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主张什么【精选100句文案】

励志句子
评论 2022-12-18 12:10:33 浏览

一、儒家思想主张什么

1、明代王明阳,集儒家心性学说之大成。王阳明“致良知”“知行合一”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心就是理。他主张:①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②天下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③心即良知,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生。

2、不难看出,岐周文化突出、具特色和魅力的,就是以“仁政德治、亲民至善”为核心的“岐周政治文化”和以周礼为社会礼法规范的“礼制文化”,这些后来分别成为儒家“仁政”和“礼制”两大主要思想内容。

3、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是儒家学派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孔伋的再传弟子,他早年丧父,与母亲仉氏相依为命。因为他和孔子都是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所以后人把孟子和孔子并称为“孔孟”,又因他出自孔伋学派,所以把他和孔伋并称为“思孟学派”。孟子在政治上主张推行仁政,他和孔子一样,周游列国,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在学说上,他反对墨子和道家,推崇孔子。但终他的政治思想并没有被当时列国的君王采纳,他们认为他的思想“迂远而阔于事情”。在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抱负后,孟子回到家乡,著书立说,为《诗》、《书》编序,并著《孟子》七篇。

4、主要思想主张: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黄宗羲)。②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无有责”(顾炎武)。③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黄宗羲)。④哲学上,世界是物质的,带有唯物主义思想(王夫之)。

5、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对儒家代表人物及主张是什么以及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都了解了,以仁治国,以德治国,重仁治一直是儒家的核心思想。

6、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董仲舒的这一主张的主要理论来源是战国时的阴阳家邹衍,他认为历史中朝代和政权的更替是由五德运行来决定的。

7、段玉裁注《说文·言部》曰:‘谊、义,古今字,周时作谊,汉时作义,皆今之仁义字也。’义有君子义与小人义,君子义大我,小人义小我。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偏党也,今所谓‘哥们义气’是也。”(陈志岁《载敬堂集·民说》)

8、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义(谊)者,人所宜也。

9、九大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更是对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

10、荀子,儒家现实主义派代表,继承并发展早期儒学的“礼乐”思想,并吸纳了法家的法治思想,主张礼法并重、王霸兼行;发展了先秦时期的自然论,提出了具有朴素唯物色彩的天道观。

11、在孔子看来,只有悟道,特别是修到天道与本心为才有信仰,才有驾驭各种复杂事件的能力,才能担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

12、摘财贵先生在黄河孔子学堂演讲稿

13、岐周文化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14、民本思想:孟子认为中人民重要,施政的核心就是为民。主要主张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15、周文王时代的岐周社会,笃行仁义,上下和谐,民风淳朴,相互礼让,在经见了太多战乱和暴君慢吏的儒家创始人心目中,显然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和谐社会。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知识分子追求的就是这种价值取向的理想社会政治局面,亦即周文王至周公旦治下的岐周社会。难怪孔子充满复古感情地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16、主张“克己复礼”,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17、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18、可见,儒家学说以道德伦理替代法制、反对暴力革命、“犯上作乱”,提倡安分守己、忠君尊父等专制文化意识,正好帮助专制统治者驯服和约束天下臣民,从而减少了暴力统治的阻力,这种学说无疑是中国皇权专制的组成部分和帮凶。儒家固然教导帝王要行仁政,也教导民众要忠君,但它对帝王远没有对民众的约束力大。封建统治集团主要不是拿儒家仁政思想规范皇帝及其官员的行为,而更多地是拿儒家忠君思想去束缚臣民的手脚。这种学说之所以能被封建专制统治者所“利用”,正是因为它本身具有“巧妙”维护专制统治的功能。

19、中国历史的特点之一是三皇五帝至西周时代以农业为基础的氏族制度之长,发展得十分完善,里面无疑保存了原始社会一些比较好的东西,给后来的思想家留下无限美好的记忆和遐想空间,致使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向往三皇五帝至夏商周时代,一心要“复三代之治”,由此走向僵化、化和神圣化,形成强烈的崇古或厚古薄今的思想情结,一切都要向后看齐,缺乏向前看的眼光和创造未来的进取精神,对所谓“祖宗之法”无比崇拜,丝毫不敢革新。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和民族都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甲午战争败给现代化改造与中国同时起步的日本之重要原因。

20、但更普遍的是,礼作为氏族成员必须恪守的行为规范,主要是通过人与人之间主动“退让”(退一步海阔天空,谁是谁非则是次要的),从根本上预防一切争端和犯罪。诸如防止氏族成员之间不和睦、防止一味争利而忘义、防止淫佚而乱于族、防止同姓通婚、防止不尊重长官、不孝敬老人等等,这对维系氏族社会起了极大作用,当初不乏积极意义。

