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读书方法20字【精选100句文案】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1-23 10:02:48 浏览

一、名人读书方法20字

1、宋朝的学者朱熹,是个学识渊博的人。他遍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均有研究。他在读书方法上,特别强调“循序而渐进”。

2、有的人读书性子急,一打开书就匆忙忙朝前赶。朱熹批评他们像饿汉走进饭店,见满桌大盘小碟,饥不择食,狼吞虎咽,食而不知其味。究竟怎样读书呢?朱熹的方法是:“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平彼,如是循序渐进,则意志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矣。”也就是说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弄明白它们的涵义,一句话一句话地搞清楚它们的道理。前面还没搞懂,就不要急着看后面的。这样就不会有疏漏错误了。他还说:“学者观书,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抽前愈看得不分晓,不若退步,却看得审。”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时还要频频回顾,以暂进的退步求得扎实的学问。

3、游手好闲的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约·贝勒斯

4、杨大眼的读书方法:耳读法

5、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6、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逸闻轶事,也可以领教当代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

7、我读书的要求是“博览群书,精读名著”,而读书的方法是“比较筛选,读写结合”。——碧野有些书,“可遇而不可求”,勤跑书店、书摊,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戈宝权

8、一字一字读,一句一句读,一段一段读,一本一本读,读不通便反复读,读通了再往下读。

9、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但不等于深刻理解及全部掌握。

10、这样反复地进行八次,一篇文章要读十几遍,直至彻底理解、背熟为止。

11、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12、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与“研”,因为书中的“微言精义”所包含的丰富深邃的内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不知所穷”。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意“问”。

13、我们读书初的方法,好是指定几个范围,有关系的就注意,没关系的就放过。

14、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这是“由薄到厚”。

15、陈寅恪说:“中国真正的原籍经典也只不过一百多部,其余的书都是在这些书的基础上互为引述参照而已。”

16、(来源:一鸣名师工作室)

17、读书之道,有必不可易者数端: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所谓耐也。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经以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

18、这样的不怕动手,肯写肯翻,便可培养自己的创作力。

19、史学家白寿彝认为,“读书之读,似应理解为书法家读贴读碑之读,画家读画之读,而不是一般的阅览或诵习。”

20、运用得当,就能让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事半功倍。

二、读书的方法20字

1、抓住这三种空余时间来读书,肯定会有收。当然,董遇所处的汉代,与我们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和节奏有很大的差别,但他那种善于抓紧一切空余时间读书的精神,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仍然是适用的。

2、大率学者喜博而常病不精;泛滥百书,不若精于一也。有余力然后及诸书,则涉猎诸篇亦得起精。盖以我观书,则处处得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

3、心中想起什么问题,就自己研究一下。

4、今天就让晚君带大家看看24位名人大家的读书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5、但从来没有人递给我们一把勺子,告诉我们怎么享用它。

6、若问读书方法,我想向诸君上一个条陈。这方法是极陈旧的,极笨极麻烦的,然而实在是极必要的。什么方法呢?是钞录或笔记。

7、生活沉重的负担不是工作,而是无聊。——罗曼·罗兰

8、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

9、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啪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

10、那么,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它的目标或问题。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11、读书勿诿记性不好:

12、来源:每晚一卷书(ID:JYXZ89896)

13、“复读法”:所谓复读,顾名思义就是复习之意。

14、梁启超:读书就像打灯谜

15、诸葛亮隐居荆州隆中之时,与颖州石广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并一起拜师游学。其他三人读书学习“务于精熟”。诸葛亮读书却与诸生不同,他是“独观其大略”。他没有钻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

16、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爱迪生

17、有的书却能流芳百世——马尔夏克

18、邓拓的“积累法”:“古今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

19、石广元、徐庶、孟公威三人读书学习“务于精熟”。曾经“走马荐诸葛”的徐庶则折节学问,“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目的为求得“义理精熟”。而诸葛亮读书却与诸生不同,他是“独观其大略”。他没有钻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

20、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却可以挨近前去听了足够。

三、名人读书方法20字以内

1、“抄读法”:顾炎武读书总是要动手抄录的,这种学习时既动口,又动手动脑的学习方法,大大地提高了读书率。

2、胡适读书自己规定:每日读书不少于6小时。

3、逢到什么疑惑的地方,就替它查一查。

4、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学者在历史的舞台上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他们或是言语非凡,妙语连珠,或是笔锋犀利,字字珠玑,这些品质都与他们广泛阅读和使用科学的读书方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5、读书如治国,每个字都得明白清楚

6、北宋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苏轼在信中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那么,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它的目标或问题。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知了。

7、陶渊明:“会意”读书法晋代文学家陶渊明采用“会意”读书法。他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8、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之

9、心和眼不专注,随随便便地读书,什么内容也记不住,这就属于“假读书”。

10、我自十余岁起,就开始读书;读到现在,将满六十年了;中间除大病或其他特别原因外,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然而我没有什么成就,这是读书不得法的缘故。我把不得法的概略写出来,可以作前车之鉴。

11、北宋文豪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而成。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的确,这样日积月累,一部部的书籍就被他背熟了。这种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在欧阳修的亲身实践中证明是一种行之有的读书方法。

12、鲁迅读书,弥漫开放,精骛八极,而善于收束聚集。他对中外典籍的.精神、心境、情趣之领略重于资料的积累。观其钞古碑,可知心情之郁积;观其日记购书单,于美术史之覃思精研,开掘之深,涉足之广,即令专业美术史家,也当咋舌敛手。他的知识藤蔓构架迁延广大,思想之停蓄因此稳当厚重。那的确是一种弥漫,不是扬琴的颗粒状,不是提琴的收束,而是像手风琴一样的弥漫。

