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卡夫卡隐喻解读【精选100句文案】

励志句子
评论 2022-12-25 11:15:05 浏览

一、海边的卡夫卡隐喻解读

1、2 这个问题你就要问作者村上春树了,或许他是使文章更具真实感吧

2、“一码事,这个世界和那个是一码事。下雨花开,不下枯死。虫被蜥蜴吃,蜥蜴被鸟吃,但都要死去。死后变成干巴巴的空壳。这一代死了,下一代取而代之,铁的定律。活法林林总总,死法种种样样,都没什么大不了的。剩下来的唯独沙漠,真正活着的只有沙漠。”

3、“嗯,是的。走过来要多少花些时间,但以直线距离来说,是相当近的。”

4、小说给我感触深的是人类在生存境界之间的选择。一部分选择活在残酷的现实中,任意随波逐流,无力逃脱。一部分人走进入口,在梦境办的世界中沉醉。还有一部分人,比如中田与佐伯,有意或无意的走进了那个世界,又眷恋现实。于是他们在现实中非同寻常,却在光照下投下了残缺的影子。

5、的办法是经过长期的痛苦,只有在痛苦当中,才能慢慢理解究竟什么东西被写在我们生命里。

6、星野砍死的「白色东西」就是琼尼沃克。之前琼尼沃克有提到他要到「制作那种笛子的场所」,前面分析了,制作笛子需要灵魂,有更多灵魂的地方就是冥界,所以琼尼沃克是想要通过入口到达冥界。

7、紧接着故事的重点又回到那个机器上:军官很兴奋地提起以前老司令还在时,每次要行刑,附近所有的人都会来看。老司令官亲自主持行刑,而且过程中,每一个人都看得津津有味。

8、分享书中免色涉出场的那一段场景

9、我认为这本书里面是有三个世界的——

10、卡夫卡选择四国作为目的地,「并无理由必须是四国。只是查看地图时,不知什么缘故,觉得四国像是自己应去之地」,中田选择去四国也是无理由的。这都无法解释的直觉,便是命运。

11、因此,从入口进去之后,就应该到了冥界。只不过中田和佐伯,他们在「limbo」徘徊之后,丧失了一半的影子,又回到了活人的世界。他们只到了生死两个世界的过渡世界中,而没有进入冥界,所以他们要变回普通人,只能死去。

12、村上这句话意思是:无论我用多直白的话说,你们就是读不懂,无论是卡夫卡还是我的书,你们读不懂。

13、“是的,就像亨塞尔和格蕾特尔。森林设下了圈套。无论你怎么谨慎怎么费尽心机,眼睛好使的鸟们都会飞来把作为标记的面包屑吃掉。”

14、“是的。或者准确说来,涉足互联网也作为一部分包含在我的工作中。”

15、故事就发生在这几个人之间。

16、卡内尔·山德士的终目的就是要阻止「白色东西」通过中田的空壳进入入口,这会打破两个世界的秩序,于是在千年一遇的时刻,星野砍死了「白色东西」。入口石之所以在中田死后还没关上,就是在等待星野砍死「白色东西」,这莫不也可以说是命运的安排吧,总之是非人为意志可干涉的。

17、纯净的声音,勾动的,是灵魂的共鸣。纯白的灵魂,爱着的,是相信爱的人。还有什么是放不下的呢?孙悟空也成了斗战胜佛。你,并不会比其他人痛苦。可是,那些痛苦却写满了记忆,飘荡在你每天都无法安眠的梦里。你,会这样去说明你的痛苦吗?你不会选择祷告、不会选择述说,只会任由那些心底的黑暗像是阴暗墙角处的苔藓无边无际的生长,遮住你心灵的窗户,汲取你不断涌动的血液,将心脏也变得微凉。你觉得世界是黑暗和不公的,所有人都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人,而你,何尝又不是的呢?

18、解构主义就是后现代主义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解构主义抨击结构主义,否认一切,解构一切,反,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反对一切封闭僵化的体系。用德里达的话说,解构主义并非一种在场,而是一种迹踪。

19、从“命运的逻辑”看,公正在哪里?它的公正就在于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罪名,而且每一个人都一样地受刑,都是到了后时刻才能了解被揭露的命运。

20、卡夫卡认为,我们重要的遭遇与经历,就是不断承受各式各样的痛苦,挣扎着想要了解自己的命运,然而,如何才能了解我们背上刻写了什么?

