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简介生平思想【精选100句文案】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2-01 13:28:04 浏览

一、王阳明简介生平思想

1、1502年,弘治十五年,壬戌,三十一岁,告病归越城(今属浙江绍兴),筑室阳明洞,静坐行导引之术,终因不能成圣,故摒去。

2、关于王阳明生平的考证、传记、评价、故事、小说、演义等多。有人认为他是历史上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儒家圣人;①有人认为他是儒家“心学”的集大成者,把他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总之,王阳明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对这位了不起的人物的生平进行客观的介绍并不容易。

3、王守仁(1472——1529),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封新建伯,卒谥文成。王阳明是中国明代的思想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集道德、功业、文章于一身,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冠绝当代,卓立千古,其哲学思想在中国的思想史乃至日本的思想史上都曾经发生过很大的影响。本次讲座,傅小凡教授将分不同凡响、宦海沉浮、圣人之道、成就外王、理论升华等五个专题,对王阳明曲折复杂、波澜壮阔的一生进行介绍,对王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四句教”等哲学思想进行重点解读。欢迎广大市民尤其是国学爱好者前来听讲并与傅先生现场互动。

4、钱穆:阳明以不世出之天姿,演畅此愚夫愚妇与知与能的真理,其自身之道德、功业、文章均已冠绝当代,卓立千古,而所至又汲汲以聚徒讲学为性命,若饥渴之不能一刻耐,故其学风淹被之广,渐渍之深,在宋明学者中,乃莫与伦比。

5、1510年,正德五年,庚午,三十九岁,三月任庐陵知县,十二月升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

6、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7、我们的认知有限,实践有限,所以凭空在想什么适合自己根本无法做到。那如何试错呢?

8、以后王阳明在龙场,一方面有了精神支柱,常能苦中取乐。作于此时的《龙岗漫兴》五首其一云:“投荒入炎州,却喜官卑得自由。心在夷居何有陋?身虽吏隐未忘忧。春山卉服时相问,雪寨兰舆每独游。拟把犁锄从许子,谩将弦诵止言游。”另一方面,物质生活也稍有改良。远近诸生闻其名,纷纷负笈来就学,于是他在龙岗山开办龙岗书院开始讲学。

9、借此清闲,阳明开始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广收门徒。反对朱熹通过事物追求“理”的“格物致知”,提倡从自己内心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明“本心”则明“天理”。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是非之心、好恶之心判断的标准,良知人人俱有,自圣人以至愚人,无不相同,人人同具良知,人人有个判断是非善恶的自家标准。

10、阳明心学是明朝中后期影响大的哲学思想,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中国台湾及东南亚,弟子门人及仰慕者极众。阳明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代表作有《传习录》、《大学问》、《瘗旅文》、《尊经阁记》、《象祠记》等。

11、嘉靖六年(1527年),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王受造反。朝廷派遣王阳明总督两广兼巡抚。叛贼对王阳明用兵之名恐惧殊甚,因此南宁叛军迅速投降。王氏集结大军,四面夹击,击溃了剩余的叛军。

12、王阳明心学核心的有三个概念: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13、王阳明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年幼的他站在父亲书房说出的梦想都已经实现,他读过的兵书,学过的道理成为了一柄尖刀守护着他珍惜的百姓和,他悟出的心学引导着千千万万人找到自己的道路,他的成就甚至超越了的帝王,他的光芒将会照耀世人,千秋万代,他是当之无愧的明清第一牛人。

14、1522年,嘉靖元年,壬午,五十一岁,居越城。正月,疏辞封爵,二月,父王华仙逝,丁忧。首辅杨廷和旨意倡议禁遏王学。

15、明代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16、性与情本来就是人的两条腿,理学要求人们“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性”这条腿,这样就缺了“情”这条腿,然后需要通过到心外去寻找另外一条腿来弥补。对万物万事进行“格物”,从而得到各种各样的天理与道理(也就是格物致知),来弥补心的不足。

