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刘备死前想杀了诸葛亮
1、如诸葛亮这等千古无双国士,若以权谋小道试探之,反而适得其反,徒伤其心。若做如是想,不免是以凡夫私心而度千古英雄肺腑。
2、此时,曹操大的敌人是北面的袁绍。袁绍势力十分强大,加上地方富裕和身份尊贵,有统一北方的实力。如果袁绍借刘备被杀为由起兵,对曹操也是不利。
3、同样的话,孙策对张昭也说过。
4、如果曹叡有刘备的一半安排,司马懿也无法夺取曹魏的江山。两人政治水平谁高谁低,一目了然,后果也高下立判。
5、曹丕随即派遣夏侯尚和徐晃带领兵将帮助孟达袭取东三郡,劝刘封投降,但是被依然忠心于蜀国的刘封拒绝,因为部下的反叛,刘封终被孟达等人击败,灰溜溜的败退回到了成都,根据《三国志》记载:“刘封既至,先主责刘封之侵陵孟达,又不救关羽,诸葛亮又虑刘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
6、之后,大一统的局面维持了一千多年,成为中华历史上开明、繁盛、维持时间长久的王朝。
7、刘备让诸葛亮“自取”,这是《三国》白帝城托孤中一个很有讨论价值,和学习意义的政治活动。下面我们一起来解析这个问题。
8、刘备的儿子除了刘禅,还有刘永和刘理,作为刘禅的弟弟,他们也是有资格继承蜀汉的大统的,这等于给了诸葛亮一个授权,日后如果刘禅真的昏庸无能,太差劲了,这种授权就不会有人有异议,因为估计刘备对自己那个儿子几斤几两还是清楚的,起码比曹丕那是差远了。
9、蜀章武三年,诸葛亮辅佐的帝王倒下了,留下了一个不成器,扶不上墙的刘阿斗。
10、以诸葛亮本人的道德感,他根本不会取而代之的,所以历史的现实是,诸葛亮大权独揽经营蜀国,苦心支撑,为蜀国延火续命,这正是刘备与诸葛亮君臣相知的结果。
11、魏延故意闯入诸葛亮大帐,故意扑灭诸葛亮的主灯,这一点,姜维是看得明明白白的,所以姜维立马拔剑,想要杀掉魏延!
12、从夷陵之战惨败中,可以推测刘备,马良的谋士之能,必没有得到刘备认可,因为刘备战败后根本就没提过马良,相反却提到了黄权。
13、这话的意思是说:你跟丞相(诸葛亮)一起从事,一定要待丞相如同自己的父亲一样。
14、我是@沐一个沐 ,多谢大家的阅读。
15、“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6、到了刘备这里,他又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刘备死前各方面那是安排的明明白白,蜀汉的统治阶层本身分成荆州和益州两大集团,两方相互制衡,紧密团结在皇帝的身边。这个可以从一个方面看出蜀汉臣子有多忠诚。蜀汉亡国时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张飞的孙子张遵、赵云的儿子赵广、黄权的儿子黄崇、李恢的侄子李球、傅彤的儿子傅佥都在对抗魏军的战斗中战死。姜维部队得知阿斗投降后拔刀砍石,姜维直到后想的都是“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霍峻的儿子霍弋在确认阿斗平安之后才投降魏国,驻守永安的罗宪独自抵御东吴名将陆抗的攻击数月之久。
17、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其中亦不乏才智卓绝的谋士。刘备帐下的卧龙诸葛亮以及曹操一方的鬼才郭嘉这两人都是三国时前有名气的谋士,可谓是谋臣里面的人物,有着过人的才华与谋略。
18、从人性恶的角度来看,刘备这句话体现了帝王心术。是在试探诸葛亮的忠心,毕竟制衡诸葛亮的还有李严。诸葛亮就算想自取,一时间也没这能力。稍有异心,怕是当场人头落地。
19、回答:有一个词叫功高震主,诸葛亮刘备集团的设计师,从三顾茅庐到秋风五丈原,一生为蜀汉立下大功;关羽刘备集团一等的武将,刘备得天下,他功不可没;当他们的功劳刘备再给不了相应的封赏时,刘备会为了稳固自己的天下,除去功臣。但是刘备没有那样做,要不然历史也得改写
20、诸葛亮对于蜀国来讲威胁太大,刘备早就做好了准备。
二、诸葛亮因什么而死
1、其次,诸葛亮的大帐外有许多卫士阻拦,按理说魏延需要通报,请求诸葛亮定夺。但是他却强闯军帐,令人生疑!诸葛亮明明早就告知众人,不能随便闯进去,魏延为啥要不听命令,强行闯入呢?
