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是什么
1、主奴关系在自我意识中的解体,使得主人和奴隶在思想的王国中寻求自由,当同一个思想主体内部发生分裂就产生了苦恼意识。苦恼意识就是宗教意识。黑格尔用彼岸世界的个体与彼岸世界的本质之间的矛盾说明犹太教、早起基督教和中世纪的自我意识。在矛盾的第一阶段,人们为了彼岸世界而牺牲现世的自由和利益,但是永远也不能达到彼岸世界。在第二阶段,普遍的本质在耶稣基督身上变成个别的形态,于是出现了基督三位一体上帝,但耶稣升天后,上帝个别、不变的形态在现实中消失了。在矛盾的第三阶段,宗教意识由对彼岸的内在体验发展到对彼岸世界恩赐的享受,后过渡到对恩赐的感恩。
2、黑格尔清楚的看到了被打破有机统一的反思统一所蕴含的矛盾:“人既要做宇宙精神的手段,又要保留他的自主性”(《黑格尔》第72页),并且明白要解决这个矛盾只能为理性开辟地盘,于是同浪漫派离开理性,而走向幻想、杜撰和艺术不同,黑格尔对于理念的统对于“合题”的构造,一开始就奠基在了理性之上,黑格尔所终构造的合题,是一个由理性统摄的合题,是依赖于黑格尔产生有限性而循环到自身的无限性的观念而产生的合题。
3、《哲学史讲演录.第三卷》[徳]黑格尔著贺麟译商务印书馆
4、这是黑格尔精神哲学高的“理想”,高顶峰。如果我们仅仅从这高处去理解黑格尔的精神哲学,那么显然并不能够领略它的魅力。黑格尔精神哲学独特的魅力,在于它对各种精神现象、尤其是低等的、病态的、无意识的、非科学的精神活动的深刻把握力和理解力,在这方面,恐怕至今无人能与之比肩。在《精神哲学》中占了二分之一篇幅的“人类学”部分,探究的就是“精神”的“灵魂”阶段,从“自然灵魂”、“感觉灵魂”到“现实灵魂”,后才过渡到“精神现象学”的“意识”阶段。
5、黑格尔是从学习哲学与神学开始步入学术世界的,不过,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也一直是西方文化的核心。黑格尔整个哲学思想的孕育、发生和发展,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当然契机是现代性。与其生活和工作的地点相关,黑格尔一生的哲学思想经历了如下8个时期:图宾根时期(1788-1793)、伯尔尼时期(1793-1796)、法兰克福时期(1797-1800)、耶拿时期(1801-1807)、班堡时期(1807-1808)、纽伦堡时期(1808-1816)、海德堡时期(1816-1818)和柏林时期(1818-1831),每个时期各具特色。
6、黑格尔的核心思想是:万事万物,包括思想、宗教、艺术、科学、经济、制度、社会,都始终处在变化之中。事物变化的基本原因在于任何情形内都包含着矛盾因素.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是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美学家、辩证法者,出生于德国斯图加特市。
7、“精神哲学”是黑格尔开辟的一个哲学领域。在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研究了“灵魂”,但没有提出过“精神”概念,罗马时代提出了“自然法”思想,也不知道“精神”为何物。“精神”(Geist)作为一个“术语”,早出现在基督教中,但不是独立出现的,而是和“神”的“位格”连在一起,作为“圣灵”(GeistGottes)而存在。
8、这样的一段话里我可以发现这样的两个问题,一个是“生命之流和主客体分离的统一”另一个问题是一代人的渴望,渴望即是这种统一的渴望,而渴望之下蕴涵着两个渴望“表现主义的渴望”亦即“单纯的生命之流”和“主体和客体分离的统一”的渴望亦即激进自主性的统一。
9、谢林对于自然哲学的理解是将自然的无意识的主体性纳入到充分的主体性中来,是让有意识的主体性扩张融入到自然之中,而这要从艺术中获得,艺术是意识和无意识的合一点,是自由和自然的合一点,自然和意识都被奠基在了主体性之上,这就是浪漫派诗意见解的哲学表达,施莱格尔和诺瓦利斯都曾认为自然是被遮蔽的精神。
