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1、A.“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B.“出而为帝王师,处而为天下万世师”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2、主讲人:黄爱平(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3、(2)可以从提倡怀疑精神,促进思想解放;成为阳明心学的先声;促进儒家思想的丰富和发展等角度回答。
4、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演变情况,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总体难度偏高。
5、(2)顾炎武以社会教化作为拯救时代的重要途径。依据材料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并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
6、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学者,平生不做无益之文,主张“文不苟作”,“须有益於天下”;治学强调“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重实地考察。他一生著述宏富,在地理、金石、音律上都有建树,所著《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金石文字记》、《音学五书》等书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代表作《日知录》较为系统阐述了他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等方面的观点。
7、东京之末,节义衰而文章盛,自蔡邕始。其仕董卓,无守;卓死惊叹,无识。观其集中滥作碑颂,则平日之为人可知矣。以其文采富而交游多,故后人为立佳传。嗟乎,士君子处衰季之朝,常以负一世之名,而转移天下之风气者,视伯喈之为人,其戒之哉!
8、(2021年11月27日)
9、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有朴素辨证法思想,认为“气理相依”,带有一定的民族色彩
10、顾炎武所论说的徽州商人勤俭致富的精神,与马克斯·韦伯论说的促进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的新教伦理精神虽不同但亦具有一些相似之处。他认为,徽州商人们之所以能够致富,首先在于勤俭。他说:“新都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
11、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12、(1)黄宗羲: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激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3、王夫之曾指出,“凡知者,或未能行,而行者,则无不知”,“如‘明明德’(注: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者,行之极也,而其功以格物、致知为先焉”。这集中体现了王夫之
14、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 ,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的民主思想; 有朴素辨证法思想,认为“气理相依” ,带有一定的民族色彩明王朝内有农民军起义,外有后金进逼,危机四伏,正是所谓"天下兴亡"的关头.(顾炎武抗过清.) 明代后期理学僵化,八股取士进入死胡同,读书人只知诵读程朱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现实,实际上已经不能解救天下危急了.所以顾炎武提出这句话就是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这句话就是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想的体现) 如果是问答题,答案可简化为: 内外交困,危机四伏. 一些士大夫努力寻求社会改革的方案.
15、(2021年10月30日)
16、(解析)材料中主要强调儒家思想中的“孝悌”,西周礼乐制度中强调的是世袭制和等级制,没有孝的内容,故A排除;材料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政治上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故B符合;历代王朝并不是全以孝廉为选官标准,科举制以考试为标准,故C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道德与法律融为一体,强调孝悌早在汉代察举制就有了,故D排除.故选B.本题考查中国传统的主流思想中的宋明理学,要求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及明清时期作为统治思想的原因.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理解宋明理学强调伦理纲常是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
