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
1、陶渊明和刘裕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辞职了事,万一又是一个桓玄呐!不过陶渊明这一次看走了眼,刘裕后来创立了刘宋,不过也是十几年之后的事情了。(刘裕像,陶渊明曾被任命为刘裕参军)
2、公元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称帝,建立宋朝。此时,宋朝的主要敌人是在北方由契丹人建立的辽朝。为了对付辽朝,宋朝联合东北方由女真人建立的金朝灭辽。
3、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为江州刺史,约于此年或稍后一二年结交渊明,二人之间有轶事量革履、白衣送酒。
4、帝 王:司马睿、司马绍、司马衍等
5、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6、因都城的方位不同,故史家将建炎南渡之前的宋朝称为“北宋”,之后的宋朝称为“南宋”,所有宋朝的历史都记载在《宋史》里。辽朝的历史记载在《辽史》里,金朝的历史记载在《金史》里。
7、“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爱山水但爱不成,受到“尘网”的束缚。这个“三十年”,也有说“十三年”,因为陶渊明做官好像没那么长。这就看怎么理解“尘网”了。若从进职场开始算,那就是十三年,若从生下来开始算,那就是三十年。我们老想象有个童年是超脱世外的,其实童年从来不能超脱世外,只有自己具有一定能力后,才能获得相对的自由。人一生下来就在尘网之中。
8、秦始皇统一中国代表了历史进步的方向,刺秦王的荆轲不过是一个失败了的恐怖分子,前人也早已看出了“虽得秦王之首,于燕亦未能保终吉也”(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九)。但我们不必以此来评说陶渊明的《咏荆轲》一诗,他不过是按传统的材料和看法来写一首诗,同时抒发一通自己平时总压抑着的的豪气而已。
9、从下一集开始,我们就会讲解陶渊明的生平,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0、公元404年,刘裕也是招兵买马,收拢人才,陶渊明是地方上的名士,于是成为刘裕的参军。刘裕自己就是一个战将,陶渊明这个参军也即是个摆设吧。
11、陶渊明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12、为了谋生计,陶渊明进入官场,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但他生性喜欢闲云野鹤的生活,做官不久就辞官回家,在经历了官场起起伏伏后,陶渊明看透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便决定不再出仕,开始他的田园生活。
13、作品:选入课本的主要有《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
14、而陶渊明的及其家族行事风格正好和这个时代格格不入,他的家族教育他行正气,淡泊名利。假如是在一个蒸蒸日上的朝代,陶渊明步入统治高层的机会是很多的。偏偏是遇到了混乱的时代。
15、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丰人 。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16、现在秦始皇陵墓里的那些兵马俑,在穆公时代都是“三良”等等活人!
17、陶渊明是东晋末至南朝宋时期人,那时没有科举制度。 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才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
18、大家是不是对这首诗很熟悉,而且大多数人都能说出该诗的第一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正是由于这首的心境和很多现代年轻人的心境符合,再加上它特别经典,所以今天我再和大家讲一讲!
19、在鄱阳湖边上就有这样一批人,硬是把陶氏家谱翻了个底朝天,恨不得把陶渊明和他的祖先从坟墓里请出来,问个究竟。
20、赞叹此公“敛辔”“萧然”的心态和“独养其志”的定力,充满了钦佩仰止之情,虽然没有像《扇上画赞》那样直接提到自己,但是文中把自己带进去的意思还是比较的。
二、陶渊明有名的诗4首
1、性格耿直,不愿同流合污。
2、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原来并不大的古彭蠡泽由于地壳急剧运动,湖水南浸至鄱阳山,古枭阳城一夜之间沉没在滚滚波涛中。彭蠡泽脱胎换骨,成了今天的千里鄱阳湖。枭阳沉了,都昌却到二百年后的唐武德五年才浮上来,实为割鄱阳、彭泽两县而成之者(同治版《都昌县志》)。
3、现留存134篇诗文,其中名句达一千多条。现举例如下:
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杂诗·人生无根蒂》
