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格拉底一无所知原句
1、苏格拉底正是针对当时的这种状况,提出了人在本质上无知的问题,并且揭示了如果人不从本质上求知,就会滑入怎样虚幻的意见和表象的深渊之中
2、这里需要给补充一点背景知识: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
3、苏格拉底就是用这种被称为「诘问法」或「辩证法」的方式和各种各样的雅典人、外邦人讨论问题,从而表明他遇到的所有人都配不上「智慧」之名。
4、热烈的爱情会有冷漠的结局。
5、尼采认为,如果所谓的“认识自己”——即“理性”——是我们走向毁灭的原因,那么自弃、误解、蔑视、心胸狭隘、庸俗,往往就是理性的本身。因为认识自己的本能太快,往往会让自己陷于极端的危险当中,但其中的意志会产生支配作用,慢慢将你从偏失的轨道中引入正途,培养出一切有用的能力。尼采在《瞧这个人》中说:我一点也不希望自己有所改变。总而言之,尼采希望成为一个“自我肯定”的人,成为自己。成为那个原始的拥有生命本能的人。
6、什么东西占据过它,同时又赐福予它?
7、谁也不能为你建造一座你必须踏着它渡过生命之河的桥,除你自己之外没有人能这么做。尽管有肯载你渡河的马、桥和半神,但必须以你自己为代价,你将抵押和丧失你自己。世上有一条的路,除你之外无人能走。它通往何方?不要问,走便是了。
8、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的人,而是那些善于利用每一时机去发掘开拓的人。
9、除了我的无知之外,我其实一无所知。
10、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11、一次,苏格拉底的热情追随者凯勒丰,跑到德尔斐神庙请求神谕:是不是有比苏格拉底更为智慧的人?女祭司传达神谕回答说:“没有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的人。”苏格拉底大惑不解,怎么才是有智慧的人?于是他走访以智慧著称的人,试图推翻神谕。他找到政治家、诗人和工匠,发现他们更无知:政治家,并不真正知道善与美;诗人,只有天性和灵感;工匠,只学习了很多知识。他们大的特点是不知自己无知。
12、泡利的眼神极为敏锐,往往一眼就能看出新理论的对错,并给与极为毒舌的批评。人赐外号“上帝之鞭”,意思就是说,他毒舌起来和上帝的鞭子一样毫不留情。
13、你正在看请点赞支持一下,谢谢!
14、苏格拉底习惯到热闹的雅典市场上去发表演说,以及和人辩论问题。
15、别人为食而生存,我为生存而食。
16、苏格拉底得知祭司的这个回答之后,感到诧异,因为他明明知道自己其实无知,而神却说没有人比自己更加有智慧。
17、如果我们把每个人的不幸堆成一堆由大家均分,大多数人都会甘愿接受一份,欣然离去。
18、一天,贝多芬来到一家饭馆用餐。点过菜后,他突然来了灵感,便顺手抄起餐桌上的菜谱,在菜谱的背面作起曲来。不一会儿,他就完全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之中了。侍者看到贝多芬那十分投入的样子,便不敢去打扰他,而打算等一会儿再给他上菜。
19、你坦诚待人却反受伤害。不管怎样,还是要坦诚待人。胸襟宽厚的人,可能会被心胸狭窄的人击倒。不管怎样,还是要胸襟宽厚。人们的确需要帮助,但当你真的帮助他们的时候,他们可能要攻击你。不管怎样,还是要帮助他人。
20、独木舟下水了,大家把苏格拉底请到船上,一起荡起双桨,一边齐声唱歌。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现在觉得快乐吗?”