10、(1)雅克·懂特《黑格尔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53页。
11、现象是扬弃了内在的本质,把本质表现于外,而本质在现象之中。现象与本质的统一就是现实。现实因为具备了存在的必然性,因此也叫,是缺乏能动性的实体。他还在现实本身中讨论可能性、偶然性和必然性,在的关系中讨论了实体与偶然性、因果关系和相互作用。他认为,本质论的范畴属于必然性的王国,在后一个范畴的相互作用中,一方既是作用又是反作用,既是对方又是自身。
12、(5)海德格尔《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赵卫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4页。
13、而崇高的精神、崇的理想,不是外在于事物的东西,而是和事物的“理念”相联系的。亚里士多德曾把“理念”作为事物的“目的因”,就是说,理想、目的是自身理念的实现。只有和自身的“理念”同一的“理想”,才“自身的”理想,才是自身的“观念性”。在此意义上,人的理想就是要成为真正的人,实现人之为人的本性,就是人的“精神”。这种意义上的“精神”就是“内在的超越”,是一步步将自身从“自然”存在者向“精神”的提升,以及“精神”向“自然”的回复,因而是“自我实现”,是不依赖于外物,从而是“自由”。
14、对于黑格尔而言,表现主义绝不仅仅是人的反映自然,而是宇宙精神借以完成自我表现的手段。泰勒指出,黑格尔的上帝并不是传统有神论的上帝,而只是一个精神,精神只能通过人而活着,但是人只有在把他看成是一个较大的精神的手段的时候,人才能成为他自己。
15、一场不应错过的纪念
16、当然二者之间的冲突也同样深刻,康德的激进自由只能以同自然的决裂为代价才成为可能,而其发生于自身内部的感性和理性的分离,其激烈的程度甚至超过了唯物论者,功利主义者和启蒙运动者曾经梦想的程度,这与表现主义统和谐的渴望是截然对立的。
17、布雷特自由、权利与自然(杨天江译)
18、黑格尔的核心思想是:万事万物,包括思想、宗教、艺术、科学、经济、制度、社会,都始终处在变化之中。事物变化的基本原因在于任何情形内都包含着矛盾因素。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19、一个人只能用简单语表达这时等关于感性对象在某时某处的存在——感性确定性。感性确定性因人、因时、因地而变,我和这个这时这里本身是空洞、抽象的共相。凡能够用概念表达都不是感性的意谓,于是扬弃感性确定性,在知觉中寻求事物的真理。
20、黑格尔把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精神本身。
二、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是什么
1、在伯尔尼时期,还有一部论文残篇必须交代,这就是《德国唯心主义早的系统纲领》(1917年才经罗森茨威格整理出版),这篇论文是早的一篇关于“德国唯心主义的体系纲领”,提出从神话建立审美的宗教,实现德国哲学的革命。但这篇论文究竟是黑格尔写的还是谢林写的,甚或是荷尔德林写的?一直到现在学术界争论不休。谢林研究者认为美学、神话是谢林思想重要的特征,普遍认同是谢林的论文;黑格尔研究者把它归属于黑格尔,荷尔德林研究者把它归属于荷尔德林,可见确实是一篇相当重要的早期文献。
2、《雅典娜神殿断片集》[徳]施莱格尔三联书店
3、关键问题并不是布兰顿或皮平甚至平卡德(TerryPinkard)这些当代研究黑格尔的学者是怎样背离或选择性地利用了黑格尔,而是这种研究现状与研究路径反映出当代英美分析传统与大陆传统之间融合的一种新的出路,而这种出路的很大一部分资源由黑格尔提供。虽然麦克道威尔曾直白地说过,“对分析阵营的哲学家而言,从黑格尔的观念那里获得对其自身思想的滋养是不太寻常的”,但当代分析哲学中正在发生的研究现状无疑显示出对黑格尔思想的再释与激活。