17、《大学问》、《王阳明全集》、《传习录》

18、听完这首诗,大家怀疑这是王阳明提前背好的诗,就让他再来一首,王阳明也不怯场,眼珠一转又作出一首《蔽月山房》:

19、王阳明的史料其实不算多,明史中的基本传记就很简略,明朝太多的民间史料笔记其实错乱很多,很多内容不一定符合史实。典型的就是王阳明后南征前留给弟子所谓四句教,到底是不是事实,历来都有争议,所以本来王阳明的传记确实不好写,唯有通过许多单独专题性的一些论文互相比较观点,因为王阳明是一个思想家,对他的误读太多了。所以唯有碰撞和冲突之下,才能逐渐接近他的本来面貌。

20、大儒辞世,病逝归途

二、王阳明生平事迹及其思想发展脉络

1、①夫阳明之学,主致良知。而以知行合必有事焉,为其功夫之节目。

2、我认为当自己在做人,做事没有达到一定高度的情况下,只要默默坚持自己的选择和观点就行,毕竟我们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没有能改变别人基础的能量,就要先做好事,让自己的实力足够强大时再践行自己的思想。一个没有物质基础的人谈自己的思想是没有说服力的。就好像现在流行的一句话:“当你成功了,放屁都是真理。当你没成功时,真理都是屁话。”

3、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4、此时守仁大军已集结完毕。宸濠精锐都前往安庆,留守南昌的兵力空虚,守仁率兵攻打南昌,宸濠回兵救南昌。终双方在鄱阳湖决战,经过三天的激战,宁王战败被俘,宁王叛乱历时35天后宣告结束。

5、公元1505年,朱厚照即位,宦官刘瑾专权,一时间朝堂血雨腥风,王阳明正义上书论救戴铣被刘瑾记恨,刘瑾不仅将王阳明贬为贵州龙场驿栈驿丞,还要在途中暗杀他,王阳明伪装跳水假死才逃过一劫。

6、日本学者冈田武彦也按照三个阶段来安排他的巨著《王阳明大传》的篇章结构,从出生到龙场悟道是一个阶段,担任庐陵知县到南赣剿匪是第二阶段,平定朱宸濠叛乱到逝世是第三阶段。④与冈田武彦类似,陈来把王阳明一生的思想发展大致总结为早年历程(出生至龙场悟道)、中年教法(庐陵知县至平定宸濠之乱)和晚年化境(提出致良知之后)三个阶段。⑤吴光在王阳明生平介绍中,按重大事件把他的一生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少年立志、龙场悟道、治理江西、讲学故里(天泉证道)、广西平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⑥

7、从此不断完善他的哲学思想——心学,弟子满天下,重要他不像其他书生脱离实际,王阳明带兵打战堪称战神:南赣剿匪成功、平定宁王、平定广西戡乱。而且在很多官员的嫉妒陷害中巧妙地避开。

8、《阳明学述要》 钱穆 九州出版社

9、王阳明这样解释的:这是因为世上存在两种人,一种人懵懵懂懂去做事,就像流水线的机器人,不懂得思考。对于这种人要特意提个“知”,告诉他做事需要多动脑子,这样才能真的“行”;另外一种人整天在思考,而不去实践。对于这种人应该强调“行”,这样才能达到“知”。

10、③耿宁:《人生第一等事》第88页,商务印书馆,2016年北京第1版。

11、当时,南中地带盗贼蜂拥四起。谢志山占领横水、左溪、桶冈,池仲容占领浰头头,各自称王,与大庾的陈曰能、乐昌的高快马、郴州的龚福全等遥相呼应,攻占、剽掠各处府县。而福建大帽山的盗贼詹师富等又起兵。前任巡抚文森托病去职。谢志山联合乐昌的盗贼夺取大庾,进攻南康、赣州,赣县主簿战死。守仁到任后,知道官府中有不少人是盗贼的耳目,于是责问年老而狡黠的仆役,仆役浑身哆嗦不敢隐瞒,如实坦白。守仁赦免了他们的罪过,让他们侦探叛军的情报,守仁因此掌握了盗贼的动静。随后他传檄福建、广东会兵一处,首先讨伐大帽山的盗贼。王守仁用兵“诡异”、独断,素有“狡诈专兵”之名。

