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精选100句文案】

励志句子
评论 2022-12-20 11:28:36 浏览

一、萨特存在主义哲学

1、存在主义的中心意旨就是自由行动的性质。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个作用是使得每一个人主宰他自己,把他存在的责任全然放在自己的肩膀上。

2、#泥土就在我身旁:苇岸日记(上中下)

3、存在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是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先提出存在主义的是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索伦·克尔凯郭尔、叔本华、雅斯贝尔斯、马丁·海德格尔。作为一种思想流派,存在主义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传到法国并成为影响大的哲学流派之50年代在美国逐渐风行,80年代中期在中国高校部分年轻学生中也曾有一定影响。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有让·保罗·萨特、梅洛·庞蒂 、阿尔贝·加缪等。

4、首先,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的“存在”在先,然后才有“本质”。“自我”的存在是存在的前提,自我是其他一切存在的前提基础,存在就是自我存在。

5、萨特有着名士风格,他过着不虞匮乏的物质生活,他有着多采多姿的感情经验,因此难免有人会怀疑他的哲学也是在困扰、痛苦中得来的。《存在与虚无》出版于1943年,正是“二战”打得昏天暗地的时候。而加缪的《异乡人》出版于1942年,那时法国羞辱地向德国投降,开始了被德国占领的年代。

6、这种想法仍然到处可见,在狄德罗,伏尔泰甚至康德的学说中,都可以找到这种思想的存在。人具有人性,这种“人性”乃是人的概念,在每一个人身上都可以发现得到,这也就是每一个人都是这种普遍概念的一个个别的例子。在康德的思想中这种普遍性是如此的广泛,以致森林中的野人,即还处于原始状态中的人,以及布尔乔亚阶级的人都包括到这同样的定义中去,而且具有相同的基本性质。在这里又和上面一样,人的本质先于我们在经验中所遭逢到的历史存在。

7、萨特的存在主义自由观对西方传统的自由观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猛烈的抨击,特别是在对“本质先于存在”的错误观点的彻底颠覆和对宗教神学的完全否定,在此基础上,他终确立起一种超越传统认识论意义之上的存在主义自由观。对比下萨特和尼采的哲学,我们发现萨特和尼采有一点共同之处,即他俩都是反宗教主义者,而萨特的存在主义自由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一脉相承的共通之处,萨特哲学被认为是接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

8、如果把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看作存在主义哲学的初始和开端,那么,标志这一哲学的奠基之作,则是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因此,读懂这本书,对理解萨特的主要哲学思想和存在主义哲学的理论概貌,是大有裨益的。但是,这本书内容庞杂,思想深奥,文字晦涩,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有必要先将与该书有关的情况作一个概要的介绍。

9、《曹雪芹的疆域:阅读接受史》作者计文君以《红楼梦》为研究主体,从文化物种获取生存度的角度,勾勒了《红楼梦》从诞生到今天的传奇“经历”。本书为《红楼梦》研究普及读物,既有学术研究著作的逻辑性阐述,亦有生动有趣的表达,对中学生接受《红楼梦》原典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0、多数使用这个名词的人,要他解释存在主义是什么意思时,都会弄得糊里糊涂。因为自从存在主义变得时髦以来,人们常常欣然宣称这个音乐家或那个画家是“存在主义者”。《光明》杂志的一位专栏作家就自己署名为“存在主义者”;的确,这个名词目前被人们随便用来指许许多多事情,几乎弄得毫无意义可言了。

11、结合上文所述,所谓的自由行动就体现在选择上,“选择是可能的,不做选择是不可能的。我对这选择负有责任,在约束了我自己时,也就约束了全人类”;由是人不仅对他个人的本质负责,而对所有的人负责。当他选择他自己的时候,他也为所有的人做了选择(似乎与康德的“无上命令”类似)。我的行动也成为全人类的一种行为,我塑造了某种我所希望的人的形象,塑造了别人。萨特承认,“虽然道德的内容是变动不居的,道德的某些形式则是普遍的”。不过与康德的不同之处在于“康德以为形式与普遍性足以构成道德体系。我们的意见却相反,当我们限定一个行动时,过于抽象的原则是不中用的……实际情形是具体而不可预测的,它永远必须是创造的”

