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韩非子简介
1、“好好!我会修的……”
2、关于韩非,目前我们所能依据的文献记载主要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其中关于韩非身世事迹的记载不足五百字。尽管如此,关键的线索尚比较清晰。
3、在《韩非子》一书中,这些内容丰富的叙事材料称为“说”,包括三种类型:甲、未经整理的原始材料,主要集中在《说林》上、下两篇;个别故事后有简单的点评,指明其中包含的道理。
4、译文:世间总有得不到的东西,也总有办不到的事。
5、并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政权才能巩固。
6、韩非子之死,史籍有两种说法。一是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这也是迄今为止韩非子之死的母本说法和主流说法:“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杀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
7、第韩非的学说没有被韩国君主所采用,却受到秦国君主的高度重视;秦王吞并六国,一统天下,中国历史由封建政治进入君主政治,并由战国时代进入帝国时代,与《韩非子》这部书提供的君主政治理论与方法有直接的关系。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均宣称以儒家思想为治理天下之指导思想,实际上韩非的一整套君主专制主义的理论始终是历代君主奉行的策略,从而构成中国政治历史上阴法阳儒的基本政治格局。
8、据禹州现存早的地方志明嘉靖《钧州志》记载:“浅井,在州西北五十里朵耳山,掘地七尺得水,余地深甚无水。浅井由此而得名。”
9、因为韩非子和李斯曾经是同窗,李斯深知韩非辩才了得,担心嬴政被韩非计谋所蒙蔽,故上疏嬴政,陈述其中利害。他说:“韩非前来,未必不是认为他能够让韩留存,是重韩之利益而来。他的辩论辞藻,掩饰诈谋,是想从秦国取利,窥伺着让陛下做出对韩有利的事。”
10、感悟:不管是自己做人做事,还是教育下一代,都要务实。
11、第他曾师从荀子,也像荀子兼采道、名、法、墨等诸家学说一样,努力吸取前代思想家的全部思想成果,构建适合现实政治需要的一个综合的理论体系。只是荀子立论的基础是儒家思想,把天下治平的希望寄托在儒家以礼义治国的认识上;韩非则把黄老思想作为自己理论的哲学基础。
12、春秋时期的政治体制是宗法分封制,官僚系统基本由世卿世禄的贵族组成,君臣是有血缘关系的宗族,可以说,一国即一家,诸国一大家。在这样的统治体系下,社会的利益分配建立在宗族关系之上,贵族有封土,有私人军事力量,通过出任官员掌握议事议制的权力。在田氏代齐、戴氏取宋等历史事件中,篡位者均为公族之后。由此说来,贵族所分享的政治权力很强大,足以对王权形成制约。
13、韩非是怎么死的?韩非子故居在哪里?
14、乙、经过初步整理的材料,主要集中在《内储说》《外储说》六篇。韩非设计了“经”“传”的形式,以“经”扼要论述思想观点,相对应的“说”则以数则故事从不同角度加以阐明。
15、秦始皇在初见韩非著作部份篇文内容就佩服地说:“寡人如果能见此人,与其同游谈论一番,那就是死也都无憾了!”在韩非死后,当代各国国君与大臣竞相研究其著作《韩非子》,秦始皇在他的思想指引下,完成统一六国的帝业。
16、韩非表面上把事情看得太透彻,因而放弃一切信任和情怀,在人性恶的基础上设计制度,同时为论证自己的观点把对许多问题的认识推到极端;他的论述有合理之处,也暴露出许多的逻辑漏洞。
17、《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在体裁上有论说体、辩难体、问答体、经传体、故事体、解注体、上书体等七种。辩难体与经传体为韩非。在内容方面,则论“法”“术”“势”“君道”等,文裁条理清楚,用意深刻。
18、今天刊发拙作《读古人书之〈韩非子〉》的前言,主要介绍韩非子其人其书,以及《读古人书》的宗旨和结构安排,恭请诸君指正。
19、《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约公元前280~233年),后人称韩非子或韩子,战国时期韩国人,为韩国公子,与李斯同学于荀子,喜好刑名法术之学,为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20、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果。韩非子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
二、韩非子简介
1、华而不实,虚而无用。
2、“把天下给你,可是要把你杀死,你肯吗?”
