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精选100句文案】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2-07 14:17:31 浏览

一、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1、若从《三国演义》来说,我认为曹操用徐庶有三点:一是为了吸引刘备方面的大臣,给他们以后来投靠自己立一个好的榜样。二就是给天下再次看看自己任人为才的铁打政策,因为徐庶也和曹操一样,是寒族出身的。第三就是顺势打击一下士族阶级。

2、徐庶本名徐福,为寒门子弟。早年为人报仇,获救后改名徐庶,求学于儒舍。后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道友来往密切。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3、实际上,正史的徐庶,与“演义”的徐庶,完全是两种不同概念。

4、全译就是把典故全部翻译。在翻译“和尚打伞,无法无天”这句歇后语时,有四点必须解释:1)和尚是没有头发的;2)汉语中,“发”和“法”发音相同;3)汉语中“天”象征着至上的;4)这句话意思是此人拒绝法律和政府。全译法的译文是:

5、主要是指的是徐庶。还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徐庶原忠于刘备,后因其母亲的原因,入曹营;而其母亲忠烈,因徐庶的入曹营而大骂其子,后跳楼而亡。但徐庶为了信守承诺,而只能事曹操了;但其心一直关注着汉,立誓不为曹操献一策。“

6、感谢您抽出·来阅读此文

7、歇后语是汉语独有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至少英语中没有这种表达方式。歇后语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般的语境中,通常只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为歇后语。

8、简译:Onemancannotservetwomasters.

9、曹丕在徐庶这里碰壁后,并没有死心,没事的时候就来看望徐庶。后,徐庶感觉曹丕这小伙还不错,至少比他老爸曹操会做事,在不违背自己誓言的情况下,给曹丕推荐了一个人,他就是被称为冢虎的司马懿。在司马懿的辅佐下,原本处于弱势的曹丕很快翻盘,终被立为世子,继承了曹操的王位。

10、曹操得知刘备用徐庶为军师之后,在程昱的建议下,先将徐庶的母亲掳至许昌,后程昱模仿徐庶母亲的笔记给徐庶写了一封信,徐庶见是母亲亲笔书信,向刘备告别,临走之前向刘备推荐南阳诸葛亮,自己只身前往许昌。

11、因为曹操设计让人带一封信给徐庶,告诉他自己的母亲给曹操抓了,需要他来救了,徐庶根本就没有想那么多,马上就跑回去,没有想到是曹操一个计谋,他就发誓不会为曹操奉献一个计谋了。而诸葛亮就说徐庶在曹操那里,根本就算得是一个人才了。因为曹操那里有能力的大把了。

12、正史中,徐庶加入曹营之后,并没有得到重用,到诸葛亮北伐之际,徐庶才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对此!诸葛亮常为其感到愤愤不平。

13、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14、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15、早在曹操去世前,曾多次提醒曹丕,司马懿具有狼顾之相,更兼不臣之心,一定要严加防范。曹丕虽然算不上一位雄才大略之主,但他的手腕也相当厉害,他在位期间,司马懿不敢轻举妄动。只可惜,曹丕是个短命鬼,没几年就挂掉了。隐忍蛰伏多年的司马懿,带领家族人员发动了政变,篡夺了曹魏政权,为西晋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6、许庶进曹营一一一言不发。这句歇后语来源于三国故事。字面之意是许庶到了曹操的营地,保持沉默一言不发。引申意思是察颜观色,蓄势待发。现实中应用此歇后语是指讨论某件事情、研究某个方案时某些人闭口不言,这时就会说你怎么许庶进曹营一一言不发。“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典故出自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徐庶通过自荐的方式成为刘备的军师,但被曹操的谋士程昱设计骗到曹营。

17、在“三国演义”中,徐庶在赤壁之战,有过一次露脸。这边写的是,徐庶看破了庞统的计谋,但是没有进献给曹操,同时他还向庞统请教了隐退之法。

18、徐庶北上归曹以后,心中仍十分依恋故主刘备和好友诸葛亮。尽管他有出众的谋略和才华,但不愿为曹操出谋划策,与刘备、诸葛亮为敌。因此,徐庶在曹魏历时数十年,却从未在政治军事上有所作为,几乎湮没无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19、★歇后语徐庶进曹营的答案

