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语全文及翻译赏析
1、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2、下面还有很多内容,你把每则的评析全部加起来,可以凑出来.
3、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4、(译文)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而谁也不知道呀。”
5、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6、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7、263(唐诗三百首)柳中庸:征人怨
8、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9、(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10、(1)社:土地神,祭祀土神的庙也称社。
11、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1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3、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14、论语第十三章(原文)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赏析:“信”、“恭”、“因”三字,前两字都是指人际相处的一种操守或品德,“因”字也不应例外。古代“因”与“恩”通用。
1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16、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
17、在本章中,孔子主要讲了孝顺父母的方法。为人子女者,必须尽孝,对于父母的优点应尽量多学习,遵从父亲的指导。当然了,应当有选择地学习和遵从,不能一味顺从,那是盲从。为人父者,也不一定事事皆对,做子女的也要懂得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才是真正的孝。
18、古公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少子季历。泰伯是法定的君位继承人,但古公认为季历的儿子名昌,有圣人的瑞相,预料他将能兴周,有意传位给季历,以便再传给昌,但未表示。泰伯了解古公的意思,在古公生病时,便托辞到南方采药。他的二弟仲雍也有此意。于是他和仲雍一同拜别父亲,到了江南的吴地,从当地习俗,断发文身。伯仲二兄既出,季历不能出,必须在家事父。古公临终,遗嘱季历,报丧给泰伯和仲雍。古公薨,季历遵嘱接回伯仲。丧事毕,泰伯和仲雍计议让位给季历,季历不受。泰伯乃言自己已经断发文身,不能再治理,又偕仲雍出国至吴。季历遂立为君,后来传位给昌,为殷朝的西伯。昌的儿子名发,伐纣成功,为周武王,尊昌为文王。
19、(译文)孔子说:对于禹,我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了;他的饮食很简单而尽力去孝敬鬼神;他平时穿的衣服很简朴,而祭祀时尽量穿得华美,他自己住的宫室很低矮,而致力于修治水利事宜。对于禹,我确实没有什么挑剔的了。
20、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二、论语全文及译文及解读
1、(译文)孔子说:“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安静坦然。”
2、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孔子关于利、命、仁的其他论述及其思想的现实意义
5、(译文)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
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7、“父在,观其志”,是说做儿子的要以父亲为尊,不得擅作主张,应当跟着父亲好好学习。了解家族传统,有继承父辈美德的志向,就算是一个有孝心的人。对此,大家应当有着正确的认识,不能对自己的父亲盲从,传承的应该是父辈的优良传统,否则就不再是孝顺了。在春秋之前,人们学习知识的渠道极为有限,向父辈学习几乎是的途径,所以孔子才有这个说法。当今社会,可资学习的途径大增,这里我们应该对孔子所言的原则加以变通,把学习前人一切成果、树立高尚和远大的志向视为行孝,才是合适的。
8、答案不言而喻,而原壤却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妥,反而在说完这句话后,开开心心地唱起了自己喜欢的歌谣。
9、(2)示诸斯:“斯”指后面的“掌”字。
10、《了凡四训》第一篇至第四篇合集(全书完)
11、(3)可忍:可以忍心。一说可以容忍。
12、(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公西赤,你怎么样?”
13、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晳)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
14、25 子谓韶(1):“尽美(2)矣,又尽善(3)也;”谓武(4):“尽美矣,未尽善也。”
15、当时的原壤,正坐在床上,两腿四仰八叉敞开,一只脚搭在另一只脚上,斜靠在床头,大概的造型类似于下图这样:
16、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7、孔子对《关睢》一诗的这个评价,体现了他的“思无邪”的艺术观。《关睢》是写男女爱情、祝贺婚礼的诗,与“思无邪”本不相干,但孔子却从中认识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思想,认为无论哀与乐都不可过分,有其可贵的价值。
1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20、(译文)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三、论语原文及翻译及感悟
1、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2、21 哀公问社(1)于宰我,宰我(2)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3、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4、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15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2)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7、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10、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1、译文: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12、261(唐诗三百首)韩翎:寒食
13、可能有人会觉得,孔夫子怎么这么大脾气呢?动不动就火大,其实,别说孔夫子,就是换做任何一个人,看到原壤当时的状态后,也会气得当场抓狂。
14、(解读)这是关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道理。
15、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1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17、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面对任何事都能从容面对不疑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18、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19、因此,孔子当初说的这句“老而不死是为贼”的话,整体的意思是在斥责好友的所作所为,借助这句话,来劝导他上进,而并非是后世所传的那种辱骂老人的意思。
20、(译文)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四、论语原文及翻译及解读
1、子曰:“父在,观其志①。父没观其行②。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字词解释:日:每天,三省:多次反省。省;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3、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古义:();今义:()
5、(译文)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6、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7、(译文)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8、寓意:学习方法不仅要强调“温故而知新”,而且要强调“知新”和新旧知识的融合。
9、①其: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10、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11、读书,不仅仅是一个人进步的阶梯,
12、(译文)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13、孔子把子贡比作瑚琏,肯定子贡有一定的才能,因为瑚琏是古代祭器中贵重而华美的一种。但如果与上二章联系起来分析,可见孔子看不起子贡,认为他还没有达到“君子之器”那样的程度,仅有某一方面的才干。
14、27(好文分享)新年三愿:有事做,有人爱,有所期待
15、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16、经典《孟子》诵读版(全文及译文)
17、我估计,当时孔子的内心不仅无语并且崩溃,甚至还有当场把这个故交弄死的想法。
18、(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曾点,你怎么样?”
19、不过呢,孔子终还是没有爆发,而是强压怒火,招呼一同前来的弟子,开始清洗原壤母亲的棺椁。
20、《礼记》里有“习礼乐”“习射”这样的话,都是演习的意思,可作为第二个理由的佐证
五、论语解析翻译
1、中国经典故事《论语》中,你喜欢的是那一句话,为什么?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3、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4、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论语·为政》篇中提到,曾子每日“三省吾身”,在此孔子又提出了“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的修养方法,就是为了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5、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1)乎!揖(2)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6、(译文)孔子说:“鲁和卫两国的政事,就像兄弟(的政事)一样。”
7、(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8、《泰伯》第十二章: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9、单父的百姓急了,纷纷向宓子贱提议说,应该赶在齐军到来之前,发动所有人抢收麦子。因为是时刻,也不要管谁种谁收,谁抢到就归谁,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不能便宜了齐国人!但宓子贱早已拿定主意,前来请求的人都被他拒之门外。
10、(译文)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11、翻译:孔子认为,君子心胸开阔,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出自《论语·述而》,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12、11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2)乎!”指其掌。
13、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14、孔子称赞泰伯的道德,高到了极处。他曾经以天下三度让给季历,人民不知道如何称颂他的至德。泰伯与仲雍托辞要到南方时,古公,季历,心里都明白,他们父子兄弟均以国事为重,彼此在心照不宣中完成让国大事。我们读这一章书,当学太王的眼力、泰伯、仲雍让国的道德。难得的是泰伯,让得那样和平,而且处置得合情合理,所以孔子称许他至德。
15、(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16、5 或曰:“雍(1)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17、译文: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18、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19、(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20、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