17、思想文化上: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的习气;空疏的学风;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开始传入,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18、论经济发展为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
19、于明末极诋李贽与锺惺。见卷十八本此而主严别流品。
20、为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他认为的货币政策的制定应该遵循“钱者,历代通行之货,虽易姓改命,而不得变古”的原则,反对以帝王的年号铸之钱文。他认为“尝考之于史,年号之兴,皆自季世”,只有末世君王才热衷于把年号铸之钱文;至于所谓“论今据古,宜载年号”之说,乃是不懂得以货币为“永世流通之术”的愚昧观念。
二、黄宗羲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1、此则俨然干嘉汉学家理论矣。牧斋乃当时南方文史冠冕,经学非其所长,顾其对经学议论已如是。亭林与牧斋虽疏,然亭林友好如归玄恭、潘力田、吴赤溟诸人,皆与牧斋有雅,梨洲、晚村与牧斋过从亦密,其后阎百诗并推牧斋、黄、顾为「海内三读书人」,清初经史之学,牧斋不能绝无影响,又可知矣。参阅有学集卷十七赖古堂文选序论明末经学三缪、史学三缪牧斋于理学不深谈,而极推阳明,参阅初学集卷四十四重修维扬书院记其论明末学弊,颇诋王、李,与帖括、语录并举,目为俗学。参阅初学集卷三十五赠别方子玄进士序而自述学问途辙,则溯源震川,谓:
2、故曰:「宗子次于君道」。日知录卷六「爱百姓故则罚中」条凡此所言,在上则慕封建,在下则睎宗法。虽激于世变,然怀古之情既深,而不悟世运之不可反,则终为书生之见也。惟主分权,重自治,固不失为正论。又其论俸禄,则曰:
3、宋明理学家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的精神传承至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将之延续,但彼此又有巨大差异。其中,大的差别是后者()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出处 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清朝初年儒者顾炎武的社会主张,意思是说,民族的存亡,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5、(2021年9月25日)
6、A.制度应适应时代发展
7、(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可以看出东林党人的志向开辟了明末淸初社会批判和经世致用的思想之路,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都不能反映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关键句子“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材料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8、顾炎武对宋朝灭亡教训的总结,实际上是对明王朝灭亡教训的总结。他在《日知录》卷十二《财用》条中,更从经济学学理上论述了货币的作用,说明了专制统治者拼命搜刮民财、“独拥多藏于上”的荒谬,同时也说明了君主独“擅天下之利”乃是导致明亡的根本原因。他说:“古人制币,以权百货之轻重,钱者币之一也,将以导利而布之天下,非为人主之私藏也。……自古以来,有民穷财尽,而人主独拥多藏于上者乎?此无他,不知钱币本为上下通共之财,而以为一家之物也。”“财聚于上,是谓国之不祥。……《管子》曰:‘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呜呼,崇祯末年之事,可为永鉴也。”明王朝并非亡于崇祯,而是亡于万历。而万历皇帝大的弊政,就是实行了横征暴敛的税收政策。
9、第七讲顾炎武的史学思想及其成就
10、有亡国,有亡天下……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11、对晚明商品经济发展状况的认识
12、主讲人:林存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
13、(2021年7月3日)
14、(3)王夫之:哲学贡献大,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
15、则震川在当时,先已有决破南宋以下理学藩篱,而直穷经籍之志矣。故曰:
16、理由:孔孟之道为儒学之根本。
17、故亭林论史,尤重风俗,其意备见于日知录卷十三。大意在重节义而轻文章,于东汉特斥蔡邕。
18、他认为中国社会是苦于经济的不发展:“今天下之患,莫大乎贫。”而一切社会问题的解决,终都只能通过发展生产的途径。因此,他十分注重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把“生财之方”看作是与用人行政同等重要的立国之本。他说:“古之人君未尝讳言财也,所恶于兴利者,为其必至于害民也。”“吾未见无人与财而能国者也。然则如之何?……必有生财之方,而后赋税可得而收也。”
19、顾炎武是昆山先贤的杰出代表,是昆山具辨识度的文化名片之是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家之一。