12、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萨特从纯粹主观性和纯粹意识活动出发,引出了两个根本不同的存在领域——“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他说,我以外的世界是“自在的存在”,而“自为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这个观点,是多少受了海德格尔影响的。

13、苇岸日记从1986年1月1日记至1999年4月6日入院接受调节止。1年为1辑,三册日记共14辑,总量近80万字,加上附录《苇岸书信选》《苇岸生平及创作年表》《苇岸作品的后续传播》等,全书总量90万字。他的日记多有对于大地道德信念、切身体验的自然与人文进程的叙述,及与作者交往的不同年代作家,他们的阅历、观念、创作状况和个人意趣,所处时代影响下的文艺现象,亲历半个中国的旅行见闻,阅读过的诸多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著作。

14、在书中,萨特论述说,必须真正关注人的生存问题,人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他想成为的样子。这是人的真正存在价值,是对个体的大尊重和包容。

15、后,他论证了“人是自由的”是因为自由只为自由所限,也就是说,自由不受他物掣肘,自由或一个个体的自由只为自己的自由本性所限。这又恰恰证明,自由是至上的。

16、3世界是荒诞的|人偶然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面对着瞬息万变、没有锂性、没有秩序、纯粹偶然的、混乱的、不合理的客观外界,人感到处处受到限制、阻碍。

17、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18、Maytheroadrisetomeetyou.

19、萨特不是不知道有这条道路、这种可能性的。他写过一部精彩的传记作品,比他写波特莱尔、福楼拜等诗人、文豪的传记都要更精彩,传主是让·热内(法国文学家)。热内是个流浪汉,是个惯窃,因为当小偷而被关在牢里。萨特为他写传,不只是因为热内后来在牢中读了普鲁斯特,开始写作并获得相当的成就,更重要的是,热内那段游离在体制边缘、乃至遭受体制惩罚的生活,接近萨特概念中的一种存在主义式的生活。热内不需要了解存在主义,就能身体力行一个存在主义者的生活,让萨特感动,更让萨特羡慕吧!

20、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二、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存在先于本质

1、萨特有许多深刻洞见,其理论是哲学、心理学、以实践为目的的行为伦理学的混合产物。因此很难构建成一个自洽的(价值)行为体系。萨特曾承诺过要写一本有关价值、道德的书,一直没有兑现。虽然构建价值体系如此艰难,但我们至少可以从萨特的哲学里得到一些鼓舞与振奋,以及一些关键词:的自由选择;不自欺;人类的共通性。至少已经不再是零了!

2、作家莫言、李洱推荐,江南才子型作家、文人、书画家代表人物——荆歌新力作,该书表达范围穿越亚欧大陆,以文学+艺术为切入角度,描述苏州和马德里两座城市隔空对望的不同景观、切身感受和思考,一东一西,世态人文、风土人情,风貌尽显。

3、1939和1940年,发表哲学著作《情绪理论大纲》和《想象力的现象心理学》。

4、“存在主义”有时又被译成“实存主义”,就是为了凸显“existence”这个字含藏的反叛、挑衅意味。“existence”指涉的是个人的、现实的、当下的存在,对比对照于做为长远哲学课题的“being”,隐藏在后面、并管辖个别生命存在的存在道理。存在道理,或说关于存在的知识,源自于现实的存在,或说存在的现象,然而经过哲理智慧的归纳、衍发后,形成了深奥、漂亮的哲学体系,却对解决现实存在问题无能为力,这岂不是一大讽刺?

