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另一个更好的解释是,一个人过于疑惑、过于不满,总是抬头仰望苍穹,悲愤或者急切地发问,屈原《问天》大概就是这样。苏轼这时候也有疑惑,也不满意,也寂寞,看到月亮出来后,突然惊喜地问苍天:“月亮什么时候出来的,为什么不早点让我看到啊?”可见,是问苍天而不是问明月,更能表现苏轼和一些并不契合的人饮酒时内心的寂寞和苦闷。所以,还是“问青天”好。
2、好的词汇当然代代相传,到苏轼这里更是信手拈来,写出自己的风格,抒发了他酒后随性不羁的情感:不知天上的宫殿,现在是何年何月?其实这又关他什么事呢?或许是因为喝醉了,苏轼此时显得有点萌萌哒,很可爱。时间已经很明确了,却又一问再问,这就表明此刻的苏轼酒入肝肠断,心意已生乱,澎湃之情即将叠出,蓄势待发,为后文直抒胸臆做了很好的铺垫。
3、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4、为什么苏轼认为“天上宫阙”是“琼楼玉宇”。中国古代的社会现象是,地位越高,垄断的经济资源越大,其住所越高贵华美,历代皇宫均是明证。这只是苏轼认为“天上宫阙”是“琼楼玉宇”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刚才说了,苏轼认为地上不是他的家,地上不是美的所在,他的家在天上,天上才是美的所在。既然是理想中的家,是美的所在,那就必然是华美的、高贵的,所以,苏轼认为“天上宫阙”是“琼楼玉宇”。
5、经典咏流传:王冕《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6、苏轼情志高洁,当然不是凡夫俗子,与凡夫俗子饮酒当然有失身份,但是苏轼不至于这么不给别人面子吧?(其实不给别人面子用不着这么夸张其事,直接走掉或者找个借口挥别就是,如果因为某种原因,真的无法走掉,那还是有办法让别人脸上挂不住。例如,明明是大家一起饮酒赏月,苏轼酒也饮,月也赏,但只是饮酒和赏月,不跟任何人交谈,也不看任何人一眼,即使是饮酒的时候,头也是仰起来向着月亮,眼睛也是看着月亮,而且姿势一动不动,仿佛塑像一般。估计用不了多久,那几个人就走掉了。当然一般是知趣者先走掉,不知趣者因为知趣者走掉而变得更加无聊,开始知趣,后也走掉)。
7、但是苏轼之前的古诗人都是写的单个词,甚至连“悲欢离合”、“阴晴圆缺”的名句都没有。苏轼把他们总结在一起,就成了千古名句了。这就是对文化的的继承和发展。
8、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9、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问月问年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萌生了乘风归去、飘然高举的奇想。
10、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11、(答案):B(答案解析):《水调歌头》,词牌名之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双调九十五字,上片九句四平韵、下片十句四平韵。故本题答案选B。
12、经典咏流传:孟郊《游子吟》
13、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14、中广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
15、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乐观和美好的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
16、【《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生有离合”(唐·杜甫《垂老别》)
17、在亲人呵护下的同学们,可以张扬着青春,高声的喊、放肆的笑,痛快的哭、自由的闹。假设当有一天保护我们的亲人突遇了变故,失去爱的依靠,我们是否还笑的出来,我们每天的零花钱还会那样的充裕,是否还会有人每天对我们喋喋不休般的嘘寒问暖,是否还会有人揣摩我们的喜怒哀乐让我们开心?一切的一切都会远去,所以苏轼在这里含蓄地正告我们:当有一份真挚的爱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一定要珍惜,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18、míngyuèjǐshíyǒu,bǎjiǔwènqīngtiān。bùzhītiānshànggōngquè,jīnxīshìhénián,wǒyùchéngfēngguīqù,yòukǒngqiónglóuyùyù,gāochùbúshènghán,qǐwǔnòngqīngyǐng,hésìzàirénjiān。zhuànzhūgě,dīyǐhù,zhàowúmián,bùyīngyǒuhèn,héshíchángxiàngbiéshíyuán。rényǒubēihuānlíhé,yuèyǒuyīnqíngyuánquē,cǐshǐgǔnánquán,dànyuànrénchángjiǔ,qiānlǐgòngchánjuān!