4、黑格尔把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精神本身。他认为:“观念”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世界的运动变化乃是“观念”自我发展的结果,认为他自己的哲学就是“观念”的高表现。他认为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是一个过程,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而其内部矛盾乃是发展的源泉。
5、其实黑格尔的每一个概念都是动态的,运动的,变化发展的概念,而且只是在概念自身内部进行。
6、在布兰顿看来,康德的规范转向是他在思想史上的革命性贡献,但是真正阐明了规范来源的却是黑格尔。缺乏历史感成为康德的“硬伤”,而黑格尔正是以其社会历史性阐明了规范来源问题。在《先哲旧闻》中,布兰顿将黑格尔提供的洞见简明地描述为“对黑格尔而言,所有的先验设定都是社会的规定物”。这个观点成为罗蒂所称的分析哲学的黑格尔阶段的关键论述。布兰顿进一步主张,黑格尔将规范性的基础放置在社会性的承认实践当中,所有概念承诺作为社会性成果都是立于相互承认的基础上,通过承认概念在语言和精神概念之间就建立起了特定联系。概念、规范和相互承认之间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从而形成了布兰顿的规范语用学理论,建立起对规范来源的系统性说明。
7、精神现象学:说明精神是如何在人的意识中显现的
8、但在《逻辑学》,黑格尔不认为这个客体为客体,因为黑格尔认为,客体的对立面是“主体”。而作为逻辑理念的应该是“”——那个完全的、自足的,不需要主体存在就存在的那个东西——作为的东西。所以,黑格尔认为,逻辑的对象,作为前提的是“”——那个作为无限的东西——自己限制自己的东西。而这个作为的东西,作为思维对立的东西,它就是一个“尚未被规定的东西”,这样的一种状态就是一种“无规定性”的“”,而这样的一种“无规定性”,它同思维对立,这样的一种对立就是作为“直接性”。这样的一种“直接性”,就是作为思维的对象。或者说,对《逻辑学》的开端而言,作为“”,它呈现给思维的就是这个“无规定的”“直接性”。
9、希尔激情社会:亚当·弗格森的社会、政治和道德思想(张江伟译)
10、本质初只在内部反映自身,分为同差异、矛盾三个环节。同一不是抽象的、形式的同而是包含着差异的具体的同一。外在的、杂多的差异与内在的同一相互反思,不仅同中有异,而且异种有同。而本质的差异就是对立,在对立中,双方相互对立、否定和排斥‘(同时又相互依存、互相包含,这种关系就是矛盾,它是双方的扬弃。扬弃有舍弃和保存的双重意义。矛盾的双方被扬弃的结果产生根据,根据既包含同一又包含差别在自身内作为扬弃了的东西,并把它们降低为单纯观念性的环节。矛盾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事物只因为自身有矛盾,它才会运动,才具有动力和活动。
11、古希腊城邦似乎提供了现代人已经令人惋惜地失去的榜样……公民不仅拥有高程度的孟德斯鸠意义上的美德(vertu),他们时刻准备着为了他们的城邦奉献出他们的一切;而且他们还精于安排他们的生活,并且在生活中找到表现自己的机会/同一于城市。在城市中得到表现的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因此古代城邦把充分的自由和深刻的公共生活统一了起来,它因此成为了表现主义者的理想
12、黑格尔说这个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独自存在的精神就是上帝,其实黑格尔本人不信基督教,为什么黑格尔将这么重要的精神说成是上帝呢?其实,“上帝”一词在哲学家们那边不是并非基督教中的“上帝”,可能是哲学家们都想让自己创设的这种“范畴”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吧。另外,在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个“上帝”可以保护哲学家们免受迫害。
13、可能马上有人会反驳说,这是以偏概全。把“精神哲学”作为黑格尔体系的标志,那么,将如何看待它与黑格尔其他著作之间的关系呢?
