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物描写秋天烘托伤感的诗词
1、宋词君:作者一生多舛,几遭贬谪。这时,曾经骄傲的才子,回望一生漂泊,秋风中过往的淡然、坚定、洒脱似一一看穿。这时的他褪去了才子的傲然,伤得真切。全词悲切中又有作者一如既往的旷达,也表达了作者对坎坷一生的无谓态度,在伤感中放任心性的情感,哀而不伤。
2、文/胡秉言江河苍茫危,山岭低云垂凄凄乌鸦咽,秃树残叶飞朔风冷冽冽,荻花紧相随皑皑道路迷,静静窗台堆秋凉夜幕长,烛灯暗昏微久久独呆坐,愁眉锁枯羸悴容帷幕遮,绫罗逝光辉斑驳双腮冷,眼涌朱砂泪
3、萧萧江上荻花秋,做弄许多愁。半竿落日,两行新雁,一叶扁舟。
4、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5、宋词君:这是一首写离情别绪的词。上片以江边送别所见的景物烘托别离时的愁绪。下片进一步分写别前、别时,别后的心理活动。这首词没有采用夸张的手法,基本上用白描,只四十八个字,便将别离的愁绪倾诉得相当充分,很有感染力。透过悲切凄清的愁绪,可以感受到送别人与远行者之间深挚的感情。
6、《天净沙·秋》元代:朱庭玉
7、具体、形象、鲜明、生动,富有真实感。
8、(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9、【景物描写秋天烘托伤感的诗词】悲对秋景感慨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10、裛露珠晖冷,凌霜桂影寒。——《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月》骆宾王
11、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12、月到中球圆,人圆梦难圆。——《中秋夜陇州徐常侍座中咏月》无可
13、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14、《秋夜曲》唐代:张仲素
15、我沿着一条小径上了山,发现深山里还有人家。山上的枫叶实在太美了,我不由得住下了车。看那经霜打伤心的枫叶?红成一片,枫叶?不耍伤心,你比二月的春花还耍娇艳。山行(●°u°●)」: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6、秋天被柿子高高地晃荡在梢尖坚硬的青色次第燃起火红的激情那群大雁呢逃离了猎手犀利的眼唱着老歌回了家园一尾白色的羽跟在秋风的背后原野一浪一浪地涂抹金色那是镰刀收割的旗呼啦啦越过汗水冲刷的沟壑纵横《九月的菊》你从清照的词里走来花瓣零落成线装书的古典暗香失节在西风的水袖里谁还能比你清瘦想从陶潜的竹篱边逃遁又被他安放在种满毛豆的文字里田园牧歌似地轻唱谁还能比你淳朴滨河的斜坡上你坚定地交错纵横恣意蔓延成一幅风景开着一朵朵旧年的记忆还有忧伤的爱情渴望与你合一在故园的血脉里长成一朵白色的小雏菊开在夜色蒙蒙的窗前看天上的一轮圆月一半留给家园一半留给思念。。
17、宋词君: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色却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整体说来,这首词的用语与手法虽与一般的词类似,意境情调却近于传统的诗。这说明,抒写离愁别恨的小词是可以写得境界阔远,不局限于闺阁庭院。
18、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19、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20、浮云蔽我乡,踯躅游子吟。
21、原文:春阳如昨日,碧树鸣黄鹂。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
22、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3、宋词君:此词为梦窗再至苏州之作。由风雨秋景生出感慨、思念去姬,又从思念带出对景色的感触,情景交融,浑然一片,前后衔接自然。
24、以落叶状写悲秋,在诗中是常见的。而在大诗人杜甫的《登高》中,无边落叶则有一种雄浑壮阔的情味:
25、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26、对比和衬托: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27、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唐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8、对比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强烈而清晰地传达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以增强艺术果的表现手法。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更鲜明强烈地表达某种意旨。
29、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李峤《中秋月二首》
30、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1、落叶流风向玉台,夜寒秋思洞房开。
32、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呼号发生迅猛,不可遏止。绿草浓密丰美,争相繁茂,树木青翠茂盛而使人快乐。然而,一旦秋风吹起,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能折断枝叶、凋落花草,使树木凋零的原因,便是一种构成天地万物的混然之气(秋气)的余威。
33、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34、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5、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早寒江上有怀》 唐·孟浩然
36、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鱼肥。
37、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38、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39、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40、▶今年教师节主题定了!教育部发文部署教师节庆祝工作
4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4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船。
43、①比喻,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地表现考生奋笔疾书的场景。
44、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45、例:诸葛亮《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46、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的必然性,引人深思。
47、“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秋天到了,生命的流逝变得尤为,人们在秋天容易产生伤感忧郁的情绪,俗称“悲秋”。
48、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49、②类比是将一类事物的某些相同方面进行比较,对比,是将论据中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况进行比较。
50、渲染、烘托、衬托和对比4种表现手法的区别及用法(建议收藏)