20、在曹军追及到当阳长坂坡时,刘备寡不敌众,大败而逃,徐庶的母亲也不幸被曹军掳获,并被曹操派人伪造其母书信召其去许都,徐庶含泪向刘备辞行。

二、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比喻什么

1、简译法的译文有:Amonkunderanumbrella—baldandbold;Amonkwithanumbrellaoverhead—hairlessandfearless.(曹顺发2001)。这两句简译既翻出了歇后语的前后句,又较为准确地表达了原意,是比较难得的翻译佳作。

2、民间有一句流传很广的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是根据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演化而来的,说的是徐庶本来投奔了刘备,曹操听说了足智多谋的徐庶,便想把他收入自己帐下

3、徐庶本为刘备身边的一位大将,为刘备力,后来却投奔了曹操。他投奔曹操是不得已而为之,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征荆州,刘琮不战而降。在曹军追及到当阳长坂坡时,刘备寡不敌众,大败而逃,徐庶的母亲也不幸被曹军掳获,并被曹操派人伪造其母书信召其去许都,徐庶含泪向刘备辞行。

4、徐庶进曹营 一 言不发

5、熟读三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徐庶曾是刘备早起的谋士,大神诸葛亮的好朋友,同事也是诸葛亮的推荐人。徐庶是个大孝子,得知曹操将他母亲囚禁后,含泪告别了主公刘备,去曹营看望自己的母亲。临走之前,徐庶向刘备推荐了好友诸葛亮,并表示诸葛亮的才华远在自己之上,定能辅佐刘备完成匡扶汉室之心愿。

6、比喻一个人受到威胁,却依然一句话都不说。

7、徐庶至孝,不得已而去,临别许诺,不为曹操出一谋,见徐母后,徐母怒而自杀,所以徐庶坚决不为曹操出谋划策。

8、我军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人民军队。历史经验和现实实践告诉我们,这种本质联系一旦割断,军队就会失去人民军队的性质。基于此,要有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培养官兵对党的忠诚品质至关重要。理论上的认同是官兵对党忠诚的思想基础。当前特别需要教育、引导官兵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理解。把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含义领会深了、把握准了,从思想上真正接受了,才会进一步坚定对党的信念,强化对党忠诚的自觉意识。这种培养还要靠组织官兵认真学习人民军队的光荣历史和传统,牢记党的领导下人民军队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丰功伟绩,深刻认识党是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是我军存在和发展壮大的生命之源,在潜移默化中筑牢官兵对党忠诚的思想感情根基。

9、徐庶进曹营的下一句歇后语

10、诸葛亮说那段话,看起来就为徐庶打抱不平,实际上诸葛亮是想表达,在曹魏,有才之人实在是太多了,本来徐庶在我们蜀汉算得上是一个人物,可是到了曹魏那里,根本就不够看,从他们在曹魏的地位来看就知道了,他们根本就得不到重视,那是因为他们自己的能力也不足呀。

11、原文——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参考,《魏略》元直指的是徐庶,而广元,则指与徐庶同时投靠曹魏的石韬,他与徐庶一样,都是颍川名士。诸葛亮、庞统早年游学的时候,常与徐庶、石韬相交甚厚。

12、徐庶通过自荐的方式成为刘备的军师,但被曹操的谋士程昱设计骗到曹营。后曹操兵分八路攻打刘备所驻守的樊城,在刘晔的建议下,曹操派徐庶前往樊城劝刘备投降,但徐庶到樊城后却告诉刘备大军将至,让刘备早作准备。

13、同是徐庶,其智慧技能展现与否在刘备处和曹操处大相径庭,这是由徐庶所具备的忠诚品质所决定的。忠诚作为道德范畴,规范着人们的言行,使之所言所行与内心所想相一致。忠诚与思想、政治、法纪和心理等素质一样,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对人的其他素质如科技、文化等素质,起着驱动和控制的.作用,支配着人的智力、技能和体力,调节控制着人的智力、技能和体力发挥作用的方向和程度。徐庶的才华不容置疑,但这才华(智力、技能、知识等)皆由徐庶的忠诚所控制。于是便呈现出徐庶的才华在刘备处能甘愿施展、而在曹操处就自抑不扬的现象。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夏明翰忠诚于“主义真”而勇于献身、刘胡兰不叛党而慷慨赴难。正是由于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忠诚守信,才有了先烈们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

14、——原文: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参考,《三国志·诸葛亮传》徐庶投曹的目的,跟演义差不多,是为了尽孝道救母。