5、在历次斗争中都站在正义的一边,对各种被剥夺权利者表示同情,反对冷战。他也是的文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6、对大多数正在使用这个名词的人,如果请他说明一下它的意义,一定总会感到极其含混不清。因为现在它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字眼,人们常兴之所至地称呼这个音乐家或者那个画家是“存在主义者”。一位《光明报》的专栏作家竟自己签名为“存在主义者”,然而,事实上,这个名词现在被广泛地使用在众多的事实上,以致它已不再具有任何意义了。这好象是由于像超现实主义这种思想一样缺乏新的学说,于是,一班渴望诋毁和捣乱的人,都找到我们的哲学上来,实际上,在我们的学说里,他们找不出有什么能满足于他们的目标的。因为事实上这在所有的学说中是少诽谤和为严谨的:它是将为专家和哲学家而建的一种学说。同样的,它是易于界说的。

7、思想在我头脑里流过,或快或慢地,我不使任何东西留下来,我让它们自然地逝去。很多情况下,由于缺少借以依附的词句,我的思想始终是模模糊糊的,它们汇成一些含混的但很有趣的形体,互相贪婪地吞噬着,马上我就把它们忘了。

8、1|无力解决存在问题的存在主义

9、影响作家张炜数十年创作、感人至深的自然主义“隐秘经典”,俄罗斯旅行家、地理学家阿尔谢尼耶夫通过实地考察,精心呈现100多年前乌苏里地区的特有风貌,处处可见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热爱,人类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10、世界是荒诞的,痛苦源自人类自身

11、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三点

12、萨特一生拒绝领取任何奖项。1964年,瑞典文学院授予其诺贝尔和平奖,被他谢绝。

13、他后来还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剧本,写了众多的评论,就不多说了

14、1980年4月15日逝世

15、其次,《存在与虚无》的语言,也是颇受人们指责的,包括萨特哲学的拥护者(如美国学者A•C•丹图)也认为,萨特的许多重要论述,“与其说是受害于表达的混乱,不如说是受害于语言技巧的滥用。”即使萨特本人,后来也颇为不满自己这本著作所使用的语言。.

16、萨特,1905年生于巴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他幼年丧父,寄居于外祖父家。中学时期,萨特开始阅读哲学著作,这对其后来的哲学生涯有重要影响。他同时对文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17、1924年,萨特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1929年获中学哲学教师学衔,并到勒阿弗尔一所高级中学任教。

18、#灰烬的光辉:保罗•策兰诗选

19、应该说,萨特著作中的这一特有现象同他哲学活动的宗旨——建立“拆构哲学”——是有关系的。他对传统哲学的背离和冲击,不仅表现在体系上,也见之于他的文体、结构、语言和风格。

20、本书为美术史论家、民间美术收藏家王树村所著,收录了江苏、安徽、福建、四川、山西、河南、陕西、天津、河北等十省市为精美的戏出年画,展现了各地的绘画风格、曲目及表演特色。在体例上,本书以“说戏”“说图”“细部欣赏”三种文字层次,深入戏出年画的精髓,表现出中国民间文化博大的内涵。

三、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吧

1、人有选择的权利,人通过选择获得自己的本质。

2、当我们把上帝视为造物者时,大部分的时候,我们都把他当作的工匠。无论我们研究哪一种学说,不管是笛卡儿的,或者莱布尼兹的,我们多少总认为理念先于创作,或者至少是伴随而来,所以上帝造物的时候,他是确切地知道他正在创造什么。因此,上帝心中人的概念亦如工匠心中切纸刀的概念。上帝根据一种程序和概念造人,恰好工匠依照一个方式和定则造切纸刀。所以,每一个个别的人都是上帝睿智中某一个概念的实现。在十八世纪的无神论哲学中,曾抛弃过上帝这个观念,但是并没有抛弃本质先于存在的想法。

3、法国20世纪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1943年萨特完成并出版了他的哲学专著《存在与虚无》,这本书也成为存在主义的代表著作。

