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的诗【精选100句文案】

励志句子
评论 2022-12-22 10:26:02 浏览

一、谭嗣同的诗

1、潭光澄夕照,松翠下庭荫。

2、今世已如斯,受人间百倍牢骚,

3、灯下髑髅谁一剑,尊前尸冢梦三槐。

4、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

5、橹声惊断梦,摇曳起江根。

6、西哲尼采有云:凝望深渊过久,深渊亦回以凝视;缠斗恶龙过久,自身亦化为恶龙。

7、王五出生在河北沧州,家境贫寒,三岁时父亲又因疾去世,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当时的沧州,有名的武师当属双刀李凤岗。为了学习高明的武术,王五多次请求拜师,但都被拒绝。后来长跪不起,终打动了李凤岗,终收王五为徒。

8、诗的后两句,则意为:而我呢,自赴一死,慷慨激扬;仰笑苍天,凛然刑场!而留下的,将是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去留”的“去”字,这里是指一种行为趋向,意为“去留下”,“去留得”,没有很实在的意义。

9、又如用万有引力定律解释天体运动,举世认同,谭嗣同却在一篇名为《以太说》的文章中大胆质疑:

10、显然,这是一首绝命诗,他借用了古典人物案例,笑对着苍天,将自己的肝胆视若同那昆仑山般的气势磅礴。此句颇有点像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味道。

11、我辈虫吟者,小文人语也,即“庶所为诗,茹古涵今,成一家言,而不与虫吟蝉噪等乎”之谓。而商颂系诗经颂先王之祀歌,谭嗣同称“古之乐章,则亦志也”,即诗之高处。

12、这一联要看搭配,“吹笛”“松间”,都显得空灵脱俗。写诗一定要注意意象的搭配,作者睡在松间,听笛而醒。试想,若是作者听到炒菜锅响,而从旅店醒来,就完全失去了韵味了。

13、雪花弥漫,飘落的雪花就像作者的愁绪一样,在世间袒露,所以叫“愁明万象前”。李煜曾有词说“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其实落在李煜身上的不仅仅是落花,而是漫天的愁绪。陈三立此句,和李煜之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14、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叟待杜根。

15、另外,要注意这首诗的前两联,似散文笔法,这比对仗句显得更加自然流畅。

16、谭嗣同的《狱中题壁》,是解开他生死迷题的钥匙:

17、0不要吝啬你的赞美和表达爱意的语言

18、青山终不改,人事费兴亡。

19、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20、友人泛舟衡阳,遇风,舟濒覆。船上儿甫十龄,曳舟入港,风引舟退,连曳儿仆,儿啼号不释缆,卒曳入港,儿两掌骨见焉。

二、

1、漫赢将去楚孤臣,箫声鸣咽;

2、李叔同送别|龚自珍上|龚自珍中|龚自珍下|谭嗣同|王昙|吴保初|许承尧|林志烜|晏殊|段驯(龚自珍的妈妈)|琵琶行与白居易|金礼嬴|朱彝尊上|朱彝尊中

3、有科技史家掩卷感叹:“如假以天年,其成就定不可限量。”

4、(收藏)从0岁到100岁,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居然这么美!

5、有了此图,再也不怕写错繁体字了(实用)!

6、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7、断送古今惟岁月,昏昏腊酒又迎年。

8、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9、②管宁:三国时魏人,以好学著称。榻(ta):狭长而较矮的床。梁父吟:乐府古调曲名。

10、旧作除夕诗甚伙,往往风雪羁旅中,拉杂命笔,数十首不能休,已而碎其稿,与马矢车尘同朽矣。今见饶君作,不觉蓬蓬在腹,忆《除夕商州寄仲兄》:“风樯抗手别家园,家有贤兄感鹡原。兄曰嗟予弟行役,不知今夜宿何村。”风景不殊,幽明顿隔,呜矣陈言,所感深焉,亦不自知粗放

11、哀鸣声何长,飞飞入银塘。

12、骆宾王号称“初唐四杰”之一。他随徐敬业起兵反武则天,其《讨武曌檄》文辞华丽,对仗工整,一句“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气势雄浑,撼人心魄!连武则天听后也赞叹不已:“此人不用,乃宰相之过矣。”这样一位大才子,领唱平凉之歌,真乃平凉之幸!

13、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14、公为天下流血,吾宁为公悲?

15、似曾诗(无端过去生中事)

16、由于这首绝诗后一句提到的“两昆仑”是比拟还是专称,引起了当时和后来研究者的诸多推测和猜疑,它究竟是指谁呢?