3、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本名韩非,出生于公元前280年,是法家思想的成就者。韩非子的主要思想被记载在《韩非子》中,以法治国是韩非子的主要主张。
4、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
5、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
6、成长经历司马迁说:“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7、但韩非认为无为,落实在君王统治上,应该是无论特定喜好,或不喜好都不能被臣下推测与掌握,此观点还包括施政习惯,统驭方式等,应该阴晴不定,难以掌握。如此才不会反被臣下驾驭,这也就是申不害的“术”。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解老》与《喻老》部分,似乎与韩非其他论述有出入,可能不是韩非所作。
8、韩非认为,光有法和术还不行,必须有势做。势,即权势,政权。他赞赏慎到所说的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难者》),提出了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难势》)的论点。
9、注释部分力求细密,同时特别注意字词的词典概括义与其在具体语境中的变异之间的处理,杜绝随文释义的弊端。另外,同一字词在不同选篇中出现时,采用不避重复的注释方式,这样保持各选篇的独立性,可以尽量满足读者非连续性阅读的习惯。
10、伯乐对不喜欢的人就教他鉴别千里马。对他所喜欢的人就教他鉴别普通的马。“因为千里马难得一见,获利很慢,普通的马天天买卖,获利很快。”
11、韩非是韩王之子,荀子的学生,李斯的同学。
12、有 韩非子,(约生于公元前295年死于公元前233年)先秦时期韩国公子,是我国 先秦时期政治理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13、自秦帝国以韩非学说作为治国的思想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建立了完善的君主政治制度;其后两千多年,韩非的一整套君主专制主义的理论始终为历代统治者所奉行。可以说,《韩非子》一书是理解和研究中国历史特别是政治思想史的必由门径。
14、杀韩非子,具体操作者是李斯。按某种流行的理解看法,李斯是杀害韩非子祸起萧墙的煽风点火者。李斯为何要杀韩非子?照理说,韩非子是李斯向秦王介绍的,韩、李二人还有同窗之谊,——但有人说,正因为俩人是同窗,李斯嫉妒韩非,所以杀了韩非子。何以证明李斯嫉妒韩非子呢?《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韩非)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斯自以为不如非”,就一定是嫉妒?嫉妒就一定要杀人?当然,说李斯嫉妒韩非子,还有一个证据,那就是“李斯、姚贾害之”的“害”字。
15、韩非据史料可考,故土在西平县出山棠溪北岸的韩堂村。韩堂村建有韩家祠堂,而后迁至出山镇西南,韩堂村留名至今。韩祠为韩家宗祠,何代修筑无考,但每年春节韩姓子孙敬奉韩家宗祖一直延续,韩祠历代修复,破损于解放初,1958年在此建出山礼堂,有“思辨”碑石一块,村人说曾盖在西街井口,后无下落。
16、韩非主张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
17、邻家老头看到倒塌的围墙,也好心过来劝说:“你们的墙塌了,快修好它,不然会遭小偷的……”
18、韩非子出身贵族,“学在官府”的体制使韩非子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接触并喜欢“清净无为”的思想,当属黄老之说。在其著作《喻老》蒋其发挥到了。
19、至今,浅井农历逢单日有晨集,农历正月六月初五有鼓刹会。“相传,浅井的得名与轩辕黄帝有关。”宋文彬说。轩辕黄帝在襄城县的首山采铜,于荆山铸鼎,闻广成子居禹州的崆峒山中,便弃天子之尊,前去求道。他和嫘祖娘娘、随行大臣披荆斩棘,顺颍水行至今浅井地界时,烈日当头,口渴难忍。此时,只见身旁有眼水井,轩辕黄帝因水太深而兴叹道:“要是水浅一点儿就好了。”他话音刚落,井水便不断上涌,直到触手可及。轩辕黄帝高兴地封这口井为“浅井”。
20、韩非是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
三、墨子简介
1、清光绪年间,有群众在浅井石婆山发现有魏代石婆臼造像。
2、对于臣下,他认为要去“五蠹”,防“八奸”。(《韩非子·八奸》《韩非子·五蠹》)所谓五蠹,就是指:学者(指儒家);言谈者(指纵横家);带剑者(指游侠);患御者(指依附贵族并且逃避兵役的人);商工之民。他认为这些人会扰乱法制,是无益于耕战的“邦之虫”,必须铲除。所谓“八奸”,就是指:1“同床”,指君主妻妾。
3、鳝鱼的外貌好象蛇一样,蚕的形状像毛毛虫一样。人看见蛇就又惊又怕,妇人看见毛毛虫就寒毛直立。可是渔夫见到鳝鱼,却高兴得一把抓住;农家养蚕,妇女用手抓蚕儿,也毫不惧怕。
4、韩非的法治思想适应了中国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需要,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过程中起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5、韩非子是战国时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散文家、哲学家,他所著韩非子》一书的核心为“法、术、势”。他提出并形成了一套君主独裁统治的理论体系,对当时秦王朝统一六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鲜为人知的是,浅井镇小韩村是韩非的故里。
6、(心理介绍)解凝:心理、婚姻家庭指导师。愿与您交流探讨情感婚姻、亲子关系、厌学网瘾、职场与人际关系、自卑心理、神经症等问题。
7、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
8、丛书以“读古人书”系列命名,是出于以下考虑:对古代原典的文本细读,首先需要落实在对古代汉语的恰切细致的解释上,真正弄清楚古人遣词造句的含义。为此,需要通过详细注释,以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能准确理解的字词时可以查检参考;
9、我听说,“不知道就说,是不明智;知道了却不说,是不忠诚。”作为臣子不忠诚,该死;说话不合宜,也该死。虽然这样,我还是愿意全部说出自己的见闻,请大王裁断我进言之罪。
10、墨子名翟,鲁国人(一说宋国人),大约生于公元前468年,死于公元前376年。他出身微贱,做过工匠,自称“***”。曾学过儒学,后不满其烦琐的“礼”,另立新学,聚徒讲学,创立墨家学派。
11、恃势位而去贤智, 认为应该以基本制度的改革而的长治久安。
12、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13、韩非子另主张‘‘名实相符’’,认为君主应根据臣民的言论与实绩是否相符来决定功过赏罚。对于民众,他吸收了其老师荀子的“性本恶”理论,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为萌”。因此他认为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韩非子·心度》)。容易让人忽视的是韩非是主张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的。他认为严重的徭役和赋税只会让臣下强大起来,不利于君王统治。
14、为此,韩非子郁郁寡欢。忠君不能报国,咋办?
