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杀气重的一首诗【精选100句文案】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1-23 11:26:06 浏览

一、史上杀气重的一首诗

1、很多人认为杀气重的诗是《不惹庵示僧》,这首霸气冲天,杀气冲天的诗句,正是来自我国古代历史得位正的朱元璋,从人生谷底走到九五之尊,用了15年进行诠释。《不惹庵示僧》原文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2、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3、不仁之人曰可杀!不义之人曰可杀!

4、先是门口的和尚看见了朱元璋一行人衣着普通,又佩着刀剑,怎么看也不是来布施的财主。庵外正是战火纷飞的光景,和尚很害怕,以为朱元璋一行是来找金找银的散兵游勇,竟然忘了礼貌招呼,撇下朱元璋一行,径直奔入庙内找方丈去了。

5、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6、朱元璋以少胜多,打败了陈友谅的几十万大军。陈友谅和朱元璋在海上大战,陈友谅的口号为“首战即决战”。世人都以为陈友谅赢定了,却不知朱元璋获胜。似乎老天就向着朱元璋这一边,张士诚在朱元璋和陈友谅决战之时,老老实实的待在了老窝里,丝毫不过问天下事。张士诚不知,不管是陈友谅和朱元璋哪方胜利,他都没有好果子吃。朱元璋很清楚,他知道自己打败陈友谅以后,天下再没有人能与他抗衡。所以,大战之后,朱元璋做了一首诗,把自己的意气风发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

7、待到秋来九月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8、朱元璋当时的意气风发,都体现在了了这首《不惹庵示僧》。字里行间不仅看到了朱元璋的霸气,更看到了朱元璋内心深处的凶残。朱元璋那种杀人不眨眼的残忍,也在这首诗中充分的展示出来。对于朱元璋的这首诗,大家有何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9、历史是由胜者留下的,所以到了清朝,在朝天的残酷压迫下,不管是文人还是民众手中都不敢私藏跟张献忠有关的任何资料,若是被发现将会处以极刑。而满清只留下了对自己有利的资料,所以跟张献忠有关的史料都被销毁了,现在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前人愿意让人看到的。

10、杀尽江南百万兵,腰前宝剑血犹腥。山僧不识英雄主,只顾哓哓问姓名。——朱元璋《愤题和尚诘问》

11、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主席《沁园春雪》

12、诗人杜甫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是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也就是在李白被流放夜郎,杜甫听到这样的消息,心生怀念和担忧,才写了这首《不见》。

1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其四》唐·王勃

14、方丈不放心啊,在旁边旁敲侧击地打听朱元璋的身份,姓名和来历。

15、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16、朝代:唐朝 作者:李白

17、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18、写完这首诗,朱元璋便再没有兴趣留在庵中了,带着随行人员离开了不惹庵。如此一来,朱元璋不仅没有透露自己的姓名,而且间接地告诉庵中人他朱元璋并不是什么匪盗之辈,而是征战天下的大英雄。

19、此词以两个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首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

20、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二、杀气重的诗 可怕的一首诗

1、至于诗的后两句则是说当时朱元璋一行人来到不惹庵办事,寺里人见朱元璋一行人身带兵器,对朱元璋他们有所戒备,表现的很害怕并且上前询问身份。但是朱元璋并不愿意留下姓名,不料寺里人接二连三的询问朱元璋,后朱元璋不厌其烦地提笔在墙上留下了这首诗。

2、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3、投降派知道了此事,极力的打击,后竟然撤销了辛弃疾的一切职务。他这一生的抱负,终究还是落空了,于是辛弃疾过上了归隐的生活。在那个寂静无声的夜晚,他满眼泪水地写出了千古绝唱《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豪气干云,号称孤篇压南宋,也堪称是历史上杀气重的一首词:

4、诗人不仅在热烈地颂唱侯嬴和朱亥“二壮士”,同时也对校书天禄阁草《太玄经》的扬雄辈,无情地加以蔑视:“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末二句以扬雄反衬侠客精神的崇高和伟大。

5、张国安还认为,什么报朝廷,恢复祖国故土,都是无稽之谈,保存小命才是重点,英雄和领导就是用来出卖的。于是就带了几个士兵,将耿京砍死在账内,士兵失去了统帅,士气暴跌,一时之间人心涣散,眼看局面就要不可收拾。

6、赵国的侠客帽上随便点缀着胡缨,吴钩宝剑如霜雪一样明亮。

7、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閤下,白首太玄经。

8、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贾岛《剑客》

9、他们大事做成后,拂袖而去将功劳和美名隐藏起来。

10、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11、待到秋来九月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不第后赋菊》

12、他们武艺盖世,十步可斩杀一人,千里之行,无人可挡。

13、整首诗歌让人不觉得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批残兵败将,而让人感到这些血泊中拚杀出来的英雄凛然可敬。象这样在一首小诗里敢于去写严酷的斗争,甚至敢于去写败仗,而又从败仗中显出豪气,给人以鼓舞,如果不具备象盛唐诗人那种精神气概是写不出的。

