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式隐喻是什么【精选100句文案】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2-08 14:46:20 浏览

一、卡夫卡式隐喻是什么

1、莫言在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的“先锋”色彩,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

2、舞舞舞主人公和寻羊冒险记主人公是同一个,讲述了“我”认识了两位应召女郎然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这本书主要为了揭露现实的黑暗,恶势力的压迫和对人心灵的迫害,甚至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

3、很多故事都是生活真实存在的,像三毛,鲁迅很多的作家写作很多都是以现实上真正发生的人为范本进行创作的!

4、但如果是比干问卖无心菜的妇人“人若无心,如何”,妇人答“人若无心即死”,比干遂倒地而亡的事,那就告诉我们信念的重要性。有时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事,如果你信念坚定,意志坚强,那就可能走向成功。反之,如果你信念崩塌,那做事即一败涂地

5、一是“我”将“沙之书”藏在图书馆里。

6、作为出生在十九世纪末期的波西米亚的犹太人,卡夫卡幼年时布拉格正处于文化和语言的十字路口,从政治上看,捷克当时属于奥匈帝国,德国是官方语言,但他家乡人民大多是希望独立的;从文化上看,犹太民族的传统文化正在被飞速的现代化进程和民族融合等原因,卡夫卡小说中有许多难解的形象和隐喻,书中解释,正是因为这样的历史背景,卡夫卡的小说中有激烈的情感和戏剧性,而“作家本人似乎也并不打算让我们完全读懂”。

7、文学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8、可是不存在又怎会被猜中?孤独是当事人不愿提起的,别人提起仿佛又确凿存在的。没有谁比深夜独自出现在厅堂吃糕点的“我”更适合被赋予孤独的可能,且真实性甚至就此无需考证了,孤独是被环境被他人赋予的,孤是孤身一人,独是独自。所以当“我”和“他”在一起孤独就不再,而 “我”不断害怕他被第三方拐走,表明了“我们”根本的不同,结果仍然是“我”的孤独,“我”个人的,无法被别人挽救的。

9、不管怎样,《沙之书》提供了一个人遭遇“无限之物”的心理感受过程,这经验是新鲜的、独到的,因而是迷人的。

10、要想读懂王小波,你首先要弄懂王小波生活的时代背景。比如说,他出生在什么地方,哪一年开始插队的,插队的地方在哪儿,以及回吐城后考试上学的课程,还有他留学在哪千等等,他喜欢读什么书等等,把这些弄明白了,你才能深入到他的作品中去,才能理解作品。

11、捷克人19世纪30年代起这样吟唱家乡:在这天堂般的土地,我们温柔而坚强,心地纯洁道路宽,面对敌人勇气增……世人也对《自新大陆》一曲难忘:念故乡,念故乡,故乡真可爱,天清清,风凉凉,乡愁阵阵来。故乡人,今如何,常念念不忘,在他乡,一孤客,寂寞又凄凉。我愿意,回故乡,重返旧家园,众亲友,聚一堂,同享从前乐。

12、卡夫卡的性格也并不孤僻,他朋友不少,而且在朋友面前,他也能谈笑风生,敞开心扉。其中有一位密友是特殊的,他不但是卡夫卡从大学就在一起的知心朋友,两人还时常结伴出行,交流文学观点,互相朗读分享自己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他“违背”了卡夫卡的遗嘱,将卡夫卡希望烧毁的手稿付梓出版,卡夫卡的许多名作都在其中。这位好友便是《卡夫卡传》的作者马克斯·布罗德。如果没有他,读者不会看到这些经典之作,恐怕卡夫卡本人也无法位列文学大师之席。布罗德在1966年出版的作品《布拉格的圈子》中讲到了包括卡夫卡和自己在内的,由一批的文学家、哲学家、音乐家等组成了艺术圈。

13、1997年5月,经历了阪神大地震后的神户,连续发生了以儿童为目标的凶杀案,被媒体称之为“酒鬼蔷薇事件”。遇害的小学生的头颅被割下并置于学校门口,死者口中还塞有一纸声明,惨不忍睹的程度绝不亚于侦探小说和漫画情节,而凶手竟然是一个在初中就读的14岁少年。这一事件的结果是凶手并没有受到实质性处罚,8年以后获释,犯罪动机也未能公诸世人。

14、更为奇特的是,这样的怪书“淫书”,却能完整地流传下来,并且传之四裔,走出国门,并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然而,可以确定的是,这本书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仍会作为半“禁书”而存在。不信,你试下,在大陆是否能够顺利买到为原始的、完整无删节的“词话本”?