15、韩非在其《韩非子》里面有《解老》与《喻老》两篇,直述自己思想部分也源自于老子,故后世称之为道法家,意味从道家里面延伸出来的新法家思想。但韩非的道法家与道家有一些差异。简单说,韩非子仅取《老子》‘无为’的思想,《老子》认为处世,不需要拘泥固定形式与方式,只要顺着大道即可。
16、有一个男人与一个性情残暴的人比邻而居……这个人不堪忍受,想变卖家产迁居。有一人劝他说:“这家伙迟早要恶贯满盈的,你再等一阵子再说。”“我就是怕他杀了我,才恶贯满盈啊!”
17、译文:立志的困难,不在于胜过别人,而在于战胜自己。
18、感悟:一个人要想成才,关键是要敢于直面困难,在磨砺中战胜自我、强大内心。
19、韩非子提倡君权神授,自秦以后,中国历代封建专制主义极权统治的建立,韩非子的学说是颇有影响的。韩非子的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比如《亡征》一篇,分析可亡之道达47条之多,实属罕见。《难言》、《说难》二篇,无微不至地揣摩所说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趋避投合,周密细致,无以复加。
20、支付宝首页搜索71093即可免费领大红包,高可领99元!
四、鬼谷子简介
1、唐代诗人中没有韩非子。韩非子是战国时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非著有《韩非子》,他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为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著作有《孤愤》,《五嚢》等!
2、“明主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责其功”是本文的重点。听察言论,要以功用做标准,实实在在,不做空泛夸张的言论,总要切实有才好。
3、韩非子强调君主权力高于一切,君主应该以苛刑峻法重赏来治理臣民,建立君主集权制的社会。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在韩国不被韩王采纳,所以他发愤著书,先后写出《孤愤》、《说难》等著作,之后书籍被传到秦国,秦王十分欣赏韩非子的才华,甚至为了韩非子而攻打韩国。韩非子来到秦国后,与李斯发生了利益冲突,后韩非子被李斯的谗言害死。但韩非子的思想却使得秦国更加强大,终统一六国。
4、韩非是个明确提出矛盾之说的思想家。
5、利益分配如此,惩戒措施亦如此。彻底执行法令,使法网周密不漏,人们无幸免心理,便不会轻易犯法,才会遵守规则。
6、若是像后羿一般的名弓箭手,套起玦,穿上扞,操弓拉弦,准备射箭时,可能连远自越国来的客人也要争先恐后为他拿箭靶,因为毫无危险!但若是幼龄稚童射箭,则连慈母都要走避室内,紧闭门窗。
7、改革图治,变法图强,是韩非思想中的一大重要内容。他继承了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思想传统,提出了不期修古,不可的观点,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五蠹》)
8、韩非结语:巧妙的诈伪不如愚拙的诚实。乐羊因为立功而引起怀疑,秦西巴因为获罪而更被相信。
9、《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 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 《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10、每个人都睡觉,那么瞎子就不会被察觉;每个人都沉默,那么哑巴就不会被察觉。叫醒每个人,要他看东西,探问每个人,要他回答问话,那么瞎子、哑巴就隐瞒不住了。
11、韩非结语:有智慧的人,不以言词教人,也不将书藏于箱中,无所执着,一切循道而行。
12、当晚,果然遭小偷,偷走了不少财物。
13、过去,人有等级,家分高下,官吏贵族都居住城邑,一般小城在内,大城在外,其间,也有官宅。韩堂村位置古地名有韩宅,实际上在棠溪城之外,是韩非这样的小贵族居住的地方。韩国铸剑,冶炉城,棠溪城有酒剑作坊,主要居住铁官,别领户官吏和贵族,那实际上是政治中心。
14、秦王责问姚贾,姚贾对答如流,一番说话,比韩非子说的漂亮多了。结果,“秦王曰:‘然’。乃可复使姚贾而诛韩非。”——姚贾没事,韩非子被杀。(诛在先秦,并非只有杀死的意思,还有责问、谴责、惩罚之意,在此都通,但有人认为,诛韩非,就是把韩非杀了。)
15、墨子对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有深切的体会,激烈反对“富侮贫,贵傲贱”,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兼爱》),有力的要以力助人,有财的要将财分人,有道的要用道教人,
16、韩非子性格直爽、个性强,口才差,不一定是口吃。司马迁说韩非子为人口吃,可能是不善言谈,与人的关系紧张,不善于沟通。或者说能与韩非子交流的人很少,也就是说韩非子的言论不大符合大家的口味。韩非子属于“冷眼看世界”。此即“不能道说”之意。
17、简介:韩非,战国晚期韩国人,韩王室诸公子之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18、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19、司马迁《报任安书》中关于“发愤著书”的这段话,一连举了七件事来证明他的论点,“韩非囚秦,《说难》《孤愤》”也在其中,这说明司马迁也认为《说难》、《孤愤》是韩非的代表作,至少是《韩非子》中的两篇重要著作。