12、王阳明在儒释道兜兜转转,不断研究。其实梦想也是,想做侠客,想做将军,想做诗人等等,不断在试错。没有前面各种的尝试,不可能有后来的心学创办。

13、王阳明的思想核心:“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14、但是当时的明朝并没有给他很久的思考时间,公元1449年,英宗朱祁镇被蒙古瓦剌部所俘,史称“土木堡之变”。这件事情在王阳明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他发誓一定要学好兵法,为国忠。

15、一一东乡平八郎。(日本海军元帅,军神)

16、1472年,成化八年,壬辰,农历九月三十日,王守仁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宁波余姚)。

17、耿宁从研究王阳明哲学思想发展入手,把王阳明的生平分为三个时期:王阳明早期(1472—1506年)对一种哲学定位的寻求,直到三十四岁找到他的生活与哲学的方向;王阳明中期(1507—1518年)通过一种异乎寻常的经验认识到在此方向上继续前行的哲学基础;王阳明晚期(1519—1529年)大致是自四十九岁起,通过对“良知”概念的一个新构想从根本上深化这个哲学基础。③

18、《古文观止》中收录有王守仁的名篇《瘗旅文》、《教条示龙场诸生》。王守仁早年作诗刻意求工整,晚年融会哲理。

19、1521年,正德十六年,辛巳,五十岁,在江西。始揭致良知之教。五月,集门人于白鹿洞,六月,升南京兵部尚书,九月归余姚,封新建伯。

20、王守仁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

三、王阳明简介生平思想内容

1、www.yangmingxinxue.com.cn

2、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他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对传承与发展儒学的贡献尤为卓著。其学上承孟子,中继陆象山,而形成为风靡明代中后期并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阳明心学,或曰阳明学、王学。其学说影响,不仅及于我国明清两代以至近现代,而且波及日本、朝鲜等东亚,成为东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日本名将东乡平八郎曾说:“一生俯首拜阳明。”)

4、王守仁天生有特殊的气质。他的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

5、1482年,成化十八年,壬寅,十一岁,祖父竹轩翁王伦携王阳明至京师。随父王华寓京。

6、杜维明把王阳明的经历和学说有意义地划分成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472年开始到1509年结束,主要依据是1509年他的流放生活结束了,并提出了知行合一之说。第二个时期自1510年他被任命为庐陵县知事起到他成功平定宸濠之乱的第二年即1520年为止。第三个时期从1521年他提出致良知开始至他逝世的1529年为止,是他学术臻于完善的时期,例如:1524年刊印《传习录》全文版,1527年刊印《文录》、阐述《大学问》、订立“四句教”等。②

7、一名叫蒋志清的青年,在车间闲来无事做,于是看王阳明语录,突然有所悟,全身一震,于是将“志清”之名改为“中正”。这个“中正”来自王阳明心学的“大中至正”,我们知道,蒋中正就是蒋介石;

8、在任职期间,王阳明计谋频出,讨伐福建广东各地的盗贼,连破四十余寨,杀敌七千余人,荡平十余年无法解决的盗匪,平定宸濠之乱,斩杀数万叛军,将的动荡扼杀在摇篮中。

9、一次去杭州虎跑寺,看一位僧人打坐,听说不视不言三年,王阳明于是绕这个和尚走了几圈大声说:“你口巴巴说甚么!你眼睁睁看甚么!”

