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争的成语典故【精选100句文案】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2-03 11:46:03 浏览

一、关于战争的成语典故

1、一天一个成语28——狼狈不堪(晋)平时只喜欢用狼狈,把成语的不堪二字都几乎省略,狼狈不堪的境地程度更深些

2、(赤地千里):赤:空。形容天灾或战争造成大量土地荒凉的景象。

3、9朝秦暮楚:春秋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朝秦暮楚比喻人反复无常,没有原则

4、(草木皆兵) (围魏救赵)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田忌乘魏国空虚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 (四面楚歌) 攻其不备 运筹帷幄 纸上谈兵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风声鹤唳唳鹤叫声。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呼喊声,疑心是追兵来了。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5、朱序原是东晋官员,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情况,并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达之前袭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谢石听从他的建议,出兵偷袭秦营,结果大胜。晋兵乘胜向寿阳进军。

6、出自《庄子·盗跖》屋生与自己心爱的女子相约于河桥之下,女子一直到河水涨潮时都没有来,而尾生则宁愿抱梁柱而死都不愿失约。尾生忠于爱情,信守约誓,但头脑僵化,不知变故,故抱柱而死。后以此为坚守信约的典故,特别多用于男女间的爱情信誓方面。

7、一天一个成语你喜欢一个人,这个人也喜欢你,可是面对你的靠近,ta却会表现的忽冷忽热、若即若离?

8、项羽的队伍一路疲于奔命,早已没有了作战的斗志,面对正面来自刘邦大军的进攻,项羽的军队只得选择一步步的向垓下,而在那里,韩信早已布下了天罗地网,设下了十面埋伏。

9、晋国这边追上来的大将名叫韩厥,心理喜滋滋地,知道自己将要立下大功了。然而,修养也是必不可少的,韩厥表现得很有分寸,他手执马鞭站在自己的马前,又叫人给齐顷公送上一樽酒,还加上一块玉璧,看来,春秋时代的将军打仗连玉璧都顺手带着。然而,眼前的齐顷公已经不是齐顷公本人,而是他的替身:丑父。齐顷公呢?已经被丑父打发去打水,趁着空当溜走了。

10、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11、晋大军通过虞国道路,攻打虢国,很快就取得了胜利。班师回国时,把劫夺的财产分了许多送给虞公。虞公更是大喜过望。晋军大将里克,这时装病,称不能带兵回国,暂时把部队驻扎在虞国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怀疑。几天之后,晋献公亲率大军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献公约虞公前去打猎。不一会儿,只见京城中起火。虞公赶到城外时,京城已被晋军里应外合强占了。就这样,晋国又轻而易举地灭了虞国。

12、(6)退避三舍。一个要想强大,必须抓住机遇,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进行改革,改革是强国之路;要善于用人,重视人才;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应努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13、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

14、这也就是中方称之为“桂南会战”的抗战重大战役(其间有昆仑关战役),日军主攻部队第五师团的师团长今村均中将,是板垣征四郎、安藤利吉之后的继任者,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期曾任日军参谋本部作战部作战课长,常常自诩精通兵法。为了迷惑广西沿海的中国守军,今村中将玩了一把“声东击西”:先在北海境内实施佯攻,尔后在钦州湾再进行大规模登陆。

15、韩信带领手下的士兵修理栈道,迷惑项羽的视线,背地里却悄悄地占领了陈仓。而后,韩信带领手下进攻咸阳,使刘邦成为了这场夺权斗争中的赢家。

16、东汉马援自南方还军,故人多迎劳他,号称有计谋的孟冀也向他祝贺。马援说:"你怎么也同一般人一样呢?方向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我想自请击之,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死在儿妇女婢中呢?"见《后汉书·马援传》。后以"马革裹尸"等指为国而战死沙场。清张贷《西湖梦寻·岳王坟》:"但恨和一成,日削,大丈夫不能以马革裹尸报君父,是为叹耳!”

