的感想与心得

13、“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句话是中大家熟悉的当属“上善若水”了,老子提倡应该向水的柔弱品质学习,即守柔。为什么呢?因为世界上柔弱的是水,水能穿透坚硬的石头。推及到人,若人能够做到“上善若水”,所赋予的精神和意义,那么他的心胸会像水那样曾经深邃,待人像水那样爱亲,言谈像水那样真诚,处事像水那样灵活圆通。这样德行高尚的君子,你说是不是一个的人,是不是值得我们去学习仿的人呢?

14、低头静想,学生要照我的思路去回答,依我的指挥棒去质疑解难。他们还会体会到求知的快乐吗?

15、关于诵读,开始不想读,觉得读100遍甚至1000遍,这种机械的方法好傻。

16、国学之博,致远而学,此番仅是漫谈,诸君见笑。

17、什么是“道”?自从学了老子的《道德经》以后,我明白了“道”。原来,“道”就是规律。

18、善有至善但无大小,奉献社会热衷公益为善;尊老爱幼,与人为善是善;爱护花草,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善。当小善积累如潺潺溪流,再汇入江海,那么我们所追求的上善一定也会隐于此间。

19、★《道德经》读书心得和感想五篇

20、《道德经》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两千多年来一向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读书就应与时俱进,不断吸取新鲜营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道德经》读书心得和感想,喜欢可以分享一下哟!

五、道德经的感悟分享第八章

1、昼无为、寝难寐!工作中如若不能贡献自己的力量,是空虚而痛苦的。我们遵循规律、实事求是、攻坚克难、创新创。有职就有责,有责就要担当。“无为”是指导我们工作的方法,“无不为”是鞭策我们努力实现目标。

2、2022年9月2日下午4点,我校全体教职员工参与本学期第1周教职工会议,本次会议主题是《道德经》学习心得分享。

3、这样的“看见“,让后阶段两百多遍的诵读受用大大超过了之前的几百遍。

4、《道德经》读书心得和感想5

5、(感慨业力的作用之大,一不小心就随业流转,随着各种感受、想法的“波”摇摆不定,虚耗光阴,浪费了这大好人身啊!)

6、家人们生命的体验跟这个例子是一样的道理呀,假如机缘巧合送来了一个我们并不喜欢的体验,那就想想办法快速的转化它就行了,干嘛不喜欢还一个劲的去咬牙坚持呢?只要你想改变定然就能找到好办法去改变,因为办法总比问题多呀。

7、那么,为什么道是无呢?其实《道德经》一开头便说了:“道可道,道;名可名,名。”因为可以言说的东西都不是永恒的,而永恒的道是不可言说、不可名状、没有具体的形状与属性的,所以道是无。

8、感悟,这些都是些实际管理的技巧,不鼓励,控欲望等等,其实对我来说,有点反其道而用,明白所有的手段和工具都是有一定副作用的,但是为了做事情,只能暂时借用,如果有更好的方法,也会尝试改变,尽可能的顺应人性,不过多干涉。看到这些弊端,也正是管理者学道的好处,不可滥用、常用那些方法或工具,适可而止。

9、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道德经》中几次说到水,比如“上善若水”、“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乃生命之源,造福万物却不求回报。“水滴石穿”的智慧让我们明白何为“柔弱胜刚强”。水本无形,但把水放到什么容器,它就会变成什么形状,所以水的无形是至形,李小龙截拳道中的“以无法胜有法,以无限胜有限”正好与此殊途同归。所以老子告诉我们要学习水的智慧。

10、老子认为,道是宇宙存在的基本源头,也可以认定在自然角度上这个道是指特定的运动轨道。所以在人们对老子的分析中,主要认为他的道,因此把他称为“道家”。其实,对于德,是老子不能忽略的另一个主要元素。德产生道和道产生德是互存的两个基本元素,这也是《道德经》的一个主要重要的内涵。

11、感恩郭老师智慧开解,学生星月学习之,受益之!

12、本章中讲到道既是宇宙本体也是一切万有,佛经中也说到佛乃空性,空含一切众生之法性,当带着内在纯然的觉知去照见一切空生的妙有时,那份觉知照见就是与佛、道、神无所以神一直都是我们自己的那个本体,我们的真如自性一直是佛、是道,我们就是要均衡好中道,持中道、开智慧、游戏人间!所以如果修道就唯有修行中道,也就是修行到第三个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阶段。

13、这是后的总结,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不能长生。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一个人真正能够做到天长地久,是因为它的运行存在不是为了自己所以能够长长久久。一个人不离失本分,不偏离道就会长久不衰,身可以死掉但是道依然长存,这才算是真正的长寿。

14、生命又是什么?如果生命是健康肉体的组合,那如果有健康的各个器官,由科学家将之天衣无缝地组合起来,这样的“人”会有生命吗?如果有,那我们讨论“精神”,“灵魂”还有什么意义?如果没有,那肉体枯灭后,灵魂也会消亡吗?若灵魂永存,那它们会去哪里?

15、可在工作中的一个现象是,管理,往往忽略了自己本应做的,而去做了其它的事。管理者,用五花八门的管理办法,管理项目,其结果是,浅尝辄止,不能深入做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重要在做,如《道德经》所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去做了,行动了,从小开始,从无为开始,做了就到了。

16、道德经虽不长,却也有很多的方面,哲学、政治、军事及人生诸方面都有不少的论述,自我多少能理解的,能产生感悟的,其实并不多,道德经给我大得感悟,便是在它的一个“虚”字。就好像数学中的0一样,讲究的是处下,是低调,是一无所有,其实却意味着∞的存在,有句话叫机会只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虚”便是这样的一种准备状态,手上不固执的占有什么,才能随时拿起什么。

17、我明白《道德经》中的“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而且是个体修行之道,即修身养性之道;“德”不仅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道德或德性,而且是实践者应有的特殊世界观、方法论和处世方式。两者相辅相成。如果他们能结合成一个,他们将成功的“栽培”。

18、我以为"无为"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指导思想,因而能够浸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就比方说教育理念中也能够自创。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学习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学生只要主动地学习,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才干够学有所成,这就需求我们教育者在教育理论中引导学生快乐、轻松、盲目、自愿地学习。教育中的无为而治,不是不论,而是因势利导,绝不拔苗助长。不顺应自然规律,滥施各种生长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觉参与各种奥数,学钢琴,拉小提琴等培训常常适得其反。

19、中医传统文化传播中心同期为家人提供服务,感恩家人的付出。

20、道可,道非,常道。这样说可以,那样说也不一定,这才是永恒不变的道。这个世界不变的就是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