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阳明经典的一句话
1、有深意的就是王阳明的后一句话——“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表明你心中有着无限的包容、友爱和善意;而这样的人,谁不愿亲近?谁不会爱戴?自然“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而能做到如此,也确实已经是真正的圣人。
2、http://www.maxfcls.com/(PC端)
3、王阳明:认真,你就赢了!
4、人须是知学,讲求只是涵养,不讲求只是涵养之志不切。
5、推广开基本上会引发很多人拿了鸡毛当令箭。慢慢就会形成一种虚浮浮夸口头禅盛行或者走邪路的局面。对社会来讲也是很不好的一种影响,所以整个社会来讲,也没有任何官方愿意去干这种事。官方也是明智智慧。不能因为你是好的东西就拿出来大行其道,要用它,自有用的地方和方法渠道。
6、王阳明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
7、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这不仅是我们身心修行的法宝,还是解决我们人生问题的灵丹妙药。
8、《金刚般若》:明心见性,消除烦恼
9、做事是靠谱的修炼。
10、你只是不够全神贯注、全力以赴
11、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
12、盖良知之在人心,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
13、王阳明是明代的思想家,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14、感悟:当今社会,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脚乱、越忙越乱,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自己也困顿不已、狼狈不堪。为什么会这样?
15、原句: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16、所谓立志,就是念念不忘存天理。若时刻不忘存天理,日子一久,心自然会在天理上凝聚,这就象道家所说的‘结圣胎’。天理意念常存,能慢慢达到孟子讲的美、大、圣、神境界,并且也只能从这一意念存养扩充延伸。”
17、王阳明:从吃饭和睡觉看做人
18、遇到恶人,好的办法是置之不理
19、随物而格,是致知之功。
20、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王阳明说“心外无物”了
二、王阳明厉害的八个字
1、对于古人,我不是学者不便做评判,我只知道,王阳明心学中,有七点是对我很受益的,分享给大家。
2、出自《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坚持自己的理想就像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
3、大意:处理事情出现有时好有时不好的情况,并伴有困顿失序的弊端,这都是由于被毁誉得失的心所连累,不能实际地获得他的良知。
4、这句话的意思,大概类似于诸葛武侯的“非宁静无以致远。”万事万物呈现心中时,寂然无我,当人达到极静的寂然无我的状态时,万事万物自然也会呈现在心中。就像如果我们全神贯注的静观空中宇宙的无限辽远,沉思过去数千年或者未来数千年的无限连绵;如果夜晚的天空有的星辰显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在感到宇宙的无边无际时,作为个体的自我也会像水滴融入大海一样,和宇宙万物融为一体。
5、“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6、王阳明又是一笑,恐怕来不及了。
7、19世纪70年代,在英国人麦华陀倡议下,中国学者徐寿和英国学者傅兰雅在上海创办了“格致书院”。成为当时西学东渐和中外人士研讨西学的中心,推动了中国近代科技教育和科学普及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风俗的转变。
8、如何做功夫呢?王阳明在这里指出了另一条路——努力做学问。诸葛亮说“非学无以广才”,对于才能和修养,读书学习就算不是的路,也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一条路。
9、——人没有坚定的信念,就容易被人利用。
10、有地方官员对王阳明这些造假计谋不以为然,他们问王阳明:“这有用吗?”
11、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12、点题:顺应自己的本性,保持自己的良知。
13、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地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相当于是在问,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14、西方近代科学传入中国后,早,“科学”的汉译是“格致”。
15、你眼中的世界就是你认为的样子罢了。
16、因为他看到了和尚表面不说、不看,心里却终日在说、在看。说和看的,正是绝思绝欲与人的天然良知之间的冲突。
17、持刀忌触手,睨视不敢挥。艾草须艾棘,勿为棘所欺。
18、有地方官员对王阳明的这些计谋不以为然,问他“这有用吗?”王阳明不答反问:“先不说是否有用,只说朱宸濠疑不疑。”有官员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会疑。”王阳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
19、王阳明: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20、他伪造了答复朱宸濠手下重臣李士实和刘养正投诚的书信,再伪造朱宸濠手下指挥官们的投降密状。
三、王阳明经典的一句话
1、王阳明:他一疑,事就成了
2、感悟:王阳明告诉我们,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好法门。因为如果心不静而躁动,这些躁动就会在做事时被充分地激发出来。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势必要尽量调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这,正是对心性的好磨砺。
3、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4、感悟:王阳明这一句话说到了点子上,你为什么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总是容易三心二意开小差?不是那些让你分心的人和事的问题,而是你的心不够定、志不够坚,这才是根本。要牢记一点:一切的问题,都是心的问题,都要从心上找原因。而这原因,往往都是心不够定,心性不够沉。
5、“致良知”简洁直接,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深入人心,焕发普通人生活中的道德激情,用生命的激情去肯定平凡的生命!