二、苏格拉底一无所知原句解析
1、西方哲学有与其他文化中的哲学不同的特质。这特质从哲学的各个方面呈现出来,本文从西方哲学史上的四句名言来体悟西方哲学的特质。
2、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从前以为这是一个哲人的不满足和谦虚之辞,并用芝诺的知识圆圈来说明这个问题: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的越多,圆圈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发现自己无知正是有知的表现,而骄傲自满则多半出自不知自己的无知。
3、教育是把我们的内心勾引出来的工具和方法。
4、丑归丑,但是苏格拉底脸皮厚呀,有人嘲笑他向外的鼻孔时,他答道,鼻孔向下只能闻到自下而上的香味,而朝外就可以闻到整个空间的香味了;有人取笑他向外凸出的眼睛,他说我这是这是鱼眼镜头,讲的就是个看得宽;有人取笑他的厚嘴唇,他说厚嘴唇的吻更有力。
5、就这样,苏格拉底成为了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为哲学而死的「殉道者」。
6、基督宗教的基本原理在希腊哲学看来是不可能的、荒谬的,然而正因为其不可能和荒谬,却为希腊哲学和科学解决了由希腊哲学和科学自身永远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而这,正是德尔图良名言的意义之所在:正因为从理性和逻辑上看是不可能的和荒谬的,它才解决了理性和逻辑所永远不能解决的未知的本体论问题,相信基督上帝,正是为了解决希腊哲学的根本问题:在本体论上把已知和未知统一起来。
7、喜欢,就给我一个“在看”
8、整个过程里面,苏格拉底是一个谦逊的态度,他的本意也不是为了一定要证明神错了,而且,他后得到的结论恰恰是,神是对的。
9、当时他是这么说的:「那些指控者们很年轻,他们控诉我的演讲都经过仔细的修饰、漂亮、听起来也很有说服力,但是却全是谎言。」
10、这些特征恰恰就是雅典民主制度下,人们喜欢的那种演讲风格,华丽、新奇、有感染力。至于是不是真实的,反而不那么重要。
11、提到苏格拉底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并不陌生,假如要说出几位「哲学家」,苏格拉底大概是能想到的前三个名字之一。
12、“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
13、本文旨在知识分享与哲学
14、他分别对那些判处他死刑的人和那些认为他无罪的人说了几句话。
15、一生都在检审的苏格拉底
16、⑤.教育内容:第一次将几何、天文、算数列为学习的科目。
17、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18、(注:本文写于2001年,是我本科大一时候所作,于我跟几个同学创办的校园刊物《鹰隼》第1期,这个刊物总共只发了两期就因经济问题关门大吉了。现在网上很多转发未注名原作者。)
19、要想向我学知识,你必须先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像你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一样。
20、维特根斯坦的话呈现了西方哲学两个对立面的翻转,
三、苏格拉底说我知道的就是一无所知
1、这句拉丁语名言因德尔图良在论辩中的引用而声誉大振,并在哲学史的广为流传中打上德尔图良的形象印记。德尔图良确实把一种新的思想灌注进了这一名言之中。这句名言也曾为了意思更而译为“Ibelieveitbecauseitisimpossible”(中译仍可意译为,正因为荒谬,所以我才相信)。
2、苏格拉底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人生哲学家,不仅把哲学从天上拉到人间,而且通过强调人自知无知,通过对自己本性的洞察而获取真知,“进而通过熟悉事物本性,认识各种美德而达到施行各种美德,以通向人生高境界实现至善这一人生高目的,建立起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人生境界学说。苏格拉底的从无知到知,从真知到美德,从美德到至善的人生境界论,在今天,仍不失其一定的现实意义。
3、在中国思想、印度思想以及其他一切文化的思想里,在本质上都没有未知。中国的圣人(从唐尧到孔子到老子)和印度的圣人(从释迦到大雄到商羯罗)以及其他文化的先知,都是全知的。只有希腊哲学家不敢以全知自居,作为哲学家就意味着等待着今人或后人来驳斥自己和否定自己。世界上只有希腊哲学,用哲学代替神喻,从在本体论上承认未知这一基点上开始思考世界。“未知”一旦从希腊哲学这个潘多拉妖盒里放了出来,就再也无法收回去了!被希腊哲学启蒙了的人类,注定要永远面对“未知”!
4、苏格拉底和“认识你自己”
5、Iknownothingexceptthefactofmyignorance.(是不是你记错了?)