2、于是黄元便趁如今成都空虚,起兵谋反要直取成都。亏得此刻杨洪找到太子刘禅分析当前形势,刘禅毅然决定,派出自己的太子亲兵,算是平息了黄元反叛,让蜀汉避免了灭顶之灾。
3、不过,在诸葛亮的一直劝说下,刘备将刘封给赐死了。三国志上记载:事后,得知刘封曾义正辞严的拒绝孟达的劝降,刘备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备是不想杀刘封的。刘备早就杀掉了诸葛亮2如果刘备统一三国,会先杀掉2个人,其实诸葛亮早就看透了
4、虽然诸葛亮有超的大脑,但凡胎肉体禁不住战争岁月的侵蚀,他的病情越来越沉重。人总是有本能的求生欲望,诸葛亮也概莫能外。
5、讲真没有人比诸葛亮更了解刘禅了,亮经常想:“刘备如此英明伟大的人物,怎么生下一个如猪如狗一般蠢的儿子。“种下龙种,生下一只跳蚤。”他要是我家的儿子,我tmd把他掐死。”这不是诸葛亮的气话。刘禅确实让人失望,丞相让他向东他偏向西;丞相让他撵狗他偏赶鸡;丞相让他远小人近贤臣,他偏和“不是东西”的太监黄皓称兄道弟。在丞相心中,刘禅就是一个叛逆少年。
6、从表面上看,也许就是这样,但是,这已经是刘备临死前说的话,如果诸葛亮没有明白刘备的意思,或者说诸葛亮有篡位之心,刘备说出这样的话,不是给了诸葛亮篡位的借口吗?刘备都在临死前了,就算试探出诸葛亮有二心,他还有精力再换一个托孤大臣吗?
7、比如在刘备早期还没有什么势力,败退新野的时候,他就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要知道,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事,放在袁绍、曹操身上,或许去请诸葛亮一次就很不容易了,不对三顾茅庐。而刘备知道诸葛亮的才能,所以去了三次,可谓知人之明的典范。
8、因为刘备讨厌这些名士“夸夸其谈”。反观马谡,其实正是这类善于夸夸其谈的人才。也就是说,动嘴能力远远强于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这是刘备对马谡不放心的第一个理由。
9、同时,以诸葛亮的才智,刘备岂可敢于如此试探诸葛亮,他敢试探,诸葛亮岂能窥不破。看一下司马懿是如何装疯卖傻,躲过曹魏威胁的吧!诸葛亮窥破了刘备的试探,就算前期有君臣相知的道德感,到这时,岂不瞬间解体。
10、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11、曹操是一位求贤若渴十分惜才的人,只要是有才能且能够为他所用,都会重视,因而当时曹操旗下猛将如云,谋士亦不少。郭嘉却是众多谋臣中,曹操信任的一位,堪称曹操帐内第一谋臣,当然他亦是了解曹操的一位,为其出谋划策献出过很多妙计。
12、夷陵之战后,刘备被陆逊打得丢盔弃甲,狼狈的逃到白帝城,诸葛亮前来,他委以托孤众人,交代完所有的事情后,刘备对诸葛亮说:“马谡说话浮夸,超出他的实际能力,不可委以大事,你要对他多久考察。”
13、刘封是刘备的养子,当年刘备还没有儿子时,收养了刘封,准备让刘封继承自己的家业,但是随着刘禅的出生,刘封的地位一落千丈!之后刘备打天下,一直将刘禅留在后方,让诸葛亮辅助刘禅,尤其是当刘备把家安在成都以后,更是让刘禅和诸葛亮留守成都,让刘封加入军队对外作战,从这一安排便可以看出,刘备其实已经剥夺了刘封的继承权,他真正属意的接班人,乃是刘禅!