15、隐喻的意思:一种修辞手段,用一个词或短语指出常见的一种物体或概念以代替另一种物体或概念,从而暗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比喻的一种。

16、《海边的卡夫卡》文本,延续了村上春树一贯的虚构的故事设定,却又深刻地投射出现实社会的影子。《海边的卡夫卡》的故事情节分两条线索展开,少年卡夫卡和老人中田隔空杀人后,不但没有得到惩戒,犯了故意杀人罪、乱伦罪、强奸罪的卡夫卡反而成为“世界上顽强的少年”,中田也宁静地得到了解脱。

17、(骑行)和(散步)中多次出现的“我让”,辅证其臆想的主观性和唯心主义。卡夫卡本人在《对罪愆、苦难、希望和真正的道路的观察》的话似乎可以作为自答:“同一个人的各种认识尽管截然不同,却有着同一个客体,即人本身,于是又不得不回溯到同一个人心中的种种不同的主观上去。”

18、卡夫卡1883年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19、人们经常用「卡夫卡式」来形容超现实与噩梦般的荒谬、怪奇和超展开的情况。

20、02《城堡》是卡夫卡的后一部长篇小说,它主要讲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一个外乡来的土地测量员到某城上任,开展工作,却一直被阻挠,他花了时间与精力却无法与城内的人取得联系,他的努力一次次以失败告终。故事虽然简单,但理解起来却并不容易,《城堡》有太多的隐喻,它没有结局和答案,只有无尽的问题,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困扰。

二、卡夫卡式是什么意思

1、③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例如:

2、“他留在我身边”“永远”意味着孤独是暂时不必然的,他的愚蠢和对“我”行为的无法理解,证明了孤独依附于他人,不再是自己的。相对于孤独的延伸是对死亡的恐惧。于是 “我”数次产生了死亡的恐惧,但是统统无法以一种终结的姿态逃离这种束缚住的情感。被关着的解释是,这是因为将部分的自我寄托了出去。而传统的解释是人的价值在人与人的互动关系中实现。

3、翻开英语辞典对「卡夫卡式」具体的定义,通常会得到超现实与噩梦般的荒谬、怪奇和超展开的意思。牛津辞典将它解释为「压迫或噩梦般的性质」,而韦氏辞典则建议:「如噩梦般的复杂、荒谬,或不合逻辑的性质。」

4、首先,它表现了作者对于被社会同化的内心忧虑。社会发展趋于同化,我们对于成功学理解的单一性与成功标准的功利化,使我们趋向于常规,尽力规避风险。

5、弗兰茨·卡夫卡,这位中年早逝的奥地利小说家,生前默默无闻,去世后名声却响彻世界文坛。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看到了人的异化,同时又发现了人与社会、个体与群体的相互排斥以及主体的努力与结果之间的内在悖反。

6、寻羊冒险记寻羊冒险记是村上春树创作的第三部长篇,也是“青春三部曲”中的一部,这本小说讲的是主角和朋友一起开了一家公司,然本来生活过的十分平淡,然而突然有人要主角通过“鼠”来找到一头羊,故事由此展开。

7、我觉得王小波写得好的小说,是《黄金时代》,另一本是《沉默的大多数》。

8、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使人类备感世界的荒谬、理性的无奈,而日本军国主义对日本国民实施的正是一种类似“集体昏睡”的精神催眠,使日本陷入战争的迷狂从而成为亚洲的战争罪魁,原子弹以空前强大的破坏力使日本遭受惨痛的创伤。《海边的卡夫卡》中荒诞离奇的“集体昏睡事件”恰是二战日本命运的写照。

9、虽然我推荐《审判》,其实大家也可以把这两本书都读一下,为什么不呢?