6、苏格拉底提出的“自知无知”的价值就在于,不被表象问题所遮蔽,不随各种矛盾因素的交织而迷惘,不盲从潮流大众,不随性武断,作出自由、理性、宽容的判断和认识,而这才是真正的知识。既是方法论,也是价值观,某种意义上,更是一种道德情操。
7、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也成了哲学史家们争论的战场。
8、凯瑞丰问阿波罗神的祭司一个问题:「世界上有没有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的人呢?」
9、但如果投票结果是有罪,那么原告和被告就要进行第二轮辩论,来确定应该对被告施加什么样的刑罚,因为雅典的大多数法律并没有明文规定各种罪行应该接受什么样的刑罚,
10、其实,世界的演进是在多种多样的复杂互动而形成的合力里产生出来。这里“合力”并非是科学的、逻辑的、清晰的,而乃很多种看得见和不可见的统很多样可分析和不可分析的统正因其成分之复杂和互动之错综,从而哪一种或哪几种成分和趋势会成为现实,是难以预测的,如果要用因与果的关联来讲,它是多因果的;如果要用必然和偶然的对子来讲,它是偶然的;如果要用现象和本质来讲,实乃没有本质的现象。总之,世界之所以如此,是在于它已经如此了,而不是它必然会如此。
11、在尼采看来,西方的唯物主义使人们日益丧失自己原始的生命力;而基督教传统则使人失去了自己的自我。尼采还发现,道德能约束和制服人的激情。而人应该克服这样的局限。他认为,自我是独立的。当不存上帝时,一切都取决于自己,“我”必须证明“我”的独立性。我要有我的个性,成为我自己是一种必须。
12、神才是有智慧的,而人只能爱智慧,却不可能变得有“智慧”,这个智慧即价值的来源。
13、从苏格拉底自己的话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他其实很清楚,自己只要按照雅典人喜欢的方式说话和行事,就完全可以被无罪开释,但是他却自愿选择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哲学的生活方式,不惜用生命和自己的祖国抗争到底。
14、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前399年)出生于雅典的中等阶级家庭。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一个雕塑作坊。他的母亲是一个助产婆。苏格拉底面目丑陋,身材矮小,步履蹒跚,性格尤其特别。他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是一个勇敢、顽强的战士,平时生活像一个智者,以教育青年为己任。他的对话式教学方法也有智者风格,但他与智者有本质上的区别:他从不收取学费,更反对诡辩和似是而非的夸夸其谈。
15、「而我的年事已高,却是这辈子第一次上法庭,没有任何经验,我也不会用经过仔细打磨的话语和低三下四的恳求来试图说服法官,我就要用我自己惯常的方式说话,但是我,你们听到的全是真话。」
16、苏格拉底的话是西方哲学进入严格逻辑推理的开始,
17、于是哲学就在这样的反思中获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间。
18、第每一个由实验证明的理解都是有范围的,因为实验本身是有范围的,那么,有没有一个超越实验之理解呢?
19、西方哲学的新思维却认为,世界之所以如此,第其原因很多样很复杂很绞缠,一旦找出一个或几个原因一定会排斥和遮蔽其他原因,而西方逻辑(包括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黑格尔的逻辑)地将此作了简单化的处理。第这一简单化的处理正是为了突出必然。在突出必然的同时却永远斩断了其他原因与之的关联。第只有斩断才能让必然以一种本质的方式出现,并只让自己成为现实。
20、这样提问题的目的,苏格拉底说:“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传说苏格拉底的家庭生活不幸,妻子是个泼妇。 苏格拉底生前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他自己没有写什么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四、苏格拉底一无所知原句在申辩
1、苏格拉底通常并不是以一个青年导师的身份出现的。他在和别人谈话时,并不是刻意地想要教导别人,而是采取启发式的教育方式。他认为自己的工作是帮助别人产生正确的思想,而不是传授给他们什么。