15、今天我们来说说一名三国早期出名的谋士:徐庶。

16、长坂坡赵云护主七进七出,杀的人困马乏,曹操惜才不让放箭想生擒赵云,徐庶在山坡上看见赵云人困马乏,心想这样下去不行啊,我得救赵云,于是为曹操又献一策说:“丞相,你看赵云人困马乏,你整点包子扔下去,他肯定得分心吃,我们就可趁势抓住他”,曹操大喜吩咐照做,结果赵云用枪尖挑的包子扔到嘴里吃,吃饱了有力气了终于杀出了重围。

17、 曹操这个人心很手辣,他知道徐庶忠诚于刘备,不会轻易就范。就派人把徐庶的母亲抓来,软禁在曹营。还利用徐庶母亲的口语写了一封信给徐庶。

18、曹仁不甘失败,决定晚上前来劫寨,但又被徐庶算到,曹仁大败而归,徐庶又设计夺取了樊城。

19、★徐庶进曹营歇后语的答案是什么

20、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后来此事被艺术加工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歇后语,被广为流传。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加以称赞。魏文帝时,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徐庶相关歇后语徐庶入曹营——一言不发;一语不发

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故事是真的吗

1、关于这则故事想到的一切

2、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徐庶

3、曹孙刘对峙赤壁,庞统献连环计,徐庶随军为求自保,江边等候庞统求计脱身,按庞统所教在军中散布谣言,说马腾准备兵犯长安,献计曹操愿领军回守抵御马腾,曹操允许。徐庶得以幸免于难。

4、歇后语“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是因为***在一次和埃德加·斯诺谈话时讲了这句歇后语,后来这句话被许多有名的中外翻译家都翻译过。

5、忠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沿传的伦理道德规范。但共产党人讲的忠诚是以坚实的科学为基础,以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为内容的,不是剥削阶级和私利集团所倡导的“愚忠”。共产党人这种忠诚以坚定的科学信仰为底蕴,这和徐庶的忠诚底蕴在于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不同。甘愿清贫、被捕后宁死也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完全因为这种忠诚有着坚定的科学信仰为基础。他说:“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以科学信仰为底蕴的忠诚,才是深厚的忠诚。

6、所以徐庶是自愿去北方而不是被诡计骗去的,自然徐庶也没有做过大官。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就曾说过“曹魏是因为有太多谋士吗?为什么不重要徐庶和石韬呢?”我不能肯定给敌方推荐人才这种错误会发生在诸葛亮身上,但从侧面也可以看出徐庶确实没有受到曹魏的重用。

7、第二:赤壁鏊兵之时,庞统献连环计,出来后被徐庶抓住了手,说:黄盖用苦肉计,XX下诈降书,你有用连环计,你们是唯恐曹营烧不尽啊?庞统把徐庶拉到一边说,君当真要说破我计?庶曰:如果我说破你计我就不会来找你了.反正曹营要烧了,你教我一个脱身之计?庞统就告诉徐庶,你在军中散布流言,说西凉马腾,韩遂要发兵取长安.于是主动请命去散关防守马腾、韩遂,逃过赤壁大火.

8、有人认为,徐庶一生推荐的两个人,即诸葛亮和司马懿,一个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忠臣,一个则是“狼顾之相,不臣之心”的大奸之臣。客观来说,司马懿的做法虽然不太厚道,但在三国乱世时期,这也是他的生存之道。忠与奸,好与坏,有时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9、以下是一些可供该句翻译参考的资料:

10、其实这都是三国演义中虚构的情节,徐庶投到曹操门下后为曹操出谋划策,得到了重用。后来他也为司马懿出了不少主意。

11、关于“徐庶进曹营”的故事

12、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

13、徐庶投靠刘备后,接连数次打败曹军大将曹仁,并且夺得樊城。曹仁与副将李典逃回许昌后,去见曹操,告知了刘备主要依靠“单福”取胜的消息。曹操的谋士程昱笑道:“此人不是单福,而是颖州徐庶。单福是其假托之名。”程昱还告诉曹操徐庶才能比他高了许多,并向曹操献策争取徐庶入曹。

14、徐庶为刘备谋士,辅佐刘备对抗曹操.曹操将徐母挟持到曹营,并假借徐母的名义写信召徐弃刘奔曹.徐母以为他背叛刘备,怒恨而死.徐庶深感刘备知遇之恩,从此他在曹营对政事始终一言不发.”这段故事衍生出一个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15、刘备在新野时,徐庶投靠刘备,被刘备拜为军师,几次大正都战胜了曹操.曹操觉得徐庶是难得的人才,就把徐庶的老母亲接了过来,徐庶被迫来到曹营.然而,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到了曹营之后,一个计谋都没为曹操出过.这便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故事.