17、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18、每天两分钟,积累丰富知识

19、大主意已经拿定,当务之急是尽快征服晋国。考虑再决定出奇制胜。

20、C项:正确。琵琶曲《十面埋伏》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

二、关于战争的成语典故

1、有趣:彬彬有礼地俘虏齐军“主帅”

2、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3、韩信曾经跟随过项羽南征北战,后来在夏侯婴的推荐下,又投奔去了治粟都尉的帐下,但依然没有得到重用。后来,萧何看到了这个年轻人身上的闪光点,便将韩信推荐给了刘邦。

4、巢威有些迟疑了,一方面,是实在不忍心轻易焚毁乡亲们几百年来的家园,甚至还会出现死伤情况;另一方面,去岁长沙大火被当作替罪羊枪毙的酆悌、徐权等人是前车之鉴;尤其关键的是,他发现日军在北海的进攻并不坚决,颇似虚晃一枪,如果贸然下令焚城,极有可能铸成大错而留下千古骂名,可是白崇禧的军令如山,不执行命令就有可能掉脑袋!

5、(16分)战争,自从它登上历史舞台的那一天起,便同人类数千年阶级社会的发展史如影随形,既扮演过阻碍社会进步、吞噬千百万人生命、耗费大量物质财富的角色,又起过促进社会发展、为新社会“助产接生”的重大作用。

6、A.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7、风声鹤唳:前秦苻坚的军队在淝水一战中大败,苻融战死,苻坚中箭,率领余兵逃回北方。当他们听到风吹过的声音及飞鹤的鸣叫,都以为是晋兵仍在后穷追不舍。后以“风声鹤唳”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的样子。

8、刚开始,齐国占了点便宜,齐国的勇士高大有力,徒手举起石头往晋国阵营里扔,还生擒了俘虏,将其捆绑在自己的马车上,四处炫耀嘚瑟,还亮着肌肉说:我身上的勇气还有大量余额,你们要不要买啊,“欲勇者贾余余勇”。于是,一句伟大的成语产生了:余勇可贾。

9、古人云:“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意思是要捕捉战机,乘隙争利。当然,小利是否应该必得,这要考虑全局,只要不会“因小失大”,小胜的机会也不应该放过。

10、田单见此,收集1000多头牛,披上大红蛟龙图案的被服,牛角上绑上尖刀,牛尾上绑上渍满油脂的芦苇,点燃。火牛从提前挖好的城墙洞穴中跑出,发了疯似的冲向燕军。燕军看不清楚来的是何方怪物,顿时惊慌失措,死伤。跟在火牛后面的5000精兵趁机杀入敌军之中,老百姓擂鼓呐喊,声势震天。燕将骑劫被杀,燕军大败而逃。

11、⑶成语:退避三舍战役:城濮之战

12、朝秦暮楚拼音:zhāoqínmùchǔ典故:战期秦楚两诸侯相互立经作战诸侯自身利益与倾向秦倾向楚比喻反复处:宋·晁补《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理于四固朝秦暮楚例:叹~三载依刘(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九)

13、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14、晋军从梦中醒来,一看吴军那三个方阵和声威气势,简直都惊呆了:那白色方阵,望之如荼——像开满白花的茅草地;那红色方阵,望之如火——如熊熊燃烧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阵,简直就像深不可测的大海。

15、一天一个成语26——倾国倾城(西汉)美人只能用这个词来形容才可描述其美貌

16、韩厥对着假齐顷公拜了两拜,而且还磕头了,极其客气地对假齐顷公说:真是很不好意思,让我在战场上遇见您,想避都避不开,“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但这是我们国君赋予我的本职,还请您理解。丑父被当成齐顷公带到了晋国军营,一问发现是个冒牌货,但是晋国没有杀他,因为丑父争辩说:我这是忠于职守,你们表扬还不及,怎么还杀我呢?丑父捡回来一条命。

