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之死的意义【精选100句文案】

励志句子
评论 2022-12-15 12:27:37 浏览

一、苏格拉底之死的意义

1、但在古希腊,个体是完全从属于群体的,他没有脱离于群体之外的自由。

2、“多么奇怪啊,朋友们,我们通常称为快乐的这种感觉真怪!它跟它的反面痛苦不可思议地联结在一起。这两种感觉绝不会同时来到一个人身上,可是这人如果追求其中之并且抓住了它,就会不由自主地获得了它的反面,好像二者联在一起似的。”(60B)

3、大清天朝圣殿是从“兵不在了”轰然倒塌的

4、哲学王的献身与革命者的献身

5、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不必等候炬火

6、在中世纪,欧洲的封建或者其他政治实体普遍建立在天主教或东正教这一宗教纽带基础之上;即便是在近现代,苏联、美国的政治设计也离不开对于某种政治目标——信仰的另一种形态的追求。“虔敬或信仰是公民的自然条件”。对于雅典而言,信仰体系是城邦政治参与的基石,而公民对政治的参与则是整个城邦生存的基石。

7、接着他饮下鸩毒,躺在床上,让一切争辩伴随着他后一口呼吸,尘埃落定。苏格拉底之死让他的学生们心有余悸,他们一度离开过去的活动场所默默度日;而在风波稍有平息后,他们又回到了老地方,继续公开讲学。正因为他们的努力,在苏格拉底死后的十多年里,他的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8、在想象中,苏格拉底是一位虽然思想锐利但仍然对他的同胞们谆谆教诲的哲人,雅典与它的公民则是被政治权力、经济利益与宗教信仰所逐渐腐蚀而失去人之理性的堕落者。这场对决之中,后者由于审判说理的失利而加罪于前者,并用暴戾的极端手段摆脱了公平辩论的束缚。

9、公元前399年春天的一个早晨,很多雅典人急匆匆赶往广场,围观由500位雅典议事会组成的法庭,对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进行审判。

10、所有在场的人都被苏格拉底的平静感动了。对死后之事,苏格拉底对生者的交待也值得注意,不可太悲痛,否则对死者的灵魂有损(115E)。在服毒之前,苏格拉底向神灵做了祷告,祈求去得顺当(117C)。

11、 群体的意志和利益高于其它一切,为此可以牺牲个体的利益和权利。

12、年轻的苏格拉底向的智者普罗泰哥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的问题。他以一种对哲学的崭新理解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纪元,通过他的教诲产生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产生了犬儒派等新学派,并通过他们一直影响到希腊化罗马时代。他貌不出众,但言谈话语富有魅力,他在辩论之中度过了一生,并向青年们教授哲学,公元前399年,他被人控告有罪,罪名主要是两项:不敬城邦所敬的诸神而引进了新神,并败坏了青年,结果被判刑。朋友们打算营救他逃离雅典,但他拒绝了,他认为自己必须遵守雅典的法律,因为他和之间有神圣的契约,他不能违背。

13、苏格拉底却反问:“难道逃走就符合公平正义了吗?雅典的法律虽然不公平。可是服从它的判决,维护’法律至上’的秩序,这不正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吗?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它应有的力和,当法律失去,正义也就不复存在。”

14、在就义的当天,苏格拉底与门徒后的谈话,仍然围绕“正义”的问题。苏格拉底说,他相信有的公正、的善、的美,只有运用单纯的、的理智,才能寻找单纯的、的实质。如何运用单纯的、的理智呢?当灵魂凭肉体观察的时候,就会带入变化无定的境界,迷失方向;而灵魂独自思考的时候,就进入纯洁、永恒、不朽、不变的境界,因此,要探求任何事物的真相,就得甩掉肉体,用灵魂观看。那么,我们要求的智慧,要等死了才可能得到。

15、“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16、在论证了灵魂存在于我们出生之前后,辛弥亚和格贝依然抓住人们普遍有的一种恐惧,害怕人死魂散,存在告终,让苏格拉底论证死后到底有没有灵魂。