10、奥匈帝国覆灭为捷克和斯洛伐克千年后“团聚”提供了历史机遇,1918年起它一直是欧洲为成功的,民主政府将捷克、斯洛伐克和300多万德裔人团结在同一旗帜下,布拉格一片欣欣向荣,建立在奥匈经济基础上的工业、农业在中欧首屈一指,其时该国荣列世界十大工业国之人均工业产出高居世界第四。

11、不直接点明是比喻,但实际上是打比方,常用“是”“成”“就是”“成为”“变为”“等于”等表明甲事物就是乙事物。

12、海边的卡夫卡主要围绕着主人公卡夫卡展开,这本小说的故事也是虚假的,但是却又无比真实的折射出了现实世界的残酷,里面的卡夫卡和老人中田犯下了种种恶习,非但没有受到制裁,反而还得到了很多人的夸奖。

13、“你身上的这朵鲜花正在使你毁灭。”

14、捷克共和国位于欧洲中部核心地带,包括波西米亚、摩拉维亚和西里西亚的一小部分,它为内陆,面积88万平方公里,人口1056万(2016)。

15、外神:外神在整个克苏鲁神话系统中可说是为强大的存在,但洛夫克拉夫特本人并无具体的使用过外神这样的称呼(他使用的称呼是“其他神[Other Gods]”)。外神与旧日支配者时常无法很明确的区分,在一些故事中也常被归类在一起。也有的克鲁苏文化作者认为,外神其实就是比较强大的旧日支配者。

16、本书根据德文原始手稿全新翻译

17、翻开英语辞典对「卡夫卡」具体的定义,通常会得到超现实与噩梦般的荒谬、怪奇和超展开的意思。牛津辞典将它解释为「压迫或噩梦般的性质」,而韦氏辞典则建议:「如噩梦般的复杂、荒谬,或不合逻辑的性质。」

18、卡夫卡令人难以接受,但一旦理解了,就会感受到他的力量。国外有位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家,曾经长期抨击卡夫卡的作品,但到了晚年他说,他发现卡夫卡其实是一位卓越的现实主义作家,作品反映的就是我们的现实世界!从而推翻了自己长期以来的评价,完全接受了卡夫卡。

19、《海边的卡夫卡(上)》是2003年时报文化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村上春树。

20、卡夫卡对布拉格的感情是复杂的,许多故事的发生地并没有写明是哪座城市,但分明又像是布拉格。他笔下的布拉格是座忧郁而压抑的城市,或者说,并不是布拉格,而是城市和社会生活本身让他感到压抑。卡夫卡曾写道:“这里原是我的中学,它后面那栋楼是大学,再往左走一些就是我的办公室。我的整个人生都局限在了这个角落里。”卡夫卡就是在这样的情绪中开始了写作。

三、卡夫卡式隐喻名词解释

1、演员太淘气在魑魅魍魉圈内厮混,并且想明目张胆要引狼入室,大帝率领一帮壮汉举起打狗棒前往痛击,乌家族被揍得鼻青脸肿,于是跪地求饶并发誓以后改邪归正 安分守己 好好种地干活,一切听从大哥的话照大哥的指示办事 永远不再与狼共舞…

2、卡夫卡未完成遗稿初次出版

3、它地处斯拉夫与日尔曼两大文明的交界地,疆界明晰依然念念不忘“家在哪儿”;它曾经辉煌也有沉寂,文化经典与时尚风格名扬天下。

4、且听风吟其实是按照村上春树20岁的事情来改编的,这是一本比较简单的小说,脉络也比较清晰。主要讲的是主人公在暑假的时候回家好好休息,感受到家庭的温暖,里面还细致的描写了“我”、“ 杰”和鼠之间的故事。