14、***:新时代的领路人
15、这激动的泪同时也是悲怆的泪,纯粹的学者毕其一生之力,可能就是为一本书、一句话、甚至一个词语呕心沥血,哪怕经历了曲折复杂的“主奴斗争”,真学问却往往难以被俗世“承认”;这激动的泪或许也是希望的泪,毕竟黑格尔在理念上阐明的“精神本身”在经历了不屈不挠的“沉浮”、“压抑”、“疯癫”、“抗争”之后,将会超越主观的“狭隘”、“偏见”、“任性”而得到“客观的”“意识”、“认同”,开辟出“法”、“道德”和“伦理”的世界,向着“世界历史进程”迈进,会给予学者们某些内心的安慰。
16、教化王国指基督教世俗化的过程,从早期宗教和道德团体异化为支配权利和财富的统治者。善恶观念随着权力和财产的异化而变化。异化到了极端,分裂的语言解构了高贵和卑贱之分。教化阶段的信仰是指德国新教,纯粹识见指信教改革产生的理性主义精神。在普遍意志的名义下,自由和恐怖所能做的事业和行动就是死亡,而且是没有任何内容、没有任何实质的死亡。这种毁灭性的普遍意志转化为它的反面,变成道德的纯粹意志,启蒙时代于是发展到道德阶段。
17、Miss徐应该会一直记得上课时坐在角落里看《小逻辑》的秦大神。
18、精神的辩证运动构成了本体论,这是黑格尔的《逻辑学》研究的内容。精神的辩证运动在意识内的显现是他的《精神现象学》内容。精神在自然界的异化是他的《自然哲学》的内容。从原则上说,辩证法的某一范畴或环节与自然、社会和个人意识的一个阶段相对应,没有辩证联系的历史和没有历史发展的逻辑范畴都是意识所不可理解的,不能成为知识的对象和内容。辩证法范畴螺旋式上升与历史曲折前进和人的认识逐步深化的方向是一致的,无论是范畴,还是历史阶段和认识形式,后来的总比以前的更加丰富和真实。
19、要完成这一使命,不是要对过去的一切采取全然批判和拒绝的态度,在一个所谓的全新基地上重起炉灶,而是要对人类的精神现象加以理性的理解和把握,使每一种精神现象达到自我意识,明白自己的意义及其限度,可能的方向和可能的弊端,在精神自身的“经历”中,把握到那个朝向崇高、的精神迈进的坚定不移的必然道路。这就是黑格尔整个哲学、特别是《精神哲学》所做的工作。
20、比如说“爸爸”或者“妈妈”这个概念,它进入我们的映像里的第一个阶段一般是正能量的,亲切,,保护,依靠等等!但是随着我们的成长,“爸爸”或者“妈妈”这个概念在我们的映像中进入了第一次的否定阶段,约束,严厉,责备,暴力等等,负能量的东西越来越多,带来了和前一阶段对立的感觉。“爸爸”和“妈妈”已经不是前面的“爸爸”,“妈妈”了!好爸爸好妈妈随着不停的量变,发生了后的质变,成了坏爸爸,坏妈妈!
三、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是什么意思
1、一晃二十年的光阴过去了,我等当年的研究生现在已成为大学教授,张先生、杨先生却早已成为白发苍苍的老人。以八十岁高龄,长期患有腰肌劳损等病,又不会电脑打字的杨先生硬是一笔一划地译出了黑格尔的这本《精神哲学》,实在让学生感动不已!当打开人民出版社张伟珍女士寄来的这本书时,读到的却是如此深沉而又不失晓畅的文笔,真让我激动得热泪盈眶。
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矛盾运动过程具有的特点,矛盾运动是生命力的表现,其特点是自我否定、向对立面转化。因此否定之否定规律构成了辩证运动的实质,就像老子说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一样,任何事物,永远有向对立面运动变化的趋势和内在动力。
3、黑格尔尖锐地批判了“批判哲学把这种对于永恒的、神圣的东西的无知当作良知”,把精神“停留在宗教里”,结果“世界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忙碌于现实,被拉向外部”,对日常生活的琐碎兴趣取代了精神的崇高教养,庸俗浅薄、轻浮任性的外在追求使得精神无法返回自身,在其固有的家园怡然自得。
4、 首先,黑格尔把自然界、社会和思维都看成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批判了形而上学的孤立、静止的看问题的观点。这种看法出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是十分可贵的,也是很有价值的。
5、在杨一之老先生翻译的《逻辑学》中,自在存在等中的存在,是用“有”来标识的,而存在是指具有本质的有。所以下面的讨论,是在《逻辑学》意义中的“有”这样意义上进行讨论。也就是说,我们转换到黑格尔的《逻辑学》的自在之有、自为之有、自在自为和为他之有等规定中去讨论。
6、 黑格尔以辩证法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提出唯心主义概念,即是包含在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之上的精神。他认为整个世界的进程是精神的自我发展。这种自我发展经过三个阶段:
7、图宾根时期(1788-1793)是学徒时期,也是其哲学和神学思想孕育时期。每一个取得助学金而进入图宾根神学院的学生,学制5年,2年哲学,3年神学。这所公爵们建立的神学院,目标当然是培养为正统宗教和公爵服务的神职人员,宗教、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狭隘目标明确,因此学院实行的是严格的管理,各种清规戒律限制着理性精神的公开运用。但这毕竟是一个启蒙时代,尤其是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个体自由、反对专制、发展科学、遵从理性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
8、余下的就是《逻辑学》和《自然哲学》与《精神哲学》的关系。作为《哲学全书》的三个独立的部分,它们不是包容的关系,这是肯定的。但是,根据黑格尔辩证法“三段论”之间的内在关系,“逻辑学”是研究“纯概念”即“纯理念”)的“科学”,是人人“熟知”、但又不知的一些概念,像“存在”、“质”、“量”、“度”等等,只要我们说话,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就会遇到这些概念,所以“熟知”;但它们又是普遍的、抽象的、无定性的概念,所以我们实际上知之少。
9、所以,精神虽然以自然为前提,却又是自的真理,“关于精神的知识是具体的,因而是高的和困难的”(黑格尔)。精神哲学和逻辑学的关系,不是两种外在之物的关系,而是同一个人的童年和晚年的关系。精神哲学如同一个饱沧桑的哲学老人,而逻辑学如同一个单纯幼稚的少年,两者说的是同一个概念,但内涵的丰富性全然两样。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精神哲学”就是有丰富内涵的、“具体概念”的“逻辑学”。所以,说精神哲学是黑格尔整个哲学的标志,就是合理的了。不理解他的精神哲学,就不可能理解他的整个哲学。
10、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指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合理内核指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基本内核指的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把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统一起来成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
11、莱布尼兹的单子观念是自我展示的主体观念的胚胎。但是对赫德尔和赫德尔之后重要的哲学家是斯宾诺莎,尽管斯宾诺莎看起来远离表现主义的主体性观念,然而整个启蒙运动把斯宾诺莎推向了普遍生命力的某种的泛神论,有限的主体迎合了普遍生命力的一种泛神论。终在斯宾诺莎和莱布尼兹的哲学支持之下,
12、新征程:明确新目标谱写新篇章(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
13、沃尔德伦立法的尊严(徐向东译)
14、围绕这个基本命题,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黑格尔在论述每一个概念、事物和整个体系的发展中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这种辩证法的原则,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惊人的大胆思考之一。
15、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16、再说一个本质区别,王阳明在中国历史上属于子学中的儒家,其思想,乃子学(个人学说非经部经典)中之一。而黑格尔在德国属于德国古典哲学范畴,其哲学还是当时官方哲学。如果按照思想排列对应对位来看。中国历史上的经部作品的地位与西方哲学的地位相当,当然我这里指它们之间的地位相当。两者在思想的形态上,内容方向上毕竟是不同的。黑格尔的核心思想是:万事万物,包括思想、宗教、艺术、科学、经济、制度、社会,都始终处在变化之中。事物变化的基本原因在于任何情形内都包含着矛盾因素.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整体,也就是上帝,但这个上帝不是基督教所说的上帝,而是“精神”或“理念”。