17、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18、把每一句“我不会”改成“我可以学”

19、(温馨家园读诗词)之十五

20、(收藏)东推选历代诗1200首集合帖

三、

1、春风不动秋千索,独上红楼第一层。

2、摊书兀兀了无睡④,起听五更孤角沉。

3、在同时期七律里,这种做法算是个颇见构想的尝试。

4、谭氏多能,故而心声出口亦多。诗之于他,到后期渐见开境之力,而少出叫嚣之需,这当也是谭氏诗作到三十岁上又进了一层境界的原因。对于读者和作者而言,只为表达,则必拘于自我,而忽略交互——眼中只有情绪内容,写到后也就难免要双双落入虚不受补的境地里去。

5、香草美人是古代抒情诗的传统,以男女恋情比附君臣际遇。在哀婉动人的辞章中,才子甘心自比卑微的怨妇,而谭嗣同笔下的少女,却自有别样的风骨:

6、“噫!此为谁?锷锷其骨,棱棱其威。李长吉通眉,汝亦通眉。于是生有二十七年矣,幸绯衣使者之不汝追。天使将下,上帝曰咨。其文多恨与制违,然能独往难可非。放之人世称天累,海枯石烂孤鸾飞。”

7、很多人的理解,包括赵金九先生,恰恰是把它当作空间意义上“去”。而我们所流行的各种解释,都是这样思维定势。我想,那时的官话或北方话也应有这种用法吧?“去”字的这种重要语义,《现代汉语词典》、《辞海》都有记载。

8、调角急如语,寒星动有芒。

9、清明又至,追忆之思,自不待言。

10、这个张俭是东汉的名士,他品德高尚,瞧不起人品低劣的乡人朱并,于是朱并忌恨他,并诬告他结党害国,导致他受到朝廷的通缉。所以张俭就四处逃亡,人们都敬佩他的高洁,纷纷“窝藏”他和掩护他,哪怕是受到牵连而遭刑罚也毫无怨言(望门投止典故)。这里面表达谭嗣同以张俭望门投止之事自喻之感。

11、《瓣翁寄我谭生狱中题壁诗云:“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来肝胆两昆仑。”盖止二仆相随也。又云英教士李提摩太,故与生善,屡迎其至英使馆匿避。固不往,坐待引颈,临刑谈笑自若,可谓壮矣。惜乎未见其止也。余闻而悲之。因悼以诗,亦为子弟前车之鉴云》(《刘人熙集》85页)

12、尾联“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龙”,也充满深意。作者站山顶往下看,以往“吴楚东南坼”的八百里洞庭湖,在作者眼中不过是“半勺”残水,怎么能够束缚湖水中的蛟龙呢?在秋寒的清晨,蛟龙也要振翅欲飞,腾空而起了。

13、谭嗣同的坎坷经历,在封建宗法制度下绝不是个例。然而,弱小者被岁月熬炼成年高德劭的尊长之后,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对后辈晚辈威压欺凌;受尽压迫的平民士兵,一日揭竿而起,后仍不免于黄袍加身,将江山视为一人一姓之私有。

14、在与山水的相拥中,山川有情,心无疆界,个体与自然浑融一体:

15、他对自己的生活感情均无把玩的爱好与欲望,他的表达是为了再创建,而不是发泄,而在这创建中,任情如他又不甘心只作个无情的上帝。

16、王和尚说:诗的境界,就是作者的思想、胸怀的和境界。没有胸怀,没有思想,诗很难出彩。胸怀和境界,又来自读书、阅历和思考。

17、但有浮云度,时时一荡胸。

18、湖南时务学堂研究会理事

19、③无端。无故。长夜:冬夜长,比喻黑暗的社会现实。婪尾:后、末尾的意思。阴阳:指一年四季的变化。

20、两般极端间,当然更有颇多的变法。譬如姜夔的词便借用了光学设备:他也有窗户,但他会在窗户之前摆上一瓶花,数枝横斜,随后细目着落其上,背景全部虚焦。故事仍在,情感仍在,但影影绰绰,人能真切看到的,永远是前置的姿态。

四、

1、晚清诗歌,是传统诗词后一个高峰,名家迭出,蔚为大观。距离我们近,却多被忽略,实在可惜。诗海遗珠,暗生光辉,擦去尘土,每首诗都是颗勃勃跳动的心。

2、徐甲傥容心忏悔,愿身成骨骨成灰。

3、日月星地之各吸所吸,其力何能制而不相吸附?日月星地之互吸所吸,其力何能保其不相陵撞?其非力之一辞所能尽矣。是尽有至大至精微,无所不胶粘、不贯恰、不莞络而充满之一物焉。

4、不如万古一丘,长偕三百首。

5、一百二十四年前的除夕,有个听彻爆竹声的青年人坐在浏阳书斋里,隔空抬眼,忽然一笑。

6、(收藏)王力《诗词格律》合集

7、这样的人生,这样的国民,是谭嗣同终生的奋斗目标。于是,他写下了被誉为“十九世纪末的人权宣言”的哲学著作《仁学》。

8、不想为变法的流血的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就隐忍地活下去吧,我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并且要谈笑而死,光明磊落,死去之后,肝胆之气如昆仑那么雄伟。