4、我是个百依百顺的孩子,至死不变,但只顺从我自己。

5、#意象的帝国:诗的写作课

6、法国诗人、作家埃德蒙·雅贝斯《问题之书》中译本,一部“不属于任何类型,但却包罗万象”的跨文本作品。透过声光闪烁、意象与联想交织的诗化外壳,雅贝斯注入的是“寻根”式的思考和将自己献祭于被遮蔽的“无限”场域里进行“精神”再创造的“书写”求索的内核。纯粹译丛“埃蒙德·雅贝斯作品系列”代表作。

7、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又称生存主义,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这一名词早由法国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马塞尔提出。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三大类,它可以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8、这问题之所以复杂,乃是因为存在主义者有两派所致。一派是基督教,其中我将举出雅斯培与马色尔,这两人都自称为天主教徒。另一派则是存在的无神论者,其中我们必须举出海德格和法国的存在主义者以及我自己。他们的共同点则是他们都认为存在先于本质——或者,如果你喜欢的话,也可以说是:主体必须作为一切的起点。我们所意指的确切意义是什么呢?

9、不过他们毕竟无法彻底离开自己原有的背景,不管是出于残存的虚荣,或出于熟悉的习惯,他们的反对,往往还是只能在原有的菁英教育、文化架构下表达。像萨特这样的哲学菁英,他拿来反叛过去的哲学的方式,毕竟还是要回到哲学上,用新的、不同的、叛逆的前提与推论,建构一套完整的新世代哲学。他们没有办法真正扬弃哲学,就是简单地回到一种不需要哲学、不需要思辨的“存在态度”,就是主张用不需要哲学、不探究主义的方式存在着。

10、以上三本哲学论著,主要阐述他受胡塞尔影响的现象学观点。

11、在第三部分,尚老师向大家阐明,人有选择的无限自由。然而,人往往逃避、不承认自由。因为自由需要面对陌生环境,需要承担自由的后果:为自由负责。因此自由往往是困难的。正因为自由的困难,没有能力的人是逃避自由的。另一方面,选择是无处不在的,而“不选择”其实也是一种选择。这就是生活本身就是困难。

12、今天是法国20世纪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萨特逝世36周年祭日。让我们籍此再次从浅淡的快乐中,步入迷人的哲学世界。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要做的,就是回到原点……

13、人类需要的是重新找到自己,并且理解到什么都不能使他挣脱自己,连一条证明上帝存在的正确证据也救不了他。在这个意义上,存在主义是乐观的。它是一个行动的学说,而基督教徒只有靠自我欺骗,靠把他们自己的绝望同我们的绝望混淆起来,才能把我们的哲学形容为不存在希望的。

14、二次大战中,萨特从军,1940年被德军俘虏。第二年逃出集中营,与庞蒂、波伏瓦等左派知识分子积极参加抵抗运动。

15、再次,他论证了“人是自由的”是因为人的本质是由人创造的。人的自由行动总是无拘无束地面向未来,因此,人的本质始终为人的行动或存在所创造,并成为人的过去。“自由先于本质”、“存在先于本质”。换言之,人在行动中的自由,绝不受自己的过去、本质的束缚。

16、自为的存在与自在的存在

17、亲可能,还会对以下内容有兴趣

18、《红楼梦》是一部小说,更是一份珍贵的曹雪芹的遗产。

19、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具有三大基本原则,分别为:

20、萨特特别强调人的自由,认为人的自由与后天的努力奋斗无关,相反,应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是为人的根本,自由即人,人即自由,自由是人一出生就有的品质属性。萨特认为,每个人看待他人的出发点都是自身所具备的主观性,主体是他们本身,他人就演变为作为对象的存在。这样一来,每个人都具备了的自由。在剧本《禁闭》中,他指出:“他人即地狱”,这就是在萨特看来的自由的实质,只有在战胜被自己视为敌人的他人以后,作为个人的存在才是自由的,自由即人,若自由受限于其他因素,则自由将不复存在,但是作为人,不可能离开他人而独立存在。如果离开了他人和世界,的自由是不存在的。试想,这个地球上只有你一个人,所谓的自由或不自由,都毫无意义可言了。