20、材料三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三、顾炎武的千古名句
1、(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
2、(解析)(1)本题考查李贽、陈独秀有关儒家学说的观点,李贽,不迷信孔子,认为道学祸害源于孔子;批判儒家经典不能成为万世至论。陈独秀,反对儒家传统道德、思想;提倡以民主科学代替传统道德。(2)本题考查李贽、陈独秀二人思想的影响,李贽,冲击了儒家道统,使中国思想界呈现生机;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民主启蒙价值;对明清思想界有深远影响。
3、主讲人:林辉锋(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4、顾炎武用历代封驳事例在各朝政治体制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来很好的说明,一个政府想要维持政权的稳固,天下的稳定,在朝廷之内就必须,要有人能与君王唱反调,要有人能给君王提出不同的意见,并且要使得这些人能真正发挥,对君王权力的制约作用,就不得不用合法的制度来保障他们。
5、(解析)本题考查王夫之的思想,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信息的能力。依据“凡知者,或未能行,而行者,则无不知”“行之极也,而其功以格物、致知为先焉”可知王夫之重视实践的知行观,故A正确;BCD与题意无关,排除。故选A。
6、顾炎武(1613-1682年),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号亭林,后人尊称其为亭林先生。昆山人(今属江苏省)。他出身名门,少年勤奋读书,14岁中秀才。青年时常议论朝纲,反清复明,失败后遍访名山大川,潜心治学。
7、C提出“工商皆本”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想的兴起也有一定影响。
8、『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而四者之中,耻为尤要……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9、顾炎武认为对经史的考证有助於经世的落实,于是著有《金石文字记》《左传杜解补正》《音学五书》等著作,后被视为清代中叶“乾嘉学派”考据学风的奠基者。
10、顾炎武文章讲求经世致用,讲究实用,不事藻饰,朴素自然,论理清楚。诗作如杜甫,用典精切,多关心时事。晚年诗风一变,充满想象,甚至将神仙、道法等融入诗歌。
11、C、具有发展观。
12、第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主张行政权力退出市场竞争。针对晚明中国官商勾结、垄断市场的情形,顾炎武主张严厉打击与民争利的“官倒”,禁止官员及其亲属经商。为了使行政权力从市场竞争中退出,他主张采取汉元帝时贡禹所提出的建议:“令‘近臣自诸曹侍中以上,家亡得私贩卖,与民争利,犯者辄免官削爵,不得仕宦。’此议今亦可行。”
13、第八讲顾炎武的经世致用观
14、顾炎武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人在传习和引用时,把后一句概括为()
15、在对道器关系的论述上,顾炎武有的唯物主义倾向。他说:“盈天地之间者气也”(卷一《游魂为变》条),“非器则道无所寓”(卷一《形而下者谓之器》条),认为充满天地间的无非是气,气聚而为万物,散而为太虚。
16、评价材料中汤一介教授关于明末反对封建礼教和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17、从封驳伊始就不难看出,它的出现是对皇权的一种制衡,有它的存在君王,并不能随意妄为的对天下发号施令。随后列代均继承了这一个制度,汉代的御史,唐代的门下省等等,都有封驳的权力。到了明代,封驳的工作是由给事中来完成。
18、何俊,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思想史研究,现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曾任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教授;杭州大学、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代表作有《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南宋儒学建构》、《事与心:浙学的精神维度》等。何俊教授是全国朱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儒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曾主持完成社科基金重大研究项目。
19、讲座结束后,与会新阶层人士纷纷表示,陈建林会长的讲座进一步加深了自己对顾炎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的理解和认识。作为统一战线的成员,将学习弘扬顾炎武思想,在各自岗位上,埋头苦干勇争先,为推动昆山发展实现“全新一跃”,做好高质量发展榜样,争当“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先行军排头兵贡献力量。
20、(欢迎大家现场听课,凡十二讲全部参加的听众,均会得到“尼山书院国学公开课结课证书”及光盘一套。)