9、天地苟不毁,离合会有常。

10、昨夜汲洞庭,君山青入瓶。

11、桐待凤鸣心不死,泽因龙起腹难坚。

12、(诗词中国诗友3群选刊)砚石谈诗的用韵

13、隔世金环弹指过,结空为色又俄空。

14、本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就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

15、横刀:屠刀,意谓就义。

16、③名山:即名山事业,指著书立说。

17、“冻压千街静,愁明万象前”三联属于全篇妙笔。“冻、明”的炼字殊为绝妙。这联仍在写雪,仍充满隐喻,充满主观想象。天寒地冻,千街安静,这个“压”有力。

18、(收藏)叶嘉莹先生讲座合集

19、此诗以雄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潼关一带山河的雄伟壮阔,折射出诗人一种冲决一切罗网、昂扬进取的心态。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20、沙漠多雄风,四顾浩茫茫。

五、

1、“曾经沧海,又来沙漠,四千里外关河。”吟诵着谭嗣同的诗句,我飞越四千里来到敦煌,来到阳关。阳关在滚滚红尘之外,在繁华城市之外。那巍峨显赫的关城早已湮没在脚下,消失在风中,化作了赤色的山岩。为什么谭嗣同的第一首诗的第一句会献给阳关?极目四野,只有一片起伏连绵的沙丘,一座饱经风霜的烽墩!长亭外,古道边,衰草连天。我蓦然明白,因为阳关就是复生千秋不死的诗魂,是中华民族千年的文化符号!我想此时的谭公,早已随风到过了阳关,我听到了他不朽的诗句在风中回响……

2、亦不乏朋友、同道之哀叹。

3、让我们一起走进谭嗣同的诗歌世界,感悟他那天地不朽、日月同光的人生乐章。

4、谭嗣同(1810—1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5、《寄怀饮冰子》(《清议报》第三十一册)

6、读谭嗣同的著作,会发现,学术的境界竟可以这般雄浑瑰丽,如翱翔九天的凤凰。

7、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8、“仁”就是“通”,打破人与人、人与世界、人与自然的阻隔,因为宇宙万物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封建礼教要求儿女服从于父母,妻子服从于丈夫,百姓服从于君主,表面看起来很和谐,实际上人与人之间只有压抑没有沟通,是大的“不仁”,

9、自向冰天炼奇骨,暂教佳句属通眉。②

10、魂兮归来——谭嗣同喋血百年祭

11、9月24日,谭嗣同被捕。狱中,有人到狱中看望谭嗣同,愿劫狱营救谭嗣同,或者甘愿化妆成谭嗣同,代他而死,谭嗣同坚决不同意。谢绝友人营救的同时,谭嗣同写下了《狱中题壁》:

12、《狱中题壁》是一首视死如归、慷慨悲壮的就义诗,是诗人于清德宗光绪二十四年(1898)八月因戊戌变法失败而被捕后在狱中墙壁上题写的一首气壮山河的绝笔诗。诗文如下:

13、遗憾的是,解读谭嗣同的著作,没有他游历新疆的任何记录。谭氏后裔谭训聪先生在《谭公嗣同年谱》中勘误:“按《全集》中无至新疆之事。”学者邓潭洲先生也认为谭嗣同未曾到过新疆。

14、焉能忍此而终古,亦与之为无町畦。

15、这才是年轻人应该写的诗,若是一味哀哀愁愁,沉溺小我,那还叫年轻人么?

16、颔联二句依旧是现实和精神的对峙,只是比首句所涵更广。

17、沈鹏先生题写的我补作的琴铭

18、梁启超在《谭嗣同传》中说谭公“弱冠从军新疆,游巡抚刘公锦棠幕府”;“自是十年,来往于直隶、新疆、甘肃、陕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浙江、台湾各省,察视风土,物色豪杰”。可能因为梁启超的说法,《嘉峪关志》在第八篇中记载:“谭嗣同,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经嘉峪关到新疆。以同乡身份充任新疆巡抚刘锦棠的幕僚,写有壮丽诗篇《西域引》。”既然从军新疆,必然走过河西走廊;既然走过河西走廊,极有可能走过阳关。

19、踏上平凉的土地,正是夜色苍茫。汽车在戈壁荒漠上行驶了好久,蓦然进入了一座灯火通明的城市。繁华的大街,高大的楼房,闪烁的霓虹灯,歌舞升平的市民广场……一种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酒店大堂宽敞华丽,房间舒适温馨,温水淋浴洗去了全身的疲惫和风尘。这是关中西去北上的古道要冲吗?是大西北丝绸之路上的边城吗?是谭嗣同歌咏过的平凉吗?我在闹市中心的夜宵摊上吃酿皮,喝啤酒,不知今夕何夕,不知身处何地,怀疑自己置身在一个富庶的江南小镇。

20、第三联继续写景,依然是雄俊辽阔之笔,“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熔”,大地沉沉,星辰尽没,太阳从天边跃起,有把整个天空都烧红熔炼之势。这一联扣准题目“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