6、感悟:耽误人的其实不是诋毁,而是看不到自己的一颗心狭隘戾气,不够宽容和涵养,又把精力放了太多在诋毁上,那么就既在加剧心中恶疾,又没有时间精力去改良这种状况。
7、 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8、王守仁(王阳明)是一位屡次平定战乱的保国功臣,更是一位历经仕途坎坷的“心学”宗师。纵观王阳明的一生,作为军事家和政治家,立下不世之功,彪炳史册;作为思想家,开创儒学新天地,成为一代“心学”宗师。
9、——我心由我不由天。只要此心不动,如何都是安然。
10、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王阳明于是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大盗说:“脱就脱!”
11、荒村灯夕偶逢晴,野烧峰头处处明。内苑但知鳌作岭,九门空说火为城。
12、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3、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
14、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15、王阳明: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么?
16、人人有个圆圈在,莫向蒲团坐死灰。
17、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
18、总体上,理学,作为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对中央集权的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的统治起了稳定和维护作用。
19、朱熹的“格物致知”,就是关于“理”的认识论。
20、他创建了的“象山书院”,培养大量弟子,时称其与兄陆九龄为“江西之学”,与朱熹的“闽学”,并称“朱陆”。
四、王阳明
1、喜欢蔑视、贬低和打压别人的人,修养品行往往都是下乘,这种人的看法不值得放在心上。
2、夫精藏则太和流,神守则天光发,累释则怡愉而静,机忘则心纯而一。四者,道之证也。
3、王阳明举例子说,当时和朱宸濠对战时,我们处于劣势,我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我说了四次,他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家,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4、王阳明又问:“船好像停了?”
5、人生中会遇到很多的艰难困苦,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能体现人的心性修养。寻常人往往慌乱悲戚,唯有修养深厚者能做到泰然处之。文天祥说:时穷节乃现。
6、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地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地睁开眼,“啊呀”一声。
7、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弟子周积叫进来。周积匆忙地跑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
8、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9、后人,称这四句话是“王门四句教”。四《礼记.大学》所讲的“七步骤”,包括“格物、致知”,原意是作为道德修养方法的命题。
10、我气死了,骂道:我品个鬼,我要知道还来问你。
11、王阳明知行合一经典十句话具体如下所示:
12、王阳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13、而且呢,但凡心性之学都很忌讳总是推而广之。因为心性之学光是理论上要研究搞懂,就必须有点文化的人,一般老百姓很难理解也不会有兴趣去搞。
14、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王阳明夸张地点头,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15、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16、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白发相侵寻。
17、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老。中国的古人,也一向高度强调立志的重要性。王阳明从小立志做圣贤,后来果然成为圣贤,则为此作出了好的诠释和证明。
18、这里要插上几句。前面说到,朱熹属于“理一元论哲学”。他在程颐融合佛教观念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理一分殊”的思想,即“总合天地万物之理,只是一个理;分开来,每个事物又各自有一个理;然而千差万殊的事物,都是那一个理的体现”。
19、动亦定,静亦定。
20、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
五、王阳明人生三重境界的诗
1、大意:一个人在忿怒时,较容易感情用事,有时会怒得过分,就失去廓然大公的本体了。因此,有所忿怒,心就不能中正。
2、好学+坚持=涵养
3、好好吃饭,也是修行
4、《礼记》亦称《小戴礼记》,据称为西汉今文经学创始人之一戴圣所作,是学习孔子传下来的“礼经”的笔记,因而称“记”。关于《大学》,郑玄说:“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
5、《中庸》谓“知耻近乎勇”。所谓知耻,只是耻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耳。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
6、勿忘勿助必有事焉。
7、尔身各各自天真,不问求人更问人。
8、山河大地拥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9、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0、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11、“理一元”和“心一元”,就是朱熹和王阳明“格物致知”学说的大区别。一朱熹和王阳明,分别是宋儒和明儒之翘楚。他们的理论,皆根源于先秦的儒学。
12、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13、王阳明(1472年—1529年),幼名“雲”,五岁更名守仁,字伯安。因曾筑室修道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明朝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书法家、教育家、政治家,精通儒释道三家,阳明心学宗师。
14、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15、作为中国人,不可不知王阳明。
16、所有的实物如果你寻找客观因素就无穷无尽,那么回到本质上来,不要向外去探寻,从自己内心寻找答案,我们每个人都是本自具足的,不需要向外去求,一切障碍你的都是你的认知,你认知一转变,问题就消失了。当你认为这个人不好的时候就心生各种疑虑,他做什么你都不顺眼的,但当你觉得一个人好,他就做什么都是对的一样。
17、大部分人在说这个东西,不是当成一种哲学或文化来说,就是当成一种所谓追求来求索。极少有人在生活中当真玩真的,在自己的柴米油盐喜怒哀乐当中去领悟和实行。
18、和尚不语。一片寂静,静的能听到和尚头上的汗水流淌的声音。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19、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王阳明。
20、他说,“格”,为至为尽;“物”为事。“格物”,是“即物而穷尽事物之理”。“致知”,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