16、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后来此事被艺术加工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歇后语,被广为流传。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加以称赞。魏文帝时,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17、徐庶进曹营的下一句话是:一言不发。

18、小说《三国演义》里,徐庶化名单福,本来想去投靠荆州刘表,但是见到刘表后觉得刘表善恶不分,于是留书一封与之辞别,前往司马徽那里倾诉,被司马徽称有王佐之才。

19、于是,刘备放下自己尊贵的身份(刘皇叔),一次又一次地来卧龙岗拜访诸葛亮。前两次的时候,诸葛亮故意躲着不见,就是考验刘备之诚心。刘备第三次拜访茅庐之时,诸葛亮被年年近半百的刘备的行为所感动,放弃了归隐的生活,决定出山进行辅佐,并在未出茅庐之时,就为刘备制定了三分天下之战略目标,即后人所熟知的《隆中对》。

20、归纳起来,歇后语的翻译有全译和简译两种译法,简译又可以分直译、意译、相近套译,还有一种混合式叫直译加注方式,结合了简译和全译两种方法的优点。这几种译法中,歇后语翻译一般应该采用直译,意译不可取,因为找不到对应的典故,采用意译,完全就没有了歇后语的韵味了。

四、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拼音

1、后来此事被艺术加工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歇后语,被广为流传。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加以称赞。魏文帝时,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2、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后来此事被艺术加工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歇后语,被广为流传。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加以称赞。魏文帝时,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3、徐庶做官是在曹丕继位三年之后,才被升为右中郎将和御史中丞的,右中郎将是九卿之一光禄勋的属官,光禄勋是掌管宫廷禁卫的重要角色,右中郎将不过是属官,也就是一个守宫长官而已。御史中丞则是御史大夫的属官,执掌的就是朝臣上朝礼仪之类的,这是个需要说话的职位,御史在秦以来就是靠舌头吃饭的,他们大权力之一“风闻言事”就是可以用道听途说的事来弹劾大臣,对与错是皇帝和大臣的事,但说不说就是御史的事。

4、曹操派徐庶前往樊城劝刘备投降,但徐庶到樊城后却告诉刘备大军将至,让刘备早作准备。刘备想要留下徐庶,;但徐庶怕天下人耻笑,又以刘备有诸葛亮辅佐为由拒绝,并告诉刘备,自己虽然身在曹操营,但发誓不为曹操献一谋。

5、徐庶足智多谋,曾做过刘备的军师。后因曹操假冒徐母笔迹致书徐庶,徐庶不得已离开刘备而回家与母亲相聚。

6、★三国演义歇后语50则

7、徐庶后在魏国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所以严格来讲,徐庶是魏国臣子。但是因为徐庶与刘备之间的故事脍炙人口、深入人心,文艺作品又对其进行艺术加工,所以徐庶总是被作为蜀汉臣子来看待。

8、应该没有人能够说清楚汉语一共有多少条歇后语,因为它还在不断地被创造。

9、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用以比喻不善言谈或是惜语如金的人。

10、徐庶降曹——心不为他

11、但是其实大家只要认真想一想,就能知道徐庶虽然身在曹营心在汉,但是他不可能一句话都不说,换句话说——每天曹操给他供应饮食和喝的东西,他不可能一句话不说,再有他母亲如果生病了或者需要看病的时候,他也不可能一句话不说,再有了,如果曹操真的有事情想要跟他说了,他听到之后可能也会做一声反应,顶多不给他出计策罢了!

12、通读本《三国演义》上说,徐庶化名单福,闻玄德是仁德之主前去投靠,拜为军师,接连打了两次漂亮的胜仗,还袭取了樊城,使刘备声名鹊起,也让刘备集团在逆境中看到了希望。

13、后中州兵起,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人为友。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曹操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

14、这句话可能很多人会认为是形容关羽的,但是其实这句话早形容的是刘备的谋士徐庶的,对,徐庶被曹操的谋士诱骗,把他的老母亲骗到了曹营,于是老母亲便写信让徐庶也过去,徐庶去了之后发现被骗,因此一言不发。终身不为曹操献一计!

15、楼主说的一句话,还损失了一员大将,好像没有.不过一句话救了一员大将,就是赵云.