5、“卡夫卡式”的思想特征:

6、卡夫卡是欧洲的表现主义作家,他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是其创作的永恒主题,这种别开生面的手法,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追认其为先驱。主要作品有《审判》《变形记》《城堡》等。

7、因为看到你那么愤怒,大家心里会想,怪不得他会疯,瞧瞧他的表现,这样你就怎么也说不清了,这就是卡夫卡式欺骗。

8、卡夫卡的世界是一个神秘的世界,因为他把现实推向了极端,使人“陷入某种沉闷的奥秘之中”。

9、历史波澜壮阔的终究催生伟大的文化,捷克文学具有鲜明的混合与交融之特征,20世纪以来形成两大传统:哈谢克为代表的幽默讽刺(《好兵帅克》)和卡夫卡的变形与隐喻,还有恰佩克创造的机器人形象、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之轻”、米莱尔的《鼹鼠的故事》、塞弗尔特的诗歌…..都超越了一千多万人口中欧的地域范围,成为世界文学殿堂的的经典。捷克民族音乐的双子星座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更是声名遐迩,交响乐套曲《我的祖国》第二乐章《伏尔塔瓦河》美轮美奂,《自新大陆》既有对美利坚的强烈印象,更有对故国的深情怀念。

10、政治哲学认为:“社会上的大多数政治行为都是和无关的。” 它意在钻研人与人的关系,关系的运作,妄想出杰出的逻辑和掌控模式。之所以说是妄想,是因为广泛被接受的经验主义提出:认识来源于经验。而大卫·休谟明确提出真理不存在于现在,理论不过是既存事实的归纳并不具备推测的能力。所以政治哲学,从经验的角度出发也许根本就是无意义的。

11、拼命工作后的异化变形,揭示努力工作无意义。小说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一个旅行推销员,为了给家里还债、使家人过上好生活,他拼命工作,忍受着身心的折磨。虽然终全家搬进了宽敞舒适的大房子;然而,他却完全丧失了自我,他没有朋友,没有爱情,没有娱乐,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没有支配自己生活的自由。后,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甲壳虫。

12、主人公田村卡夫卡君不是随处可见的普通的十五岁少年。他幼年时被母亲抛弃,又被父亲诅咒,他决心“成为世界上顽强的十五岁少年”。他沉浸在深深的孤独中,默默锻炼身体,辍学离家,一个人奔赴陌生的远方。

13、构成方式是本体和喻体之间不用喻词“如”、“像”之类,而是用“是”、“成为”等动词来联系,有时连动词也不用。

14、美国诗人奥登认为:“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卡夫卡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运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

15、奇鸟行状录是一部正面描绘日本在亚洲施暴的小说,虽然村上春树也是个日本人,但是显然他对那段历史是比较羞愧的。他在小说中用了很多隐喻的东西来联系所有事情的脉络,给予读者真实的体验。

16、捷克被称作“欧洲屋脊”,非海拔高,而是因其处在分隔汇入北方的北海、波罗的海和南方黑海的诸河流域之主要分水岭上。

17、如觉文章对你有所启发,还望点赞鼓励~~欢迎留言交流~~

18、卡夫卡式欺骗来自于卡夫卡,卡夫卡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卡夫卡小说的谜语特征体现在小说的不确定性特征上,其小说往往没有起始,没有结尾,没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没有明确的方向;

19、在洛大师的这个神秘文化体系里,秩序,理性和科学都是暂时,虚妄的,混沌,神秘,不可知和巨大的怪物和灾难才是真相,而人类本身因为旺盛的好奇心而试图对宇宙真相的探索,终会导致人类的毁灭和疯狂。和卡夫卡一样,洛大师从小阴郁,自闭,喜好哥特文化,神秘学,然后家道中落,穷困潦倒,有过一次短暂婚姻却迅速分道扬镳,余生蜷缩在十平米小黑屋内写作,46岁就走完了生命的旅程,生前籍籍无名,死后被一干宅男顶礼膜拜为大师,封为克鲁苏 亚文化的开山鼻祖。