14、如果诸葛亮没有足够的兵权,他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平乱,抵御曹魏和孙吴,而军权的授予有可能是刘禅,更可能是刘备临终前就授予了诸葛亮足够大的军事指挥权。
15、第是让李严监督,如孔明有取代之意时,李严当除诸葛。这叫欲擒故纵、正话反说,帝王心术啊!
16、后刘备看到诸葛亮是这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心满意足的离开了人世,对于其他人他也不想要继续讲下去,希望他们能够一起辅佐刘禅和诸葛亮。然后诸葛亮开始了北伐的大业,和刘禅一起走向了人生后一段路程。
17、诸葛亮的确具有很强的军事能力,平定了益州的牂牁太守朱褒造反,又平定了益州郡大姓雍闿等等,汉中有魏延镇守,赵云扼守秭归等,整个蜀汉的叛乱以及曹魏的进攻算是基本解决。后来诸葛亮又亲征云南地区,平定了孟获等少数民族的反叛,蜀汉的局势才逐步的平稳下来。
18、因此这才引起了刘备的警觉。既然他已经看出来了马谡不堪重用,又举国托孤诸葛亮,而诸葛亮又欣赏马谡,显然谁都能懂,一旦诸葛亮主政后,马谡会是什么地位或作用。
19、魏延死后,蜀汉众多将军中真正有能力的就只有姜维了,由此也加快了蜀汉走向灭亡的脚步。倘若魏延没有死,凭他的能力可以抵抗邓艾以及钟会来犯,能够为蜀汉续命很多年。
20、您风度翩翩,与小乔结成佳偶,汉朝忠臣,不辱使命,您气概非凡,从善如流更使主公广开言路,不骄不躁,不气不馁。洞庭湖畔,蒋干前来离间,您演戏挥洒自如,气度大情趣高。
三、三国无能的十大名将
1、但是没有想到,庞统便给刘备除了三条妙计,一是臣刘璋没有防备偷袭成都,而是返回荆州,然后勾引刘璋的手下上钩一举把他们灭了,三是,引的敌军回荆州,不过第三条只是一个下下策,刘备听庞统这么一说,不想太过张扬打草惊蛇,于是便选择了第二条。
2、当马谡和王平带领人马到达街亭时,马谡准备在山上安营扎寨并且布置埋伏,但王平提醒他,诸葛亮曾经嘱咐过要坚守城池,并认为在山上扎营过于冒险。但马谡一向自认为熟读兵书,对王平的建议不以为然,根本不听。
3、有一天,他交代姜维守住大帐门口,不允许任何人进入。
4、▲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剧照
5、其无颜回江东!夷陵之战,是刘备顶着诸多反对声音,强悍开战的。哪料却几乎全军覆没。遭此惨败后的刘备,如何面对成都诸位臣子?越是雄主,就越在乎颜面,刘备已不再是织履贩席的小商贩,而是开国君主了。
6、后来多以“自取”为自己上为解,和后世儒家把诸葛亮推崇为“圣人”有极大关系,儒家讲入世为官,治国平天下,就必须赢得皇家的信任,所以强调忠君,天地君亲师,把皇帝放在天地之下,人间大。光说不行,诸葛亮就是好的实例和榜样,关羽也忠义,可毕竟是武夫,诸葛亮妥妥的读书人,罢黜百家后,诸葛亮必是儒家。这样一个被老皇授权,后主无能懦弱之君,大儒诸葛亮都没取而代之,反而尽瘁至死,这就是儒家先贤。
7、这其实便是刘备强悍驻守永安,想得到的结果。无论是他自己的颜面问题,还是当时的情况导致,都是为了解决夷陵兵败后的蜀汉生存危机——刘备的心里,比谁都苦。
8、刘备临终前对赵云说了一番话,内容让诸葛亮心惊胆战!这是怎么回事?在《三国演义》中,赵云是个比较的人物,品德高尚,忠诚正直,相貌英俊,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智勇双全,被众人所景仰和敬佩。其他的战将或多或少都有些毛病,有些武将的缺点甚至致命,比如关羽之骄狂,张飞之暴躁。而赵云则低调而实在,有能力不张扬,符合传统的大众道德观。
9、看了其他几位的答案,感觉认为刘备会杀诸葛亮的人,还是有些想当然,将自己的想法带入进去
10、于是这才导致了刘备临死前,还不忘提醒诸葛亮,小心马谡!生怕一旦马谡重用,给蜀汉再造成重大打击!结果,却依然未能避免!