二、儒家思想主张什么观点

1、“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2、儒家重义轻利思想阻碍社会进步

3、经济思想方面孔子主张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4、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5、国学网站:www.minglunshuyuan.cn

6、西汉武帝时,儒家思想开始成为我国统治思想,此后的两千多年里对我国产生深远影响。一起来盘点下儒家思想的相关考点。

7、但到了阶级社会,礼逐渐为统治者所利用,主要蜕变为防止诸如以下犯上、为臣不忠等,则大大增加了礼制作为驯服工具的作用,这对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极为有利,因而数千年来统治阶级和儒家卫道士才不断强化“礼”的神圣性,无疑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但我们还应该看到,“礼”的基本精神就是“退让”或“礼让”,没有“退让”就没有礼,即所谓“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礼记·曲礼》),这很符合农业民族的保守性格。与富于进取精神的西洋文化相比,这种以“退让”为基本精神的“礼仪文化”,对民族性格和历史发展的消极影响是巨大的。到十九世纪,两种文化直接较量的结果就是明证。

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9、儒释(佛)道,三教合一发端于隋代。至宋代,以北宋二程、南宋朱熹(理学集大成者)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冲破汉唐儒学束缚,融合“释、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10、程朱理学主要观点:①“天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②“天理”就是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③认识论:“格物致知”,求道德之善,不求科学之真。

11、礼制是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工具

12、“慎独”:是一种修身境界。“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

13、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儒家思想

14、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15、岐周政治文化亲民好德、实行仁政的优良传统,既是岐周先王世代传承下来的,也是在与商纣暴政斗争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而儒家学说正是对岐周文化中世代实行的仁政德治成功经验的系统总结和阐发,从而使岐周政治实践经验上升为儒家学说的主体思想。可以说,儒家的“仁政”主张,曾是岐周政治家早已实行过的治国方略。儒家观念形态的政治文化,乃是对岐周现实社会政治文化的客观反映和历史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岐周现实形态的政治文化,则是儒家学说产生的直接源头。

16、儒家把“中庸”看成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他解决一切问题的高智慧。中庸之道亦被称为中道或中和之道。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17、儒家文化本质上是封建正统文化

18、儒家是中国古代在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有影响的学派。作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儒家是有影响的学派之一。和墨家并称显学。在秦始皇时"焚书坑儒"受到重创,在汉武帝时,为维护专制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施思想钳制后兴起。

19、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黄老”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建立起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20、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终之意。忠诚;宽恕。中国儒家伦理范畴,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

三、道家思想主张什么

1、在中国古代,“和而不同”也是处理不同学术思想派别、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是学术文化发展的动力、途径和基本规律。

2、C.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

3、对于儒家极力倡导的“孝道”,我们今天也不应该盲目赞赏、肯定和照搬。应该承认,“忠孝”观念作为农业文化的产物,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社会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人口是当时生产力的决定因素(那时,人口是第一生产力),“不孝有无后为大”。“孝”这一道德规范的作用之一就在于保持家庭的稳定、促进人口的增长,但更主要的精神是子女对父母必须服从。的服从就是的专制和奴役。

4、孔子强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意即当官者必须身正才能不怕影子斜,良好的官德,是顺利施政的基础和。

5、孟子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他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可惜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

6、游学网站:www.chongzousilu.com

7、儒家传道的脉络上接尧、舜、汤、文王、武王、周公、老子,到了孔子形成儒家学派,传至子思、孟子。独存心法不见心传。这符合韩愈之说,我们现在的儒家思想遗失了心传。

8、“内圣外王”虽首见于《庄子》,但却是儒家的基本命题,就连现代儒家的主张仍然如此。从原始儒学到汉代的政治儒学,再从宋明理学到现代新儒学,两千多年里,时代在变,儒学的诠释也在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始终在“内圣外王”的模式里运思。

9、《孟子》中说“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包括“明道”和“积义”两个方面,即提高对道的领悟,以及道德修养。

10、也可以说儒学是一种“人学”,是教人如何做人的学问,包括怎样修身律己、成就理想人格,怎样善待他人、和谐人际关系,怎样治国理政、使天下长治久安。儒学中包含着我们的先哲探索宇宙、社会、人生真谛的丰富智慧成果,其中有许多是可以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思想精华。

11、孔子: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有教无类”,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彻到教育活动中。孟子:提倡“仁政”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他认为学习的高目标是把握“礼”。应该是旧贵族地主阶级

