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传说【精选100句文案】

励志句子
评论 2022-12-16 12:24:32 浏览

一、中秋节的传说

1、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八尺,短者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2、当日正值八月月亮又大又亮,因不舍后羿,嫦娥停在了离地球近的月亮,长居于此。后羿心痛不止,于每年八月十五摆下宴席对着月亮与嫦娥团聚。

3、雄兔同情嫦娥,心想:要是有人在月宫跟她做个伴儿,或许她会好过一些。

4、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5、有人说,团圆就是天各一方能吃到的家乡味道;有人说,团圆就是彼此陪伴一起撑过风风雨雨;有人说,团圆就是不管在哪心里都想着对方;还有人说,团圆就是我们携手一起演绎百味生活……

6、说起中秋佳节,在中国,人们便会自然想到“嫦娥奔月”的故事。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流传几个年了,至今仍为地球人所喜闻乐道,成为中秋由来起源的典故。

7、仔细琢磨,这个传说的寓意还是很深刻的,兴许会有好多解释,但我觉得好像在告诫人们,但行好事,莫为前程,不知您是怎么想的,这可是我的体会啊!

8、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9、“中秋”一词,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为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且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到了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节日。

10、后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时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

11、正是因了这种美貌,让弄权作威的董卓、勇而无谋的吕布反目成仇,使得动乱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宁之象。

12、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挎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巳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

13、以下三大传说,则有着一定的历史原型,与知名历史人物和史料记载紧密联系。让我们继续细品吧!

14、再有“玄宗故事”、“月饼起义”等传说,听着都挺新鲜。不过我看这“月饼起义”还真有点意思,毕竟和咱们中秋的吃食——月饼有关,您再听我唠叨几句。

15、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

16、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17、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

18、吴刚就这样不停地砍呀砍呀,却永远也无法砍倒月桂树。月亮上冷冷清清的,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吴刚开始后悔了,这时他才觉得天上的生活太无聊了,比不上人间幸福快乐。可惜后悔已经迟了,他只能永无休止地砍下去。

19、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20、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

二、中秋节的传说故事有哪些

1、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2、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谱曲编舞,创作了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3、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八十五。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参标故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r髡肓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4、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持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5、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脱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6、传说远古时,天上有十个太阳,给人间带来旱灾。后羿射下9个太阳,挽救了苍生,西王母赐其不老仙药。后羿舍不得吃,交于妻子嫦娥保管。后羿的一个门徒觊觎仙药,逼迫嫦娥交出,嫦娥情急之下吞下仙药,便向天上飞去。

7、雌兔舍不得自己的女儿,流着泪说:“难道你舍得离开家人吗?”

8、相传在远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日光似火,四海如沸,山崩地裂,草木枯集”,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人类难以生存。

9、这天,玉皇大帝召雄兔上天庭,雄兔驾着彩云飞上天空,眨眼间就到达了南天门。这时,它看见天兵天将押着一名美丽的仙女走过来,仙女一副悲痛欲绝的模样。雄兔感到很好奇,便向守南天门的天神打听发生了什么事。守门的天神说:“那是嫦娥仙子,她吞下神药成了神仙,却与丈夫后羿分离了。玉帝让她独自去守月宫,月宫寒冷寂寞,她怎能不伤心难过。”

10、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

11、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2、中秋节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13、此传说早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玉兔长跪捣药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盘,服此药可得神仙。”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玉兔恐怕是嫦娥在广寒宫中早的玩伴吧。

14、嫦娥奔月后,变成月亮女神后,人间便就开始拜神嫦娥了,拜月时,会供上一种圆圆的有馅的饼子,这种圆饼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月饼”。除了供月饼,另会有瓜果之类的时鲜,特别是有籽的瓜是不能少的。除了拜月,过去女人在中秋时,还要“摸秋”和“送瓜”,送瓜就是送子,此行为是过去中国民间乞子心愿的一种流露。

15、今儿,就先聊聊这中秋节的传说。

16、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砲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17、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18、玉兔捣药:据说嫦娥身体变轻,在服下不死药升空时,惶恐中的她想抓住什么压下身子,恰好抱起了一直自己喂养的白兔。白兔当然无法留住嫦娥,随她一起上了月亮,成为神话中一抹可爱温馨的色彩。