20、这个过程前面的几个步骤和人类科学探索的步骤是一样的,只是后一步:是逃避还是坚持显示了博尔赫斯与崇信科学的人的分歧——对于笃信科学的人来说,他们会用进取的心态坚持;而对于相信神秘主义的博尔赫斯来说,在令人敬畏之物面前,他会选择停步。

四、什么是卡夫卡式小说

1、一直试图从弗朗茨·卡夫卡的作品中,去寻找“卡夫卡式人生”的内在奥义。荒诞不经这四个字大概是比较贴切的形容,因为卡夫卡一直在用“无端崖岸之辞”同这个世界开玩笑。

2、卡夫卡作品的超前之处也正在于此,他超越时代,在当下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他的小说中许多场景令人似曾相识,因为他“用大量篇幅准确描绘了不再理解世界的现代人身处其中的疏离感”。葩普赛克先生认为,卡夫卡生活的时代是欧洲社会正在系统化、机械性的时段,这与我们当下的时代有相似之处,所以我们会有如此深刻的感受。

3、一次次回归人的努力与挣扎,都以失败而告终,显示出异化后回归的不可能。格里高尔的变形是对人性异化的反抗,而他的悲剧命运,又是对这种反抗的惩罚与否定。反抗的徒劳是卡夫卡所要揭示的第三层荒诞。

4、卡夫卡的许多作品都描述了职场对人的压抑,用评论界的话来说就是现代化城市中“人的异化”问题。捷克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副馆长葛婉娜女士告诉笔者,这本书适合于对卡夫卡有一定了解的读者,尤其是那些对生活有些困惑,或是感到孤独和压抑的人们,通过读这本书,他们会觉得有许多共鸣。书中就写到了这点,我们容易将这些感觉和卡夫卡本人以及他日常赖以谋生的工作联系起来,长篇小说《审判》的主人公银行职员K,在许多方面都很像作者本人。葛婉娜女士在读这本书之前也认为卡夫卡就像他笔下的人物那样,但其实并不是那样,也正是因为这样塑造人物的想象力,才让卡夫卡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

5、陌生感和孤独感主导着作品中人物的精神状态。在卡夫卡荒诞异化的世界里活着的人,都是在荒诞而冷酷的环境中备受痛苦而无能为力的孤独者。推销员格里高尔·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悲惨遭遇及悲惨结局,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乡村医生》中医生冒着严寒深夜出门急诊,不但没有得到感激,反而遭到毒打,被剥光衣服,赤身受冻,路人却无动于衷。

6、正像日常生活的某个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件会引发“这很卡夫卡”的评论一样,在某个沉思默想的瞬间,笔者会突然感觉到,这些卡夫卡早已洞察到了呀;或者当陷入犹豫纠结的时刻,笔者也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卡夫卡令人感动的动摇和卡住,也许这正是契诃夫在《大学生》中提出的那条古今链条颤动的时刻吧。

7、老师的开场白将我思绪打断!在博尔赫斯的小说中,隐藏在虚构故事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往往是时间和永恒,存在的荒谬,个性的磨灭以及人对自身价值的探究和对真理的无望追求。

8、这本小说是村上春树的比较的作品,主要讲述的是一位青少年为了寻找小时候遗失的弹子球,只能回到那个时候去寻找,让人变得更加孤独。里面的主人公仿佛是看书的每个人,里面的人物也有不同的隐喻。

9、关于事件的大框架是荒诞的,而具体描写却是真切的。如城堡,看得见却走不到,这是荒诞的,但是进城堡的情节中细节描写却是具体真切的。

10、更多精彩人文分析,敬请关注:风雅人文观察。

11、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里面讲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这也是名字的由来。但是其实两个故事是串联的,只有看到后才能发现更多的线索,这本书还获得了第21届谷崎润一郎奖,是一本很不错的作品。