17、在古希腊的辩证法那里——辩证法那个词本来就是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他们提出来的——他们在论辩的过程中就采用了“逻各斯”,“逻各斯”的意思就是谈话,互相交谈。那么互相交谈把它记录下来,对语言采取了一种严格的甚至是崇拜的态度。
18、这种批判仅仅作为对康德的批判,是不成立的,而作为对当时的精神状况的批判,则不仅适合当时的德国,对后世也有启迪意义。黑格尔相信,这个时代应该结束了,保护、培育、留心人类精神的神圣伟大、崇高和光明的自我意识不被湮灭与沦落的使命,已经托付给了德国哲学。
19、辩证法作为的、真正的科学方法不是外在形式,而是事物固有的矛盾。矛盾是推动整个世界的原则。黑格尔辩证逻辑的三段形式为正题、反题、合题。反题是对正题的否定,合题是对反题的否定,而当合题表现为正题时,又被更高级的反题否定,如此螺旋式上升,直到达到目标。否定的原则是辩证法的轴心,正反合的三段式不过是否定原则的表面形式罢了。否定的东西构成了真正辩证法的东西,但辩证法的否定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获得具体规定性的扬弃。扬弃否定前一阶段的消极因素同时保留其积极因素,因而是推动事物向新的、更高的阶段发展的转折点。辩证法从对立面的统一中去把握对立面,这个方法本身就是对象的内在原则和灵魂。
20、统一的理念的开端就是康德的第三批判,康德在《判断力批判》里表达了对于哈曼的回忆“一种说法(……)按照这种说法,大自然通过他的美的形式形象向我们诉说”,这被看作是统一的开端。真正担负起这个使命的则是18世纪90年代的一代人,两个端点被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了统早期浪漫派的代表施莱格尔找的合题是“歌德和费希特的统一”,“前者代表美和和谐的高境界,后者的哲学是对自由和自我崇高的表达”,施莱尔马赫和谢林要求的则是康德和斯宾诺莎的统主体与大全(Theall)的统一。
四、黑格尔哲学内容及意义
1、理查德·罗蒂在为塞拉斯的《经验主义与心灵哲学》作的引言中,将匹兹堡的思想家们描述为完成着某种哲学规划的探寻者,这种哲学规划的总体路线图是:(塞拉斯)将分析哲学引出它的休谟阶段,引入它的康德阶段→(布兰顿)将分析哲学引出它的康德阶段,引入它的黑格尔阶段。
2、“否定的辩证法”、“反思的思想”构成黑格尔辩证法的内部结构。他的辩证法受到古希腊辩证法的影响很深。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柏拉图的辩证法、古代智者学派的辩证法,他们都对黑格尔有深的影响。
3、卡莱欧柯勒律治与现代理念(吴安新、杨颖译)
4、黑格尔的"存在都是合理的"这句话真正意思应该是"对于存在者来说,存在都是合理的"。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经常和学生讲,"任何存在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我是教高等数学的)。意思是要学生尊重所有存在的生命,珍惜身边一草一木。
5、当然两种观点之间存在着深刻的亲和力,正如泰勒所言“表现主义理论把我们引向了自由状态下的人的圆满,这种自由正是自我决定的自由,而不单单是独立于外在的影响。但是,高级,纯粹,无条件的关于自我决定的自由的见解是康德的见解。”费希特明确的表达了这种指导思想:
6、朱炳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在逻辑
7、(新朋友)点标题下“精英的文史哲”订阅!
8、在泰勒看来,对康德的后继者来说,问题变得敏感,“因为他们既被康德的激进自由深深地吸引,又被人的表现主义深深吸引”
9、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
10、黑格尔有生之年一共出版了五本著作:《论费希特和谢林哲学体系之间的差异》(简称《差异》)、《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科学百科全书》(简称《哲学全书》,包括《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部分)、《法哲学原理》。表面看来,《精神哲学》只不过是《哲学科学百科全书》中的一个部分,但究其实质,却应是黑格尔被载入史册的“符号”。
11、从自然灵魂“质”的方面,不仅探究了不同民族和人种的精神区别,而且从个体灵魂在天性、气质和性格上的发展,得出“灵魂改造”的教育思想。实际上,当一个人失去了对“灵魂”这些“低等”精神活动感知力的时候,又如何能够成为一个具有丰富精神能力的人呢?如何能够感受得到艺术的美、宗教的善和哲学的真呢?人文主义教育的一个传统就是要造就具有丰富感性能力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发展,才能有高尚的精神。
