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经典书【精选100句文案】

励志句子
评论 2022-12-21 12:42:48 浏览

一、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经典书

1、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2、有这样一个故事,老和尚带着小和尚云游,见到一个妇人要过河,河水湍急,妇人过不去,在河边急得团团转,老和尚看见之后,二话不说,就把她背了过去。

3、(解读)人心是天渊。心的本体无所不容,本来就是一个天。只是被私欲蒙蔽,天的本来面貌才失落了。心中的理没有止境。本来就是一个渊。只是被私欲窒塞,渊的本来面貌才失落了。如今,一念不忘致良知,把蒙蔽和窒塞统统荡涤干净,心的本体就能恢复,心就又是天渊了。人的心,性与天原为一体,天所包含的一切也同时是心所包含的一切。天的属性就是人心中的本质的内容。所以,心只有一个,天只有一个,知的本体——天也就只有一个。

4、其次,我们讲到了,王阳明在悟道成功后,开堂讲学传播自己的心学理念,不过这还不足以让他走向世界舞台。真正让“知行合一”的心学威力影响世界的是,王阳明把知行合一运用到平定战乱拯救百姓于水火的大业,他荡平江西匪寇、平定宁王之乱、扫清广西民族战乱,成为神话一般的战神,也成为朝中忌惮的人物。

5、大意: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一举一动都合乎人类本性),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6、《中庸》谓“知耻近乎勇”。所谓知耻,只是耻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耳。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

7、(解读)现在的人即是在吃饭的时候,没有其他事情摆在眼前,他们的心仍然忧虑不止,只因为自己的心忙碌惯了,所以收都收不住。

8、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

9、王阳明也曾经以此典故写过一首诗:“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10、感悟:我们自己以为懂得了一个很好的道理,但却未能付诸行动。王阳明认为,原因只有一个,你只是知道了这个道理,却并未真正用“心”去体悟它。无独有偶,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无人有意做恶,恶只是来自于无知。王阳明这里虽然没说恶,但观点与苏格拉底却是一理。根据这种观点,一个人如果真的知道了什么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会去做。如果他没有付诸行动,原因只有一个:他并未真正认识到善;同样,坏人作恶,原因也是对于善的无知,或者没有真正认识到善。

11、每个人都是圣人,没有谁比谁更坏。

12、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13、大意:唯有天下的至诚,方能确立天下的大本。

14、致良知,就是讲虽然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符合天道至理,但人受了欲望影响,迷糊了本性,使人的内心偏离了天道,人要记住自己给自己的内心纠偏,给自己的良心洗澡,向内求,问自己良心天性是否还在。

15、首先,我们讲到了,王阳明前半生的人生轨迹,一个性格跳脱的年轻人,如何坚定论道决心,悟出知行合一的真妙。从求知到悟道,这个过程坎坷多磨,内心和现实备受冲突。他经历过当众廷仗、下狱待死、流放南蛮等等挫折,终悟出“知行合一”的真谛。

16、名与实相对。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若全是务实的心,就没有一丝求名的心。如果务实的心犹如饥而求食,渴而求饮,还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好名?

17、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

18、心即理,是说,每个人,不论是善人,还是恶人,本性其实是是善良的,内心只有天道至理。

19、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0、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要成就心学工夫,“事上磨”是主要,根本则在“诚意”。

二、王阳明心学经典书籍

1、一个活在当下的人,心里是没有负累的。做事专注而认真,事情过去之后,每次都是新的开始,过去未来都不能打扰他,日子反而过得淡定从容。

2、出自《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用事实记述的叫做史,用道理记述的叫做经。

3、科技前瞻|硅谷科技商业预言家凯文•凯利精彩的演讲:未来12个趋势...

4、“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

5、年轻时候的王阳明志向高远,爱好广泛,是一个天赋卓绝的年轻人,这样一个年轻人却有着一身傲骨,宁可蹲大狱,也要为正义说话。

6、静并非不动,动也并非不静。戒慎恐惧就是念头,为何要区分动和静?

7、通俗而言就是,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道德与智慧的直觉(直观)力,或是直觉(直观)的道德力和智慧力。见父自然知孝是道德,何尝又不是智慧?见强凌弱所以义愤填膺,因为我们判断这是错的,这是智慧,何尝又不是道德?

8、王阳明提出了很多理论,有“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到后还概括出了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但说到底,还是以致良知为核心,不管是知行合一还是格物致知都是致良知的方法,而心外无物则是良知的一种体现。

9、王阳明非但精通儒、释、道三家之学说,而且上马能战,下马能文,曾官至明代南京政府的兵部尚书,是一位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全能大儒。我们分了两期来给大家分享王阳明的30句话,一起领悟心学大境界。

10、2021放假安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1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

11、不去议论别人的是非,在要责备别人的时候,把它当作自己的一大私欲加以克制。

12、地灵则人杰,人之无良,亦足以为山川之羞!