四、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1、时代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标签:高考历史考点专练
3、出自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意为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人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4、晚明中国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既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刺激了专制统治者的无穷的贪欲,使得商品经济发展与各种非经济因素的矛盾凸显出来。顾炎武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矛盾,他认为中国社会的商品经济之所以难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主要就是来自各种非经济因素的破坏和干扰:
5、背景和经历(明末清初):
6、在顾炎武看来,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是由于其内部封建伦理道德的沦丧而造成的。在明清时期反理学的浪潮中,顾炎武以高扬经学的大旗为其重要特征。他对宋明理学的“性与天道”不以为然,认为不讲辞受、出处,而终日陷于论辩之中,绝非孔孟儒学正统。他说:“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也;出处、去就、取之、辩之,乃孔子、孟子之所恒言也。”因此,顾炎武一生为学,始终以治乱之源,生命根本之计为出发点,切实去探索“六经之旨”、当世之务。
7、亭林为肇域志,自言阅志书一千余部,其勤于钞书之精神可见。阮元揅经室三集有顾亭林先生肇域志跋,谓:「肇域志乃稿本未成之书,其志愿所规画者甚大,而方舆纪要实已括之。亭林生长乱离,奔走戎马,阅书数万卷,手不辍录。观此帙密行细书,无一笔率略,始叹古人精力过人,志趣远大。世之习科条而无学术,守章句而无经世之具者,皆未足与于此也。」姚椿通艺阁文集卷有顾亭林先生肇域志手稿跋,谓:「此稿藏德清许宗彦,深惜阮氏官浙抚时,不以付诂经精舍诸人士一编校。」又谓:「吴江吴兆宜辑一统志案说,其乡人顾我锜作序,谓徐干学奉敕著书时多采用亭林说。」今案:案说虽间引用肇域志中语,然其希略,语意又不类,其书盖不尽本顾氏。至于日知录尤为钞书工夫之至精细者。亭林又自言之曰:
8、A.反对中国古代的封建君主制度B.认识到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危害C.反对脱离物质生活而空谈义理D.认为保卫是天下人的责任
9、亭林又谓封建不能复,则莫如重氏族。其言曰:
10、(解析)顾炎武认为“亡国”就是改朝换代,“亡天下”是指整个民族沦亡.维护一个王朝的政权是统治者的事情,而保卫整个民族,天下所有人都有责任.故C正确.A是孔子的思想,故排除.B出自《周易》,与题干无关,故排除.D是屈原的名言,故排除.故选C.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十三《正始》篇中载:“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他认为,保卫一家一姓的,是君主及其大臣的事,而保卫天下是所有人的事,这段话后来被后人提炼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人民关心大事.
11、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古之所谓理学者经学也。文集卷三与施愚山书
12、主讲人:王杰(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13、主张赋税政策既要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又要考虑到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因时因地制宜
14、材料一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15、余尝游览于山之东西,河之南北,二十余年,而其人益以不似。及问之大江以南,昔时所称魁梧丈夫者,亦且改形换骨,学为不似之人。而朱君乃为此书以存人类于天下。……吾老矣,将以训后之人,冀人道之犹未绝也。文集卷二(存人类于天下)
16、一治一乱,拨乱世,反之正,岂不在于后贤乎?以上俱见日知录卷十三
17、确认贫穷为中国社会的大忧患,须以生财之方为立国之本,主张通过发展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来推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18、是皆以清代汉学为激起于八股也。此不仅姚、李言之,即治汉学者亦言之。王昶为惠栋作墓志铭,亦谓:
19、与其卷十三论名教奖廉之议,见上引可以互参。潘氏曰:「先师有言,忠信重禄,所以劝士。无养廉之具而责人之廉,万万不能。」此虽一端,可见亭林立论,针对时弊,博征史实,而又斟酌人情以出之。虽有一二偏激过正之论,要以见其一家之独见,非苟偶而已也。
20、顾炎武的主要思想主张有以下几点:
五、顾炎武的思想主张经世致用