12、主要记载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成书于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13、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语录体为主。

14、儒家学深受帝王追捧,汉武帝还将儒家学定为正统学,三个的儒家代表人物及主张很清晰,这三人分别是孔子、孟子、荀子,儒家学主张以“仁”治国,“德治”和“仁政”为重点,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15、岐周文化是儒家学说的直接源头

16、南宋时期的大儒朱熹、程颐对于先圣孟子的评价,都认为:自从孟子之后,中国就再也没有可以继承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了。是故才有尧传舜,舜传禹,禹传汤,汤传周公,周公传孔,孔传孟的说法。而他们认为,孟子之后儒家就再也得不到真传了。而到了后世,东汉时期的赵岐对孟子的评价就更高,他认为,《孟子》一书保罗万象,是一部经典中的经典,足可以和圣人孔子相比,所以,他就把孟子成为“亚圣”。这也是孟子被称亚圣的早说法。其实,说点实在的,这些都是后人给予孟子的评价,先秦之前,根本就没有儒家这一说。当时人们信奉的,都是“黄老之术”。其中,黄指的是皇帝,老指的是老子,也就是说,先秦之前,人们信奉的都是道教。所以也就没有了三皇五帝各代相传的儒家道德之说了。

17、出自《礼记•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说修身、治家、治国、平定天下,彼此间的关系都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这其中修身又是根本的,《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18、清朝在与邻国封疆划界时,“中外一家”的迂阔思想主导着其制定对邻国的划界原则,每当双方对划界出现不同意见时,清廷“大公至正”,采取“息事宁人”、“相安无事”的态度,往往让对方越过传统习惯线,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单方面的退让和妥协,不但使邻国没有按照双方传统习惯线划界,反而趁机侵占中国领土。

19、一个要长治久安,保持富强,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土地广大,二是人口众多,三要有足够的可耕土地。《易传》指出:一要靠“仁”,二要靠“财”。君主要守住王位,必须以仁政治国,爱护人民,要增强人民对的凝聚力,须有充足财物足以养活人民,使人民生活无忧。

20、“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四、孔子经典的十句话

1、武王克商之后三年而崩,弟弟周公姬旦摄政。当时正值克商和东征之后,殷商遗民一时不肯臣服,可谓“马上得之不能马上治之”。周公仍然继承先王一贯的政治作风和传统,采用“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的理念,即用德治去感化、教育殷民,以化解他们的思想对立情绪,巩固新诞生的政权。孔子崇拜周公的为政理念与实践,晚年因为很久没有梦见周公而悲叹自己衰老了。而他主要接受的正是周公仁政德治的思想,几乎不提周公武力革命的思想,难怪他要称赞伯夷、叔齐了。这当然有好的一面,但死守此理而否认法制手段和武力革命,则是迂腐和反动的。

2、修身养性,齐家治国。中庸之道,中庸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把握阴阳的大智慧,尤其讲变通,中是整全的,但我们无法同时掌握整全的,所以中就变成了合理。当它大才合理的时候,这个中就代表大,当它小才合理的时候,这个中就代表小,当它极端才合理的时候,中就代表极端。中庸之道,就是如何找到这个合理点,达到以虚控实的目的。仁义礼只是安人法,将心比心平衡的方法。还有经权之道。

3、=========================

4、★认识您生命中的贵人——王财贵

5、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领导哲学从阐释世界与人生本源的规律出发,得到了对领导理论精辟的阐述和分析,并且对领导的内涵做出了为本质和的界定。“不考其源流,莫能通古今之变;不明其得失,无以获从入之途。”

6、就居丧来说,儒家硬认父恩厚,所以一定要服衰到三年之久;母恩薄,所以只服衰一年就够了,以表示家无二尊,好比国无二君;就奔丧来说,父母也要有分别;就祭祀来说,因为男贵女贱,所以“夫不祭妻”(《礼记·曲礼上》);就配偶来说,只许男子多妻,不许女子多夫;就生子来说,“男子生,桑弧矢以射天地四方……”女子便不能有此;就德行来说,女子独有“守寡”、“三从四德”和“七出”之规。千百年来,儒家这种野蛮的礼教制度,不知害死了多少妇女。谭嗣同曾引述邻邦学者抨击儒家礼教之言说:“朝鲜人亦有言曰:‘地球上不论何国,但读宋明腐儒之书,而自命为礼义之邦者,即是人间地狱’。”(谭嗣同《仁学》卷下)。

