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信行必果的意思【精选100句文案】

励志句子
评论 2022-12-19 12:40:42 浏览

一、言必信行必果的意思

1、作者/大黄(本文为读者来稿)

2、我们认为,孟子关于“言信行果”逻辑的论证没有任何意义!而且,不但没有意义,反而造成了逻辑上的“进一步”的“混乱”。

3、《论语》中还有这样一段。

4、所以,在孔子那里,做为人所做出的各种诺言(包括政治上的和朋友间的等所有方面),都要有一个衡量的标准问题——义。

5、意思及解释:说了就一定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办到,不拖拉。

6、这样的人,很容易受到别人,或者听命于上面的指令,或道听途说不加澄清,不会明辨是非,只是浅薄固执的寻求“任务”、命令的达成,用现在的话来说,很容易变成一傻冒。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大义、什么是是非。

7、”言必信,行必果“的下一句是”硁硁然小人哉""言必信,行必果"出处《论语·子路》在《论语》中这个词并非纯是褒义,但是后来语意有所转化,基本变成正面的了.信:说出的事一定可信,说了就一定守信用,一定办到。恪守信用。果:光明正大,不色饶不目逃.该突然袭击的时候事先通告对手,平日不搞小动作..说出的事一定可信,说了就一定守信用,一定办到,这是个浅薄固执的小人呀。

8、·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9、我们在往期多篇文章中已经指出,孔子的仁与义大体上可以对应于老子的道与德。孔子之所以用义取代了老子的徳,完全是出于“自立门户”的需要。所以,理解孔子的义的含义与内容,可以仿照理解老子的德的含义与内容来比照进行。这就意味着,义与徳的核心内涵是它的本体论含义。在它由形上层次进入形下层次的时候,其概念表述是存在本质差异的。

10、如果“大人”不是与“小人”相对称的大人,那么,孟子所说的“大人”是不是孔子在《易传》中所说的“大人”?如果是指《易传》中的大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易·文言》传),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要把这么高层次的人拿到这里来去对照孔子“谈士”的“言必信,行必果”的小人行径呢?这种对比有什么“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吗?

11、《论语·子路》是出自《论语》的文章,共有30篇,有关于如何治理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12、·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3、如果“大人”的含义已经涵盖了惟义所在的内容要求,那么,惟义所在四个字就不需要再体现了,直接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就行了。但因此会引出的问题是:大人为什么可以不遵循“言必信,行必果”的思行准则呢?换言之,是不是除了大人之外的其他人(包括君子、小人和除君子小人之外的“大众”)都应该“言必信,行必果”呢?

14、孔子既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15、在这里,相当于子夏“代替”孔子间接回答了“什么是学”的问题。在子夏看来,“贤贤,事父母,事君,交朋友”四项就是“学”。

16、一个人要言行一致。说了就要去做。只说不做是不讲信用的人,是缺乏高素质的表现。

17、意思是,“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爽呀?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明说自己没有,却到邻居家去要了点醋给人”。微生高和一个姑娘相约在河边见面,结果姑娘没来,洪水来了。直爽守信的微生高先生不肯爽约,就抱着河边的柱子,直到洪水淹没了他的头顶,姑娘也没有来。

18、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

19、那你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吗?

20、言必信,行必果的意思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很多人还把它当成座右铭来激励自己,言语要遵循诚信的原则,说到做到,行动一定要有结果,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就会被视为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没有人愿意跟这种人打交道,这是大家都坚信不疑的待人处事规则。

二、言必信行必果,的意思是什么

1、·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2、身份:自己以什么身份去实现人生的意义。(我是谁,我要怎样度过这一生)

3、指这个人是个认死理的低档人物,算稍差一等的人才。

4、〖读音〗yánbìxìn,xíngbìguǒ言必信,行必果〖解释〗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办到,不拖拉。〖英文解释〗Promisemustbekeptandactionmustberesultful.也可以说Nosoonersaidthandone.言而必行。〖出处〗《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示例〗我们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从来是~。

5、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普通人也应该做到的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6、·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7、那么,「中国人」真的「一向」讲求「言必行,行必果」吗?在我开始学习中国哲学之前,我确实也是这样想的。毕竟,这句话听起来就像儿时印刷粗糙的启蒙读物或者街头画风惊人的传统文化宣传画上会讲的话。比如:

8、所以,我们先让大家细心体会和咀嚼一下这两段话的含义,然后再开始我们的评述。

9、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上矣。”

10、·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11、要想正确体会孔子这个命题的“意义”,我们必须对“士”、“小人”和其中的“必”字,以及当时的“话题对象”有一个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

12、(言必信,行必果)信:守信用。果:有结果。意思是:说话一定要守信用,行动一定要果断。“言必行,行必果”,字面的意思,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言而有信,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否则就是失信于人。自从这句话问世以来,一直被视作为人处世的原则,能做到“言必行,行必果”的人,是言而有信的君子,世人也都喜欢与这种人交往,背信弃义则令人唾弃。

13、与言必信,行必果表达相同意思的名言警句有:言而有信:说话诚实有信用。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常用在承诺之后,表示说话算数。言信行果: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一诺千金:一句诺言值千金。形容说话极有信用言出必行:说了就必须做到。比喻一个人很讲信用。

14、发生了这种事,应该做的就是知错就改、悬崖勒马,即使有那么一些不开眼的人责怪你是一个没有信用的人,也好过傻乎乎地做着不该做的事。

15、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16、由上引可见,除了我们正在讨论的“言必信,行必果”和有子的“信近於义,言可复也”外,孔子及其弟子所有的这些言论,都是从正面(即正向意义上)肯定“信”的。也就是说,无论任何人,都要以信来“立身”和“处世”!这是毫无异议的结论。

17、我们认为,这是一种画虎不成反类犬之举,这种强拉硬扯,不仅没有真正维护孔子的“形象”,反而使孔子因此而“蒙羞”。

18、也许有一天,我们的现代化武器装备强大到可以战胜美国、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可是今天的我们,或者那一天的我们,还是中国人吗?一群完全不懂中国文化、不按中华传统做事的人所统治的、构成的,可以叫做中国吗?如果我们的祖国都已经不是中国,那么到时候实现了统一的到底是什么呢?「强国」?

19、此句原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里子贡和孔子的对话。原文如下:

20、在《论语·子路》里,孔子与子贡讨论士的标准时已经说过:“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是从反面来否定“言必信,行必果”的行为。孟子也从正面来表达“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可见,孟子的学说在很多方面都的确是与孔子一脉相承的。

三、言必信行必果的意思和造句

1、·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2、从理论起点上看,孟子根本就没有正确理解孔子“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命题的真正含义。甚至连圣人、大人、君子和小人这样的概念含义都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所以才出现了“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和“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这种概念混乱和逻辑层次不分的言论。

3、“必”是一种在思想和观念两方面都必须屏弃的先天性缺点(我们在往期《记载了孔子进行宗教修行的六大证据》一文中,在对“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句的正义中,已经指出了“必”的弊端)。不仅在宗教修行这种高层次上需要去“必”,即使是在社会生活层面,同样也需要去“必”,所以,孔子只认为“不辱君命”的士才是第一等的,这样的士一定“不必”,而且知道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并能够根据情势而灵活变通地完成使命。

4、我们认为,在孟子、董子、朱子和王子几个儒家“重量级”人物中,对孔子思想体系和精髓理解得为“偏离”的,应该首推孟子。所以,我们的讨论就自然会围绕孟子进行。

5、如果不可以,那么,为什么具有“不失却德性和纯粹善良之心的”这个大人可以“法外开恩”而搞“特殊化”,可以“言不必信,行不必果”,但却要求普通人惟义所在呢?

6、我们一般的人,或者大部分的普通大众,是下三层决定,也就是说,我有什么的环境,我有什么样的能力,决定了我去做什么?而另外一些人,他们不是,他们凭着,自身的信念和价值观,来支撑著自己的行为准则,而没有考虑,或者忽略,目前自身处于的环境,或者目前自己的能力是什么样的。而是如何在某时间、某地点做什么,如何做,为什么做等问题的背后,都有一个「我是谁」的问题。像马云、孙正义、稻盛和夫、格鲁夫等等,就属于这些异想天开式的人物。

7、如果仅仅是为了“言必信,行必果”,这只是属于,在比较低的等级上,他们的信念是相对较为薄弱较为模糊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执着的是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的,甚至是一个胡里胡涂的偏执狂。