1、明代中叶以后,中国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在顾炎武的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如何解决经济领域中的非经济因素与商品经济发展的矛盾?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中国社会的土地问题、奴婢问题,以及地主与农民的矛盾?如何通过发展生产来推动中国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如此等等,成为顾炎武着重加以探讨的问题。
2、简要回答:顾炎武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3、(参考文献)许苏民:《顾炎武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主讲人:董平(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
5、全氏斯言,可谓能阐亭林志节矣。然三百年来,亭林终不免以多闻博学见推,是果为亭林之辱欤!亭林地下有知,客死之魂,不知又将于何归依?今谓亭林乃清学开山,亦仅指其多闻博学,而忘其「行己有耻」之教者,岂不更可痛之甚耶!(乃以博学多闻见推)
6、亭林常自处为硁硁踽踽之人,文集卷六与友人辞往教书盖自比于古之狷者。故又曰:
7、首先,对君权的怀疑,顾炎武将神圣不可侵犯的君权,大胆地列入了自己的讨论研究范围。在《日知录》卷24《君》条中,他广泛征引历代载籍,以论证“君”并非封建帝王的专称,在古代君为“上下之通称”,不惟天子可称君,就是人臣、诸侯、卿大夫,乃至府主、家主、父、舅等皆可称君。这样的论证,简直近乎在嘲弄封建帝王了。
8、A、具有唯物主义观点;
9、宋叶适言:「因唐、五代之极弊,收敛藩镇之权,尽归于上。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欲专大利,而无受其大害,遂废人而用法,废官而用吏。禁防纤悉,特与古异,而威柄为不分。虽然,岂有是哉!故人才衰乏,外削中弱,以天下之大而畏人。是一代之法度,又有以使之矣。」又曰:「夫之远,皆上所制命,则上诚利矣。百年之忧,一朝之患,皆上所独当,而其害如之何?此外寇所以凭陵而莫御,雠耻所以甚而莫报也。」卷八法制条
10、(4)学风:经世致用(或崇实致用)。
11、先生钻研六经,含茹雒、闽之学,而追遡其元本。谓秦火已后,儒者专门名家,确有指授,古圣贤之蕴奥,未必久晦于汉、唐而乍辟于有宋;儒林、道学分为两科,儒林未可以盖道学;新安未可以盖金溪、永嘉,而姚江亦未可以盖新安。真知独信,侧出于千载之下。有学集卷十六新刻震川先生文集序
12、但鉴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顾炎武又认为一条鞭法的实行应该因地制宜,即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实行此种税法,不能一刀切。故《钱粮论》中又说:“今若于通都大邑行商麇集之地,虽尽征之以银,而民不告病,至于遐陬僻壤,舟车不至之处,即已什之三征之犹不可得。以此必不可得者病民,而卒至于病国。”因此,无论是实行货币赋税,还是实行实物赋税,都应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而为“权宜变通之法”。
13、近世为汉学考证著书辟宋儒,以言心、言性、言理为厉禁,究其所以为之罪者不过三端:一则以其讲学标榜门户分争,为害于家国。一则以其言心、言性、言理堕于空虚心学禅宗,为歧于圣道。一则以其高谈性命,束书不观,空疎不学,为荒于经术。而其人所以为言之指亦有数等:若黄震、万斯同、顾亭林辈,自是目击时弊,意有所激,创为救病之论,而析义未精,言之失当。杨慎、焦竑、毛奇龄辈,则出于浅肆矜名,深妒宋史创立道学传,若加乎儒林之上,缘隙奋笔,忿设诐辞。若夫好学而愚,智不足以识真,如东吴惠氏、武进臧氏,则为闇于是非。
14、汉、宋纷纭,亦事势相激使然。明代以八股取士,学士低首束缚于集注之日久,久则厌而思遁。一二才智之士,凿空造奇,一遁而之子,再遁而之史,然皆不能越集注范围。汉学兴,于是乎以注攻注,以为得计,其实非为解经,为八股耳。
15、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专制(文字狱),自然科学有一定发展,西学东渐
16、百年国学,沧海桑田;沉浮升降,几盛几衰。国学之知识,不可不知;国学之魅力,不可不悟;国学之精髓,不可不察。学国学,可明得失、鉴是非、知兴替、辨善恶,提高人文修养和德性素养。为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学国学,特建此公共平台,旨在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对国学的温情、敬意、尊重和认同,知古鉴今,温故知新,彰往察来,见微知著,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尽绵薄之力。
17、“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由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阅读下列材料:
18、吴门顾宁人,家传诗学……一日,出其所著诗本音示予,喟然为之叹服……往者吾乡陈君季立,依吴才老之书,为毛诗古音一编,焦澹园先生以为独得古人之传。而一字数音,未有条理。至宁人则秩然不紊,而博学旁通,至当归一。
19、B.不能随意地因革制度C.重视古制的内在价值
20、牧斋此言,即亭林「经学即理学」之说。两人立身制行,固不可拟,然言思辙迹之同,皎然有不可掩者。又初学集卷七十九与卓去病论经学书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