12、这样两种渴望在赫德尔和康德那里被推向了各自的极端,另一个层面的渴望出现了,一个属于费希特,谢林的渴望,属于早期浪漫派施莱格尔,荷尔德林,诺瓦利斯的渴望。当然也是属于黑格尔的渴望,这个渴望是一个“合题”,赫德尔和康德的“合题”。
13、和霍尔盖特一样,拜塞尔突出了自由概念在黑格尔政治哲学中的核心地位。但是他并不是借此向自由主义投降,而是——尤其是通过比较康德和黑格尔的自由概念——要说明黑格尔自由概念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其核心要点有四:黑格尔的自由是质料性的和具体的,它首先关涉特定共同体的伦理(ethos)和生活方式,而非形式的和抽象的自我;自由的主体是精神,是主体间的自我,而非独立的自我;自我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而非纯粹的理性,也包括人的欲望与情感;和康德所设想的自我的独立性是一种幻相,自由的自我必须依照自己的本性和作为整体的宇宙的必然性而行动。
14、表现主义的渴望在赫德尔这里得到了激烈的表达。
15、在说清楚了两个“渴望”-表现主义的渴望和启蒙激进自由的渴望之后,我们应该说一下那个“统一的渴望”,“蕴含了上面两个渴望的渴望”,那个在文章的开头里“被某些人所分享的渴望”。
16、利文斯顿休谟的日常生活哲学(李伟斌译)
17、关于理性在“合题”中的地位,对于浪漫派而言是被排斥的,因为对于谢林而言,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只能在艺术中发现,被返现的一定是充分直观的产物,是艺术创造力的见解,而不是被理性所充分理解的事物。但是正如上文所言,这种纯粹直观中的自身与自然的统一定会导致自身失落于强大的生命之流中。
18、他的这一哲学思想就是指如何宽厚待人,如何培养人的自信心和如何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这种沟通是人际沟通,它存在于一般的人际关系中,如朋友关系、亲缘关系、分工合作关系,或竞争、压制、相互支持关系等。
19、精神原理的活动就是一个有限主体性和宇宙精神活主体统一的过程,这就是一种费希特和斯宾诺莎的综合,因为康德哲学对于主体的有限性的规定在费希特那里被推向了,而宇宙精神的原理对于自然的奠基活动则可以从斯宾诺莎那里的哲学找到。
20、黑格尔对的神化是有前提的。他承认现代与市民社会相分离,存在的前提是:通过君主的经验单一性表现出来,而市民社会通过人民的经验普遍性表现出来。二律背反在现实中造成了专制君主与人民的对立,需要君主立宪制把这两个极端联系起来。他把三权分立制度改造为君主的决断性权、政府的行政权和等级会议组成的立法权的统一。君主权是君主立宪制的顶峰和起点,政府和等级会议是君主权的两部分。革命或专制的极端主张都仅仅从情绪和主观想法出发,既不合理,也无现实性。
五、黑格尔哲学思想核心
1、但在黑格尔来,一般人说对它们不知是可以的,但对哲学而言,停留在这种“熟知却不真知”的状态是不允许的,因为哲学就是要把这些普遍的纯概念带入理解,不理解它们,就不理解事物的真正本质,哲学就不成其为哲学。黑格尔认为,纯粹概念就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核心,“自然”和“精神”都只是这一“根本”和“核心”展示出来的“现实性”。在这个意义上,即从纯粹理念上,“逻辑学”是“本质”、是“灵魂”,而“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是“应用逻辑学”。
2、在分享关于统一的渴望的一方面,黑格尔与浪漫派是一致的,与谢林是一致的。而黑格尔思想中“某种确定的严峻性和影响力”是他与浪漫派和谢林的根本分歧,所以在黑格尔的哲学中;核心的观念是“是主体”,而不是像浪漫派和谢林那样神圣化自然和主体,因为在黑格尔看来,这样统一激进自由和自由表现的方法并不连贯。
3、自然界是自我异化的精神。异化不仅指背弃自身,转变为异己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指必然地在与自身不同的领域发展;发展的必然性也是异化的应有之义。自然界是精神必然要经历的领域,不经自然界的发展过程,精神就没有外在的丰富多彩的形态,就不能终成为真正自由的精神。
4、罗蒂的描述实质上反映出当代哲学在厌倦“分析—大陆分裂”传统之余,试图开辟一种新的思考路向。塞拉斯是通过清晰揭示现代哲学的核心问题“所予神话”而开启了复兴黑格尔思想的一条前置线索(他将“所予”与黑格尔式的“直接性”等价,并认为黑格尔是直接性的大敌而引为同路人);布兰顿则是在解决规范来源的问题时进入到黑格尔哲学,并在黑格尔的相互承认概念中找到他的规范语用学的基础,据此激活了英语世界对黑格尔的新研究与新解释。同为匹兹堡学派成员的麦克道威尔则是通过将黑格尔观念论对知识的解释阐释为对康德的彻底化,而试图将黑格尔拉到分析哲学的舞台上。