10、立德、立功、立言是古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高境界,王阳明用自己一生的行动实现了人生的高价值。王阳明临终前,他的学生周积问他还有什么遗言,他自信而乐观地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后人从中不难品味出他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11、订立门人弟子知行合一的宗旨之后,王阳明及其弟子的学问日进,逐渐在求于心,迖于事的理路上走向成熟。王阳明总结成圣学问所得,意识到关键在于“诚意“二字,因而将《大学》宗旨从朱子的”格物“扭转到”诚意“上来,更偏向于《中庸》。

12、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杖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驿栈驿丞。同时,他的父亲王华也被赶出北京,调任南京吏部尚书。

13、要认识伦理纲常的理,就是所谓的致良知,就要用心中去体会,将自身先天的良知付诸于道德实践。

14、当年明月: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骄傲的财富,他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传千古,近代的康有为、孙中山等人都从其中受益匪浅。

15、因为,理学是从外物获得理,认为世间万物皆存至理。而心学则是告诉人们理在心中,我们所做的就是致良知。心学的这一个内外的转换也把成圣简单化了,并提出人人皆可成圣。

16、王阳明的心学三大核心思想是:心即理(价值存在);知行合一(价值判断);致良知(价值归宿),“心即理”是开端,是起因,即意动;“知行合一”是认知过程,是实践;“致良知”才是根本目的。三者是必然的递进关系,进而形成了一个统一整体,缺一不可。

17、灵峭九万丈,参差生晓寒。

18、《王阳明与明末儒学》 (日) 冈田武彦 重庆出版社

19、黄宗羲:王阳明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20、《王阳明全集》这本书,是研究王阳明心学思想及王阳明一生的重要的著作。

四、王阳明的生平和思想概论

1、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阳明者。

2、《王阳明大传》这本书主要讲了“致良知”,对于“致良知”有着这样的理解: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知行合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要害。这个“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问题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

3、1529年,嘉靖七年,戊子,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日辰时(公元1529年1月9日8时)许,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庾县青龙铺码头舟上,年五十七岁,门人周积等人陪伴,留下“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临终遗言。

4、《传习录》这本书,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因为它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不但书中的一些书信,是出自王阳明亲笔。学习“阳明心学”,就看《传习录》。

5、王阳明:“你想他们么?”

6、张廷玉: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籓。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矜其创获,标异儒先,卒为学者讥。

7、这样会产生一些错误的观点,毕竟王阳明这样的思想家是在有物质基础,有政治基础上才产生自己思想的。

8、《传习录》自力、孔薇、杨骅骁注译 中州古籍出版社

9、胡哲敷: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一为明朝的王守仁,一则清朝的曾国藩。

10、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杖谪贬贵州龙场驿栈驿丞。同时,他的父亲王华也被赶出北京,调任南京吏部尚书。

11、另外就是左东岭的王学和中晚明士人,这算是整个明朝的思想演变史,是学术界的名著,但一般读者可能不大容易读的进去,但要了解王阳明是没法不去接触思想史的流派特色,而且和历史阶段必须有衔接,目前好的就是这本书,商务印书馆有再版,但价格贵。

12、方志远:明史专家、文学博士,对明代制度与社会进程、明代市民文学与社会思潮、明清江西商人及地域社会等有深厚研究,著述颇丰。曾多次受“百家讲坛”邀请,主讲过《国史通鉴》《万历兴亡录》《大明嘉靖往事》等,被官网评选为受欢迎的“百家讲坛”主讲人。代表著作有《明代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

13、简单的办法就是看书,先杂乱地看,每个行业,每种类型的书都要接触。提升自己的认知,逐渐触类旁通,对很多行业有个大概的了解。好每个寒暑假有机会去实践、去实习,不一定要实践自己的专业,除非你特别喜欢。

14、人如果仅仅只是博闻广记是无法成圣的,真正的圣人是抹去物欲的遮盖,让心中的良知光复。心学认为即使是坏人心中仍有良知,如果可以致良知一样可以成圣。可能你觉得就这么简单,只要遵照良知办事就可以了?确实是这样,但做起来却是很难。我一直在想,如果每个人都能礼让,每个商人都能诚实,那么世界将会多么美好,但是大家都不这么做,后每个人都好累,彼此尔虞我诈。

15、说到王阳明心学思想,很多人都听说过他的:“知行合致良知,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等等名句。