13、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14、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

15、反观自身,自我提升

16、在多年的军事生涯中,王阳明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作为心学大师的角色。只要稍有空闲,他就会和跟随他的弟子讨论心学。他给弟子们上课,要他们静坐去除人欲,同时又让弟子去“事上练”,告诉他们只有经历多了,才能不断反思、修炼,达到山崩不改色、地摇不动心,宁静于内外的境界,才能达到致胜决断、知行合一的境界。

17、王守仁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

18、好了,说到这里这本书的内容就差不多了,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本书所说的要点。

19、与此同时,某些朝中重臣却对王阳明嗤之以鼻,他们陷入一种矛盾的旋涡,一方面,需要王阳明的不世之功去平定战乱,另一方面又忌惮阳明心学思想,担心朱熹理学正统思想会找到侵袭,担心自己会坠入“魔道”,所以一味排挤打压他。

20、王阳明的弟子陆澄有个困惑,当然也是我们的困惑。他问:“静坐用功,觉得此心异常强大,甚至想着如果我们遇到某某事,必能轻松解决。可一遇事就蒙了,真是烦躁。”

三、王阳明心学精髓100句

1、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王阳明心学精粹:原句60句。第一件事应该是读书,做一个圣人。

2、感悟:王阳明曾说“天下一等事乃是做圣贤”,他从12岁那年立下这个志愿,从未改变。在创立心学以后,他对立志也异常重视,他说:“志向不能定立,天下便没有可以做成的事。”在王阳明看来,立志并非是随意地定立志向,而是立下志向后,眼里心里都只有自己的志向,内心永远专注于此,如此立志,方算立志!

3、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

4、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能区分何为善、何为恶这种能力,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而儒学理论的重点之一—格物,在这里就是“为善去恶”。

5、大意:名与实相对,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若全是务实的心,就没有一丝求名之心。如果务实的心犹如饥而求食、渴而求饮,哪来好名的功夫?

6、王阳明出身名门,二十八岁中进士,三十五岁因替忠臣求情而入狱,后被贬谪到贵州龙场。在龙场,他悟出“心即理”,并提出“知行合一”说。后历经诸官之职,先后平定南方匪患、宁王宸濠之乱,立下大功。晚年倡导“致良知”说。王阳明的学说,世称“心学”,五百年来折服了中外名人,包括张居正、曾国藩、梁启超、孙中山、***、蒋介石等。

7、链接:https://pan.baidu.com/s/1e9FzxFyx15TezLMhwPoLSQ提取码:4txr书名: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全三册)

8、原句: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大意:心即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

9、天下之事,有的貌似礼但实质上不是礼;有的貌似非礼但实质上就是礼。

10、原句: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11、我们心里的良知是应对万事万物的法宝,无须去外部寻求任何帮助。

12、关联阅读:稻盛和夫:我今生所有的经验,总结起来,不过这36条!讲透了企业管理和经营的本质,更是管理哲学...

13、天下任何事物本来就没有善恶,它所有善恶全是人强加给它的。

14、真正的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良知!良知告诉你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那就去做,不必顾虑、不必计较。

15、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16、这些对良知的赞美之词大有“良知在手,天下我有”的意味,良知真的无所不能吗?

17、原句: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18、第一部分:王阳明前半生探索心学的坎坷经历,从出生到“龙场悟道”。

19、人世间所有父母希望的其实是儿女平安,锦衣玉食并不重要。那么,将心比心,我们希望的其实也是父母平安,心平安,身平安。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是你的身心要平安,否则,这都是空谈。

20、王阳明的弟子薛侃有一天在花园中除草时,付出了许多汗水,所以哀叹道:“为什么天地之间,善难培养,恶难铲除?!”