19、接茬,咱再说这“吴刚伐桂”的传说。这段儿说的是在月亮上,广寒宫前有棵桂树,高有五百多丈,枝叶长的那叫繁茂,好嘛,这老高的树能不繁茂吗!在这,咱暂不说这树,咱说的是每天总是有个人在砍这树。说来也怪,当他每次砍过之后,树上被刀斧所砍留下的砍伤,还立刻就愈合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不但没被砍到,反而长势还越来越茂盛了。

20、传说很久以前,一对兔子修炼千年,终于得道成仙了。这对兔子还有四个可爱的女儿,个个通体雪白,如同白玉雕成。

三、中秋节的传说

1、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

2、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

3、有一年中秋节,唐明皇李隆基和杨贵妃一起吃胡饼赏月。李隆基故作风雅,觉得胡饼一名不好听,想改个名字。但一时想不出来。杨贵妃抬头一望,其时高悬空中的一轮圆月,恰如这圆圆的胡饼,遂脱口而出—月饼。李隆基一听,连连拍手叫绝。“月饼”一名,由此叫出来了。

4、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没有外出。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持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5、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6、雄兔拜见了玉帝后回到家中,对妻子和女儿们讲述了嫦娥的遭遇。听完父亲的讲述,年龄小的玉兔说道:“我愿意到月宫中陪伴嫦娥!”

7、杨玉环,原名杨芙蓉,本是唐玄宗李隆基第18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美人通晓音律,能歌善舞,重要的是姿色出众,真若出水芙蓉,男人见了没有不动心的。好色的李隆基听说后,便把时年已27岁的儿媳妇搞到了自己的后宫,册封为贵妃,万千宠爱集于她一身。有一年中秋节,李隆基和杨贵妃一起吃胡饼赏月,风流成性的李隆基故作风雅,觉得胡饼一名不好听,想改个名字。但起什么名字好呢?一时想不出来。杨贵妃抬头一望,其时高悬空中的一轮圆月,恰如这圆圆的胡饼,遂脱口而出——月饼。李隆基一听,连连拍手叫绝。“月饼”一名,由此叫出来了。

8、“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挎成蟾兔之像以***,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的。这兔儿爷,经过民间

9、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10、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11、中秋节传说英文版如下:

12、起义当天,各路人马一起响应,大将徐达很快就攻下了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这个乐啊!连忙传下口谕,在中秋节即将到来之日,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这“月饼”制作也是越发精细,品种也更多了,这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也就在民间广泛地流传开了。

13、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

14、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15、听了女儿的话,雌兔没有再说什么。

16、艺人的大胆创建,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殊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建。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爱。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17、传说月中有桂树,《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树”,后来的传说更加具体,桂树旁又添了一个伐桂之人吴刚。月中之桂树与吴刚的传说,以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天咫》所载为具体,其云:“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意思是说吴刚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发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月桂。月桂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为对吴刚的惩罚。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18、如果你想知道中秋节的传说,就赶快上网查查吧!

19、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

20、杨贵妃为“月饼”起名的典故:

四、中秋节的传说故事50字左右

1、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2、老百姓道是踏实了,但不成想,被射落的那九个太阳,可都是天帝之子啊,这儿子没了,天帝能不发怒嘛!于是,天帝便将后羿和妻子嫦娥贬入了凡间。要说这好人啊,就是有好报,西王母同情后羿的遭遇,就把长生不老药送给了他,愿他长寿。

3、小结:前三大中秋故事处处带有神话传说的影子,关于三者之间的联系,有一说是这样的:相传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不死药,交给姮娥保管。逢蒙听说后前去偷窃,偷窃不成就要加害姮娥。

4、广寒宫里寂寥难耐,于是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好早日回到人间与羿团聚。

5、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进了卧室,对嫦娥非礼,并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6、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北京都还能记得。一过七月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凹凸低,摆的极为喧闹。

7、中秋节的传说是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8、说到中秋节了,这里面的事儿,在民间可是有不少的说头儿,我捋了捋,要是放在一篇里说,这篇幅有点长,朋友们看着也不方便。所以,我琢磨着干脆分三天,打今儿起,咱就分别聊聊这中秋节的传说、由来和习俗,赶到了八月十五的正日子,咱也正好聊完。