17、出自《庄子·外物》:庄子说:“筌(就是一种捕鱼的竹器)所以能捕到鱼,是因为得鱼而忘筌;蹄(捕兔的哭具)都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指语言,言词)所以在意(要表达的意思、事理),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人言哉(就是说深悟其道、专心致意却并不侈于言辞的人,其实难得,故庄子希望能找到这样的人和他交谈)!’”庄子在这里以“得鱼忘筌”“得兔忘蹄”为比喻,并不从消极的意义上使用,承上启下,目的在于比照说明“得意忘言”的道理。后世用“得鱼忘筌”却改变了原本的本意,一般都是有在消极的意义上,比喻办事情一旦达到了目的,便把赖以达到目的的手段忘掉或抛弃。

18、(3)图⑤和图⑥与哪两场战争有关?这两场战争的结果如何?

19、宋义率领大部队走到安阳(今山东省曹县东)的时候,便号令全军将士原地修整。谁都想不到,这一修整就是40多天。宋义自己每天都在大帐中吃喝玩乐,再也不提援赵的事了。项羽实在忍不住要求前去救援赵王。宋义看不起项羽,反倒抢白了他一顿。并下了一道针对项羽的命令:“谁要是不服从命令,一概都得砍头。”

20、投鞭断流:当苻坚决定南侵东晋时,遭朝中大臣劝谏,指出东晋由汉族人建立,受国人拥戴;而且有长江天险,不易攻下,但苻坚却不屑地回应:“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形容兵士多,军力强大。

三、与战争有关的成语典故

1、4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2、(2)图④表现了我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情景,请写出这次起义的名称和与之相关的另一个成语。

3、3胡服骑射,赵武灵王是战国时赵国的一位奋发有为的国君,他为了抵御北方胡人的侵略,实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改革的中心内容是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其服上褶下絝,有貂、蝉为饰的武冠,金钩为饰的具带,足上穿靴,便是骑射。为此,他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习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而能西退胡人,北灭中山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4、大意是有看不起信陵君的意思,信陵君知道后,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平原君门下的门客也大约有一半的跑到信陵君门下去了。总的说来,信陵军是四君子里面礼贤下士的一个,也是善良具同情心的一个,他领导了山东六国的后一次合纵伐秦,并取得胜利。应该说,用“天下无双”来形容他应该是不为过的。

5、晋国面队来势汹汹的楚军,就主动的退后了三舍的距离,到达城濮。晋军的主动后退起到了诱敌深入(这个词的典故应该是出自于***,而不是战国时期)的目的,也履行了当初重耳的诺言,可谓一石二鸟,得了便宜还卖了乖。终,晋在城濮大胜了楚军,战争的过程就不必讲了,大家都清楚。楚国完败,子玉继承了楚军主将在战败后自杀的传统,但也不能用“惨”字来形容楚国,毕竟楚军主力还在,并未太多的伤及筋骨。这一战确立了晋的霸主地位,楚国也并未完全退出霸主的争夺,但秦晋在此一段时间内成为争霸的主角。

6、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之所以能以少胜多,除了他懂得以身作则去激励士气以外,还有他自己反秦的坚定信念。由于他严以律己地贯彻实行,使所有的兵士都对他产生敬仰之情,从而才能发挥各自的潜力全力以赴、超常发挥。这也证明,有时候,没有退路,便是好的路。

7、尽管危机重重,但我们不得不说诸葛亮是一个有勇无谋有准备的大咖。我们说一个伟大的成功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成功案例就是好的诠释,“料事如神”,名不虚传!