11、重要的一点一一托孤。
12、一方面是对蜀国社稷的考虑。刘备白帝城托孤,是因为他深知刘禅虽然有一定的能力,孔明在《与杜微书》中也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天资仁敏,爱德下士”,但毕竟岁数小、经验少,三国分制形势下的治国理政难度很大,托孤就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期望和担心,更是对社稷的全盘考虑,当时刘备的嫡系实力不足,关羽、张飞、黄忠先后去世,没有孔明的强力压阵,刘禅根本就担不起那么重的责任,那样的话蜀国就危险了。
13、公元223年,在永安待了两年的刘备终于熬不住了,常年征战留下的后遗症让其病情恶化的很快,诸葛亮等一行从成都匆匆赶来,在龙床之下,他开始与刘备对蜀汉的未来做后一次讨论,首先就是继任者的问题,这一点毫无疑问,他只有刘禅一个嫡子,然后就是关于人才队伍的任用问题,当他向刘备推荐马谡时,刘备摇了摇头:'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当听到这样的回答,诸葛亮心里惊了一下,但其还是不露声色,继续讨论其他的事情。
14、作为蜀汉丞相、录尚书事、开府、益州牧的诸葛亮,「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掌握蜀汉政权一切权利,当然也是名副其实的君主。
15、假如刘禅把诸葛亮埋葬在成都,等接受12年人间烟火的供奉后,他会选择合适的人选托生为人(12年一轮回),结果诸葛亮后一计被刘禅无意破解了。
16、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
17、但因其始终坚持以德服人的行为准则,受到了海内外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谦、刘表等放弃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基业,而是选择将自己的领地徐州、荆州让给刘备统领。
18、如果诸葛亮有异心,蜀汉是不可能存续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刘备才在后托孤之时,说出了这句话。
19、其实哪怕不考虑诸葛亮本人卓越的政治操守和高尚的个人品行,仅仅以政治家的利害和立场去衡量,道理也很简单,正因所谓“谋反”,即“图谋反叛”之意,后面的宾语,无非、君主。如果本身就是实际君主,又何必谋自己的反,篡自己的位呢?
20、我们细看之下就会发现,诸葛亮抢先下令斩杀张任,是在冒着“僭越”风险替刘备背黑锅。如果刘备下令斩杀张任,无疑会在蜀中世家大族中产生负面影响,而诸葛亮一向主张“治乱世用重典”,他下令杀张任,既保全了刘备仁德之名,又为蜀汉消除了一个隐患,因为张任已经说了:“今日便降,久后也不降!”