5、家庭是直接的、自然的伦理。家庭的基础是婚姻,男女两性之爱是精神的统一。家庭作为一个人格,具有占有财产和延续的实在性;家庭作为繁衍和教育子女的社会单元,决定了子女在社会中的独立人格。当家庭培养的独立人格成为公民,伦理进入市民社会。市民社会中的人丧失了家庭之爱,其社会道德是诚信和职业道德。市民社会通过自下而上形成的社会组织而进入。是客观精神的高体现。
6、黑格尔哲学三大理论是对立统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
7、应该承认,哲学思想是指导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的思维基础,而新闻传播思想是在此基础上开始并且掺和着许多现实因素而形成的对新闻传播活动根本、直接的指导思想。
8、对哲学而言的两个基础之间的选择:一个以主体性和自由为基础,另一个以客观性和实体为基础。
9、有疑问的首先是《精神现象学》。这本书的确黑格尔成为哲学家的标志,也是黑格尔影响大的两本著作之一(另一本即《法哲学理》),马克思说,这是黑格尔哲学全部秘密的发源地。从这个说法中,我们可以明确的是,《精神现象学》确实具有程碑式的意义,但无法说明它与《精神哲学》究竟是何种关系。
10、理念阶段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包括生命、认识的理念和理念三个范畴。生命是直接形式的理念,只有把生命纳入辩证法的范畴,才谈得上认识。认识包括理论理念与实践理念,认识的目的是扬弃两者的片面性,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真理。
11、这就是“概念”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12、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象征着了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3、米娜发的猫头鹰在黄昏起飞。
14、黑格尔首先赞成浪漫派对于理性的反驳,但这被黑格尔看作是认识事物的“合理的知性”,这种分化也终会统实际上黑格尔并没有放弃浪漫派关于艺术的合题,“但是艺术被贬为精神通往宗教之途以及通往澄明之顶点的哲学之途中的更高实现的第一阶段”,理性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黑格尔而言,只有理性可以实现人对于精神理解和自我理解的统一。在这个起点上黑格尔开始以“难以置信的毅力和感人至深的彻底性
15、于是,我们发现了这样的事实,绝大多数的浪漫派以正统的有神论而告终,施莱格尔改宗天主教,谢林后来也改宗为正统基督教。浪漫派的“合题”,不管是在施莱格尔的“讽刺”观念,或者是诺瓦利斯的“魔幻唯心主义”中,自由主体的本质正是创造性,无限的创造力,这是来自于费希特的唯心主义的观念,所以在浪漫派那里意义是无限变化的,黑格尔以“恶的无限性”进行谴责,这里“带着相当多的梦游者本能来运动的”(《黑格尔》第71页),黑格尔这样批评他们。
16、在主观性阶段,黑格尔对形式逻辑进行了全盘改造,阐述了辩证逻辑的概念、判断和推论。真实的概念是具体概念,而不是抽象概念。具体概念是一般和个体的统一。概念自身因为是具体的,因而是能动的,概念通过判断和推理把潜在于自身的三个环节——普遍性、特殊性和个别性的区别和统一都实现出来,概念于是从主观性阶段发展到客观性阶段。客观性概念是客体,经历了从机械性到化学性,再到两者统一的目的性的发展,而合目的、活动的客体是理念即真理。
17、黑格尔的核心思想是:万事万物,包括思想、宗教、艺术、科学、经济、制度、社会,都始终处在变化之中。事物变化的基本原因在于任何情形内都包含着矛盾因素.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18、黑格尔要求用公正的态度尊重和忠于原著的材料,每一个时代有其自身的主导原则,不能把后来的原则强加在前人的思想上面。哲学史研究不能没有整体框架理论和哲学家自己的判断。他后还批判过去哲学史著作只钻研文字文法意义。
19、在《逻辑学》中自在之有和自为之有,是一对对立的规定。作为这个二者对立的同一性,就是“实有”。而为他之有,是作为某物的两个环节规定之一。也就是说,某物作为某物,一个环节是为他之有,一个环节是自在之有。所以,问题的要从“实有”的规定讲起。
20、哲学是独立自为的,因而自己创造自己的对象,自己提供自己的对象。而且哲学开端所采取的直接的观点,必须在哲学体系的发挥的过程里,转变成终点,亦成为后的结论。当哲学达到这个终点时,也就是哲学重新达到其起点而回归它自身之时。这样一来,哲学就俨然是一个自己返回自己的圆圈,因而哲学没有与别的科学同样意义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