7、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南宋形成十三部儒家经典并称的局面。

8、儒学发展到明代,愈益保守僵化和不近人情。比如,慈圣皇太后作为万历皇帝的亲生母亲,在万历登基后,再也不能自由表露发自天性的母爱,万历为她修葺宫室,她要表示感谢,也须请学士写一篇赞扬皇帝纯孝的文章,再当面诵读出来。她去世以后,礼部立即郑重制定了丧仪,宣布全国居丧27日,臣民全部服丧,帽子上缠以白布。全部京官一律被麻带孝,不许穿着朝靴而代之以草鞋,摘去纱帽的两翅而代之以两条下垂至肩的白布。大小寺院鸣钟3万响,昼夜不息。三日之内,四品以上的官员及其夫人分批整队前去慈宁宫举行礼仪上的号哭,号哭15次(哭多少声都有规定),全部人员的动作协调,一哭皆哭,一止皆止,有如交响曲。(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三联书店1997年5月版,第98页)。

9、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10、提出了“三纲五常”。其中“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五常”则是指“仁、义、礼、智和信”。

11、儒家礼教将“礼”的修养作为“君子”重要的品质之只能培养出扭曲的人格。因为,礼教的各种繁文缛节不合常情,人们很难做到,而不做又不行,于是大家只好玩假的——把礼教的道德修养重点由内在的精神过程转向外在的行为方式,然后只需在上司面前和公众场合表演或表现一下就行,以使自己的行为在形式上、表面上更合乎“礼”,结果导致伪君子、伪道德盛行。比如,做出一些对皇上“无限忠于”、对“无比热爱”的过人行为;或者玩一些超年限守孝、三年不吃细米、不穿新衣、不近女色的花样。东汉“赵宣葬亲而不闭埏隧(墓道),因居其中,行服二十余年,乡邑称孝。……(陈)蕃与相见,问及妻子,而宣五子,皆服中所生”。(《后汉书·陈蕃传》)类似的伪孝悌多不胜举,不过作秀盗名而已。

12、体用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指本体和作用。一般认为,“体”是根本的、内在的、本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表象。一般说来,中国古代哲学中所谓“体”就是根本的,第一性的;所谓“用”就是从生的,第二性的。这是“体”与“用”的简单主要的意义。

13、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14、儒学是一种宅心于仁、善待他人、和谐人际关系的社会伦理学说

15、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

16、第三层意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做一个有用的人才,要在其位谋其职。

17、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18、晚清名臣张之洞的六大家庭教育理念

19、主要代表人物有:明代的李贽、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20、“儒以修己为体,以治人为用”(《阅微草堂笔记》卷4)。礼起作用的办法无非是加强个人修养和自律,要求每个人用等级和名分严格克制自己,即所谓“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夫礼者,自卑而尊人”(《礼记·曲礼》),这句话能阐明其精神实质。按照“自卑而尊人”的礼制要求,每个人天生要服从等级安排,臣要对君尽忠,子要对父尽孝,妇要对夫尽顺等等,实为“三纲”谬论的滥觞。

五、儒家思想精髓6个字

1、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2、政治上都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战国时期,儒家派被分为八派,有影响力的是孟子和荀子两派。虽然孟子与荀子的观点不一致,但儒家思想的主体核心思想未变,这也是儒家思想传承数百年之久的真实原因。

3、无论个人、团体还是,总是有欲望和利益追求的。而儒家从维护等级礼制的需要出发,认为人的欲望是社会的乱源,主张限制欲望,提倡“君子谋道不谋食”,只有放弃欲望和利益,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宋儒更是明确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口号,完全是逆天行事。其实,人欲或物欲不能灭、也灭不了,人都有过好日子的欲望,过上好日子还要过更好的日子,欲望永无止境,这是人的天性。人类没有欲望简直不可想象,没有欲望就会什么都不干,有欲望人们才会努力创造,推动生产力发展和文明进步。法律只须对不正当的欲望和不正当的手段加以抑制就可以了,何至于像极端冷酷的儒家分子那样竟要“灭人欲”!