8、韩信的成名之战便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在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时,两人曾约定谁先进入关中,这天下便是谁的。

9、消极方面:战争给人民带来课灾难,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起了破坏作用,延缓了历史的发展进程。

10、(3)曹操和孙刘联军;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1、晋献公认为虞公未必会答应借道。荀息说:

12、一天傍晚,吴王下达了命令。全军将士吃得饱饱的,马也喂足了草料。从全军中挑出三万精兵强将。每一万人摆成一个方阵,共摆三个方阵。每个方阵横竖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头的都是军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个大夫负责。每项一个方阵由一名将军率领。中间的方阵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帜,白弓箭,由吴王自己掌握,称为中军;左边的方阵,红盔红甲、红衣服、红简直就像深不可测;右边的方阵则一水儿黑色。半夜出发,黎明时分到达离晋军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刚刚显出亮色,吴军鼓声大作,欢呼之声震天动工地。

13、关中是秦国的本土,不但物产丰富,而且军事工程也强固。当时拥有强兵力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他不愿意让刘邦当“关中王”,也不愿意他回到家乡(今江苏沛县)去,就把巴、蜀和汉中这三个郡分给刘邦,封他为汉王,并以汉中的南郑为都城。

14、点击上方蓝字关注酷姐~

15、一天一个成语5——指鹿为马(秦朝)

16、“虞公很贪婪,如果我们把垂棘的美玉和屈地的良马送给他,他必然见利忘义,痛快地答应我们的要求。”晋献公也很珍爱美玉和良马,不愿轻易予人,因而沉吟不决。荀息便说:“这只是权宜之计,等我们灭了虢国之后,就去讨伐虞国,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取回美玉和良马了。”晋献公权衡之后,同意了荀息的提议,派他带着美玉和良马前往虞国游说。虞公见到这些珍贵的礼物,喜出望外,当即允诺借道给晋国。

17、D.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以此为题材

18、5远交近攻:初作为外交和军事的策略,是和远方的结盟,而与相邻的为敌。这样做既可以防止邻国肘腋之变,又使敌国两面受敌,无法与我方抗衡。范睢一计,灭六国,兴秦朝,足见这一计谋的神通

19、B项:正确。“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讲的是:公元前207年,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决战,即巨鹿之战。虽双方实力相差悬殊,但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河后,命士兵把船只弄沉,将锅碗砸碎,以表示义无反顾的必胜决心。

20、(化干戈为玉帛):干戈:指打仗;玉帛:玉器和丝织品,指和好。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

四、关于战争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1、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及《列女传》:孟子是战国时期墨家代表人物,姓孟名轲,由于赏识渊博,道德高尚,被后世誉为“亚圣”。孟子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高的地位,与他幼年所受的教育有关。孟子年幼时,他的母亲注重对他的教育。有一次,孟子由于贪玩而没有上学,他母亲知道后,生气,当即拿起剪刀,割断正在织布的织线。孟子孝敬母亲,看到母亲如此生气,既害怕又难过。孟母看到儿子有悔改之意,就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你废弃学业像我剪断布线,一个人要专心读书,才会有知识,如果现在不用功读书,将来就一事无成。”从此以后,孟子发奋苦读,终于成为大学者。后来就用“断织”为勉励努力求学,不可中道荒废的典故。此外人们也用断织来表示贤妇劝学。

2、宗慇不仅多智谋,而且很有雅量。他的家乡有个叫庾业的人,家业殷实,每次宴请宾客时都会摆上山珍海味。但宗慇登门拜访时,庾业却说:“宗慇出身行伍,向来不讲究饮食,简单地做些家常便饭就好了。”宗慇毫不介怀,从容地吃过饭才告辞。数年后,宗慇做了豫州刺史,巧的是庾业在州里担任长史,成了他的下属。宗慇对他坦诚相待,绝口不提当年之事。

3、不久,苻坚中谢玄的计,下令将军队稍向后退,让晋兵渡过淝水决战。结果,秦兵在后退时自相践踏,溃不成军,大败北归。

4、(解释):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5、一天后,又有很多楚国的樵夫来城外打柴,这次绞国的士兵不等主将吩咐,就私自出城抓人。此时,隐藏在北门附近的楚国伏兵趁机猛攻绞城,逼近绞城城门。绞国人慑于敌方的军事压力,不得已签下了不平等条约。后人就用“城下之盟”来形容被迫签署的屈辱条约。