17、这点类似于孔丘的《论语》;这也与古代文化不发达有关,只能靠自己弟子的记录和传承,来宣扬自己的思想。

18、在《申辩篇》中,对苏格拉底的两项指控分别是“不虔敬与败坏青年”。雅典当局指控他破坏了雅典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与基本原则,并因此损害了城邦的关键利益——我们今天或许难以理解虔诚的宗教信仰对于政治实体的重大意义,但不可否认,宗教或者非宗教信仰对于政制的构建具有着重要作用。

19、在柏拉图传世的20多篇对话录中,《裴洞篇》因比较地论述他(以苏格拉底的名义)的哲学思想,包括有名的型(相)理论(thetheoryofForms),而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20、苏格拉底热爱雅典城邦,他更不容许神圣的信仰有丝毫的被亵渎,因此,他毅然选择死亡。他并非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他更注重自己的灵魂。

二、苏格拉底之死的意义1000字

1、再有一天,柏拉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幸福?”苏格拉底就叫他到田园里去摘一朵美的花,其间同样只能摘一次,而且同样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于是照着苏格拉底的话去做了。这一次,他带了一朵美丽的花回来了,苏格拉底又问了他同样的问题。这次柏拉图是这么回答的,他说我找到一朵很美的花,但是在继续走的过程中发现有更美的花,我没有动摇,也没有后悔,坚持认为自己的花是美的,事实证明花至少在我眼里是美的。苏格拉底说:“这就是幸福!”。

2、苏格拉底述而不作,留下了三句格言,“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以及图中所绘的,也是苏格拉底用自己的死去践行的“守法即正义”。将苏格拉底作为鼓舞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献身的典范,好像为我们理解苏格拉底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从感性的层面,革命意味着激情,意味着为信念流血牺牲。不过我们也需要细细分辨一下,作为一个的历史事件、法律事件,苏格拉底的死,与革命者献身、牺牲是同样的意思吗?辨析这个问题,理解画作中苏格拉底的形象,需要我们回到历史。

3、在差不多与文艺复兴同一时代,在千年压抑得快要窒息的空气中,当阳明先生大声呼唤以至善致良知,发出“人人皆可做圣贤”的呐喊时,我们几乎看到了一缕新思想、新时代的曙光!但遗憾的是,仍有太多的人,还被捆绑在柏拉图的黑暗洞穴里。

4、很多人已知晓,民主的前提是要具备多档平等参与,公民拥有选票,具备监督制约机制,司砝独粒判案,媒体开放,议会财政等,这些基本条件的。古希腊有吗?显然没有。

5、同洞穴故事一样,我们不应当将柏拉图的“哲学王”理解为一个真实存在的人,不应当将柏拉图的“哲学王统治”理解为“人治”。哲学王同样是一个比喻,是城邦的理性的化身。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囚徒走出洞穴所看到的世界,是一个人人具备理性的世界。要人人具备理性,需要哲学王(理性)的教化和引领,因为他能够带来真实的认知和自由。在那个时候,当人人站在太阳下清晰的看到这个世界,看到自己的时候,就是哲学王统治实现的时候。我们可以说,哲学王的统治,就是理性的统治。

6、像特拉需玛科这样看到了事实所在,但却不喜欢问何以如此的人,是不难驳倒的。在现实城邦中,强者是统治者,弱者是被统治者,就如同牧羊人之于羊。那么,牧羊人不也在维护羊的利益吗?就如同表面上统治者经常挂在口头上的那样。苏格拉底又进一步追问,维护统治者的利益,是不是就是按照统治者的命令去执行?因为统治者们所制定的命令通常者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继而追问:统治者会不会犯错误而制订出对自己有害的政策让被统治者执行呢?基于人之常情,谁能说不呢?如此一来,统治者已经做出了有损自己利益的事了,“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之说,自然从这样简单的逻辑推理上都是不成立的,且不管它实际上是不是如此,它已经被苏格拉底驳倒了。

7、同时在“人民”看来,他的言行实际上已经造成了某种伤害,因为他的弟子参与了推翻民主政治的活动。

8、“我一生曾经不遗余力,千方百计力求置身哲人之列。至于我努力得是否正确,有没有成,我想我一到那里就会明白的;现在我马上就要到了,如果神愿意的话。”(69D)

9、苏格拉底住在奉行民主的雅典,但他对当时的社会制度依然感觉到有所不满,因此不断批判雅典民主制度。此种行为有点类似于今天网络上的一些杠精。苏格拉底经常还把自己比作是一只牛虻,因为雅典好像一匹骏马,但由于肥大懒惰变得迟钝昏睡,所以需要他这只牛氓紧紧地叮咬它,刺激它,从而使它能从昏睡中惊醒并焕发出新生。此处引用诗人艾青的一句经典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10、往期推荐,点击可阅读为什么我鼓励你开一家书店?

