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原文全文【精选100句文案】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2-06 12:32:06 浏览

一、道德经原文全文

1、夫亦将不欲(他们就会克服欲望),

2、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3、道德经老子写的部分,楚简。这个是比较纯正的,以此悟道修行较好。其中注为本人解释,你可以多读原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4、曰余食赘行(必然犯余食赘行的毛病)。

5、孰能浊以静者,将徐清。孰能安以动者,将徐生。保此道者不欲尚盈。

6、要小,人口要少,即使有各种功很全的器械也不使用,使人民珍爱生命而不随意迁移。即使有车船,也无需去乘坐它们;即使有铠甲兵器,也没有机会去使用它们;让人们回归结绳记事的原始状态之中。要使百姓食物丰盛,服饰华美,居住安宜,舒适自然。邻国互相望得见,鸡狗之声互相听得到,而人们直到老死也不往来。

7、是以圣人之言曰:我亡事而民自富,我亡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8、融和就是常,知道融和就叫明智。(消融差别)利益慧命是真吉祥(执着于寿命、分别取相是假吉祥);(心和柔软、广大无住是真强大,)心若使气、着形着相是假刚强;事物发展到假刚强、假壮大则难以进取,背道而亡。

9、《老子》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以清;地得以宁;神得以灵;谷得以盈;侯得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谓地无以宁,将恐发;谓神无以灵,将恐歇;谓谷无以盈,将恐竭;谓万物无以生,将恐灭;谓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必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是其以贱为本也?非欤?故致数舆,无舆。是故不欲琭琭若玉,珞珞若石。

10、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原文)

11、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

12、《老子》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恒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恒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则希不伤其手矣。

13、持而盈之(财物执持盈满),

14、(对应通行本第四十一章)注:大根利器的人修道,一听就信、能勤勉于行道中。中根利器的人修道,好像听见又好像没听到(多闻不信记得少,修行更少)。小根听人说道,大笑而去,这些人不笑话,你说的就是不是道了(因为他们只对外道感兴趣)。

15、是以建言有之:明道如昧,夷道若纇,进道若退。

16、故无弃物(所以没有物被遗弃)。

17、善数不用筹策(善于算术不用筹码工具),

18、得之若惊(得到了无比惊喜),

19、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20、道可道,道。名可名,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道德经原文全文拼音版

1、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故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於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3、不可为也(不可能让人为所欲为)。

4、《老子》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5、(解释)天下有道时,战马都用来耕地;天下无道时,怀孕的马也要在战场上生驹。大的灾祸是不知道满足,大的罪过是贪得无厌。所以,知道满足为满足永远是满足的。

6、为之于其亡有也,治之于其未乱。

7、必固强之(必是原有强制过头的);

8、夫乐杀人者(一个乐于杀人的刽子手),

9、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王。

10、(出处)《道德经》第九章。

11、圣人体道之无,法道之自然无为,以之修身,当无欲而静,无心而虚,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还刀兵,离争斗,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使民虚心实腹,无知无欲,则无为而治。“反者道知动,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让谦下,挫锐解纷,和光同坐,以柔弱胜刚强。

12、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

13、珞珞如石(把自己看成一块石头)。

14、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

15、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16、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

17、大道泛,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成功不名有.爱养万物不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18、常善救人(常常善于拯救世人),

19、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

20、古时候善于按照道办事的人,并不是用它使百姓聪明,而是要用它使百姓变得愚钝。百姓难以管理,原因在于他们知道得太多。所以说用智慧治国提倡计谋巧诈,是的不幸;不用计谋巧诈治国,才是的福气。要知道以上两条是治国所必须掌握的法则,永远掌握着这一法则,就可以说是具有了极高的素质,有了这极高是素质意义深远,它将反作用于具体事物,这样,你所做的一切将会是一帆风顺。

三、道德经原文全文翻译

1、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3、夫亦将知之(就应该知道它的自然规律),

4、物壮则老(事物发展到壮盛则是衰老的开始),

5、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6、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7、辱为下(把荣辱看得比生命都重要),

8、(解释)金玉满堂,不一定能守得住;因富贵而骄奢,容易引祸上身。成功了如能做到急流勇退,这才是自然之道。

9、其脆也,易判也,其几也,易散也。

10、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终日行走,不离开载装行李的车辆,虽然有美食胜景吸引着他,却能安然处之。为什么大国的君主,还要轻率躁动以治天下呢?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道德经》原文:

11、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12、如春登台(比如春天登临楼台远眺美景)。

13、古之善为士者,必微溺玄达,深不可识,是以为之容。

14、(解释)大国要居于江河的下流,这是天下百川所归附的地方,自居于雌性地位。雌性经常以安静战胜雄性,就在于她安静而居下。所以,大国对于小国谦下,就可取得小国的信任。小国对大国谦下,才能取得大国的信任。所以,谦下可以信任人,谦下可以被人信任。大国不过分要求领导小国,小国不过分要求事奉大国,大国小国都适当的满足自的要求,大国应特别注意谦下。