4、周文王死后,儿子周武王姬发继位。这时推翻商朝已成为周人公开号召天下的伟大旗帜,商周政治形势对比,正如孟子所谓“寡助之至亲戚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局面,胜败兴亡,已成定局。但即使在这种大好形势下,周武王仍然坚持把工夫下在以德克敌上,而不是单纯靠武力取胜。儒家追述说:“武王将伐纣,问于太公曰:吾欲不战而知胜,不卜而知吉,为之有道乎?对曰:得众人之心以图不道,则不战而知胜矣;以贤伐不肖,则不卜而知吉矣。彼害之,我利之,虽非吾民,可得而使也。”(《通鉴外记》卷三上)。如何“得众人之心”?儒家认为,关键是要礼贤下士,善待百姓,亲民爱人,大力实行仁政,如此则无往而不胜。

5、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在广泛汲取古代典籍精华基础上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

6、《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南宋理学家朱熹取《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宋元以后,《大学》《中庸》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古代汉族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7、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荀子提出人定胜天,重视人的作用,激发了人的进取心,对社会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8、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对于鬼神之说保持着谨慎的态度,中国人解决现实问题倾向于依靠人间力量,形成了一种不轻易求神拜佛的习惯。

9、儒家思想在我国两千年历史上始终占据着正统地位,自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关于儒家思想你了解多少?儒家思想主张什么?儒家思想的影响是什么?一起来看下吧。

10、儒家思想自先秦时代开始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并且在后世经过了长久且深远的发展,所以关于儒家思想主张什么不同的历史时期肯定有着不同的答案。对于现在来讲,我们通常认为孔子时期的儒家思想为正统儒家思想,所以儒家思想主张什么可以参考先秦孔子时期。

11、《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12、周人是一个古老的部族,迁入岐山之前,一连九代居住于豳(陕西旬邑、彬县一带),时间大约二百余年。但到周文王姬昌的祖父古公亶父时期,因不堪戎狄侵扰,遂率领部族,迁至岐山之阳的周原沃野。这里宽阔平坦,土地肥沃,春生夏长,草木丰茂,很适合农业生产和栖息居住。擅长农耕的周人,可谓找到了环境友好的地方。“周原膴膴,堇荼如饴”(《诗经·大雅·绵》),可以想见周人是何等的兴奋和愉快!《管子》曰:“仓廪实则知礼节。”富饶的土地带给周人的,不仅是丰衣足食的物质文明,还有乐善好施、和谐礼让的精神风貌。以“仁政”和“周礼”为内容的“岐周文化”就在这块自然条件优越、社会风气良好的“王道乐土”上逐渐产生和传承,这是岐周文化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13、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14、“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泛指贵族男子,着重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而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德性。《论语》中讲到了许多君子的品格。

15、“仁”是伦理道德范畴;“礼”可以说是政治范畴,它包括所有的社会规范、典章制度。“仁”和“礼”的关系,也就是道德和政治的关系,两者密切结合,溶为一体。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是孔子伦理思想的一大特色。

16、从三皇五帝到周人克商之际的周部落时代,大约一千六百多年,正是从氏族公社与部落联盟的原始社会,演变为农村公社制的社会。这个时代,和阶级虽已产生,但不必就是残酷至极的奴隶制,而是农村公社制;社会的基层组织仍然是基本保留着原始民主和平等的农村公社,公社内部也仍然“民俗相亲、出入相友”、“和协辑睦……敦庞纯固……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国语·周语上》),只是多了一个凌驾于各公社之上由军事首领专制的原始政权,负责协调部落矛盾、组织军事行动、征收贡赋徭役而已。马克思把这种社会形态称为亚细亚社会,其特征就是在统治之下长期保留着农村公社传统。

17、三皇五帝至岐周部落时代,大体都处于这种统治之下民风依然淳朴而和谐的村社状态,只是程度各有不同而已。可惜岐周以前年代久远,缺乏文献资料,诚如孔子所言:“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论语·八佾》)。幸好“周监于二代”,周文王至周公时代去古未远,“郁郁乎文哉”的周鲁典籍丰富,留在孔子时代人们头脑中的美好记忆深刻而清晰,遂成为儒家等学派一心向往的理想社会和思想来源,难怪先秦诸子百家把三皇五帝时代特别是把夏商周三代捧到天上,认为那才是理想的社会,而且诸子百家在这个问题上竟然惊人地一致,普遍表现出一种怀古、崇古和复古倒退倾向。可以说,“崇古”是先秦思想的普遍精神。

18、仁:仁爱。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

19、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各有千秋,一个问答几百字不能完全说明问题。现在提倡反腐倡廉,下面仅以官德为例,浅析儒家和道家两种思想主张的区别:01儒家的官德思想主张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已有两千五百年历史了,对我国政治文化生活影响大,特别是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已然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其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齐治平”思想鼓舞着文人斗士为之奋斗,而这里的“治”便是儒家官德思想的典型体现。它既强调“德”在治理中的重要性,又劝诫官僚阶层“为政以德”“正己修身”。

20、就社会而言,是德道思想,即博爱、厚生,公平(涵盖“中”)、正义(涵盖“正”),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民主、法治等,它是我们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