11、格贝反问苏格拉底的逻辑,在文中并不易于理解,但又是很关键的一个转折之处。王太庆的中文译本在此处拗口和难懂,下面以BenjaminJowett的英译本分析一下(62c,d,e)。

12、苏格拉底认为虽然如果城邦的法律是不公正的,你就不必遵从它们,但是如果你违反了城邦的法律,你仍然必须服从惩罚。苏格拉底就正是丝毫不差地这样做的,他感到有一种服从城邦的合法和城邦法律的义务,所以他十分自觉地接受了死刑,在临终前仍同朋友们讨论哲学问题。在时间到来时,他安详地喝下了毒酒,用自己的生命和哲学报答了祖国城邦,终年69岁。

13、第三次论述是所谓的“类同性”论述(affinityargument)。综合如下:

14、对学生提出的这个困惑,苏格拉底说出了自己对去世如何的看法:

15、“一般人大概不知道,那些真正献身哲学的人所学的无非是赴死和死亡。果真如此,一个人为此拳拳服膺终生,到了期待已久的事情来临时却战战兢兢,岂不是怪事吗?”(64A)

16、据有的学者称,从审判过程来看,苏格拉底被民主政权的民主法庭通过公民大会的起诉、辩论和投票表决处死,苏格拉底本人行使了充分的自我辩护权,至少在形式上,都是十分民主的。因此,苏格拉底是死于“民主”之手。

17、苏格拉底说:“差不多就像下面这样:一个这样制订和构筑起来的城邦,固然,是难以动摇的;但是,因为一切生成的东西都是有毁灭的,同样,这样一个构筑也不能在时间里永存,而是,它也将解体的。而这解体过程就像下面这样:不但生根于地下的植物,而且是生活在地上的动物,它们的灵魂和肉体都有繁殖生息和不妊不育两种情况,这两种情况发生于这些族类的周期性的循环完成了的时候,而生命时间短的族类,这个周期就短,生命周期长的,这个周期就长。......尽管那些由你们训练出来充当统治者的人们是如此明睿,凭着他们的推算和官感知觉,他们也会失算的,这个时刻将会蒙过了他们,他们将会在某个不该当的时刻生育孩子。对于神性的创造物来说有一个周期,它是被一个完满的‘数’所包含的。”

18、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它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从而拥有意义。)

19、法治意味着,政府除非实施众所周知的规则,否则不得对个人实施强制。——哈耶克

20、灵魂占有一个形体时(生命的型)带来了生命,生命的反面是死亡,灵魂绝不会容纳死亡,所以灵魂是不死的(105D)。

三、苏格拉底之死的意义2000字

1、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圣徒和殉道者,至今,没有哪位哲学家像他那样痴迷于过一种正义的生活。他把一个人的生命充分活了出来,从他一生的经历中,我们可以获得启发,体认人生总是会面临各种遭遇,会有得意失意,即使面对不义时,都要坦然接受。

2、柏拉图的对话,是苏格拉底思想从古代留存下来的的著述之苏格拉底由此以其在伦理学和认识论领域的贡献而声名远扬。

3、 他那不合情理的刑罚意见,和藐视法庭的态度,反而迫使本来同情他的部分陪审员转向选择原告提出的刑罚,后以三百六十票对一百四十票被判死刑。

4、雅斯贝尔斯有一个很的命题———“轴心时代”。他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5、这篇对话录记述了苏格拉底临死前,和几个学生就生死和灵魂问题展开的对话,包括从不同角度审视灵魂是否不朽的四个主要辩论,也包括对“学习就是回忆”的再讨论(《枚农篇》的主题之一),以及苏格拉底自己从自然科学向哲学研究转变的思想历程,可以说是苏格拉底临死前给学生上的重要一课。