12、1q84这本书是以第三人称来写的,里面有两个主角视角,故事也是从两个方面来看的,给予作者更多更独特的阅读体验,也让读者对主人公有着十分强烈的感受,或者说是感同身受。

13、二是,卡夫卡是个哲学家式的作家。他的作品与传统文学的主题不同。传统文学要么歌颂、要么批判,要么追求审美,要么创造趣味,总体上就是“抑恶扬善”。但是卡夫卡的主题不是这样,他试图探究的是“本质”——世界的和人类的本质、因充满了悖论而荒诞的本质!使得他的作品有了哲学的深度,造成了我们理解的难度;

14、在钟楼上的钟敲响凌晨三点之前,他便一直处于这种空洞与平和的沉思状态中。窗户外面的朦胧晨曦他还经历着了,然后他的脑袋不由自主地完全垂下,他的鼻孔呼出了后一丝微弱的气息。他死了,面对死亡,他还为亲人着想,再一次表明他的善良和可怜,又一次再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纯粹的自私自利的关系。同时也说明了在这样的异化社会中,注定了主体走不出困境的悲剧。

15、睽违四年,村上春树新长篇,好评发烧中。台湾中文版抢先上市!日本《达文西》读书杂志读者票选年度第一名,读者、评者一致推崇。日本2002年九月出版,立刻登上畅销书榜首,销售已破80万册。

16、他所有的作品包括《青铜时代》,《黑铁时代》,《革命时期的爱情》等,都与自己的经历有关。

17、寓言式的结构与生动的描写,体现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特点。象征与荒诞的手法也暗示了作品的主题,形象具体地表现了悲观的情绪。地体现了“卡夫卡式”的艺术风格。

18、表现主义的创作主张是遵循“表现论”美学原则而与传统现实主义的“模仿论”原则相对立的。它反对“复制世界”,即不把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作为真实的依据,而主张凭认真“观察”和重新思考去发现或洞察被习俗观念掩盖着的,而为一般人所不注意的真实。为此就需要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段,把描写的客观对象加以“陌生化”的处理,以造成审美主体与被描写的客体之间的距离,从而引起你的惊异,迫使你从另一个角度去探悉同一个事物的本质。这种艺术手段通称“间离法”,在布莱希特那里叫作“陌生化效果”。

19、卡夫卡在短篇小说《乡村医生》中将一名患者身上溃烂生蛆的伤口比做“玫瑰红色”的鲜花,这种极富象征意味的比喻,曾经让我们的一大群作家尤其是先锋作家着迷!

20、主张文学写真实,又不拘泥于事实的真实,而更在乎艺术的真实。都善于创新,敢触及新题材,宣扬新思想,实验新形式。

五、卡夫卡

1、卡夫卡笔下的白描艺术特征是运用冷漠、客观、简洁并暗含着讽刺意味的语言表现作者的焦灼而忧虑的心灵。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作者外冷内热的性格不无关系。有两个卡夫卡,一个是写小说的寓言的卡夫卡,另一个是写格言、日记的卡夫卡。

2、格里高尔起初是为了获得个体生存的自由空间而变形为甲壳虫,后,却在个体的生存空间被完全剥夺后死去。这再次揭示了现代社会人异化的必然以及异化后的出路与困境。

3、卡夫卡一生的作品并不多,但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他被三四十年代的超现实主义作家们将卡夫卡视为同仁,被四五十年代的荒诞派视为先驱,也被六十年代的美国“黑色幽默”奉为典范。

4、《变形记》有趣的正是在于,从表面上看,变形的当然是从人变为虫的格里高尔,然而格里高尔的精神世界,他的责任感,对家人的尊敬,特别是对妹妹的爱,是由始至终都坚毅不变的。反而是家庭的另外三个成员在整个过程中经历着起伏的“思想变形”。

5、卡夫卡的思考在于对于现代人的无知的觉悟和 浑浑噩噩的挣扎,其变形记就是很好的范例,为什么文章开篇就很平淡的续写了人变作甲虫,而后被苹果害死的结局,这看似荒谬,却何不是现代人的每个人内心的黑暗和活在荒谬中呢? 在看他的一个短篇,《在路边》,文中对杀人机器的描述又是极其平淡,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了,这不恐怖吗?这是纳粹式的整体疯狂,和整个世界陷入荒谬。