15、(解释)天下柔弱的东西,能驾御天下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能进入没有空隙的东西里面。我因而认识到无为的好处。无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天下的事很少能够比上得上它。

16、《老子》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17、目迷五色:《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18、“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9、(解释)人民不畏惧死亡,为什么用死来吓唬他们呢?假如人民真的畏惧死亡的话,对于为非作歹的人,我们就把他抓来杀掉。谁还敢为非作歹?经常有专管杀人的人去执行杀人的任务,代替专管杀人的人去杀人,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头,那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指头的。

20、众人熙熙(众人都喜欢熙熙攘攘凑热闹),

四、道德经原文全文pdf下载

1、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2、(翻译):人民若不怕死,以死来恫吓他们又有什么用呢?如果先使人民惧怕死亡,有为非作歹的人再处死,这样谁还敢为非作歹呢?冥冥永恒中,已有一位主宰生杀予夺的。企图取而代之去主宰生杀予夺的人,就好象外行人代替木匠砍削木头。代替木匠砍削木头的人,少有不伤著自己手的。

3、“道”就是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根源。冥冥之中它好像是客观存在的,“道”是永不枯竭的。

4、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凶虎,入军不被甲兵。凶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

5、(解释)天下人能说“我道”伟大,不像任何具体事物的样子。正因为它伟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体的事物。如果它像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那么“道”也就显得很渺小了。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俭啬;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有了这柔慈,所以能勇武;有了俭啬,所以能大方;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现在丢弃了柔慈而追求勇武;丢弃了啬俭而追求大方;舍弃退让而求争先,结果是走向死亡。慈爱,用来征战,就能够胜利,用来守卫就能巩固。天要援助谁,就用柔慈来保护他。

6、而乱之首(它是引发一切动乱的罪魁祸首)。

7、(赏析):“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8、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为天下牧。不自视故彰;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几语哉!诚全归之。

9、(解释)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10、(翻译):天地不理会世上所谓的仁义,在其看来,万物是祭神用的稻草狗。圣人也不理会世上所谓的仁义,在他眼里,百姓是祭神用的稻草狗。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冶炼的风箱吗?虚静而不穷尽,越动而风越多。话多有失,辞不达意,还是适可而止为妙。

11、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12、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13、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14、《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15、(翻译):至高至善的掌权者,人们仿佛感觉不到其存在。次一等的,赢得人们的亲近赞誉。再次的,使人们畏惧害怕。更次的,遭人们侮慢轻蔑。信实不足,才有不信。悠悠然大道之行,无须发号施令,大功告成之后,百姓都视之为自然而然的事,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啊!

16、过客止(可以留住匆匆过客的脚步)。

17、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9、旷兮其若谷(心胸会变的旷达开朗虚怀若谷),

20、天之道(自然的法则),其犹张弓欤(不像怕断弦的满弓吗)?高者抑之(顶极的自然会抑制它),下者举之(弱势的自然会保举它);有余者损之(多余者必遭损伤),不足者补之(不足者必得补充)。天之道(自然之规律),损有余而补不足(损伤多余者而补充不足者)。人之道则不然(人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损伤不足的以奉献给有余的)。孰能有余以奉天下(谁能把多余的奉献给天下)?唯有道者(只有得道的人)。是以圣人(所以圣人),为而不恃(顺应自然而不恃才傲物),功成而不处(功成名就也不愿意养尊处优),其不欲见贤(他不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圣贤)

五、道德经原文全文朗读

1、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2、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也。

3、两者同出异名(两种思维模式同出自一个地方但概念却不相同),

4、以丧礼处之(要以办丧事的礼节来庆祝胜利)。

5、《老子》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恍兮其若海,恍兮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6、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

7、知足者富(知道什么是满足的人富裕),

8、江海所以为百谷王,以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

9、奈何万乘之主(无奈有一些拥有万辆马车的国主),

10、用之不勤(大道的能量是用之不竭的)。

11、天下人能说“我道”伟大,不像任何具体事物的样子。正因为它伟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体的事物。如果它像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那么“道”也就显得很渺小了。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俭啬;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有了这柔慈,所以能勇武;有了俭啬,所以能大方;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现在丢弃了柔慈而追求勇武;丢弃了啬俭而追求大方;舍弃退让而求争先,结果是走向死亡。慈爱,用来征战,就能够胜利,用来守卫就能巩固。天要援助谁,就用柔慈来保护他。(原文)

12、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4、(解释)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15、唯道是从(只有符合大道才能被认从)。

16、水善(水善的表现形式是):

17、第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18、(解释)把无为当作为,把无事当作事,把无味当作味。不管大小多少,要用德来报答怨恨。打算克服困难要从容易处入手;实现远大理想要从细小处开始。天下的难事必须从容易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须从细小处做起。因此圣人始终不做大事,所以才能完成大事,轻易答复别人的要求,势必要失信,把事情看得很容易势必会遇到很多困难。因为圣人遇事总是看得困难些,所以终就没有困难了。

19、夫天多忌讳,而民弥叛,民多利器,而邦滋昏。人多智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

20、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