6、苏格拉底虽然没有在此明确说出,但似乎隐含了这样的意思:我其实是想离开人世了,但又不能自绝,现在被判服毒,说明我这个想法已经获得了庇护神灵的允许。

7、人类文化传统中存在相当丰富的艺术图像。19世纪开始的一系列考古发现,正是从古老的艺术品中——建筑、碑刻、神像、雕塑、壁画、金银器、钱币等——猜想、推论和解读古文明的密码和讯息。这些艺术图像与文字文献一样,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思想的表达。以这些艺术图像为主体,通过借鉴艺术史学家潘诺夫斯基开创的艺术图像学的研究方法,解读图像中的法律主题及其蕴含的历史和思想,是“法律思想与艺术图像”专栏的初心。

8、在辛弥亚有点儿困惑的时候,苏格拉底借由回忆的本质引出了第二次论述。综合如下:

9、苏格拉底去了,到他的神那里去了。“哪一条路更好,惟有神知道”。千年的步行者们越走越远,但是谁都无法从他们心中抹去这个虽然虚幻的名字――苏格拉底。

10、苏格拉底:“哲学就是伟大的一种音乐”(61A)。这句话的出现在此没有上下文,要和后面苏格拉底反驳辛弥亚“灵魂是一种和谐”的带弦竖琴比喻(86A)对照,才能看出点儿意思。(这和“大音希声”的说法是否有相通之处?)

11、所以,之前的所谓“民主”都只是一个假想而已。

12、但是,苏格拉底这样的说法,依然没有完全说服辛弥亚和格贝(84C)。

13、达维德画作《苏格拉底之死》,描述了苏格拉底就义当天的情节。黑色背景下,身穿白袍的苏格拉底坐在光亮处,身边围绕着他的弟子、朋友,多是悲伤的神色。苏格拉底面容平静,右手伸向装有毒药的杯子,左臂弯曲指向天空,意喻他为了单纯的、的理念,可以平静的、从容的接受死亡。苏格拉底向上的手指仿佛点亮了黑暗、恐怖、冷峻的牢狱,在众人的悲伤中,临终的苏格拉底平静之中仿佛饱含着激情。

14、挑战现实、勤于哲学思考、追求真知的苏格拉底,终被污以“污染青年人思想”的罪名审判并处以死刑,不免让人悲从中来不可断绝。然而,更让人唏嘘不已经的是,他死得那样从容不迫,以一个勇者、一个哲学家所特有的方式。

15、(雅克.路易.大卫的名画《苏格拉底之死》,1787年创作)

16、遗憾的是,这是在不合适的场合上发表的不合时宜的言论。早在伯罗奔尼撒半岛战争爆发之初,雅典社会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主仆关系也有些剑拔弩张。苏格拉底作为一个“温和分子”,既看到了双方各自的利弊,又尝试着找到折衷的方案让大部分理智的民众满意,这自然得不到任何一方的好感,不过当时争吵的双方势均力敌,一时间也腾不出手来对付他。

17、艺术史资料对达维德以及新古典主义美术的一致评述是,这些创作的动因,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为宣传某种道德。我们也可以比较达维德的一系列其他的画作确认这一点。他创作于1785年的《贺拉斯兄弟之誓》、于1789年攻陷巴士底狱数周后在沙龙展出的《侍从奉还布鲁图斯其子的尸体》、为纪念马拉创作的《马拉之死》,这些作品一致地表达了勇敢与牺牲的高贵品质,这些品质正是法国革命运动所倡导的道德思想。达维德本身也是革命派,他是国民议会的成员,并且在拿破仑执政后,成功地成为帝国的画家。

18、相传,苏格拉底师徒有一次关于什么是爱情、婚姻与幸福的对话:

19、苏格拉底之死不可置疑地证实了使用暴力来钳制言论的不义和无

20、(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是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该词早由法国天主教哲学家加布里埃尔马塞尔提出。

