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德与法治
1、一堂入心的道德与法治课,应该满足:“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标准。
2、教学情境设置生活化
3、20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4、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文化的多样性。
5、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与稳定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是世界格局的重要力量,正以新的发展理念、务实的行动推动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6、提高认识,学校与家庭共同参与。
7、必须使用《2017年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和小学科学教学用书目录》(见附件)公布的教材。
8、互动式的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学习的主体
9、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利与义务,强调两者的衡态;道德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法律规范的结构是假定、处理和制裁或者说是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而道德规范并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后果
10、政治指政府、政党等治理的行为。政治为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政治是牵动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并支配其行为的社会力量。
11、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现为有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潜移默化的。法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它终将被道德所取代,人们将凭借自我道德观念来实施自我行为
12、创设教学情景。教师根据课本,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运用这一方法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师生的特点选择情景类型,如画面再现、音乐渲染、实物演示、生活显示、语言描述等等不同类型的情景。设计情景要有新颖性,使学生喜闻乐见或引发激情,才能收到情理交融之。
13、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
14、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是对小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它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然而,由于道德与法治课大多都是理论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讲,内容显得枯燥乏味。因此,如何进行有的教学,对小学生进行合理的健康教育,是每位道法教师应该思考和解决好的重要课题。
15、运用开放式的评价考核,日常行为规范与道德与法治学习考核相结合
16、法律应包含低限度的道德。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道德对法的实施有保障作用。
17、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
18、本次道德与法治考核从公民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着手,旨在教育学生增强法治观念,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19、品德学科的总体目标再细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我里我们着重分析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认知领域可分为六个层次: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知识是对以前学过的事实、方法、过程和理论的记忆,属于低认知水平的学习结果。
20、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二、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有哪些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人身自由是公民基本、重要的权利。
2、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民族自豪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推动一个时代发展进步的精神力量。
4、一堂入心的道德与法治课,需要满足“生活化”“开放化”和“活动化”三个标准。
5、中国秉持“和而不同”的思想以及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使世界向着公平公正、多元共治、包容有序的格局发展。
6、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
7、法律与道德产生的条件与消亡各不相同。法律的产生以的形成为前提条件,法律是制定或认可的、以强制力为后盾的行为规范。没有就没有法律,的性质决定了法律的性质。
8、总的来说就是法治包括实质意义上的法治和形式意义上的法治,也就是强调两者的统形式意义上的法治强调“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实质意义的法治强调“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
9、教学实践表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但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果。
10、《道德与法治》热门推荐精品推荐
11、“新课改”对道德与法治课进行了整体改革,同时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上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不仅要了解其所涉及的改革背景、指导思想、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更重要的还必须对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有一个、的把握,否则很难完成目标任务。因此,要把品德课上出实,就必须付出比以往更多的努力。在我的教学工作中,我认为要做个有心人,让道德与法治课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
12、尊重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作为“晚辈”的基本道德修养
13、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提升创新能力。
14、法律与道德的表现形式与调整机制各不相同。许多道德规范表现为一种抽象的原则与信念,违反道德规范的后果是行为人要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以及行为人自身的自责、内疚、忏悔。而法律是以强制力为后盾的行为规范。违反法律规范的后果,是由相应的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
15、依法治国的核心:依宪治国。
16、依法行政的核心: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17、一堂入脑入心的道德与法治课,应该满足: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标准。
18、“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道德对法有补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调整的,或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的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
19、每一堂道德与法治在新课导入时,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但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法治教育果。
20、⑤法具有鲜明性的特点。它是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依法作为或不作为,就会产生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所以,法所规定的许可、命令和禁止必须明确、具体。而道德规范往往只就人们行为作一般原则性的规定,不象法律规范那样明确、具体。
三、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
1、小学道德与法治云平台是一款新推出的网络教学软件,涵盖了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所有知识内容,让孩子在家也能学习新知识。
2、小学道德与法治好入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就业前景很好,现在小学里缺乏这个专业的老师。小学道德与法治专业的小伙伴们就业机会其实很多,无论是和专业对口的小学老师,还是与教育相关的后勤行政工作,或是与文字相关的工作如编辑、策划,都可以成为咱们施展自身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关键在于怎么在追求专业对口的同时打开就业思路,挖掘自己的潜力,利用兴趣爱好拓宽就业范围。据有关数据显示,对小学道德与法治专业人才需求量大的还是教育、培训、院校等领域,大约是80%。由此可见,就业方向都比较对口,这也说明这些领域对咱们专业人才的需求依然很多,小伙伴们可以优先考虑。
3、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现为有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潜移默化的。法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它终将被道德所取代,人们将凭借自我道德观念来实施自我行为。
4、每个小学生先接触的是自己的家庭,作为小学生人生旅途中的第一站,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德育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基础方面,特别是在早期教育中起着学校和社会教育难以起到的作用。家庭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必要补充和助手。学校德育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在培养人才方面起主导作用。因此,小学道法教育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家庭理性的呵护与教育。
5、法治属于制度的范畴;而道德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6、法律属于制度的范畴;而道德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7、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8、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9、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和身体健康。生态环境没有营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10、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11、初中道法9上册期中核心知识点
12、肖莹老师以湖南新田山火援救中英勇牺牲的蔡茂强事迹为例,通过蔡茂强救火的震撼瞬间、逆行的原因、职业的选择及后记等环节,以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体会蔡茂强的精神品质及价值观念的同时,引出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伟大力量及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地位。
13、如何在课堂中呈现出“活动性”
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我国宪法规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发展,引领社会进步。
15、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16、①法律是强制性的社会规范;道德是非强制性的社会规范。
17、道德对于人们的约束机制,是它能够在不良行为发生前阻止其发生,具有前倾性,则重治本;而法律则适应实际造成严重后果的不良行为,后发制人,侧重治标,二者紧密联系,相和益彰。法律离不开道德的支持、配合,道德也需要法制的保障和辅导,既要发挥教育的感化育人作用,又要同法制的强制功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一手抓道德,一手抓法制,才能取长补短,互相促进,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健康快速有地发展。
18、课堂过程中,两位老师均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弘扬民族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功落实了新课标的要求,帮助学生培育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意识以及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从而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19、新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怎样体现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求?