6、从此,项羽率领的军队成了当时反秦力量中强大的一支武装。

7、这个时期有关于韩信的成语中便体现出了韩信在政治上的愚昧和性格上的弱点,而这些东西,也终将韩信推上了绝路。

8、在赵国内部,关于是否接受冯亭的投降起了争议,一部分人认为,接受投降,必然引起秦国的恼怒,到时候,秦必定大举来攻打,这是赵国不愿意看到的。以平原君赵胜为首的一部分人则主张,上党地区是咽喉要地,且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何乐而不为。赵国终接受了上党的投降,并由此引发了战国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战争的结果就不用说了,大家都知道。

9、它直接诱导了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打乱了秦王朝的统治秩序,加速了残暴的秦二世的统治的灭亡并终使其走向灭亡;它同时也间接影响了自此以后的历次农民起义,为后世农民起义树立了光辉的形象。

10、出自于《史记·魏公子列传》: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长平之战,赵国残败,损失惨重。而秦国在长平之战后不久,就发动了对赵国首都邯郸的攻势,妄图一举拿下邯郸,灭亡赵国。赵国平原君向魏国求救,魏王派大军前往救援,但经不住秦王的威胁,命令部队带赵国边境停留下来。而魏信陵君决意救赵,遂盗得魏王兵符,杀死魏军首领,自己带领大军救援赵国,经过殊死战斗,打败秦军,解了邯郸之围。信陵君在胜利之后,因为盗兵符,杀大将的原因,不敢回国,便在赵国住了下来。公子在赵期间,礼贤下士,寻找藏匿在市井之间的能人志士,与他们结交。平原君甚为不解,故说了上面这句话。

11、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12、排版丨考虫公考常识教研团队

13、(拼音):cǎochuǎnjièjiàn

14、秦军争先恐后,人马冲撞,乱成一团,怨声四起。这时指挥已经失灵,几次下令停止退却,但如潮水般撤退的人马已成溃败之势。这时谢石指挥东晋兵马,迅速渡河,乘敌人大乱,奋力追杀。前秦先锋苻融被东晋军在乱军中杀死,苻坚也中箭受伤,慌忙逃回洛阳。前秦大败。淝水之战,东晋军抓住战机,乘虚而入,是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弱的战例。

15、这个时候,楚国与晋国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楚欲称霸必须向北进,而晋又如何肯向楚国低头。公元前633年。楚攻宋,宋虽然不失为一个二等强国,但也绝非是十七正盛的楚国的对手,宋向晋求救。这个时候,晋国出了个公子重耳,他在王位的争夺中败下了阵来,无奈之余。晋国并未派出大军与楚国正面交锋,而是攻打了楚国的附庸国曹和卫。楚国于是派并前来与晋决战,战争初期,楚占据上风,晋却使用灵活的外交手段,使得秦齐皆助晋国。此时,楚成王见局势对己不利,便下令撤退。但是楚军主将子玉一心与晋决战,于是带领部队前来与晋军交战。

16、而冯谖在这个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他通过让梁国重金聘用田文,从而使齐王害怕田文为梁国服务而使其强大,就命请田文为齐国相。于是田文在其后的十年间都在齐国为相。

17、(拼音):rúhuǒrútú

18、虞国的大夫宫之奇是位有识之士,他对虞公说:“有一句谚语说:‘唇亡齿寒。’如果嘴唇不存在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我们虞国和虢国就是这种唇齿相依的关系,一旦虢国灭亡,那我们离亡国之日就不远了。所以坚决不能允许晋国借道。”虞公心里只有美玉和良马,根本不理会宫之奇的意见。