19、12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20、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2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2、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23、高层圈子朋友少,尤其是知己少
24、无不表达出人们的思乡之情
25、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
26、经典咏流传:屈原《离骚》
27、经典咏流传:《为祖国而歌》陈辉
28、作者既标举了“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引人向上的韵致。
29、首先,这里的“天上宫阙”可以指传说中月亮里的宫阙,也可以指传说中月亮之外天上的其他宫阙。不过,就这首词的情景看,显然以指月亮里的宫阙更为合理,因为苏轼请月亮饮酒,就着月亮饮酒,他不太可能想到月亮之外天上的其它宫阙。这样讲,就是说“不知天上宫阙”实际是“不知月中宫阙”。那为什么不直接说“月中宫阙”呢?虽然也有其它原因,例如平韵仄韵的考虑(“上”是仄韵,“中”是平韵),但主要还是为了避免词语重复。
30、宋乐入“中吕调”,见《碧鸡漫志》卷四。
31、词的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32、(正文和附录文字,总字数:17751字)
33、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八月十五日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34、(译文)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
35、注意了,是中秋节,中秋节是亲人团聚的时候。这时候,弟弟苏辙和苏轼不在一起。按理说,苏轼应该多少有点伤感才是,可是他却说“欢饮达旦”,由此可知,“欢饮达旦”只是苏轼说给别人听的。还可以知道,“欢饮达旦”这样的话是可以说给别人听的。那就是说,在苏轼看来,那些和他一起饮酒的人应该知道一个道理并同意一个观点:中秋节有亲人不在的时候,一个人还是可以同朋友饮酒而至于“欢饮”的。这说明,有亲人在,当然会有家的感觉,亲人不在的话有好朋友在,也会有家的感觉,心安即是家嘛,只要能让自己心安,亲或者朋都无所谓。
36、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37、苏轼意识到了这种悲哀,于是在那几个人面前装醉,等那几个人散去之后,苏轼才来了兴致,他拿起酒杯,请月亮和他一起饮酒。所以,“明月几时有”的问话,一定是惊喜的语气。见了不会说话、没有生命的月亮,苏轼是如此亲切,这说明和苏轼一同饮酒的那几个人,在苏轼看来,一点都不亲切,何止是不亲切,他们还干扰了苏轼与月亮的感情交流,等他们散去之后,苏轼的心灵才安宁下来,才发现其实可以请月亮和他自己一起饮酒。当然了,苏轼请月亮饮酒,月亮并不会真的饮,苏轼也知道月亮并不会真的饮,所以,苏轼这么讲,无非是说,跟一帮心灵不契合的人饮酒,还不如自己一个人自斟自酌呢。
38、BySUDongpoTr.ZHAOYanchun
39、后,让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这首词。
40、后人曾这样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就是说《水调歌头》堪称经典中的经典,中的。
41、凡大曲有“歌头”,此殆裁截其首段为之。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42、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43、月好酒也好,只是身边人不好
44、表达了苏轼对亲人的思念和天下所有人的祝福,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这首词写出了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而是熔铸成了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们表示的美好祝愿。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
45、康震|《唐宋八大家之韩愈》合集(6集全)
46、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47、情感的两个类别
48、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
49、显然,跟前人相比,他是有所创新发展的。李白的月光如水,是静态描写,是静态美;那你看苏轼的,兜兜转转,高高低低,是动态描写,是动态美。苏轼写出了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味道。
50、经典咏流传:杨炯《从军行》
5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重读)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重读)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音生)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重读)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重读)时圆?人有(重读)/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重读)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大概是这样,具体还得根据自己的习惯,语感,感情什么的,多读几次体会一下,好录下来,反复听听,也可以让别人帮着听听。这是我的个人经验,希望对你有帮助!。
52、庄子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意思是,如果亲人们在一起过苦日子,那还是分开的好,分开后各奔前程,各辟天地,各享其福。只要能做到幸福快乐,宁愿分开而且分开后彼此忘得干干净净。庄子的思想无疑是通达的,而苏轼认为分开后互相安好就行,在安好而快乐地过日子的时候,一定要明月千里寄相思,互相收获着友谊和亲情的温暖。苏轼这种理想和要求显然更高,这说明苏轼在情感和爱的追求方面更执着、更深沉、更强烈、更乐观。
53、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端起酒杯来向青天问候。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54、“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55、你若安好,分亦无妨
56、《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诗酒趁年华
57、经典咏流传:释绍昙《颂古五十五首·其一》
58、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5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60、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6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惜的是,如前文所述,中秋节和苏轼饮酒的人,并不被苏轼视为知己,苏轼觉得他们散去的时候,他自己才能心安,才能自我安慰,自我欣赏,自我陶醉。欣赏、陶醉够了之后,苏轼才想起自己的弟弟,才说是“兼怀子由”。如果苏辙有点小心眼,一定是不乐意的,会说:“中秋节本来就是亲人团聚的,应该首先思念我才对,怎么是后来才思念,而且是‘兼’的呢。”苏辙这么想是合乎逻辑的,至于有没有这么想就不研究了。还是看苏轼下阕怎么说的吧。
62、真正寒冷的,不是天宫,是人间
63、教育部组织编写,温儒敏总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13课。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