二、海边的卡夫卡讲的道理

1、同济大学心理中心专职

2、他明白了,他所承受的痛苦,原来就来自机器在他身上刻写的罪名。

3、小说主角从头到尾就叫“旅行者”,没有其他名字,他重要的就只有一个身份—“从外地来的人”。

4、这里的危险,可能是迷失自我,或者是发掘出有害的元素。村上春树更是在对谈里直接讲到“虚构作品是确实拥有真实力量的事物。以此看来,世界上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是以故事的形式在争夺‘所有人潜意识’的领域”。主义是如此,教义也是如此,所有话语权也是如此。

5、二十二岁那年春天,堇有生以来第一次坠入恋情。那是一场犹如以排山倒海之势掠过无边草原的龙卷风一般的迅猛的恋情。它片甲不留地摧毁路上一切障碍,又将其接二连三卷上高空,不由分说地撕得粉碎,打得体无完肤。继而势头丝毫不减地吹过大海,毫不留情地刮倒吴哥窟,烧毁有一群群可怜的老虎的印度森林,随即化为波斯沙漠的沙尘暴,将富有异国情调的城堡都市整个埋进沙地。那完全是一种纪念碑式的爱。而爱恋的对象比她年长十七岁,已婚,且同是女性。一切由此开始,(几乎)一切至此告终。

6、一九六九年这一年,总是令我想起进退两难的泥沼——每迈一步都几乎把整只鞋仙掉那般的滞重而深沉的泥沼。而我就在这片泥沼中气喘吁吁地挪动脚步,前方一无所有,后面渺无来者,只有昏暗的泥沼无边无际的延展开去。

7、“免色先生,”我在脑海中排出两个汉字。字的组合总有些不可思议。

8、机器开始运转了,起初很顺利,然后原本叽叽嘎嘎的声音突然没有了,紧接着一个齿轮“碰”的一声跳出来,再来,“碰”的一声又跳出另一个齿轮。简直像是卡通画面,一个一个齿轮一直飞出来,到后彻底瓦解了,两根巨大的针将那个军官钉死在床上。

9、或搜索ID“stphbooks”添加关注

10、回到这段话中,仔细看,他还是在否定“这部行刑机器是比喻或寓言。”

11、“以直线距离来说,”我重复对方的话,“以直线距离来说,具体近到什么程度呢?”

12、小说里,新旧两任的司令官,有不同的思考逻辑。

13、“可我住在这里一事,应该还几乎没有谁知道……”

14、作为我,不希望把妹妹娇小的身体塞进那般狭小局促的盒子里。她的身体应该睡在宽宽大大的地方,例如草原的正中。我们应该分开又高又密的绿草不言不语地去看她。风缓缓拂动绿草,四周鸟们虫们应该发出原有的声音,野生鲜花们应该连同花粉让粗重的香气飘向空中。日落天黑,银色星辰应该镶嵌在头顶上空。到了早晨,新的太阳应该使草叶上的露珠像宝石一般闪烁其辉。

15、卡夫卡的父亲就是琼尼沃克,他代表父权的压制和暴力。他也不是自愿这样做的,但是这是他的职责。16章琼尼沃克有说道,「问题是只要我活着,猫就不能不杀,就不能不收集猫的灵魂……做下去也不受谁欢迎,更不受尊敬。但既然命中注定,又不能自己提出不干。而我连杀死自己都不可能,这也是命中注定。不能自杀,注定要如此的事多得很。如果想死,只能委托别人。所以我希望你结果了我,又怕又恨地利利索索结果了我。你先怕我,再恨我,之后结果我。」

16、另一方面,卡夫卡在43章中也说了,他为了体会母亲抛弃他的心情,灵魂挣脱躯壳变成黑乌鸦。这里插一段,文中多次出现佐伯恋人甲村和卡夫卡的形象重叠。卡夫卡和佐伯在一起的时候,有好几次描写中人称发生了转换,让我们有种感觉是甲村回来了。

17、所谓“场”,对村上春树而言,或许就是出场人物之间关系的总和。由于出场人物并非终局性或者说不可能再有所发展的角色,因此角色始终处于变化的过程中,而单个角色的变化或发展,势必导致“场”发生变化,进而引起“场”内其他角色同样发生变化。“场”发生变化可能伴随着某种标志或隐喻的出现。例如在《海边的卡夫卡》里的入口石,《1Q84》里的两个月亮,以及本作中的骑士团长。这种隐喻也往往伴随着另一个世界的出现,而对于另一个世界,我想村上春树极有可能是将其与集体潜意识相关联的。这点将在后文继续陈述。