14、张献忠屠蜀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清朝廷为了故意抹黑张献忠也是不择手段,在《明史》中记载张献忠杀戮了四川六亿人口,然而当时全国人口加起来也远不到六亿。

15、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借用陆游《陇头水》诗句),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然而没有谁“可怜”他。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16、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1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8、在渲染侠客精神后,“闲过”两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将侠客与战国时期信陵君这样的“明主”联系起来。李白正是想结识像信陵君这样的明主以成就自己“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的政治抱负。

19、杀尽江南百万兵,腰前宝剑血犹腥。

20、这首诗是朱元璋在打败陈友谅统领的大军之后,乘兴微服私访南京紫金山上的一座寺庙时所作,诗中杀气完全外露,字里行间仿佛都带着一丝鬼哭狼嚎之败兵尚未风干的血腥味。朱元璋写的东西虽然水准一般,但是确实能很好的透露出朱元璋对于夺取天下的雄心壮志和为此不惜付出一起的杀气重透空气的感觉。

三、千古第一狂诗

1、鄱阳湖大战第二天,朱元璋心里开心,去了一座寺庙散心,在那里遇到了一位僧人,僧人见到朱元璋大惊,觉得此人杀气太重,有心要帮他减轻一些,哪知道,朱元璋随手在寺庙的墙壁上提了一首诗,正是这首《不惹庵示僧》,随后哈哈大笑,拂袖而去。

2、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3、是啊,朱元璋君临天下的志向,又怎会需要一僧的相助呢,他用了这样一首霸气侧漏,杀气冲天的诗句回应了那位僧人,重要的是,朱元璋写得霸气,而且没有吹牛。

4、和尚当即吟诗曰:御笔题诗不敢留,留时常恐鬼神悉。故将法水轻轻洗,尚有豪光射斗牛。

5、不过就算清朝对张献忠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栽赃嫁祸,但是他屠城的事实不假,也算是坏事做绝,不知道大家如何看待张献忠这个人呢?

6、待到秋来九月我花开后百花杀。

7、如今取出,给您一看,谁有不平之事,不妨如实告我。

8、满江红——宋代:辛弃疾

9、和谐与拗怒,舒缓与激越,形成了矛盾统一。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恰当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准备、战斗进行、战斗胜利等许多场面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果。

10、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这是一场反击战。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当为“壮”也。

11、此碑文杀气极重,而张献忠乃明末一反贼,杀人,危害一方,只是不知何人竟为此人立下这滔天杀气般的碑文?

1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1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14、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5、译文:燕赵的侠士,头上系着侠士的武缨,腰佩吴越闪亮的弯刀。骑着银鞍白马,在大街上驰骋就像天上的流星一样。

16、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17、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18、炎光延,洪川荡湍濑。弯弓挂扶桑,长剑倚天外。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视彼庄周子,荣枯何足赖。捐身弃中野,乌鸢作患害。岂若雄杰士,功名从此大。

19、这诗艺术水平虽不怎么样 ,写得倒是实话,他真的刚刚杀了江南陈友谅的百万兵,宝剑上的血痕还未干,和尚你太笨了,懒得和你废话。

20、长江是脉血 山河皆我土,

四、李白恐怖的藏头诗

1、张献忠虽然已经去世了几百年,但是关于他的事迹依然被流传着,其中具有争议的就是《七杀碑》和《七杀诗》。历史向来都是由胜者书写的,所以由清朝编撰的《明史》中,称张献忠的一生是杀人如麻的一生。虽然其中免不了有一些故意抹黑的成分,不过也有一些真实的成分存在,比如七杀碑就是好的证明。张献忠为了明志,专门立下了一块碑石,碑文内容为: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善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

2、宋代邓剡回想不久以前,为了抗击元军

3、富贵袭人而来人也没有办法,一个人奋发,他的成就是止不住的。满堂的花香熏醉了宾客,一把利剑横扫两折十四州。

4、不知蝗蠹遍天下,苦尽苍生尽王臣。

5、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

6、历史是由胜者留下的,所以到了清朝,在朝天的残酷压迫下,不管是文人还是民众手中都不敢私藏跟张献忠有关的任何资料,若是被发现将会处以极刑。而满清只留下了对自己有利的资料,所以跟张献忠有关的史料都被销毁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前人愿意让我们看到的。

7、“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诗人用平直叙起的笔法写出了征战环境之“苦”。“百战”,意谓战事频繁。“碎铁衣”,形容气候恶劣,斗争严酷。其中,“碎”字下得绝妙,颇值玩味。将士的恺甲都已冻碎难着,令人宛见“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凝”的塞外荒寒景象。此外,唐军将士因长期作战,来不及休整,给养十分困难的情形,也可由此一“碎”字思而得之。