16、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

17、王阳明文治武功,勋业卓著,堪称一代名臣。明隆庆二年(1568),诏赠新建侯(此前,正德十六年即1521年已被封为新建伯且立牌坊),谥文成,颁铁券。穆宗皇帝在券文中说:“两间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联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关于王阳明客观评价,大多是至高的。

18、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存善去恶是格物。

19、⑥吴光:《王阳明的生平及其思想主旨》,《人文天下》,2017年7月刊总第99期。

20、“心即理”认为的是“理”在心中,不用外求,心学家首先是在心里认为这个知识有必要去追寻,然后才去追寻。

五、王阳明的个人全部资料

1、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王守仁亲自率领精锐在上杭屯兵,假装撤退,出敌不意进攻,连破四十余寨,斩杀、俘获七千多人。他向朝廷上疏称,权力太小,无法命令将士。王琼上奏,给了王守仁旗牌,可以便宜从事。七月,进兵大庾。十月,克左溪、横水,破巢斩杀、俘获六千多人。战毕,在横水设置崇义县。随后师还赣州,讨伐利头的盗贼,斩杀两千多人。王守仁率领书生和偏裨,荡平为患数十年的盗贼,附近的人都惊呼守仁是神。

2、明正德十三年王阳明哲学思想的是,主要是发展了南宋陆九渊的学说,主张心外无物,人心是一切事物的本源,心外无理伦理纲常是人们所固有的的良知。

3、一一梁启超(清末民初维新派、思想家)

4、根据心学的拥趸、思想家耿定向说,王阳明晚年向弟子提出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实际上就是“致良知”的步骤。

5、除了注释,还有对注释的分析理解,注的来源,除原典之外,也辐射了宋明理学文献,也有阳明《全集》中的观点,以互训、圆成。不过,注疏并不浅白,需要一点点基础。此书应该是代表了大陆学者在文献注释方面的高水平,适合于研究型学人阅读。

6、所以,在撰写本书的时候,方志远将王阳明定格为实践家,然后才是思想家,从对他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并同时分析时代对其思想的影响,后再分析他的思想。正是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才有了《千古一人王阳明》这本基于史实,却又毫无嚼蜡之感的王阳明传记。

7、在认识论上,王阳明宣扬“致良知”与“知行合一”说,认为人的认识就是对本心良知的自我认识,人都有良知,良知也就是天理,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都包含在良知之中。达到本心的良知,也就达到了对一切真理的认识。

8、路途中,王守仁被刘瑾派人追杀,伪造跳水自尽躲过一劫。王守仁没有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在这个时期,他也没有停止对于圣贤之学的思考,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自此步入心学一途,史称龙场悟道。

9、钱穆把王阳明的《传习录》归为七本“中国人所必读的书”之一。(另外日本大部分企业理念用的就是王阳明心学,更让中国人汗颜的是详尽记录王阳明一生传记的《王阳明大传》居然是日本人写的)

10、王守仁1472年出身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他的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出生后,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

11、守仁的五世祖王彦达,号“秘湖渔隐”,一生过着隐居生活,以儒学为业,却终生不仕。

12、1501年,弘治十四年,辛酉,三十岁,秋奉命录囚江北,游九华山,出入佛寺、道观,至次年夏复命还京。

13、这是日本人写的书,实际上,王阳明心学在日本特别受尊崇。冈田武彦是日本阳明学的泰山北斗,该书着重介绍了阳明思想的源头及其后学的分化,可以加深我们对心学的认知。

14、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自号阳明子,浙江余姚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卒于明世宗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15、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岁的他参加礼部会试,因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出治葬前威宁伯王越,回朝上疏论西北边疆防备等八事,随后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决断囚狱,随后因病请求归乡。久之,起用授兵部主事。

16、知行合一不是说知道与实践相结合,而是合一的。如何解释呢?

17、1504年,弘治十七年,甲子,三十三岁,秋,在京师,主考山东乡试。九月改任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

18、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

19、上以就是理解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思想和内在境界。

20、1505年,弘治十八年,乙丑,三十四岁,开门授徒,与湛若水交,共倡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