18、村上春树在《为故事冒险》一文中明确表达了如下观点:他说小说中的主题已完全失去了意义,也许结果上看会出现所谓的「主题」或意义,但却不会一开始便决定「要写某一主题」。村上认定那样写出的小说毫无意义。村上强调说,在他的创作中,题材、主题都是第二位的,作为一个人,才是自己写作的全部理由。自己的写作只能写自己,换言之,即表现自己的内在生命力。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新一代日本作家就要创立适于自己特点的新文体——村上春树崇尚的,正是这种开放的自信和完全自由的表现。作为小说家,村上更多的是要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村上春树小说的异质特色》,魏大海

19、我个人是把这部小说当成拍一部奇幻色彩很浓的成长小说来看的。小森阳一的那种政治性解读其实也未尝不可,这是他的「生成」,自圆其说即可。

20、下车后关上车门(发出车门随意闭合时独特的令人不无惬意的声响),锁也没锁,只把车钥匙揣进裤袋就朝房子大门这边走来——我从窗帘缝隙一一看在眼里。步伐十分优美,背笔直笔直,必要的筋肉不留任何余地动员起来——想必平时做什么运动,而且毫不敷衍。我从窗前离开,走到客厅椅子上弓身坐下,在这里等待门铃响。门铃响后,我缓缓走到门口,打开门。

三、海边的卡夫卡后一句

1、《海边的卡夫卡》文本,延续了村上春树一贯的虚构的故事设定,却又深刻地投射出现实社会的影子。《海边的卡夫卡》的故事情节分两条线索展开,少年卡夫卡和老人中田隔空杀人后,不但没有得到惩戒,犯了故意杀人罪、乱伦罪、强奸罪的卡夫卡反而成为“世界上顽强的少年”,中田也宁静地得到了解脱。

2、这是犯了重罪、被判处流放之刑的人,从家乡被流放到偏远的、文明世界边缘的地方。

3、军官沉默了一会后,突然说:“好,那时候到了,是时候了!”

4、小说的另一条线讲的是一次意外中,丢失了从前的智障中田。他不认识字,不理解周遭的一切,可以和猫说话。

5、卡夫卡在森林中其实选择了自杀,用父亲的刀割开了自己的静脉(作者曾借卡内尔·山德士之口引用契诃夫的话说:「如果故事里出现手枪必然让它开火」,那么既然少年曾有过用这把刀割腕的念头就必然割腕)。

6、那是本来要到后才降下来的大针,突然掉下来把他钉死了。

7、“安静足够安静。购物什么的倒是不方便……”

8、这句话吊起了我的胃口,我去找了这篇关于“奇怪行刑机器的故事”,也就是今天我们要聊的《在流放地》,读完发现这真是一篇及其隐晦而且值得咀嚼的小说。

9、后引用文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某种情况下,命运这东西类似不断改变前进方向的局部沙尘暴。

10、先恭喜下上一期互动中两位获赠《刺杀骑士团长》的幸运读者是:MR.牛排3吃*¯︶¯*和凯,其中一位将获得林少华老师的签名本,随机哦。还请尽快发来您的联系方式哦。

11、对人的感性定义,对物质的不信任,对社会的深深刻怀疑。这种忧郁的否定和怀疑胜过经验主义肯定的信心。遥想到他当时正身陷入信仰迷失,社会混沌的德国就并不难理解。一次斗争的描述只涉及寒冷冬夜大街两人又陌生到熟悉期间模糊暧昧的冲突纠缠,然而清楚的自然是两三句话就清楚的情节解构,复杂的是难以琢磨的心理活动。

12、关于卡夫卡的小说我的回答,应该是得到他的肯定吧。多多少少。不过我真正想说的话却应该是还没有传达好。我那样说并不是以对卡夫卡的小说的一般论来说的。我只是对具体的事物,做具体陈述而已。那复杂又目的不明的行刑机器,在现实的我们身边是实际存在的。那不是比喻或寓言。不过不只对大岛先生,不管对谁以什么样的方式说明,人家大概都无法了解。