2、苏格拉底说:“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目标努力工作时,就突然地到来了。”
3、所谓的哲学,就是引领和帮助人们认识自我,提高自我的工具。
4、苏格拉底在哲学观点上自成一体,作为一个旷世的思想家、哲学家,苏格拉底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一道,为古希腊文明标出了他人难以企及的思想高度。
5、女人的纯正饰物是美德,不是服装。
6、理解世界方式的多样性以及由理解方式的不同而来的世界的多样性,也在人文中出现:精神分析中的意识与无意识,结构理论中的结构与解构,解释学中的文本在不同视野中的呈现……进而,不同文化对世界理解的差异也得到重新的思考。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以及其他文化对宇宙的不同理解,不再是文明与野蛮,科学与愚昧,理性与非理性的差异,而乃不同理解范式的不同。
7、苏格拉底说:“我发现这位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完全不用心灵,也不把它当成安排事物的原则,而是求助于气、以太、水和其他稀奇古怪的东西。”对阿那克萨戈拉的失望或许就是苏格拉底的“自我”哲学产生的原因。由此苏格拉底也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了人间。他认为:人的心灵内部已经包含着所有与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则。
8、“当然不能。一个非正义的人甚至连做一个良好的公民都不够格。”尤苏戴莫斯坚定地回答。
9、于是,尤苏戴莫斯把虚伪、欺骗、奴役、偷窃、抢劫都放在“非正义”的一边。对此,苏格拉底运用相反的具体事例,把这些看起来是“非正义”的行为一一予以推倒。
10、②.教育任务:解决的探究伦理、道德问题。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
11、在解释完为什么有很多人对他抱有敌意之后,苏格拉底开始论证自己完全无罪。
12、再次,苏格拉底认为,既然美德的共同本性是知识,人的理智本性贯通在道德本性之中,美德就有可教性。人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各种知识和美德(二者是一个意思)。在苏格拉底看来,智慧和知识能力是人人皆有的天赋本性,有些人缺乏美德是由于感觉的迷路和欲望的膨胀以至扭曲了人的理智本性,所以通过知识教育和道德陶冶可以恢复他们的理智本性,培植美德。
13、苏格拉底笑了笑,没再说什么。
14、是什么东西迫使一个人惧怕邻人,随大流地思考和行动,而不是快快乐乐地做他自己呢?在少数人也许是羞愧。在大多数人则是贪图安逸,惰性,一句话,便是懒惰的倾向。人们的懒惰甚于怯懦,他们恰恰惧怕的真诚和坦白可能加于他们的负担。
15、德尔图良(Tertullian,160~约225)说:“Ibelieveitbecauseitisabsurd”(正因为荒谬,所以我才相信)。
16、苏格拉底的知包括对事物的知、对善的知和对人本性的知。如果说关于事物和善的知是美德的基础,是通向至善之路的钥匙的话,那么关于人自己本性的知则是通向至善之境的入口。人只有先懂得自己的本性,了解自己的无知,才可能进一步获得关于事物和善的知识,以实现美德达到至善。人如果对自己本性一无所知,则必然导致恶。对自己本性的了解是其他认识的基础。而人的本性就在于相对于神来说的无知。所以,在苏格拉底看来,如果一个人要想有知,进而有德并终达到至善之境,首先必须充分认识自己。“认识你自己”就是通向至善之境的入口。
17、因此,苏格拉底提出人应该要“认识你自己”。他主张首先在心灵中寻找这些内在原则,然后再依照这些原则规定外部世界。人只有认识了自己才不会盲目,才可能求助于灵魂内的原则去发现事物的真理,就像通过水面去看太阳就不会坏眼睛一样。当然,苏格拉底还认为“德性就是知识”与“认识你自己”是两条相互呼应的原则。
18、哲人深谙美德的珍贵,幸福的真谛,所以哲人都谦虚,也知道怎样才能得到真正幸福,只有信仰,才能保持这种谦卑的态度,只有信仰,才能对神圣的至诚恭敬,也才能得到真实的幸福!正如印光大师所言:一份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19、我除了知道自己无知以外,什么也不知道。
20、清闲是一切财富中难得的。
五、苏格拉底一无所知原句英语
1、作为柏拉图的老师,亚里士多德的师祖,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和为人处世影响了两人一生。在姐看来,苏格拉底带给学生重要的教育方法就是厚脸皮。