四、王阳明的心学全书

1、阳明心学作为中国哲学史、伦理学史上一个重要学派,其心学观念、良知与致良知、知行合一理论是其心学的核心和精华部分。文章通过对王阳明心学的心学观念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核心理论的阐述,追溯阳明心学的学术思想,回归于现代社会的理解与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2、杂草有害,当然要清理掉,但是如果偶尔没有清除干净,也不要放在心上,你越在意心里就会越乱,心中盯着那一块未除的杂草,那心中就杂念丛生了。

3、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大学问》)

4、全文一面哀悼死者,一面借以抒发作者遭贬荒远异乡的凄苦,怜人怜己,吊死伤生,兼而有之。言辞悲伤恳切,深情哀婉,反复曲折。

5、良知人人皆有,圣人只是保全无些障蔽,兢兢业业,亹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学。

6、生死关容易过,可心上的关却难过

7、夫精藏则太和流,神守则天光发,累释则怡愉而静,机忘则心纯而一。四者,道之证也。

8、大意:心的本体,原本不动。心的本体即为性,性即理。性原本不动,理原本不动。集义就是恢复心的本体。

9、然可欲者是我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10、大意:用言论诋毁他人,这种诋毁是肤浅的。若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只是夸夸其谈,虚度光阴,浪费时日,这是在诽谤自己,这样就严重了。

11、这种‘善恶’都是由你的私意产生,所以就是错误的。”

12、勿忘勿助必有事焉。

13、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14、为了大范围地传播他的心学,他开学堂、建书院,同时写下心学《教约》,要弟子们每日清晨聚集后,扪心自问如下问题:爱亲敬长的心是否有松懈?孝顺父母的行为是否在践行?人际交往中是否有不得当之处?每天是否做了亏心事?如果没有,那就继续,如果有,那就马上要改。

15、昨天我把玉穿在衣服里。大家都说很光荣。我可以脱衣服睡觉了。我只是个穷人。我到底加了什么?故荣辱不在人之手,人之失耳。

16、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阳明在鄱阳湖中仿赤壁之战,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

17、心学的起源并不是程朱的理学,而是传统的儒学,继承孟子的性善论,所以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那就不能认识到阳明心学的精髓。那阳明心学的精髓到底是什么?

18、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天下之人犹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犹有丧心者矣,吾安得而非丧心乎?

19、天下以第一为耻,我以动心为耻。

20、原句: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五、王阳明心学精髓句子

1、原句: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2、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3、禅宗说了‘人人都有佛性’后就枯坐,什么都不管了。说了‘佛向心头做’后就真的在心头做,不去实践。而我说了‘在心上用功’后,必须去实践。

4、“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5、徐爱说:“例子很多,比如大家明知对父母应该孝顺,对兄长应该尊敬,但往往不能孝、不能敬,可见知与行分明是两码事。”

6、(解读)同朋友相交,一定要相互谦让,这样就会获得好处,而相互攀比,互争高低则只会受损。

7、善念在心中萌发,觉察到它,就扩充它;恶念在心中萌发,觉察到它,就遏制它。知道、扩充、遏制,就是志向,是上天赋予的聪察明觉的能力!圣人只拥有这一点,而求学的人也只应该存养这一点。

8、为什么说王明阳的名言可以强大内心?也许跟他的经历有关:年少有为、升职贬职、被追杀、平定叛乱,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就有不同的人生感悟和思想感悟,这种感悟自是给人强大的内心。

9、曾经有人向马祖禅师请教如何修行,马祖禅师答:“饥来吃饭,困来眠。”这个人感到不解,其他人也是这样做,他们和你一样用功?

10、王阳明说:“这是只知道静养,不知道做克除私心杂念工夫的缘故。这样来对待事情,心境便会反反复复。人必须在事上磨练自己,这样才能够终处变不惊,遇事泰然处之。”

11、王阳明将朱熹的天理与内心联系在了一起,朱熹认为天理要从书中去寻找,王阳明则认为心外无理,天理就在我们的心中。

12、第二部分:王阳明心学的精髓——十个字

13、原句: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

14、“至圣先师”孔子说的话,如果它不能和我的心相符,那就是错的,就不是真理;而贩夫走卒说的话,如果它能和我的心符合,那就是对的,就是真理。

15、这名弟子马上站起,慌张得很:“不敢。”

16、感悟:一切困苦,皆是磨砺。唯有靠世间种种难处的磨练,心才能得以调整。磨到后,就是境界。天行健,君子大可自强不息,全心入世。

17、正是因为这种心境,王明阳出世入世都是坦然的,他只遵从于自己的内心,受自己良知的指引去行动,不疑虑不后悔。恰恰也正是因为拥有这坦坦荡荡的心,王阳明能够在外物上战无不胜,能够得到不同阶级不同年龄的信众的拥戴,能够将阳明心学发展壮大,成为一代圣贤。

18、真正的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良知!良知告诉你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那就去做,不必顾虑、不必计较。

19、心如明镜,物以类聚。不要刻意追求他们。

20、王阳明广收门徒,宣传他的思想主张,史称“阳明学派”(又称“姚江学派”)。他的著作有《王成文公全书》三十八卷行世,被学术界评价为中国封建中世纪社会后期出现的早的启蒙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