8、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奇妙,浪漫主义,立意清晰。

9、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10、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1、朱元璋也不管,推门直入,老子天下英豪,你说不惹就不惹了。

1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13、唐代武侠风十分盛行,尤其是陇一带的“融合了胡汉为一体,文武不是特别的道路”,这给当时的社会喜欢剑术,助力了尚任侠的风尚。李白从小除了文学和诗歌外,还以当时剑术大师裴旷为老师学习剑术,历史上被称为“十五剑,高冠佩雄剑”。李白青年时代的理想是“委身于白刃之中,在杀人的红尘中”,然后成功引退。这个“侠客行”可以说是李白棒的人生梦想。

14、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宋代:岳飞《满江红·写怀》译文:我愤怒得头发竖了起来,帽子被顶飞了。独自登高凭栏远眺,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抬头远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

15、忽有狂徒夜磨刀,帝星飘摇荧惑高。

16、朱元璋环顾天下,南方地区已经没有对手了,逐鹿中原指日可待。

17、忽然有一天,朱元璋想起了不惹庵之事,随即命人去查看,可惜方丈已经病故了。谁知道不惹庵方丈和尚果然是俗和尚,他生前就把朱元璋的诗铲去了,理由是诗是反诗。

18、朱元璋很生气,吩咐手下取来笔墨,就在寺庙的墙上挥笔写了一首诗,诗曰: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山僧不识英雄汉,只凭哓哓问姓名。

19、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20、朱元璋什么性格啊!当即命人逮了余下的和尚来 ,准备全部杀掉。

五、史上杀气重的一首诗是什么

1、此诗开头四句从侠客的装束、兵刃、坐骑刻画侠客的形象;第二个四句描写侠客的武术和淡泊名利的行藏;第三个四句引入信陵君和侯嬴、朱亥的故事来进一步歌颂侠客,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抱负。

2、诗中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让人想到这不过是他“百战沙场”中的一仗。这样,就把刚才这一场突围战,以及英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完全传奇化了。

3、朱元璋创作的这首杀气很重的诗名为《不惹庵示僧》,这首诗是朱元璋在一次游览不惹庵的过程中留下的,全诗的内容为:

4、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5、所以才饮酒,所以才笑傲朝野,所以才有:“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其实在杜甫看来,李白不过时“佯狂”,假装痴狂而已。所以杜甫自认为世界上能懂李白的,只有他杜甫一人了,只有杜甫纵观李白一生,觉得李白很可怜,可悲,真可哀。真可哀,生动形象的描叙出诗人对李白的一种哀怜,一种同情。

6、忽然,一道划破苍穹,降临齐鲁大地,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整个华夏都为之一震。他注定是一位时代的新星,与其他诗人不同的是,他是江湖的侠客,是仗剑走天涯的英雄,也是拥有八块腹肌、苦练单挑的帅哥,此人的名字,就是辛弃疾。

7、十年辛苦劳作,磨出一把利剑,剑刃寒光闪烁,只是未试锋芒。

8、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敌可摧,旄头灭,履胡之肠涉胡血。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胡无人,汉道昌。

9、四两句,按格律可以不讲对仗,词人也用了偶句。偶句太多,容易显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10、朱元璋加入郭子兴的部队,并且认了郭子兴当义父。从那以后,朱元璋的道路就变了,他也深知自己需要改变。朱元璋学了文化知识,慢慢的能够看懂兵书,不知不觉中,朱元璋也会作诗了。在朱元璋打败陈友谅以后,便做了一首充满杀气的诗,可以说,朱元璋这首诗是古今中外有杀气的一首诗。

11、辛弃疾的这一举动,让失落的军心再一次被点燃,人人都喊辛弃疾为带头大哥,而南宋第一古惑仔的称呼,也就光荣的颁发给老辛了。时隔800年后,依旧被爱国之人提起,无不热血沸腾。

12、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13、张献忠生性刚烈,爱打抱不平,为此几乎丢了性命。崇祯年间,他组织农民军起义,1640年率部进兵四川。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自立为皇帝,年号大西。

14、李白,是唐朝的诗人,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李白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人才,他的剑术也是厉害的,魏颢说他“眸子炯然,哆如饿虎……少任侠”,我以前在一部野史上面看到的,李白的剑术也是天下无双,仅次于天下第一的宫廷剑客,有人称赞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15、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16、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己亥岁二首》

17、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

18、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

19、“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

20、张献忠(1606-1647年),字秉忠,号敬轩。他是与李自成齐名的明末农民起义军,是"大西"国的开国皇帝。张献忠出身于贫苦家庭,从小聪明倔强,跟着父亲做小生意,贩卖过红枣,也当过衙门中的捕快,后又来到延绥镇当了一名边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