四、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

1、人的存在。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道:“将人的开放性与自由,和物的不透性合在一起,乃是人的基本欲望,也就是人要获得一种存在状态,在此状态中,自觉存在与自体存在无间地结合在一起。这个理想,我们可以称之为上帝,而人就是一种欲为上帝的存在。”

2、存在主义哲学,顾名思义,是探讨人的存在的哲学。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创始人是海德格尔,他颇受尼采影响。尼采推倒了上帝的价值大厦,宗教的价值沦丧直接导致了人类的归属感的丢失。人们逐渐感到孤独,自我的微不足道,甚至怀疑自己是否存在,考量存在的必要性。这个时候,存在主义哲学应运而生。而存在主义哲学家的代表人物是萨特。下面便讲讲萨特。

3、现代社会中人的自由

4、奇怪而感人的是,这段时间竟如此脆弱。任何东西都无法使它中断,然而任何东西都能使它破碎。

5、在萨特看来,无论是宗教哲学,还是康德、黑格尔哲学在一定意义上都可以称作“本质主义”。因为他们都认为无论是上帝,还是“自在之物”、“精神”都是某种隐藏在万事万物后面,决定着,主宰着它们存在的某种“本质”。因而从逻辑上讲“本质先于存在”。上帝、自在之物、精神是万事万物之所以存在的根源与依据。而萨特要建立的“存在主义就是把存在放在本质之上的一种学说”。这里的“之上”即第也即逻辑上的前提与依据。用这两种不同的观点观察“人”,分歧就更为尖锐。

6、如果你独处时感到寂寞,这说明你没有和你自己成为好朋友。

7、世界很荒诞,痛苦难以避免

8、我怀着柔情爱您,宝贝。昨天您说:“您正眼瞧我了,正眼瞧我了!”您的样子太可爱了。一想起来,我的心就柔情万种。再见,小好人儿。

9、萨特的上述哲学论证,一开始可能会使读者感到生疏难懂,尤其是他的哲学用语,如“虚无”、“自发的意识”、“人的本质”等更易令人感到困惑。那就请暂时存疑,问题将引导您去读这本书,并作出自己的判断。我们认为,这四个方面大致概括了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探讨的本体论和人生观。它们之间的有机结合,使萨特得以首尾一致地完成他的自由哲学体系:从主、客体关系入手,提出人的自由问题,并将解决自由问题作为全书的后归宿。虽然萨特不是论述自由问题的第一位哲学家,然而从哲学宗旨、哲学基本主题、哲学重心和归宿、哲学解决方法来看,他却是对自由问题论述得多的一个哲学家。

10、同人们所熟悉的其他一些哲学著作相比,《存在与虚无》确实堪称“酸果”——一本内容艰深、文风怪诞、语言晦涩的书。书中多处令人费解的阐述,不仅增加了阅读时的难度,而且使不少人难以成读,望而生畏。但另一方面,正如一位美国哲学家所说,以《存在与虚无》为代表的萨特哲学体系,“无论就其范围和独创性,结构上的大胆和逻辑上的缜密,论辩的力量和对于人类的关心程度,还是就其整个思想视野的广博等,都足以与柏拉图和笛卡尔,斯宾诺莎和康德,黑格尔和罗素的体系相媲美。……是哲学上的高层次。”如何理解《存在与虚无》中这一特有的现象呢?

11、这样的题目,我们看得瞠目结舌,然而比起萨特那个时代,却又已经不晓得简单多少倍了。在法国,答不出这样的问题,是挤不进菁英行列的。

12、奇特得让我们不能放过,不能不追究的是,《异乡人》和《存在与虚无》两本书中都找不到一点战争的影子。没有战争的描述,也没有关于战争的讨论。这不能解释为萨特、加缪不在意战争、不思考战争,恰巧相反,他们的存在主义根本就是以战争世代的遭遇为其庞大且普遍困扰、痛苦背景的。

13、所有的人把时间花在了互相解释以及庆祝他们意见相同上。我的天,他们是有多看重”所有的人意见相同“这件事。

14、他后来还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剧本,写了众多的评论,就不多说了萨特是个值得钦佩的传奇式人物。

15、劳您驾,把我的内衣(衣柜下方抽屉里)交给洗衣女工,上午就洗好吗?我把钥匙留在门上。

16、Whenwespeakofforlornness,atermHeideggerwasfondof,wemeanonlythatGoddoesnotexistandthatwehavetofacealltheconsequenceofthis.TheexistentialistisstronglyopposedtoacertainkindofsecularethicswhichwouldliketoabolishGodwiththeleastpossibleexpense.