51、释义:在捣衣棒的敲击声中,深巷里的明月渐渐西沉,井边的梧桐树忽然摇动叶落,方知故乡也是秋天了。
5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3、【景物描写秋天烘托伤感的诗词】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
54、中间两大段用赋体的传统铺陈手法,渲染秋天的肃杀和万物的凋零,抒写对人事忧劳的悲感,后“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又转喻祸根在人,发挥了清心寡欲的老庄哲学,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融为一体,显示出文赋自由挥洒的韵致。
55、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56、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57、“化静为动”是一种主观感受,是作者通过遣词造句把静态的转化为动态的,进而给读者带来的一种感受。比如下面这首诗:
58、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59、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60、作者用风声、波涛、金铁、行军四个比喻,通过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秋声夜至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这些形象化的比喻,生动鲜明地写出了作者听觉中的秋声的个性特点,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
61、秋天是刑官执法的季节,它在季节上说属于阴;秋天又是兵器和用兵的象征,在五行上属于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严凝之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
62、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63、释义: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64、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宋·寇准《书河上亭壁》
65、欧阳子1方2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3而听之,曰:“异哉!”
66、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67、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烘托了词人的伤感情怀。
68、秋月仍圆夜,江村独老身。——《十七夜对月》杜甫
69、清景难逢宜爱惜,白头相劝强欢娱。——《八月十五日夜同诸客玩月》白居易
70、“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71、如果说春天的花儿是草本的,娇嫩,柔弱,让人怜惜,那么秋天的花儿就是木本的,灿烂,磅礴,让人赞叹。秋光照耀在一树一树的叶子上,把叶子燃烧成花朵,把花朵沉淀成醇酒,铺天盖地,让人陶醉得有些许震撼。
72、诗词世界,中国大的诗意平台!
73、乌臼鸟叫了,月亮下山了,天亮了,到处都是白花花的霜,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在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我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74、▶一副小眼镜的自述!(转给孩子)
7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76、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77、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78、如杜甫的《登高》,首联突出秋天寥廓凄凉的特征,景中渗情。颔联视野开阔,写出夔州山城的地理特点,“景”既是具体的,又是宏观概括的。颈联写自身所处的境况——“作客”“百年多病”。尾联写由萧瑟的秋天和苍莽的山水及自身的境况共同唤起的感情——“艰难苦恨”“潦倒”。就景而言,万木摇落的深秋、荒凉僻远的山城,本来就有一种压抑苍凉的况味,而这种况味和杜甫自身的“老”“病”“艰难”的处境融合扩展,使悲怆情调愈见浓郁。
79、白话文释义: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80、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信宿:连宿两夜。故:仍然。 唐·杜甫《秋兴八首》
81、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8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82、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83、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中秋月二首》李峤
84、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85、含情不得语,频使桂华空。——张九龄《秋夕望月》
86、原文: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87、云敛:云雾密聚。敛,收,聚。
88、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叙述三国人物英雄业绩的内容。
89、白话文释义: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90、接着作者仍然抓住秋声的主题,通过无情的草木与万物中有感情,有灵性的人的对比,抒发议论。
91、荣华今异路,风雨昔同忧。
92、何况秋风已经劲吹,山山飘零枯黄秋叶。
93、白话文释义:计时的漏壶在长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天幕上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暗处的秋虫一整夜都在鸣叫着,突然想起还没有给出征作战的丈夫准备寒衣,此时千万不要下霜。
94、诗的开头四句,写湘君久候湘夫人不至的惆怅心情。湘君伫立岸边,遥想湘夫人降临在北边水滩的情景。可是只见秋风徐至,洞庭波动,落叶飘零,凉风袭人,不见湘夫人的踪影,真是望眼欲穿,愁思无限。清秋的景色构成了一个带有愁意的意境,有力地衬托了湘君心情的惆怅。
95、回头再看例“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对于肃杀苍凉的秋天来说,其实也是一种从属关系,“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是肃杀苍凉秋天的属类,肃杀苍凉藉“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而存在。
96、首联两句,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
97、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98、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99、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100、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