9、正是佳节时候,待我十五看月圆,数心中年年不断,那过往之时,好似梦里曾见,宫阙天上间,有女翩翩,轻纱遮了面,共邀一曲凡仙醉。

10、诗人李白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李诗直解》:“此对月独饮,放怀达观以自乐也。”

11、中秋节的来历是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也是古代人们对月的一种崇拜体现。早在唐朝,中秋节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

12、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13、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14、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15、后羿回家后,侍女们向他讲述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又惊又怒,恶徒逢蒙已经逃亡,后羿悲痛欲绝,顿足捶胸,仰望天空呼喊妻子的名字。朦胧中发现,当天晚上的月亮格外明亮,恰好这天是八月十五日,并且月亮里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16、南京人中秋除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而广东潮汕各地均有中秋拜月的习俗。另外少数民族关于中秋节的风俗也是多种多样,如举行歌舞聚会、祭祖灵、迎新谷、送槟榔、送茶订下婚约等等。

17、让我说,团圆就是热切奔赴生命起点的心情;也是跨越山海互叙思念的寒暄;更是归心似箭抚摸父母白发的孝心……

18、传说嫦娥本是后羿之妻,后羿射下9个太阳后西王母赐其不老仙药,但后羿不舍得吃下,就交于嫦娥保管。后羿门徒蓬蒙觊觎仙药,逼迫嫦娥交出仙药,嫦娥无奈情急之下吞下仙药,便像天上飞去。当日正是八月月亮又大又亮,因不舍后羿,嫦娥就停在了离地球近的月亮,从此长居广寒宫。后羿回家后心痛不止,于是每年八月十五便摆下宴席对着月亮与嫦娥团聚。

19、李靖凯旋之日正好是八月恰巧当晚有吐鲁番人向李渊献饼祝捷。李渊其时正与群臣分享李靖胜利的喜讯,看到圆圆的祝捷饼十分高兴,笑对当空,脱口而出——“应将胡饼邀蟾蜍”。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应该邀请月亮之神下凡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这可口的胡饼。李渊遂将胡饼分给群臣,君臣一道品尝,赏月。据说,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习俗由此而来,并由宫中传到民间。

20、因此,后羿之名扬天下,受到百姓的敬仰和爱戴。有一个能歌善舞、美丽善良的女子,名叫嫦娥,慕名嫁给了后羿。婚后,夫妻二人相亲相爱,后羿除给年轻人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嫦娥在一起,日子过得美满幸福。

五、中秋节的传说故事简短100字

1、关于起源,有一种说法,据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

2、许多人都慕名前来向后羿拜师,其中就有心术不正的蓬蒙。

3、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至今已历史悠久。“中秋”这一词早记载于《周礼》。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

4、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5、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6、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7、中秋节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8、一天,后羿到昆仑山拜访朋友,巧遇住在昆仑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那包神药吃下去,立刻能升天成仙。可是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保管。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盒里,不料被心怀鬼胎的蓬蒙发现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9、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10、中秋节传说故事四:玄宗游月

11、另一种版本是,嫦娥被迫吃不老药:跟后羿学习射箭术的逢蒙听说后羿搞到了长生不老药,于是前去偷窃。逢蒙未能得手,恶从胆边生,欲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自己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

12、事儿有时就是这么的巧,得到不老药的后羿,这药还没捂热呢,就让心术不正的逢蒙惦记上了。一天,他趁后羿率众外出狩猎之机,逼嫦娥交出不老药。嫦娥明白,自己一个弱女子,哪是逢蒙的对手啊,当即将不老药一口吞下。这下可不得了了,,嫦娥便似仙女一样,轻飘飘地飞向了天空,落到了离人间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13、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14、据说,不管是人还是其他生物,只要服下此药,能成仙上天。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心爱的妻子嫦娥与乡亲们,更不愿意一个人升天。便回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保管,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窃听和看见了。

15、后羿知道后,痛苦不已,只好遥祭月宫中的妻子,百姓知道后,也共同为嫦娥祈求平安。

16、向下滑动查看更多传说故事

17、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

18、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

19、消息没法传递,这可急坏了朱元璋。此时,军师刘伯温想出了一计妙策,他命令属下把写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了月饼里面,然后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的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当晚起义,您别说,主意不错,这事儿还就真成了!

20、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