8、在此基础上,又展开说:

9、不过,即使是已经答应他人的事情,如果事后发现这样做不符合我更重视的伦理价值,也完全可能以不履行承诺的代价来避免更大的恶,例如柏拉图很爱用的,「如果朋友精神不正常,你还把他的武器还给他吗?」的例子。

10、事实上,我们发现,孟子的这些话,完全可以看成是孔子弟子有子关于“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论语·学而》)”的“翻版”,但却没有有子的说法语意更加准确和逻辑更加严密。因为在有子的观点里,我们可以得出清晰无误的结论,即:信该不该守,应该看一看所许的诺言能不能符合义的标准与要求,符合就去践行,不符合就不去践行。这对每一个人都适用,不存在“君子小人”和“大人大众”的区分,是“该不该”和“能不能”二者的内在统一。

11、今天的中国人,还能否体会两千多年前中国思想家的智慧呢?/

12、在《论语》中,我们知道,孔子只谈了“学(及‘好学’)”和“怎么学”和“学的意义与作用”,但从来不谈“什么是学”。我们在往期多篇文章中反复指出过,这是孔子谨守哲学上“不能言说”者就不言说原则的“智慧”,但是,对于普通大众而言,不言说就不懂,也不明白。所以,在《学而》篇中,就有了关于子夏的一段话:

13、这种学术上的“不明就里”和“东拉西扯”,一直延续并“传染”给了朱子。朱子在解释《大学》开篇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时,后说:

14、·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5、出处:《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kēng)硁然小人哉。”

16、“言必信,行必果。”的诗文赏析:

17、信,从一个人的角度看,调节的是人的言与行的关系,从一个人的外部看,调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不是根本的东西。根本的是人自身的修身,是人的行为是否发自内心(诚于心而形于外),是否符合道义。

18、孔子把诚信看成是人的立身之道,但孔子却反对“言必信,行必果”,还把这样的人看成是小人,这难道不矛盾吗?

19、·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20、也许你会说,我们就不要去强调言必信行必果就算了,怎么还把言不必信、行不必果的人说成「大人」?前后不出尔反尔,一听就是水平不高的人的作为,孟子这样说,未免夸张了吧?

四、言必信行必果的意思的实品

1、这些对比,应该说,让我们可以从中领会到的是:所谓“小人”,一方面,他们只是一些对“义利”关系进行判断和取舍时的“重利轻义”之人;另一方面,孔子强调的只是其胸怀的狭隘和品性的低俗。所以,这种“小人”还谈不到普通意义上所说的“坏人”的程度。

2、我们在这里提出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上期(《人性“本善、本恶、性善恶混和无善无恶”四方对立的裁决》)文章中涉及到了孟子论“四端之心”时单单剔除了“信”的问题,为了避免该期文章结构的“胖瘦不匀”问题,才单辟此文予以讨论。

3、·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4、孔子的这个观点让我们意识到了一点:言必信,行必果是有一个大前提的。

5、所以,只有符合义的标准,这个诺言才应该而且能够被践行,否则,就完全可以弃之不顾。

6、这就意味着,如果能做到“惟义所在”,那么,每个“人”就都可以“言不必信,行不必果”了!那么,孟子为什么还要单独提出只有“大人”可以“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呢?

7、我们先来看孟子的第二段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8、·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9、我们以必须要谈及的“信”的概念为例来说明如下:

10、那么,在中国思想中,以正面称赞意义使用「言必信,行必果」的到底是谁呢?也许是司马迁,但他用这句话描写的,乃是「游侠」群体。

11、显然,这里的“学”并不是学习某项知识或技能,而是指人生日常生活中的伦理道德“修炼(学习)”。这是与孔子“学而时习之”之说一脉相承的(详见往期《被误读两千多年的“学而时习之”原来不是说“学习”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乐”不能做“快乐”来理解》和《“学而时习之”为什么不能做“学习”解的释义》)。

12、从社会实践层面上看,孟子似乎并没有真正理解孔子进行君子与小人分类的理论意图与社会道德意义,而是把小人当成了社会大众层面上具有“坏人”含义的人了。

13、当时,我自己在想,言必信,行必果,还只小人哉!那我很多时候,言也没有信,行也没有果,那不是小人不如,禽兽不如,猪狗不如了吗?所以对孔子这句话是不理解的,甚至是误解的。