四、简述苏格拉底之死的意义

1、许多赛跑的失败,都是失败在后的几步。跑“应跑的路”已经不容易,“跑到尽头”当然更困难。

2、一开始的讲述涉及的内容较多,也比较杂。

3、 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苏格拉底的罪名似乎是莫须有的,没有确凿的犯罪行为,其言论也没有导致直接的伤害。但在雅典,对犯罪行为的认定不同于现代。无论什么指控,无论犯罪行为是否确凿,也无论是否造成直接的伤害,只要陪审团投票认定,罪名即告成立。

4、苏格拉底并没有犯罪,法律却判他有罪。行刑前,他的朋友克力同已经为他打通关节,劝他逃走。苏格拉底却谢绝了,他拒绝逃脱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对“正义”的思考。苏格拉底说,他一生都在思考什么是正义,什么是不正义;未经雅典人释放,擅自逃脱是践踏和毁坏法律,是不正义;不可以以错换错,以恶报恶,他要言行一致,践行正义。

5、他实行连坐法,逼迫民众互相监督告密;他推崇轻罪重刑,树立国君;有名的“驭民五术”就出自他手,他帮助赢氏家族建立了中国中央集权的王朝。被人称为“天下第一恶人”。

6、难道在那时候,印度和希腊就有通商人员往来,原始佛教的教义就有了传播?这只是个猜想,也很难找到文献依据。不管是不是,柏拉图笔下苏格拉底的这种生死观和佛陀的教义如此相似,还是挺让人惊讶的。

7、第一哲学家ID:firstphilosopher

8、读完《裴洞篇》,要说谁对苏格拉底的怀念之情深切,恐怕无人能出柏拉图其右了吧。

9、柏拉图借助苏格拉底之口对于这套价值体系的追寻,就是从追问何为正义这个概念入手的。有人说,正义的表现之一是归还债务,这似乎是个听起来不错的常识。但是,苏格拉底继续设问,如果你在一个朋友疯了的时候归还以前借走的一把刀,显然是不正义的;同样,借了敌人的刀不还,就如同对敌人行骗一样,也可以视为是正义的。凡此种种,这般诡辩术式的争论,是不会有任何令人信服的结论的。

10、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关怀的觉醒”。换句话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

11、很显然,格贝反问苏格拉底时指涉的神,是主宰生者的神,而苏格拉底自己的辩解词里所说的神,是死后灵魂将去面对的神。两个世界里的神是不同的,而且在苏格拉底看来,自己死后灵魂要见到的神是为善良的。

12、“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也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13、那些没有实现超越突破的古文明,如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虽规模宏大,但只知享乐奢靡,都没有摆脱灭绝的命运,成为文化的化石。

14、苏格拉底这种类似“共产共妻”的设计,初看上去似显荒诞,但只要看看之后欧洲封建时代贵族王室阶层及中国古代及现代的“门当户对”,我们也便知道,苏格拉底所言并不是没有一点道理,而且除去私欲后的阶层固化,怎么都比强者的生杀预予夺好得多。

15、“上帝”是洪秀全的一张“好牌”

16、苏格拉底:amanshouldwait,andnottakehisownlifeunlessGodsendsconstraintsuchasthatwhichhasnowcomeuponme.(一个人必须等待而不能自杀,除非神明向他发出了约束,就像现在我所获得的那样)。

17、克里同劝说道:“雅典的法律没有公平正义,判你有罪是不正义的,何必遵守?”

18、他的理解是,遵守判决是为了彰显法律的严肃性。作为一个哲学家,连“非正义的判决没有遵从的义务”这一简单道理都没弄清楚;他想到的是遵守法规,树立,维护秩序,却忽略掉了“恶法是伤害正义的罪魁”又一简单道理。可见,作为哲学家的他,所代表的古文化的局限性有多大。

19、关于苏格拉底形象的解读,“善良、正直、智慧的第一哲人”的形象,“殉道者”的形象,都源于柏拉图所讲述的苏格拉底,或者说柏拉图所相信的苏格拉底。

20、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民主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是遥不可及的,它与现代民主是不同的,它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五、苏格拉底之死标志着