20、设计开放式实践活动,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
四、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1、④只有统治阶级的意志才能成为法,因而一国内的法律是统一的。而道德则不然,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统治阶级的道德与被统治阶级的道德常常是相互对立的,而居于支配地位的总是统治阶级的道德。
2、2016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将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3、丰富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4、生活化。所谓生活化是指新课导入生活化、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教学情境设置生活化和教学活动生活化。具体而言,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仅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还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果,受到学生们的喜爱。比如,巧用教材内容设置情境,设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果。因此,在教学工作中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学习,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亲历体验的过程。
5、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依法行政。
6、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知行合一。
7、道德与法律相互补充、相互作用。法律是人们共同生活下所必需的社会秩序保障系统,是调整当今社会经济、文化、道德、思想等各种社会关系的巨大整合器,具有强制性和性。但是法律功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完全覆盖所有生活空间,一般说,违反法律的行为也违反了社会道德,但违反道德的行为却不一定违反法律,法律作为一种成文的规范,有相对稳定性,不可能频繁变动,因此法律对于社会具有滞后性,单纯依靠法律是不充分的,道德在此时的作用就显而易见。
8、我国现行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属于综合型的课程。
9、活动中,情景剧的表现形式,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人人依法享有权利,人人依法履行义务。让我们在法律的指引和保护下,共同创造和谐美好家园。
10、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民生。
11、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12、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即时评价;实践方法;
13、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品德课程进行了整体的改革,它涉及到时代背景的变迁、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课程任务的重新定位、课程目标的明确界定、课程内容的更新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因此,要把品德课上出实,就必须付出比以往更多的努力。
14、(注意:请回复正确的关键词哦,要不错字、不添字、不漏字,否则系统无法识别;)
15、坚持教师价值引领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
16、现代法治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
17、巧用教材内容设置情境,设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果。
18、从形成上看,道德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它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社会舆论之中。即具有自发性。法律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要求,由制定的认可。即具有阶级意志性。
19、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20、②法律属于政治上层建筑;道德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五、道德与法治用英语怎么说
1、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利与义务,强调两者的衡态;道德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法律规范的结构是假定、处理和制裁或者说是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而道德规范并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后果。
2、审稿:叶林发布:朱秋华
3、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教育决定一个和民族的未来。
4、提高自身素养,教学的质量
5、备好教材。新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与社会紧密联系,取材灵活,内容丰富。作为教师,必须加强教材的熟读、精读和研读,对教材的知识脉络做到心中有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关键知识,把握道德与法治的政策方向。
6、我国的环境基本国情: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良,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7、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将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各编写出版单位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对现行小学科学教材进行了修订,并增编二年级教材。
8、《道德与法治》共18册,其中小学12册,教材内容依据与儿童生活的紧密程度,由近及远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领域,同一生活领域内,按照学习难度的不同,采用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初中6册,围绕个人、家庭、学校、社会、、世界展开编排。
9、营造氛围,鼓励学生参与评价
10、第一步:▽点下方名片,进入后台
11、解决了老师的授课难题
12、在我国中学开设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发挥法制教育的课堂主要渠道作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将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使青少年理解法治的道德底蕴,遵从公序良俗 ,树立规则意识,平等意识,诚信观念和契约精神。道德与法治课程涵盖了道德,心理,法律,国情四个方面的内容。是一门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13、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社会公正。
14、道德与法治的英文为MoralityandLaw,可以缩写为ML。道德,通常指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法治,即法的统治,强调法律作为一种社会治理工具在社会生活中的至上地位,并且关切民主、人权、自由等价值目标。
1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基本: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16、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实现教学资源利用大化
17、因为法律作为一种评价,对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评价标准与大多数公民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实施对社会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18、此文刊发于《中国教工》2022年第23期
19、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20、法由的强制力实施;而道德主要凭借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观念、宣传教育以及公共谴责等诸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