14、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15、孔子弟子对信的理解如下(均出自《论语》相关篇章):

16、·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17、儒家的处世哲学,追求的高境界是中庸,而它的方法论是过犹不及。儒家哲学提倡,为人做事要有理性主义的精神,要不偏不倚正好,不到是不对的,而过了头也是不对的。

18、ConfuciusbyPatrick,Dribbble

19、《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不仅篇幅较长,而且注重记述,算得上一篇结构完整的记叙文,人物形象鲜明,思想倾向通过人物表情、动作、对话自然地显露出来,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20、信念:配合身份,应该有什么样的信念和价值观。(为什么做,有什么意义)

五、言必信行必果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呢

1、明德,是我得之于天,而方寸中光明底物事。统而言之,仁义礼智。以其发见而言之,如恻隐、羞恶之类。”(《朱子语类》卷十四)

2、“诚”作为“天之道”,其核心意涵是“真实无欺”,说的是“天(自然)本身”就是它本身那样——是什么样就什么样,并不像人一样有可以出现“不真实”和“有欺”的情形。

3、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上矣。”

4、所以,不管是知错不改还是知错就改的“言必信,行必果”都是不可取的,这句话的约束力应该体现在言和行之前要深思熟虑,确认之后言了、行了就要向着言必信,行必果的目标前进,不消费自己的信任度,也不让他人失望。

5、如果细心研究,就会发现,《论语》中凡是直接标明“某子曰”的内容,绝大多数是对《论语》中孔子没有展开说明的问题的补充。限于篇幅,我们仅举一例说明如下。

6、说话一定要讲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断。与朋友交往,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7、Cormorantfishingatsunset,byPatrykWojciechowiczforFireartStudio

8、言必信,行必果意思指说出的话一定要足以信任,行动了就一定要有结果。原句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中子贡和孔子的对话。原文: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9、可见,在孔子的逻辑里,“士”也可以像“儒”分为“君子儒”与“小人儒”一样(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可以有“小人士”。

10、我不是个吹毛求疵的人,我并不是想用一个字、一句话的误用去说明我们已经不再是中国人。我只是想用这一个特别的例子,帮助大家看到背后更大的问题。对于被中国人奉为精神导师的孔子、孟子来说,如果我们有一天强大到能用武力实现统他们会为我们鼓掌喝彩吗?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也许是:是,因为中华民族历来都追求统一。只要是我们的地方,我们就要拿回来。只要「主权」(这是一个伴随着帝国主义传来的西方概念)属于我们,我们就要统治。

11、对于不真正熟悉孔子与《论语》的大多数人而言,这实实在在是一个颠覆“三观”的论点,难道“信守诺言而且做事要有结果”这样的做人做事原则反而是小人行径吗?反过来讲,难道做人做事可以不讲信用不管结果吗?

12、显然,在孔子眼里,“公务员”队伍中的“第一等”是“德才兼备”的士,第二等是品德好但能力不强的士,第三等则是不懂权变的墨守陈规的士。

13、这个“者……也”句式是古人标准化的“定义式”语句,可以理解成是对大人这一概念作出的定义,即“大人就是不失却赤子之心的人”。

14、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15、如果大人的概念中不包含惟义所在,那么,这样的大人还应不应该再称为“大人”?如果不应该,那么,这样的大人是怎么拥有赤子之心(品德纯粹善良)的?

16、《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此句原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里子贡和孔子的.对话。原文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17、·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8、这里所说的“孟子为什么走上了歧途”中的“孟子”,实际上包含了像孟子一样没能真正理解孔子思想体系和精髓的“所有人”。这个“所有人”,包括大众和所谓的“学者(古代称为大儒)”在内。

19、孟子所犯的一个低级错误,就是没有地确认谈话的对象和范围(孔子这里的“士”的含义,类似于今“公务员”群体)问题,所以终才稀里糊涂地扯上了毫不相干的“大人”和“义”的问题。简单来说,“做人”和“人际交往”中的“信(诚实无欺)”与履行政策和完成使命时的“信(墨守陈规)”是“两码事”。

20、言必信,行必果讲话诚实,做事果敢。《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弟:同“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