19、嘴唇牙齿就会受冻。’这话说的正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啊

20、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五、关于战争的成语大全

1、(4)前秦和东晋;淝水之战后,前秦政权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选一即可)。

2、(解析)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非题。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史。

3、(干戈满眼):干戈:古兵器,比喻战争。形容到处受到战争的摧残。

4、春秋时期,虢国屡次侵犯晋国,晋献公便决定灭掉虢国。大夫荀息想了一个计策:“虢国与虞国唇齿相依,我们可以先从虞国借道讨伐虢国,等灭了虢国,就能顺道灭掉虞国。”

5、来自战争的成语故事5篇

6、在公共场所时,要慎防扒手顺手牵羊,以免财物遭窃。

7、面对大片的封地,各诸侯显得格外的积极,韩信亲自率领三十万大兵斩断了项羽的退路,而彭越也带领数万军马与刘邦汇合,向项羽的队伍发起猛攻。

8、春秋末期,楚国是公认的强盛之国。公元585年,楚国派军攻打郑国,由于双方国力相差太多,郑国很快就抵挡不住楚国的进攻了。郑国急忙向自己的盟友、当时的强国之一晋国求救。晋景公便任命乐书为主帅,统领援军赶往郑国。晋军到达郑国境内后,与楚军狭路相逢。楚军认为晋士气正旺,没有与之抗衡的把握,就主动撤军回国。

9、宗慇累立功勋,被朝廷封为洮阳侯,官拜左卫将军。他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一生,让世人称许不已,更激励了后来者。而“乘风破浪”这个成语也广泛流传开来,直到现在仍然鼓舞着有志之士。

10、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11、(5)齐桓公、晋国军队

12、出自《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游说秦王,上书上次,秦王没有采纳他的主张,他回到家中,父母妻嫂都不理睬好。他伤感之余,刻苦自励,夜以继日的努力攻读。夜里读书至困欲睡时,就用锥子刺扎大腿,以便清醒起来,继续学习。这种勤苦自强的精神,历来被人称颂,成为旧时劝学的典型事例。后世常以“刺股”用为勤苦读书、奋发自强的典故。

13、“破釜沉舟”是指项羽在巨鹿之战时的举措;“草木皆兵”指淝水之战中,苻坚的心理作用;“暗度陈仓”是刘邦军中贤才韩信在陈仓之战中的计谋。

14、公元前592年,晋景公派遣正卿郤克去访问齐国,本来此行的目的是为了消除两个大诸侯国之间的矛盾,结果却适得其反,把事情搅浑了。这一切似乎是源于一个细节,我们来看这个细节。

15、过程:灭此朝食却反而被敌人所灭

16、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时,晋楚决战之前,晋文公的谋臣,他也是晋文公的舅舅子犯劝文公参加决战,他认为即使仗打败了,凭太行山和黄河之险,也可固守无虞。原话为:“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指晋国外黄河而内太行山,地理形势使国防极为稳固),必无害也。”后世常用“表里山河”说明地理国防之固。而元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中: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者,意踟蹰。中的“山河表里”即用此事,一方面说明潼关形势的险要;另一方面反衬诗人一路所见秦汉宫阙的破败,百姓处于战乱之际的无边苦难。

17、“破釜沉舟”这则成语的釜是锅;舟是船。砸破烧饭用的锅子,凿沉船只,比喻拚死一战。

18、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是多年积累的结果。他是一个全才,一个有准备有计划的人,他通晓天文地理(气象条件),懂得识人看相(对手的性格);他善于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所以他能够成功。我们要做一个的自己,就要多学习各种知识,博采众长,积累经验,沉着冷静,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条件下,抓住有利时机,一举成功。

19、(干戈满目):干戈:古兵器,比喻战争。形容到处受到战争的摧残。

20、(3)原因:齐桓公革新图强。晋文公勤于治国,楚庄王重用人才,越王勾践毅力顽强,雪耻复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