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名言名句大全【精选100句文案】

励志句子
评论 2022-12-16 13:10:21 浏览

一、王守仁名言名句大全

1、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

2、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3、10主一就是专注一个天理。

4、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康德

5、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6、为学大病在好名。

7、以下八句话,是王阳明毕生心血总结,句句开悟人性。认真读一遍,或能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

8、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9、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0、王守仁(1472年10月-1529年1月),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王守仁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11、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王阳明

12、10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

13、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王阳明《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14、生命里重要的事情是要有个远大的目标,并借助才能与坚毅来完成它。——歌德

15、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6、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17、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

18、地灵则人杰,人之无良,亦足以为山川之羞!

19、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王守仁

20、“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二、王守仁的四句话

1、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王阳明

2、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守仁

3、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

4、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5、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6、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王阳明

7、苏东坡和苏小妹的故事,是一个很好的证实,众所周知,道士苏东坡有不少的和尚朋友,佛印便是其中一位。

8、上好紫刚下皆女服,上好剑则士皆曼胡。

9、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

10、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11、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

12、回复38收看:常按六个穴位!

13、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王守仁《传习录》

14、回复30收看:车内摆件十大禁忌

15、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16、知行合很多人有所误解,觉得知道了就去执行就知行合一了。假如良知被私欲遮蔽,觉得自己的认知是正确的,就去执行,那是错误的。举个例子,有些人认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所以心中埋藏着复仇心理,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江湖恩怨终究是解决不了的。知是行之始,知是至善,是心之本体。如果你真的认知到了,自然就会去执行,执行就是知道的真是体现。他们是同步进行,这才是所谓的知行合大部分人误解此种深意!

17、在这片废土之上,一眼望去,黑夜漫无边际。从失望到绝望乃至无望的世人不禁想问:尚有光明之可能乎?

18、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9、至诚之心,是心之本体。《大学》倡导的诚意,也是此意,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唯有至诚之心,方可于天下,方可做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方可做到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边云卷云舒!

20、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

三、王守仁名言名句大全

1、格物致知,灭除轻傲。

2、谪居屡在陈,从者有愠见。山荒聊可田,钱矰还易办。夷俗多火耕,放习...

3、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4、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

5、用人不可不慎。才不称事,事何以立。薛瑄

6、“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7、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守仁

8、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9、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10、“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王阳明《传习录》

11、回复2收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

12、金有一分铜铁之杂,则不精;德有一毫人伪之杂,则不纯矣。薛瑄王守仁名言大全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3、⊙编辑:稻盛和夫商学院

14、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守仁

15、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16、欲任天下之重任,必自其勤问访始。

17、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

18、“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9、所谓“千金易得,知己难求。”真正的朋友,是在你痛苦、需要时,出现在你的面前,帮助你,安慰你,和你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当你误入歧途时,可以不考虑自身去开导你,对你知无不言的人。

20、如是何患于四夷?何忧于御侮?斯之谓折中于尊俎。

四、王守仁名言名句大全和理解

1、有了想要努力变更好的想法,一定不要再光说空话,而要尽快付诸行动,做实事才好。

2、勿忘勿助必有事焉

3、回复39收看:古代投降为何举白旗?

4、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5、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6、以知为指导的行才能行之有,脱离知的行则是盲动。同样,以行验证的知才是真知灼见,脱离行的知则是空知。

7、勿忘勿助必有事焉——王阳明

8、有益者不为,无益者为之,所以苦其劳而不见成功。薛瑄

9、得掷且掷即今日,人生百岁驹过隙。

10、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王阳明《传习录》

11、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明.王守仁

12、苏小妹听了哥哥的话,说道:“哥哥,你又输了。佛家有经云:心有所想,目有所见。佛印心中有佛,所以看你像佛;而你看他像牛粪,是因为你心中只有牛粪呀!”

13、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14、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和什么也不怕。——我们的一代也是这样的在斗争中和可怕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学习了不在生活面前屈服。——奥斯特洛夫斯基

15、此心不动是指人的本身对外界的人、事、物不动心,心外无物。此心指知善知恶的良知之心。

16、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

17、然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过即是私意。

18、随处看山一叶舟,夜深霜月亦兼愁。翠华此际游何地,昼角中宵起戍楼。...

19、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

20、“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五、王守仁名言名句大全集

1、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2、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王阳明

3、"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4、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子,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明代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封爵新建伯,隆庆时追赠侯爵。

5、“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6、“夫学术者,古今圣贤之学术,天下之所公共,非吾三人者所私有也。天下之学术,当为天下公之。”

7、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

8、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

9、回复4收看:色难.........你敢看吗?

10、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11、辰阳南望接沅州,碧树林中古驿楼。远客日怜风土异,空山惟见瘴云浮。...

12、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月明飞锡下天风。(《泛海》)

13、一念开明,反身而诚

14、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15、一辈子啥都不重要,活着就有希望

16、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

17、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18、天理即人欲——王阳明

19、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王阳明

20、《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通过讲述王阳明的辉煌传奇,为您剖析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是唯 一一部从“知行合一”角度叙述王阳明传奇一生的通俗全传: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