13、旅行者到达的时候,这块流放地刚刚经历过了一场重大变化。老的司令官死了,换上一名新的司令官。

14、对村上春树而言,尤其是他使用第一人称的作品,主角大都没有姓名,都是以“我”这一视角直接出现。当然,我们完全可以简单地认为“作品就是这样”,无需过度解释。但是,考虑到村上春树写长篇小说时常年“挖井”(还有新的地下一层和地下二层)的理念,所谓“我”这一角色不是一个在动笔之前就有丰满人设的角色。

15、于是新司令官和法学专家代表的,是世俗的、一般情境底下的逻辑。

16、然后旅行者跳上船,离开这个地方,小说就结束了。

17、卡夫卡第二次进到森林里本来是可以不出来的,永远过着安逸的生活。只是这种生活比较简单或者说枯燥,一如我现状再坏也还是有一次机会过安逸的生活,只是我拒绝了朋友的好意。

18、在分析之前,还记得我们开头提到的另一本书: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吗?其实村上在《海边的卡夫卡》中,写了一个对《在流放地》的解读,虽然是用晦涩的语言去描述,但如果我们认真仔细去思考的话,还是会浮现出其意义。

19、画的主人:佐伯,曾经享有全世界幸福的女子,以为无法承受恋人的死去而跨入入口。从此不再回头,也无法回头。被显示束缚的人类又寻寻觅觅着令人向往的领域。苦涩的PARADOX。

20、对卡夫卡作品的热爱者、研究者来说,都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篇很难懂的小说。

四、海边的卡夫卡中的隐喻

1、“我”看到《杀死骑士团长》后,“通道”已经打开。标志就是骑士团长的出现。骑士团长作为Idea,或者说事物的原型,本身超乎善恶,寄身于集体潜意识当中。在为免色涉创作肖像画时,“我”看到了潜藏在免色涉意识深处的暴力性,并借由肖像画向免色涉将其揭示。当然,免色涉对此本来可能也是心知肚明。免色涉后来采取的一系列行动,结果上引导麻理惠为了查明真相偷偷跑进免色涉的家宅里,并在秘密房间的衣柜里渡过三天。外界当然只能认为她失踪了。

2、“我们之所以都在毁灭都在丧失,是因为世界本身就是建立在毁灭与丧失之上的,我们的存在不过是其原理的剪影而已。例如风,既有飞沙走石的狂风,又有舒心惬意的微风,但所有的风终究都要消失。风不是物体,而不外是空气移动的总称。侧耳倾听,其隐喻即可了然。”

3、政治哲学认为:“社会上的大多数政治行为都是和无关的。” 它意在钻研人与人的关系,关系的运作,妄想出杰出的逻辑和掌控模式。之所以说是妄想,是因为广泛被接受的经验主义提出:认识来源于经验。而大卫·休谟明确提出真理不存在于现在,理论不过是既存事实的归纳并不具备推测的能力。所以政治哲学,从经验的角度出发也许根本就是无意义的。

4、饼干罐不是装有各种各样的饼干,喜欢的和不喜欢的都在里面吗?如果先一个劲儿挑你喜欢吃的,那么剩下的就全是不大喜欢的。每次遇到麻烦我就总这样想:先把这个应付过去,往下就好办了。

5、“旅行者”是一位法律考察专家,考察各地的法律风俗,显然因此而来到了这个“流放地”。

6、明明知道不懂,但是内心却有一个声音不断对自己说:“嗯,我想再读一点,再多给我一点吧!”这是卡夫卡作品很特殊的魅力。《在流放地》就是这种让人不懂、却又没办法放下来的小说。

7、没有经历爱情的青春便是并不完整的青春,因为青春真实是一个认识的状态,完成了认识青春便飘摇而去,那么人感慨逝去的白衣飘飘的年代是因为明了了青春的真义,知晓它会如同纯真一般从身上脱落。爱让人明了这个道理,是这样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碎不及防地跌进幻梦,日复一日奔向世俗。命运和死亡

8、“在这个世界上,不单调的东西让人很快厌倦,不让人厌倦的东西大多是单调的。向来如此。我的人生可以有把玩单调的时间,但没有可以忍受厌倦的余地。而大部分人分不出二者的区别。”

9、至于为什么佐伯没死,而她的恋人死了,书中两次出现的隐喻应该可以解释。「洛尔卡死了,海明威活了下来。」(31章)文中谈到的「资格」也类似这个,并不是谁都可以得到的。

10、外来旅行者好奇地问军官:“这个要被处刑的犯人犯了什么错,是用什么方法审判的?”