20、这两种说法的相同处,是韩非之死,跟姚贾有关,也跟秦王有关。不同处,是司马迁笔下的韩非,是个无辜受害者,而《战国策》里的韩非,则有引火上身,咎由自取的味道。但这两种说法,都有让人无法释疑的地方。
五、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1、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韩非子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2、约公元前280一前233年)战国晚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新郑是郑韩故城),韩王室诸公子之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古人认为是阴谋学家,韩非的著作一大部分关于阴谋。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着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洋洋十万余言。
3、自春秋至战国的社会变革,在制度上是从宗法分封制转变为郡县制,其本质由家到国的演化,国政与君王的家政明确区分开来。在这一过程中,贵族的政治权力不断被遏制,其经济利益也受到削弱,很多贵族的食邑被剥夺,改由朝廷分发钱财和粮食,因而政治体制走向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
4、译文:没有什么利益比简朴来得更长久,没有什么福分比安心更久长。
5、《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百,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韩非的法家思想伟大的实践者是秦始皇,秦国的教育制度,便为法家思想。以法为教是秦代施行政策,加强思想法制,巩固中央集权的标志之一。
6、他正视矛盾,肯定矛盾,分析了矛盾所包容的内因与外因; 常与变的关系;肯定了矛盾双方的转化,重视转化的条件,韩非对形式逻辑、矛盾规律的阐述体现了先秦时期学说和哲学思维的高水平
7、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8、“将军!中山国君把令子煮死,做成肉羹送给你吃……”
9、他是战国时期进步潮流的代表人物之是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革新派人物。
10、事有凑巧,秦王喜欢这些言论!加上内有同学李斯的举荐,于是,水到渠成。韩非子来到秦国。“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悦之,未信用。李斯、姚贾害之,毁之”,等到后来,韩非死。
11、韩非生活在战国末年,当时正是纵横家特别活跃的时期。《韩非子》无疑也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这表现在语言风格上,多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也表现在说理的方式上。
12、感悟: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有些事情由于条件限制,可能我们一辈子也做不好,有些东西一辈子也做不到。这都是正常的。所以,面对这些要释怀。
13、在韩非以前,法家已经有三派,各有自己的思想路线。
14、《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韩非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比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学说,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15、另一派以申不害(死于公元前337 年)为首,申不害强调“术”是重要的因素,着重讲究对官吏的选拔任用,监督考核,奖赏处罚及驾驭的方法手段。
16、《韩非子》成书于战国末年。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君主政治学文献,《韩非子》的主要内容是阐述其哲学基础、社会历史观、人性论和政治思想,从不同角度说明其关于君臣关系、法术势的具体内涵及其在现实政治中的运用等问题的认识。
17、公孙仪答道:“如接受,就欠人一份情,就不得不循情枉法。一旦枉法,连宰相的职位都将被免。到那时,想吃鱼也无人赠,连自己买来吃都难办到。若是不收鱼,不但不会被免职,想吃鱼时,随时可以买来吃。”
18、韩非反对前识的观点。所谓前识,就是先验论。韩非主张虚以静后,通过观察事物得到认识而非妄加揣测。
19、※本文系京博国学原创,作者鱼小叨
20、韩非认为,这三者都是不可缺少的,提倡的“以法为本”思想体系,是法、术、势的结合。克服了各家片面和不足之处,提出了以“法”为核心的完整系统的法治理论,是法家的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