四、司马光砸缸的恐怖故事
1、意味深长啊,这其中有几层原因,值得思考。
2、刘备怕他死后诸葛亮会自己称王。
3、再比如说一件更具有代表性的事情,那便是汉中守将的确定。汉中作为北伐的前沿阵地,也作为蜀汉的门户,其战略位置的重要,那么派谁去防守就是一件需要仔细斟酌的事情。当时关羽在荆州,所以很多人都认为以刘备喜欢用老人的思想,一定会选择一直跟随他的张飞作为汉中太守,再不济也得选择黄忠和马超。可是让人没想到的是,刘备居然选择了名不见经传的魏延作为汉中太守。张飞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更是破口大骂,表示不服。但后来,魏延大破雍凉的郭淮,没有让刘备失望,这也从侧面佐证了刘备的识人之明。
4、刘备临终,如果诸葛亮没有去送别,这就说明诸葛亮不是今天我们看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必定是一个提前版的司马懿。
5、但是,诸葛亮以孟达叛变投降曹魏为借口,将刘备的养子刘封给杀了。众所周知,刘备收刘封为义子的时候,刘备是还没有儿子的,并且,刘备也是将刘封做为自己的接班人来培养的。
6、诸葛亮当时没有战功,和显赫的名望。他的朋友都是文官,的武将朋友赵云还不可能支持诸葛亮造反。诸葛亮不可能接管蜀汉皇帝的位置。
7、从此诸葛亮到底埋在哪里谁也不知道,本来他想12年后转世为人,到后却成了孤魂野鬼。
8、岂不知秦汉的丞相三公长身跪拜君主,君主同样要长跪还礼。重臣们朝见完毕离开,君主同样要起身送到门口。这等君臣敌体,如宾主互择的汉官威仪,是后世那些迎面三跪九叩、奏对时诚惶诚恐的臣子所能想象的么?
9、夷陵兵败后,刘备已经得出了一个结论:诸葛亮在,蜀汉便在!故而,他才“举国托孤”,显然诸葛亮虽是臣子,其作用却如君主一样了。从刘备突然提起马谡来分析,显然这次诸葛亮来白帝城,必是带着马谡一起来的,甚至不排除诸葛亮替马谡说好话等。
10、向郎也司马徽的弟子,跟马谡关系很好,结合多种历史资料,可以看出,历史上马谡真正的死因,并不是被诸葛亮斩杀的,这跟《三国演义》中颇有不同。
11、章武二年(222),刘备率4万大军东下攻吴,为关羽报仇,遭东吴大将陆逊火烧连营,大败而归。《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 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是为"白帝城托孤”。
12、刘备和诸葛亮都是政治高手,刘备知道刘禅不行,所以把权力给诸葛亮,让诸葛亮替自己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也知道刘禅不行,所以大权独揽,领兵多次北伐,力争中原,以图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3、阿斗再也不能外出捉蝈蝈,实在憋得难受,就把皇位禅让给了诸葛亮。
14、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希望题主能够满意。
15、是以白帝城托孤,名为托孤,实为禅让,刘禅仅仅继承了蜀汉皇帝的名号,诸葛亮才是刘备真正属意的实际继承人。
16、我觉得刘备此举完全是他的小心机。因为他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刘禅,而他知道自己的儿子是撑不起这个大任的,只有靠诸葛亮的辅佐。后来诸葛亮果然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帮刘禅南征北伐。这才是刘备大的阴谋。
17、当只有区区几百年历史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都成了大众印象中的君臣法则时,
18、曹睿也好,孙权也好,魏国和吴国的大臣也罢,都一致认同诸葛亮是和曹睿、孙权身份等同的政权首脑,而非刘禅。
19、不过在后期的时候诸葛亮可谓是想尽一切办法来牵制李严,后在他北伐的时候终于把李严的权力架空了,后还是所有的大权都掌握在了诸葛亮的手里面,这也导致了蜀汉后来的灭亡,不过这样说起来刘备的用人能力真是强,当时就预测到了诸葛亮可能会架空整个蜀汉,所以当时留下这么一个人,不过刘备没有想到的是李严还是没有诸葛亮那么大的能力,要不然可能蜀汉这个政权可能会活的时间更长久一些。
20、综上所述:刘备说的“自取”就是给了诸葛亮废立之权。给了他总揽朝政之权。这对一个皇帝来说已经很难得了!