64、无论自然还是人生,都不可能无缺,面对暂时的磨难,只要坦然面对,不放弃努力,就会有希望。
65、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66、人间不好玩,我想去天上
6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68、由此可知,肯定是想到了司马光、王安石这种地位高的人,苏轼描写“天上宫阙”时才顺手使用了“高处”这个词汇。按理说,“高处”和“低处”相对,“低处”指身边较低或极低的地方,“高处”指身边较高或极高的地方(今人当然可以知道,世界上高的山是司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深的沟在菲律宾东北的太平洋里,即马里亚纳海沟的斐查兹海渊,深11034米),但是高也就是泰山之顶,再怎么高也跑不到太空里去,跑不到天上去,跑到天上去,那就应该用“仙界”、“仙境”等词汇,用“高处”显然不可以。所以,这里的“高处”只是借用而已,当然借用得不错。
6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70、康震讲诗词|合集(共8集)
7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72、当然,也可能是苏轼先想到月亮的阴晴圆缺,然后才联系到人的悲欢离合。不管哪个在前,月之难以永远晴圆和人之难以永远欢聚都是苏轼此时此刻深的感慨。苏轼把这种感慨写出来,而且使其合乎词律,就变成了这样的句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事古难全”的“此事”既指月亮的难以永远晴圆,也指人的难以永远欢聚(月之永远阴缺和人之永远悲离,当然也很难,但肯定不是苏轼的期盼,苏轼也不会抱怨其难,故肯定不是“此事古难全”中“此事”的含义)。
7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阕词。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
74、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人。北宋诗人、词人,宋代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记承天寺夜游》等。
75、声音“水调”,各有不同。让我们与朗诵名家一道,共同吟诵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6、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
77、经典咏流传:张九龄《望月怀远》
78、“我欲乘风归去”,调皮了。“归去”,前提是他是来自那里。奥,原来苏轼一直认为他可不是一般的尘世凡人,是从“琼楼玉宇”中下凡尘的。
79、有人也许会问:“那为啥不是‘把酒问明月’,就该句字数而言,‘把酒问明月’显然没问题。”句式的字数当然没问题,但是句式的平仄有问题,“天”字是平韵,符合词律,“月”字是仄韵,不合词律,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把酒问明月”和前一句“明月几时有”因“明月”一词重复而显得啰嗦臃肿,好象人身上陡然起了个大包。所以,苏轼就写了“问青天”。
80、丙辰中秋月凉凉,思念子由夜长长。
81、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这种上来就问的写作手法类似于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很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想象力。
82、远近不是问题,喜欢不喜欢才是问题
83、先看第一个片段,“把酒”的“把”为什么好,换成其他词行不行。例如,换成“饮酒”行不行?“饮酒”不行(“喝酒”当然也不行),一定要是“把酒”。
84、“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不想在人间呆着了,我要乘着一股清风,我到琼楼宇去,广寒宫里有嫦娥。他想要到月亮上去,他想要到天上去,那上边能不冷吗。“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也有人说,这句话是隐喻,我想回到朝廷去,我想回到开封去,可是啊,那地儿太冷。有人说,这句话其实表达了他对中央、对皇上的一片忠诚,可是他又不想回去,因为那个地儿啊,他呆着碍手碍脚的。人家现在都在推进改革变法,他自己呢,不合作。
85、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三一引《复雅歌词》:“是词乃东坡居士以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水调歌头》,兼怀子由。时丙辰熙宁九年也。元丰七年(1084),都下传唱此词。神宗问内侍外面新行小词,内侍录此进呈,读至‘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上曰:‘苏轼终是爱君’,乃命量移汝州。”
86、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87、月亮懂我的心,月亮爱我的身
88、许浑学习谢庄,苏轼学习他们两个,“但愿人长久”突破了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打通空间的阻隔,也就是打通了人情感共鸣的任督二脉,遂成了千古名句。
89、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90、美味不忍独享,谁与我享
91、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我。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9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
93、“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
94、李白有诗云“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在这首诗中光是歌舞,突出的是我,主观性强一些,格局要小一些;苏轼呢,一个“何似在人间”就到全世界了!所以说苏轼在这里是打破了李白的局限性,更多的是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95、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96、通过苏轼写的这首词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继承和创新来实现。怎么来实现呢?工具就是“用典”——引用古籍中的故事、词句。这是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我们要在日常的说话、写作中要多学习名人故事、多备些经典诗词,该直接引用的绝不含糊,能借鉴的也不用丝毫客气。但是好能改一改、变一变,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要写出自己的味道。如此我也为文本做了首小诗来收束:
97、“歌哭悲欢城市间”——唐·白居易《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
98、如果苏轼真的这么不给面子,那几个人早就走掉了,哪里会和苏轼“欢饮达旦”呢?可见,“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二句词所描写的场景一定发生在和苏轼饮酒的那几个人走掉之后,苏轼这样讲不过是表达一种“赏好月饮美酒而无知音,终是不美”的哀伤。
99、“明月几时有”,不是问月球的年龄有多大(月球的年龄有46亿年),也不是问月光啥时候有(月球挡住地球的时候就有,通俗点说,地球人看不见太阳的时候就有),还不是问月光照射到地球上要多长时间(1秒多2秒不到)。苏轼不是天文学家,对天文学问题不感兴趣(至少写这首词的时候不感兴趣)。所以,关于“明月几时有”这句问话的含义,这三种理解都不对。
100、“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