16、 徐庶明知是计,也不得不和刘备含泪告别,骑着马飞奔来到曹营。徐庶的母亲以为徐庶要弃刘备投奔曹操,大骂徐庶一顿,后居然还自杀了。徐庶特别地伤心,可他知道进了曹营曹操也不会放他走了。

17、“徐庶进曹营”后与“关羽降曹”事件演化为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

18、ID:shuosanguo

19、罗贯中的所谓“政治博弈”

20、(释)用以比喻不善言谈或是惜语如金的人。

五、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英语翻译

1、刘备纵有万般无奈,也阻挡不住徐庶投奔曹。而且刘备深知,徐庶这一去,曹操肯定不会轻易放他离开。值得宽慰的是,徐庶曾对上天发誓,自己宁死也不会为曹操献上一计,这也留下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之典故。

2、再说一下徐庶,当他来到许都之后,曹操相当高兴,不仅亲自接见,还立马赏赐高官厚禄。徐庶的母亲听说儿子离开了刘皇叔,十分的愤怒,并选择了上吊自杀。从此之后,徐庶伤心欲绝,不管曹操对他如何的好,他始终没有为曹操献上一计。曹操本是爱才之人,虽然徐庶不给自己献计献策,却依旧好吃好喝地招待,一直让他呆在都城中养老。

3、梁山上的军师——无(吴)用

4、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5、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6、★什么是徐庶进曹营及其歇后语

7、下一个问题!徐庶入曹营,真的是一言不发吗?

8、原因一是徐庶笃于对刘备的情义,回到曹营不是出于本心;二是其回到曹营之后,真相大白,老母愤而自缢。徐庶自知被骗,故而深恨曹操,发誓不为曹操设一计谋。这就是着名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故事。

9、徐庶为刘备谋士,辅佐刘备对抗曹操。曹操将徐母挟持到曹营,并假借徐母的名义写信召徐弃刘奔曹。徐母以为他背叛刘备,怒恨而死。徐庶深感刘备知遇之恩,从此他在曹营对政事始终一言不发。”这段故事衍生出一个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10、在朋友圈内征集到三种译文,分别是西华版、成工院版、川大版。下面三种翻译是按随机排序的:

11、好了,今天主要说的就是徐庶进曹营,是否真的一言不发?如果真的一言不发,是否是因为他对刘备的承诺?

12、虽然我质疑徐庶“不发一言”的真实性,但却不否定徐庶确实无愧“忠臣孝子”这个名号,在刘备处举荐了诸葛亮,在曹丕处也算是尽了自己的职责。长坂坡如此危急关头,为了母亲的安危敢只身入龙潭,闯虎穴,单这份孝心和胆量就足够我们肯定的了。

13、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征荆州。这时刘表已亡,他的儿子刘琮不战而降。刘备率军民二十多万人南撤。在曹军追及到当阳长坂坡时,刘备寡不敌众,大败而逃,辎重全失。徐庶的母亲也不幸被曹军掳获,并被曹操派人伪造其母书信召其去许都,徐庶得知此讯,痛不欲生,含泪向刘备辞行。他用手指着自己的胸口说:“本打算与将军共图王霸大业,耿耿此心,唯天可表。不幸老母被掳,方寸已乱,即使我留在将军身边也无济于事,请将军允许我辞别,北上侍养老母!”刘备虽然舍不得让徐庶离开自己,但他知道徐庶是出了名的孝子,不忍看其母子分离,更怕万一徐母被害,自己会落下离人骨肉的罪名,只好同徐庶挥泪而别。

14、在演义中,徐庶被程昱设计骗到了北方,当他说明了“不会为曹操说一句话,出一个计谋”,罗贯中先生把徐庶演化成了一个忠臣孝子,以至于现在还有观点认为徐庶是蜀国的臣子。但如果我们抛开演义来看,真实的徐庶似乎并不是如此,至少“不出一言”这件事他就没有做到。

15、★三国里面流传甚广的经典歇后语

16、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真的是因为刘备吗?

17、我认为是因为刘备,因为刘备对徐庶有知遇之恩,徐庶准备终身力于刘备帐下,无奈曹操胁迫徐母,使徐庶处于两难之地,只好身在曹营心在汉,虽在曹营,也决不为曹出一计一谋,以报刘备知遇之恩。

18、★关公进曹营歇后语的答案

19、徐庶在曹营——身不由己;不由自主

20、正史就没这么多故事情节了,徐母是在跟随徐庶等人撤离的时候,被曹操大军击败所俘虏了。曹操也没有给徐庶写信,而是徐庶自己出于孝道,决定投曹救母。之后也没有“走荐诸葛亮”,诸葛亮投刘,大概比徐庶还早。临别誓言,以及徐母自缢,也都不存在。这些都是为了体现刘备的正统身份,罗贯中杜撰出来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