6、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7、格里高尔拼命工作,结果变为甲壳虫,这消解了他拼命工作的意义。或许有人说他的努力工作虽然毁了自己,却成就了家人。果真如此吗?小说写道:“虽然后来格里高尔挣的钱已经够维持一家的生活,事实上家庭也的确是他在负担。但大家都习惯了。”

8、相对于经典的政治哲学理论,卡夫卡构造了任意的碎片式的个体,随机的把他们从社会背景人物背景中提取出来进行残缺的拼图,观察设想他们可能产生的斗争。人类中心主义固有的自傲和孤独所带来的恐惧所以依赖的需求相冲突,个体的理性也就土崩瓦解。

9、说卡夫卡的作品难读,我觉得有如下原因:

10、表现主义作家热衷于此,卡夫卡的日记里经常见到梦的记录。《乡村医生》就运用了梦幻的笔法。

11、①本体和喻体是并列关系。例如:

12、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孤独地奋斗,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价值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动,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股“卡夫卡”热,经久不衰。

13、他的杂文,是鲁迅之后又一难以逾越的一道高峰。

14、脱离人性去追寻人的自由的无果,揭示逃离与追求的无意义。格里高尔变成甲壳虫后的心情是矛盾的:变形后的格里高尔得到了他向往已久的自由,实现了他辞职的心愿。然而,这一切是以人性的丧失为代价的。丑陋而肮脏的甲壳虫外形,吃腐烂的食物,说虫语,等等,这一切都不被家人所接受。

15、对人的感性定义,对物质的不信任,对社会的深深刻怀疑。这种忧郁的否定和怀疑胜过经验主义肯定的信心。遥想到他当时正身陷入信仰迷失,社会混沌的德国就并不难理解。一次斗争的描述只涉及寒冷冬夜大街两人又陌生到熟悉期间模糊暧昧的冲突纠缠,然而清楚的自然是两三句话就清楚的情节解构,复杂的是难以琢磨的心理活动。

16、捷克为族裔同质,捷克人占人口总数的94%,斯洛伐克人占3%,吉普赛人1%多。捷克族际关系平稳和睦,“乡下穷亲戚”斯洛伐克人选择独立让捷克甩掉了“包袱”。城乡人口分别占74%和26%。宗教信仰程度不高,1/3以上的居民没有宗教信仰,天主教徒占40%,新教徒约占5%。官方语言为捷克语,与波兰、斯洛伐克语相近。

17、人们经常归纳总结伟大作家的哲学思想和表现方式,衍生出特定的形容词来理解他们:例如荷马式、莎士比亚式、乔伊斯式。而另外两个形容词似乎更适用於现代大多数情况,更为黑暗和局促拘束的景象:「欧威尔型」和「卡夫卡式」。

18、格里高尔的家人并没有感恩他的付出,而是习惯了他的付出,理所当然地享受他的付出,这显然是对他“奉献”精神的消解。并且在他变成虫不能工作后,家人们都行动起来,找到了工作,支撑起家庭,这进一步消解了他拼命工作的意义,他的拼命工作意义何在呢?

19、卡夫卡式电影书写是通过电影意识的内化和语言的外化完成的,镜头和语言相辅相成,前者的迷惑和后者的“延缓”(procrastination)达成共谋,阻挠结局(真相或恐惧)的到来。《失踪者》的语言包含两个层面:语言的技术层面和困境本质。为了达成共谋,语言符号摆脱了“所指”意义,不断偏离传统叙事习惯,从一个“能指”滑向另一个“能指”。借助这种偏离所产生的新的“门”或“出口”,卡夫卡作品的“块茎”式阅读成为可能。

20、我面对“沙之书”的先喜后惧以及“沙之书”的后下落,这一切使故事丰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