11、霍布斯提出了社会契约,前提是假设个体人类相对于无差别和有限的资源是贪婪自私的。

12、军官代替犯人示范了行刑机器,要让旅行者看到行刑机器的神奇之处,而既然旅行者认定他在审判上不够公正,所以他得到的罪名是:“要公正”。

13、村上青春时,英国小说家约翰·韦恩《打死父亲》风靡一时,理由是反抗体制。村上也如此。村上曾赞美大名鼎鼎的摇滚乐手吉姆·莫里森:「吉姆·莫里森本质土是个煽动者。作为平庸得再无法平庸的平庸的愚直的军人家庭的长子出生的詹姆斯·道格拉斯·莫里森,通过当说唱斯·道格拉斯·莫里森,通过当说唱摇滚歌手而象征性地刺杀了父亲,象征性地奸污了母亲,将自己的过去付之一炬。走红之初,有人问他的出身,他只回答『孤儿』……在那个季节,我们任何人都或多或少是吉姆·莫里森。」——《果核中的村上春树》,杨志

14、《且听风吟》:《且听风吟》是一本比较简单的小说,脉络也比较清晰。主要讲的是主人公在暑假的时候回家好好休息,感受到家庭的温暖,里面还细致的描写了“我”、“ 杰”和鼠之间的故事

15、以此为视角重新演绎故事主线。“我”作为一个专职肖像画的画家,在得知妻子出轨后如遭晴天霹雳,能做的就是驾车出走。去哪,去多久都在所不问。路上偶遇陌生女子,并与其度过了蕴含暴力性种子的一夜。而这种子的渊源或许与妻子的出轨有关,或许当时在“我”被用毛巾勒住脖子的陌生女人一瞬间与妻子重合,因此那暴力有了“正当性”。而在偶遇这陌生女子的同时,贯穿全篇驾驶白色斯巴鲁森林人的男人也出现了。

16、在后临死前,佐伯希望卡夫卡记住她,并让卡夫卡把画带走,因为画就是记忆。如果佐伯的人生永远停留在了20岁,那么这幅画几乎浓缩了她人生的意义,这是她与甲村的回忆。

17、给他这么一说,我不由得一时失语,原来就是我日暮时分歪在阳台躺椅上斜举葡萄酒杯观望的那座风格洒脱的房子。位于我这房子的右侧斜对面,够大,醒目。

18、真的就这样结束了,这部小说不像《审判》,因为《在流放地》是卡夫卡生前就发表了的作品,显然他当时认定这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19、海边的卡夫卡有两条线。主线是卡夫卡,出走,碰到樱花(隐喻他的姐姐)和图书馆长(忘记名字了,隐喻他的妈妈),通过和她们的结合,完成了寻找的旅程,成长。另一条线是个老头子(忘记),少年时遇到离奇事件(类似ufo)获得超能力,出走,寻找一个入口。他两个的交集是,老头子寻猫的时候,杀了田村的父亲。卡夫卡,与日文中乌鸦同,乌鸦,在西方文化中跟死亡,狡猾,背叛联系,在日本,乌鸦是命运的化身,日本的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就是因为日照大神派来的乌鸦的指引,来到大和。希望采纳

20、刚下笔时觉得似乎可以写出漂亮东西,行文生机勃勃,前景如在目前,情节自然喷涌,但随着故事的进展,那种气势和光芒开始一点点地失去,眼睁睁地看着它失去。水流越来越细,很快像蒸汽机车一样减速停下,后彻底消失。

五、海边的卡夫卡的寓意

1、“念小学的时候看过沃尔特·迪斯尼《沙漠活着》那部电影吧?”