13、杨振宁的“渗透”读书法:

14、孟子认为,唯有依靠“心之官”的思维才能认识客观事物,有闻见而不思,等于无闻见。他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这实际上是要求不能只把认识停留在感性阶段,而必须通过思维得到事物的真实内涵(本质)。孟子还提出了“读书存疑”的主张,强调“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上》)。

15、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的确,这样日积月累,一部部的书籍就被他背熟了。这种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在欧阳修的亲身实践中证明是一种行之有的读书方法。

16、李白赞赏他:“孔明披书,每观于意”,也用此法“览于载百家之书”。

17、烧完之后,再重新抄写,再朗读,再烧掉。这样反复地进行八次,一篇文章要读十几遍,直至彻底理解、背熟为止。张溥藉此苦读成名,给自己书斋取名为“七焚斋”,也叫“七录斋”名人读书的读书方法8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很会读书,也很讲究读书方法。他的“三读”读书法即“复读法”、“抄读法”、“游戏法”。他给自己规定:每年春秋两季,分别复习冬夏两季所读的书,即半年读书,半年复习,把阅读和复习交叉进行,有地增强了记忆力。

18、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19、南宋儒学大师朱熹说:

20、冯亦代说:“我在看书时,每逢看到好处,不免自己的身心也进入书中的‘角色’。好像演员在舞台上演戏,演到好处,不由得为所饰剧中人的‘角色’左右”。

四、名人读书方法20字

1、昔人读书之弊,在不甚讲门径;今人则又失之太讲门径,不甚下切实工夫,二者皆弊也。愿与承学之士共勉之!

2、经过这样认真分析,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的一个过程,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率。

3、我们读书也要学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留下真正值得思考的地方。

4、读“老书”、读“原典”,这对于任何一个学科来说,都是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读书策略。

5、朱光潜读书不打“消耗战”,不是东打一拳,西踢一脚,而是读一部是一部,口诵心记,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

6、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

7、巴金先生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调节,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温故知新,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

8、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串门。

9、他第一遍读《汉书》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

10、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11、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珀蒂特斯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

12、有的同学往往有这样的感觉:读过一本书后觉得模模糊糊一大片,说不清道不白的,收当然也就微乎其微了。这就是读书时没有“提要钩玄”的缘故。如能一边读书,一边注意提出其“要”、钩出其“玄”,那么你就基本掌握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13、这是传统的方法,其实也是好的方法。

14、陈善:“入书出书”读书法

15、陶铸的“细嚼慢咽法”:“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

16、读“老书”,推而论之,就是读原典。

17、每日所读之书,好分两类,一类是精熟的,一类是涉览的。因为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诸经、诸子、四史、通鉴等书,宜入精读之部,每日指定某时刻读他,读时一字不放过,读完一部才读别部,想钞录的随读随钞;另外指出一时刻,随意涉览,觉得有趣,注意细看,觉得无趣,便翻次页,遇有想钞录的,也俟读完再钞,当时勿窒其机!

18、马克思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马克思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但马克思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19、青年时种下什么,老年时就收获什么。——易卜生

20、晋代文学家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

五、写读书的名人名言20字

1、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读书贪多不求精,就会胸中撑塞如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但不等于深刻理解及全部掌握。

2、巴金的“苦学法”:“苦学能够战胜一切。学问的宫殿不分贫富都可以进去。”

3、实际上,陶渊明在读书的时候,追求的往往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是去抠个别字句。

4、二分群书。清末名家梁启超很会读书。他把每天所要读的书分为二类,一类是一般的、粗读;一类是有价值的,细读;格言还要精读。这种主次分明的读书方法,使他获益不浅。

5、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彻底清楚。

6、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

7、大抵看书与读书须画然分为两事。前寄寅阶先生已详言之矣。看书宜多宜速,不速则不能看毕,是无恒也。读书宜精宜熟,能熟而不能完,是亦无恒也。(覆葛华山书)

8、“务于精熟”,就是认真精读,力求理解透彻,并烂熟于心。

9、一个字一个字的品,一个句子一个句子的分析,标点符号也不放过。

10、“书之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尽取,但得其所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之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以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实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似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11、我国现代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1927年2月为厦门青年做过一次演讲,演讲的题目就是《怎样读书》。

12、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一起读书,但读书的风格和方法却各有千秋。

13、胡适的读书方法就很贴合我们的生活了,用闲暇时间来读书,睡觉前、地铁上,甚至在上厕所时,都可以安心地读会儿书。

14、陶渊明“会意读书法: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他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15、我的不得法,第二是不能勤笔。我的读书,本来抱一种利己主义,就是书里面的短处,我不大去搜寻他,我只注意于我所认为有用的、或可爱的材料。这本来不算坏。但是我的坏处,就是我虽读的时候注意于这几点,但往往为速读起见,无暇把这几点摘抄出来,或在书上做一点特别的记号。

16、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重“问”。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他提倡读书好问,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

17、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写道:

18、中年学者王通讯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掌握观大略读书法,“要紧的有五条:〔1〕要有一定的哲学修养,善于概括提炼。〔2〕既要钻进书中,又能站在书上,独立思考。〔3〕经常注意先进的知识,站在本学科知识的前沿。〔4〕弄通基本的概念、定理、原理,尤其是其中的关键者。〔5〕精通唯物辩证法。”

19、我们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但我们可以集中有限的精力去读一本书,把一个问题研究透彻。

20、李准的“先浓后淡法”:“先浓后淡更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