17、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人虽然有选择的自由,但他面对的未来的生活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来,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实的终结就是死亡。死亡作为人生的后归宿,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意义。

18、和萨特名字密切连接在一起的“存在主义”,其起源第一义,实则是法国哲学菁英青年对既有哲学传统的反击。“存在主义”始于尖锐地点出传统哲学严重的问题——努力解释生命,寻索生命背后的抽象原理原则,却对于解决人活着的实质困扰无能为力。

19、Forlornnessandanguishgotogether.

20、《密室》(1944)是阐述存在主义哲理的剧本,剧中塑造了3个死后不改生前本性、在阴间互相追逐的亡魂,说明客观世界(包括他人的存在和自己的旧习)直接制约着人的生存和活动,人死之后还念念不忘他人对自己的议论,因而认为“他人就是地狱”。

五、萨特存在主义哲学观点

1、1945年,萨特创办了《现代》杂志,传播存在主义思想。

2、意识不是其所是。“不是其所是”的结构使得一切趋向本质存在或是“是其所是”的原本结构称为不可能,而这个不可能性并不是隐瞒着的意识,相反,它正是意识的本质”。举例:“假如我使自己沮丧,那是因为我不是沮丧”。因此,意识乃是不断地逃离它自己。在内省中我试图决定我是什么,我决心不加犹豫地做我真正的自己—即使这件行为意含着到后我要使自己去寻求各种途径来改变自己”这种“持续的诚实”的努力之本质乃是不断将自己脱离自己。人性的实况结构即是,是其所不是并且不是其所是。

3、我是萨特吧的吧主,写论文时如果还有疑问欢迎找我探讨,祝你写出一篇好文章

4、人是注定要受自由之苦的。——萨特

5、萨特认为主观性占据了社会意识形态的绝大多数,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永远都是不可避免的,认为残酷的战争、丑恶的罪行这些种种都是造成人类冲突的因素,而这些都是荒谬的,人生活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是极其痛苦的,如此的世界反映出来的现象和表象只能给人们带来痛苦和悲伤、失望与苦闷,而人生注定是一场苦痛交加的旅行。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是如此。

6、《存在与虚无》全书的目的在于探索“人的存在”问题,而人的自由问题则是贯穿全书的中心议题。抓住了这一思想线索,就能提纲挈领,把握全书的精神实质和理论内容。

7、存在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做真实的存在,并作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存在主义自称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存在主义超出了单纯的哲学范围,波及西方社会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影响尤为突出。

8、萨特认为,存在就是自在,任何存在都是自在的存在,说的浅白些,就是这个东西一直在那,包括人一出生,他的很多属性已经在那了。而自在的存在具有致密性和无限性,萨特将这种致密性和无限性解释为“充实”,在这种存在之中没有任何空隙,不可能有作为任何形式的虚无能够进入到这种致密的充实的存在中去。物质在被无限的压制下得以存在,这种无限的压制就是一种致密性,物质是通过它自身的实在在世界范围之内成为其自身的,这就是一种自在,这种自在被萨特称为“充实”,而且几乎没有任何一种内容能够与这种自在的内容相提并论。

9、其次,他论证了“人是自由的”是因为意识是自发的。萨特的“意识”,是指一种脱离了经验思维内容的、非个人的(impersonality)“意识”,即“反思前的我思”。这种意识,空无内容,思无根据,无始无终,先天如此。是一股自然而然,自发的流,它理所当然是自由的。