2、他问道:“作战时,潜入敌方军营,偷窃其作战图是非正义行为吗?为防绝望中的朋友自杀,把他藏在枕头底下的刀偷走,难道不应该吗?生病时儿子不肯吃药,父亲就骗他,把药当饭给他吃,使儿子很快恢复了健康,这种欺骗行为又应该放在哪一边呢?……”
3、第各个范围有限的理解,终要由什么来理解呢?人对宇宙的理解,只是对宇宙的提问,人怎样提问,宇宙就怎样回答,宇宙对人的提问的回答并不等于宇宙本身。宇宙的内容远远大于因提问而回答的内容。
4、我的高明之处在于我比别人多知道一点,那就是我知道自己是无知的。
5、既然知识是美德的基础,是通向至善的人生境界的钥匙,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而非意见)呢?换言之,通向至善之人生境界的入口在哪儿呢?对此,苏格拉底提出了他那句的口号:“认识你自己。”人只有充分认识自己的本性,了解自己是无知的,而神才是全知的,人才可能由无知到知,进而至真知,找到通向至善之路的入口。
6、当苏格拉底把善作为人生的高境界时,也就把人们在日常事务中对善的追求和实现叫作美德。美德一词,希腊文为arete,其含义相当广泛,它不仅指人的优良品质,也指任何事物的优点、长处和美好的本性。苏格拉底将人的所有善良的品质,诸如自制、正义、智慧、勇敢、友爱、虔诚等,都称为人的arete,英译为Virtue,汉译为美德(也译为德行)。
7、现代科学已经认识到:世界是浑沌的“无”,人类向世界怎样提问,世界就怎样回答。对于认识世界来说,希腊型哲学和科学的提问,得到的仅是世界的一种回答而已,世界还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回答。在德尔图良时代,对世界就至少有三种提问方式:希腊哲学、基督宗教、各地异教。
8、正是因为这些不同的记载,哲学史上就有了那个的「苏格拉底问题」,也就是说,苏格拉底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恐怕没人能说清。
9、此外,苏格拉底还教会了他的学生独立思考。
10、随后,苏格拉底对自己的哲学生活进行了经典的辩护,表示即便死也不会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11、自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哲学突出了逻辑、因果、本质、必然,而压制非逻辑、非因果、非本质、偶然,这些姑且将之称为旧思维,而以卡尔纳普、弗洛伊德、海德格尔等为代表的现代哲学和以德里达、福柯、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后现代哲学为新思维。
12、知足是天赋的财富,是人为的贫穷。
13、但是想要真正回答苏格拉底是谁?他做了什么?他有什么样的思想?其实是一个困难的问题,因为苏格拉底是一个「述而不作」的典范,也就是说他一辈子没有写下任何文字,这一点经常被拿来和孔子、耶稣基督和佛陀进行比较。
14、在苏格拉底的追问下,游叙弗伦想了很久,他认为还是倾向于前者,也就是「因为一件事情有虔诚这种性质,所以神喜欢。」
15、在苏格拉底的这番辩护演讲之后,法庭开始投票。
16、《理想国》等西方哲学六部曲
17、苏格拉底又问:“假如您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你欺骗他说:‘赶快吃吧,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吃了它以后你就能像鸟一样自由飞翔。’这也是不道德吗?”
18、苏格拉底提出“德性就是知识”的主要目的,在于强调知行合真善一体的道理。他并没有仔细考虑到那些直到后世才产生的复杂的理论上的区分,他只是身体力行自己认识到的真理。可以说,苏格拉底的道德实践就是对“德性就是知识”的好注释。当他被判处极刑之后,他多次有生的选择:他可以交付一笔赎金,换取生命,他的朋友也愿意代他交付赎金;他还可以把妻子和孩子带上法庭求情,用妇孺之情感化陪审团;在临刑前夕,朋友们又为他安排好了出逃的道路。
19、同时,苏格拉底认为,“只有神才是真正智慧的,人的智慧没有多少价值,或者根本没价值”,人只能“爱”智慧。苏格拉底明确地说:“智慧这个词太大了,只适合于神,而爱智却适合于人。”这样,在苏格拉底看来,全智的神所拥有的智慧,人是不可能拥有的,人只有明白了这一点,即知道相对于全知的神来说,人是一无所知的,人才可能爱那真正的智慧,追求那真知,以便获得相应的知。
20、可能有人会问,不信城邦的神和败坏青年算是什么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