2、肋骨成了牢狱,无故泪湿枕头,再也没有比这更的对初的爱恋的描述了。那种纯粹的原因不明的悲伤浸透了整个心灵和整个身体,初遇见爱的感觉便是:震撼。然而当人意识到为什么流泪的时候那种感觉或许已经退却了,这就是记忆的悲哀。然而村上的这部小说把它明明白白地点了出来:就是爱。再说一遍:爱情。

3、好的证明,便是书中所引的另一作品,夏目漱石的小说《矿工》。它讲述了一个富家公子,由于闹出爱情风波而离家出走,结果在漫无目的的游荡之后,居然到某个铜矿当了一段时间的矿工。经过极可怕的劳动之后,那个公子还是离开了,“至于主人公从那场体验中得到了什么教训,生活态度是否因此改变,对人生是否有了深入思考……凡此种种作品都没有写”。村上将D.850与《矿工》联系在一起,真是极为精湛之笔,因为末了,田村卡夫卡君离开时大抵也是如此。《海边的卡夫卡》的世界充满意想不到的枝杈,每每总是充满了隐喻,然而《D大调奏鸣曲》所隐喻之集中者,恐怕仍旧是少年整体的命运。

4、不请自来的骑士团长……

5、这本身就寓言了人与人的关系表达相对于思考过分的简洁,仅仅是在维护一种表面的亲密,保持一种内在的疏离,根本就是充满不可知晓的谎言,是貌合神离,缺乏信任的得过且过。

6、书友说的全能看懂指的应该是那方面的事,但这不是一本浅显易懂的书,所谓看懂并不是单纯的知道了这是一个什么故事,而是能明白作者写这个故事想表达出的涵义。如果书友对于这本书的看法和十年前已经有所不同或是有所感悟,那么书友或许是成长了。

7、我不确实我们的存在和变化是否遵循着一个原本固定的方向,无论我们如何挣扎。

8、在他家中一个彻底对外保密的房间里有一个衣柜,还收纳着秋川麻理惠母亲生前穿过的衣服。这个秘密他决意不向任何人揭示。正如骑士团长对躲在衣柜里的麻理惠所说的那样,面对衣柜的免色涉“既是免色涉,又是不是免色涉的其他东西”。或许对陌生人而言,免色涉永远是的无懈可击的那个人。但是一旦再次陷入到与麻理惠母亲的回忆当中,或者说回到过去没能自我了结的关系里,他身上隐藏起来的暴力性自然开始浮现,让他不再只是免色涉。这时对麻理惠而言,免色涉代表的只是真切的危险。

9、《海边的卡夫卡》通过主人公“卡夫卡”的流浪来讲述成长。少年田村在离家之前便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并非遭受了外界突然的灾难或迫害,他的流浪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冒险。为此,田村认真学习、勤奋锻炼,并且改名为“卡夫卡”。名字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田村的改名具有很大的象征意义。

10、“那是我喜欢的故事,世界上虽然有许多作家,但是除了卡夫卡之外,谁也无法写出那样的故事。”

11、三是冥界,是活人抛弃了记忆从而进入的另一个世界。

12、这部伟大、的机器会在十二小时行刑结束后,自动地把犯人举起来,丢进大篮子里。

13、关于创伤、内省、对峙、重生的力量之作

14、佐伯对记忆很执着,「无论怀抱着它生活有多么痛苦,我也——只要我活着——不想放弃那个记忆,那是我活下来的意义和证明」(42章)。

15、我的心因之受到无比温存的抚慰,就像从夜幕下驶过无边荒野的列车窗口望见远处农舍的小小灯火。

16、文|songhealth原发于|豆瓣

17、“免除颜色,”男子说,“不常有的姓氏。除了我家亲戚,几乎没见过。”

18、相信故事的力量,相信善的故事像火把一样带给人们温暖。这是村上春树始终坚信的理念。就像他所打的比方,其实我们还是像惧怕危险而躲在洞窟里的原始人类一样,热切地盼望敢于走出洞窟的人为我们讲述洞窟之外到底怎样。个人的记忆塑造个人,集体的记忆塑造集体,讲故事的人通过故事将集体的记忆流传下去。故事有善有恶,善的故事未必总是能够战胜恶的故事。衷心祝愿村上春树将自己的故事一直一直讲下去(诺贝尔奖是一定会拿到的)。

19、(骑行)和(散步)中多次出现的“我让”,辅证其臆想的主观性和唯心主义。卡夫卡本人在《对罪愆、苦难、希望和真正的道路的观察》的话似乎可以作为自答:“同一个人的各种认识尽管截然不同,却有着同一个客体,即人本身,于是又不得不回溯到同一个人心中的种种不同的主观上去。”

20、村上春树在人物上有很好的拿捏,穿插进去都不会突兀。像一幅巨大的地图。文中多次说到过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隐喻,而这本小说的隐喻十分精妙。雨天,打雷,盘石(入口石)。三者合便打开另一个世界,世界的入口处在森林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