五、三国猛将排名前五十名
1、如果按将那些汉末群雄,如袁绍、孙策、刘表、刘璋,都视为诸侯和君主的通行认知标准,蜀承汉制,而汉制称列侯而为丞相者,是为“君侯”,法理更高于汉末那些作为“使君”的诸侯。
2、《向郎传》记载:“向朗平时与(马)谡善,(马)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
3、刘备弥留之际将诸葛亮与曹丕相比,是因为曹魏的实力强,是蜀汉大的威胁和敌人,而收复中原兴复汉室是蜀汉政权的目标。还有为主要的是曹丕篡汉称帝,而蜀汉在刘备病逝之后,也面临着这种可能。刘备这样说,更多的是警示诸葛亮,不能学曹丕篡夺蜀汉政权。《三国志》记,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4、说实话,有时候看诸葛亮和魏延两个人的事情,真的是剪不清理还乱,这两人的性格,确实是不好一起共事的,早晚得出问题!只是可惜了蜀汉大业……
5、故而,真正值得探讨的问题是:明明赵云当时也在永安呢,在关羽、张飞去世后,赵云俨然成了蜀汉军中第一大佬,又对蜀汉忠心无二。可为何刘备偏偏无视赵云,却选择了李严?
6、双方嘴炮打得这叫“波澜壮阔”,谁也没骗了谁。刘备果然是无力东出,东吴也是不敢贸然西取,是“麻秆打狼两头都怕”!
7、《诸葛亮传》记载:“斩(马)谡以谢众人。”
8、张郃中计,怀疑蜀汉另有伏兵,便不敢过于逼近。王平赶紧趁此机会整理部队,及时后撤,还收容了不少马
9、诸葛亮杀刘备的真实原因?三国演义中没有任何诸杀刘的描述。他二人相处甚欢,绝吳諸葛亮杀刘备之说,更是无因了。
10、刘备用人有个特点,喜欢用有个性的人,哪怕有缺点。比如关羽、张飞、魏延、庞统、法正,其实连诸葛亮都是个性鲜明之人(诸葛亮在隆中,自比管仲和乐毅,敢三次甩脸刘备)。
11、所谓“马氏五常,白眉良”,马良是其中牛的人物,都没得到刘备认可,再加上从马良嘴里得到的马谡其他信息,自然就会让刘备对马谡的才能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因此刘备便否认了马谡。
12、我认为不外乎以下三层意思
13、刘备此言贯穿了二人君臣相知的一生,是刘备对诸葛亮的大尊重,同时也给了诸葛亮在之后行使权力,大的依据和根基,为刘备后世的江山稳固和后代的优渥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4、诸葛亮本来是很欣赏马谡的才能,因为刘备临终前一句告诫,再加上他确实把街亭弄丢了,所以不得不杀了他。
15、另一方面是对孔明的信任。刘备和孔明的关系是典型的和谐的君臣关系,孔明隐居隆中时,博览群书,广交士林,关心时势,刘备三顾茅庐的求贤至诚,让他步出草庐,一匡天下。辅佐刘备,忠心辅政,“亲理细事,汗流终日”,而且孔明任人唯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正因为他集智慧与人格于一身,刘备才放心托孤,也正如刘备预想的一样,孔明辅佐后主,更加殚思竭虑,后以身殉职,病逝军中。
16、因此刘备强悍驻守在永安,这个抵抗东吴的前线,就是表示:夷陵之战还没完,我老刘这一辈子怕过谁?败得多了!果然,刘备这一强悍表态,让孙权产生了恐惧感,派遣使臣来求和,却遭刘备断然拒绝!
17、从人性善的角度来看,刘备也是有可能认同天下有德者居之的理论。大争之世刘禅的仁主潜质怕是难以立足。事实上,诸葛死后,刘禅处理内部矛盾的态度也是太过平和。沉迷安乐只不过是一种表现而已。
18、第二是后考察一下诸葛亮,看诸葛亮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马上诚惶诚恐,发誓要以死忠蜀汉政权。
19、丞相病入膏肓,临死前为自己安排好了一切:“吾死之后,不可发丧。可作一大龛,将吾尸坐于龛中;以米七粒,放吾口内;脚下用明灯一盏;军中安静如常,切勿举哀:则将星不坠。吾阴魂更自起镇之。——引自《三国演义》随后,丞相给后主刘禅去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信中大概意思是:等棺材到了成都后,你千万不要把我下葬到成都,你命四个壮汉抬着棺材一直往南走,等绳断时下葬即可。
20、罗贯中记叙,诸葛亮在听到刘备的遗命时,汗流浃背,手足无措。紧接着,他发誓会永远忠后主。说完,连头都磕出血了。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