10、《不列颠百科全书》在“萨特”条目下的第一句话是:“法国哲学家、剧作家、小说家,当代文化生活中的国际知名人物,法国存在主义的首倡者。”

11、萨特重新回到笛卡尔“我思”的分叉路口进行审视。此前的哲学包括康德哲学,都是理念先于创作,本质先于存在。认为“人性”的概念普遍适用于任何人,人具有相同的基本性质,人的本质先于我们在经验中所遭逢到的历史存在。而作为无神论存在主义者,萨特在笛卡尔“我思”的路口选择了另一条道路,拒绝上帝造物。他的出发点便是:存在先于本质,主体必须作为一切的起点。

12、阅读、理解萨特的作品,把一件事放在心上,应该会有帮助。

13、在另一方面,我们被指责为偏重了人类处境中黯淡的一面,只看到下贱、卑鄙和低劣,而忽略了人性光明面中某些仁慈而美好的事物。例如根据天主教的批评者默契尔小姐所说,我们忘记了婴儿是怎样微笑的。从这两方面,我们又被指责为无见于人类的和谐一致,而认为人是处于孤立之中。共产主义者说我们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学说纯粹建筑在主观性上——建筑在笛卡尔所谓“我思”这个观念之上:这是孤立的人面对他们的时刻,这是一个无法和其他存在于自我之外的人取得协和一致的地位。自我不能透过思维而与他们相通。

14、1905年6月21日-1980年4月15日

15、(法)让·保罗·萨特著

16、存在主义者坦然说人是痛苦的。他的意思是这样——当一个人对一件事情承担责任时,他完全意识到不但为自己的将来作了抉择,而且通过这一行动同时成了为全人类作出抉择的立法者——在这样一个时刻,人是无法摆脱那种整个的和重大的责任感的。诚然,有许多人并不表现有这种内疚。但是我们肯定他们只是掩盖或者逃避这种痛苦。

17、作品被列入西方正典,法国思想家埃德蒙·雅贝斯著作“埃德蒙·雅贝斯文集”之一《相似之书》中文版面世。共分为三卷,分别是“相似之书”“暗示·荒漠”和“不可磨灭·不能察觉”。书中充满了雅贝斯式的哲学思索,从语言到文学,从宗教到传统,焦虑与困扰在作者灵魂的拷问中不断明晰、坚定。纯粹译丛之“埃蒙德·雅贝斯作品系列”重要作品之一。

18、首先,我们所谓的焦虑是什么意思呢?存在主义者坦白地说人是处于焦虑之中,他的解释是这样的:当一个人有所行动时,他充分地自觉他不只是选择他所意愿的,同时也是一个为全人类裁决的立法者——在这时刻,一个人就不能从一种整体与沉重的责任感中逃避开来。有许多人确实是没有这种焦虑。但是我们可以断言他们仅仅是在掩饰他们的苦闷或由其中逃避开来。必然地,有许多人会以为他们所做的事情,除了他们自己之外,和别人无关。如果你问他们,“假使每个人都这么做又曾如何呢?”他们会耸耸肩膀回答说:“不会每个人都这么做。”但是事实上,每一个人都应该问他自己假如每一个都像他一样的做时,会如何呢?一个人除了自欺之外,不可能由这种烦恼的思想中逃避开去。

19、萨特所说的自由,就是人的存在本身,“人即自由”;只有在自由选择的行动中,人才能变成自己所要成为的,才能够显示出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本质。人的全部价值就在于他是自由的。

20、但无论如何,还是需要一个基准。“在获得任何真理之前,必须有一个的真理,同时又得有一个简单易行并为每一个人可能获致的真理。这个真理乃包含于人们对于自我的当下的自觉中。”由此我们在思维中不仅发现了自己,也发现了别人。“我无法获得任何关于我的事实,除非通过了别人的媒介”。“因此我们可以立即发现我们乃是处于一个“相互主观”的世界中”。可以说萨特选择了与笛卡尔相反的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