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语全文及翻译
1、(4)说:音yue,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2、试译:鲁哀公问孔子说:“怎么做才可以服众?”孔子回答说:“推举正直的人来管理邪佞的人,老百姓就服;重用邪佞的人来支使正直的人,老百姓就不服。”
3、11冉求曰:“非不说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汝画。”
4、9子谓子贡曰:“女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汝弗如也。”
5、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wù)也。”
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7、试译:有子说,“一个人能够孝顺爹娘,敬重兄长,却喜好违犯上司,那是少有的;不喜欢违犯上司,却醉心于捣乱,这样的人从来不会有。君子抓根本,根本扎稳了,一切为人处世之道自然生发出来。孝敬父母,尊敬哥哥姐姐,这就是仁的根本吧!”
8、试译:子贡说:“老师平时的言谈举止,我们听得到看得到,老师谈人性和天道,我们听不到。”
9、(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10、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11、12子曰:“君子不器。”
12、(译文)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13、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14、(译文)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15、“父没,观其行”是在要求为人子者应言行合孝行的前后一致。父母去世,没人管教的时候,一个人的言行完全出于自主,其言其行如果一如父母在世一般,此人必定是个孝子;如果父母过世不久,言语行为就严重违背了父母生前的意愿,这个人肯定不算是孝子。比方说,有些人在父母过世之后,因失去家庭的约束肆意妄为,就算父母在世时他再孝顺,其本质上也是个不孝之子。历史上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杨广,这位隋朝的亡国之君,在父皇杨坚在世时,掩饰本性,处处表现出节俭、朴素和低调,以讨得父母欢心。在登基称帝以后,杨广本性大暴露,一改先前风格,骄奢淫逸,好大喜功,残暴荒唐,成为历史上暴君的代表。现实中,这样的人也不在少数,所以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16、(译文)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17、子夏介绍:卜(bǔ)商(前507年—?):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春秋末年晋国温地(今河南温县)人,一说卫国人,“孔门十哲”之七十二贤之一。
18、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1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0、4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二、论语十二章前六章翻译
1、试译:孔子说:“君子不自重,就没有威信,学问就不扎实。主要靠忠信处世,也没有哪个朋友是不如自己的,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2、试译: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烂木头没法雕琢,粪土墙没法粉刷,对宰予还责备什么啊。”孔子说:“起先我对人是听他怎么说就相信他怎么做,现在我对人是听他怎么说又看他怎么做。是宰予这件事让我改变态度的。”
3、(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翻译: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5、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实事求是。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6、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7、虽似简单,实则丰富,这就是含蓄的妙处。这种对生活的感受是细致入微的。平常的事物和行为中往往包含深刻的哲理和本质,白居易就善于从平常事物中发掘和表现深义。论语雍也篇第六论语雍也篇第六
8、(译文)柳下惠当典狱官,三次被罢免。有人说:“你不可以离开鲁国吗?”柳下惠说:“按正道事奉君主,到哪里不会被多次罢官呢?如果不按正道事奉君主,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本国呢?”
9、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0、几个人同行,在他们之中一定有我的老师在这里。我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它,他们那些短处(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它。
11、(译文)孔子说:谁能不经过屋门而走出去呢?为什么没有人走(我所指出的)这条道路呢?
12、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13、(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14、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5、(译文)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16、(原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7、(译文)孔子有时讲雅言,读《诗》、念《书》、赞礼时,用的都是雅言。
18、此外,这句话还可理解成做儿子的应当将父亲手中的旗帜接过来,完成父辈们未竟的事业,替他们担起应尽的责任,不能父亲一死就什么都不管了,这也是不孝。比方说,古时太平盛世的皇帝在各个方面的政策都很不错,倘若他离开了人世以后,新即位的儿子大改其道,搅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这就违背了父亲的意愿,是对的不负责任,也是不孝。
19、20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0、试译:樊迟问什么是智慧。孔子说:“着力使人走人道,敬拜鬼神但保持距离、离远点,可以叫做智慧。”又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先下功夫再谈收获,才可以叫做仁。”
三、论语全文及翻译
1、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4、试译:宰我问道:“一个仁者,假如有人告诉他说:‘井里有人掉下去了。’他就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他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舍己救人,但不会掉进陷阱;人家可以骗他,他却不会上当。”
5、试译:孔子说:“没有祝鮀的口才,仅有宋朝的美貌,在如今的世道难免要倒霉的!”
6、2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7、试译:孟武伯问:“子路仁吗?”孔子说:“不晓得。”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啊,千辆兵车的,可以派他去管兵赋。仁不仁呢,我不知道。”“那,冉求怎么样?”孔子说:“冉求嘛,千户人家的大邑,百辆兵车的大夫封地,可以派他去主管。他仁不仁,不知道。”“公西赤怎么样?”“赤啊,系好腰带,站在朝廷,可以和外宾对话。仁不仁不知道。”
8、试译:孔子谈到季氏,说:“在自家庭院里办天子的八佾舞会,这种事情都能忍心做出来,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忍心做出来呢?”
9、(译文)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10、(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1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12、翻译:到了一年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后凋谢的。
13、试译:孔子说:“多给我几年时间,终能体会《易经》的真髓,就可以不犯大的过失。”
14、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5、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16、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7、在本章中,孔子主要讲了孝顺父母的方法。为人子女者,必须尽孝,对于父母的优点应尽量多学习,遵从父亲的指导。当然了,应当有选择地学习和遵从,不能一味顺从,那是盲从。为人父者,也不一定事事皆对,做子女的也要懂得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才是真正的孝。
18、(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19、26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叛矣夫!”
20、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四、论语12章翻译初一上册
1、(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2、27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志之,知之次也。”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
4、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1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7、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但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8、 (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译文)周代有八个士:伯达、伯适、伯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10、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11、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12、试译:孔子说:“智者乐如水,仁者乐如山。智者灵动,仁者宁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13、(5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
14、试译:孔子说:“不担心没职位,只担心在位没本事;不发愁没人了解自己,只发愁没什么本事让人了解。”
15、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16、1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措诸枉,则民服;举枉错措诸直,则民不服。”
17、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钱穆《论语新解》)
18、试译:子张想学习如何求官职、得俸禄的办法。孔子告诉他:“多听,没把握的先存疑,以为有把握的,说话还是要慎重,就会少出错;多看,没把握的先放下,有把握的,做起来还是要谨慎,就会少后悔。说话少出错,办事少后悔,官禄就在其中了。”
19、(原文)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20、(译文)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五、论语完整版带翻译
1、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2、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3、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4、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5、⒉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7、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8、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9、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10、(译文)孔子说:“了就会越礼,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
11、试译:孔子说:“由啊,告诉你什么叫做‘知道’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叫做知道。”
12、(译文)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13、试译:孔子说:“君子坦坦荡荡,敢做敢当;小人患得患失,唉声叹气。”
14、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5、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
16、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在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然后学习它,选择他的缺点然后改正它。”
17、(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18、18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9、(译文)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20、试译: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虚华。文采和质朴均衡发展了,才能修养成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