1、(影像)解构美感:法的精神肖像|中法评

2、此句一出,苏格拉底思想中有关神灵的看法得以显现。他认为自己的气数已到,是神的旨意,所以他欣然接受。

3、辛亥革命成功探源:思想理论准备

4、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

5、根据当时雅典法律规定,处死犯人的方法是赐以毒酒一杯,在处死前关押的一个月中,法庭允许犯人的亲友探监。去监狱探望苏格拉底的青年中有位名叫克里同的青年问苏格拉底有无什么遗言时,苏格拉底回答说:“我别无它求,只有我平时对你们说过的那些话,请你们要牢记在心。

6、依法雅典人每年可以放逐一位政治,由公民大会投票选出。因以破碎陶片充作选票,而得名“陶片放逐法”。

7、按理说,好死不如赖活着,被驱逐总比接受死刑要好。可是,这回却轮到苏格拉底不干了。他对众人说:“不管我在哪里,不提出质疑,我就活不下去,没有省思的生活不值得活。你们也可以对我处以罚款,可是我什么也拿不出来,我不是有钱人。”

8、下面我们来具体说一下。

9、接着,苏格拉底(实际上是柏拉图),运用算术与几何,算出了一个“柏拉图数”(通常认为是216)。而后,柏拉图认为,如果那些统治者后备军,违反了这个“数”而交合,就会生出身心不优美、时运不济的孩子来,就像金属中有金银铜铁不同的质地,金子混入杂质之后,就会产生不一致、不平等、不和谐,引发分歧和叛乱,从而使理想国不复存在。

10、有的灵魂,不愿意来生再做人,选择当了一支天鹅。一些曾经作恶的灵魂,由于前生全部苦难的记忆,选择了来生做一个不涉公职的普通人的生活。即便那个抓到后一号的灵魂,只要他用心审慎地做出选择,也仍有一个快乐幸福的生活地等着他。

11、首先是原、被告辩论,然后举证,后议事会投票。议事会以280:220的投票结果,以不崇拜神灵和腐蚀青年的罪名判处老人死刑。

12、哈喽,大家好,我是棉言麻语,每天都会有不同的精彩资讯分享给你。

13、当我们将苏格拉底之死视为不宽容的暴政产物时,我们预设的前提是,苏格拉底的言论与行动值得宽容,而雅典城邦应当保障这些程度的自由。

14、苏格拉底这里说的纯粹的知识,是关于“存在”的知识,只要有肉身感官的束缚,是不可能完全获得的。这看起来颇像是一个灭欲、入定而问道的过程,而且苏格拉底自己似乎也是这样实践的。这一点可以从阿尔基弼亚德描述的苏格拉底如何在思考一个问题,一动不动地站了一整天的状况中看出些端倪。如果不是经过长期艰苦的锻炼而获得这种境界很高的入定能力,很难想像苏格拉底能做到一点。(《会饮篇》,220C)

15、格贝的观点就不是那么容易推翻了,所以苏格拉底又再次重述了一遍格贝的立场(95CDE)。

16、苏格拉底说,真正的哲人要学习的是训练灵魂摆脱身体,只跟自己报成一团(80E)。然而终的训练成果的检验,却是在死后灵魂的去处才能看出(82)。

17、在民主自由观念深入人心的现代世界,苏格拉底之死就不仅成了一个问题,而且成了现代人心里一个难以解开的结。

18、当时商鞅在外地公干,在得知秦君要捉拿他时,他想活命,便开始了四处逃亡。然而,四边的邻国都不愿意接纳他这个“恶人”,他只得盲目地到处流窜。

19、柏拉图在讲述那个重回洞穴、失败了、被杀掉的哲学家的时候,一定会想到他死去的老师苏格拉底。摆脱桎梏的哲学家本不必重回洞穴,他重回洞穴是为了拯救被囚禁的同伴。不是所有真正的哲学家都愿意承担这种的责任:“看别人干尽不法,但求自己得能终生不沾上不正义和罪恶,后怀着良善的愿望和美好的期待而逝世,也就心满意足了。”大部分的哲学家是这样的。但是,作为王的哲学家,需要某种为了整体而自我牺牲的责任。

20、柏拉图并未指出毒药的具体名称,其描述的苏格拉底在服毒后,在检察官对他的检查过程中,苏格拉底始终是平静的,甚至在毒发到大腿根的时候,他的意识还很清晰,说出了临走前的后一句话,交代格梨东别忘了给医药神(Aesculapius)供奉一只公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