5、全诗基本上是依据史料加以敷衍,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后的感慨(“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也是前人早已发表过的(《史记·刺客列传》引鲁人的评论说“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咏史诗的传统写法就是如此,无非是把已经得到记载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用诗的形式再现一次,再顺便发表一点议论或感慨,大抵相当于史传末了的“论”,诗中的议论可以出新,也可以是传统的看法。
6、陶氏五代三贤,贤母湛氏,贤臣陶侃,贤士陶渊明,在中国少见,在地球上恐怕也是凤毛麟角。
7、(作者为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8、第陶渊明的诗不像一般贵族诗。六朝诗往贵族性发展,要词藻华丽,讲对仗,讲声律……可陶渊明偏不,每一条他都反着来。论对仗,陶渊明也对仗,但他偶尔对仗一下,有时还故意错一点,或对得让人看不出来。论声律,其实他讲声律,但我们感觉不出他的诗有声律意识。陶渊明也用典,但他用的典,我们即便不知道,也不妨碍理解。我们看陶渊明的诗处处跟贵族诗反着来,但又处处体现了贵族性。
9、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人生无根蒂》
10、从13年,五次辞职来看,陶渊明缺乏耐心,清高的性格也不适合从政。其实他追随刘裕,如果坚持下来,也可获得高位,可能也会一展抱负的,秉性让他丧失了机会。陶渊明的几乎没有受到啥冷遇,一直到去世前还有人邀请他去做官的。公元427年,刘宋名将檀道济邀请他出山,他拒绝了,并于同年去世。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11、东晋末年到刘宋建立之间,南方处于混沌状态,各方官员诸侯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走马灯的变化。
12、“三良”即子车氏之三子后来成为诗歌里一再被歌咏的对象,内容往往是称颂这三位的品德和能力,对他们的殉葬而死表示痛惜和哀悼。建安诗人曹植、王粲、阮瑀等都就此写过咏史诗。
13、陶渊明一个不足五百字的桃花源记,却搅扰了后人近二千年坐立不安。也许还要搅扰二万年。
14、陶渊明是中国古代东晋末期时期的山水田园诗人,字元亮,又名潜,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陶渊明,生活于352年—427年,属于中国古代南朝宋国浔阳柴桑人,在当时的宋国做过几年小官。陶渊明谥号靖节先生,这是因为他的谥号是由朋友私下起的,并非朝廷颁布。代表作有:《停云(并序)》《形影神(并序)》《时运(并序)》《荣木(并序)》《赠长沙公族祖并序》《酬丁柴桑》《九日闲居(并序)》《答庞参军(并序)》《归园田居五首》《劝农》《游斜川》《命子》《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归鸟》《乞食》
15、说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我们再来细分析一下诗句!
16、辛弃疾(1140——1207)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
17、其实刘敬宣是刘牢之的儿子,后成为刘裕的得力干将。415年,遇刺身亡。
18、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
19、公元405年,在刘裕哪里辞职之后,又到了建威将军刘敬宣手下担任参军。没待几天,陶渊明又受不了军营生活,于是再次辞职。
20、首先,他出身不高。家里不是麻瓜,但是也不是王、谢那种Top属于士族的边缘。一方面,陶渊明的曾祖陶侃,跟谢灵运的曾叔祖父谢安差不多,都是东晋的国柱。但爷爷比不了谢灵运爷爷。到爸爸,又跟谢灵运的爸爸一样,都是普通的五品官。另一方面,谢家是标准的门阀士族,既有政权、军权,又掌握文化话语权。陶家是兵家,没有文化话语权。所以陶渊明属于不上不下的士族,他小时候有机会受到士族教育,但是长大找工作时,出身就不是Top只是一般2
三、魏晋时期是什么朝代
1、袁行霈先生说:“陶渊明此诗不过模拟旧题,未必影射现实。张祎之死,与三良殊不类,亦难比附也。”“三良受重恩于秦穆公,君臣相合,求仕者至此盖无憾矣。而厚恩难忘,君命难违,一旦君王长逝,遂以身殉之。言外之意,反不如不乘通津,不恐功微,明哲以保身也。”(《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03年版)这样来揣度此诗的深意,高于旧说多多矣。
2、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3、“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忆我少壮时》)回忆少年时的美好时光,即使没有快乐的事情,我的心情也是愉悦的;我有超越四海的壮志,期望展翅高飞。
4、陈氏、翟氏(翟法赐妹)
5、(只有我一个人为渔人不守信用,将桃花源对外提起而气愤吗?)
6、404年,桓玄废晋安帝立楚,但是桓玄也是个大草包,桓玄之所以能够灭掉东晋,全因为东晋的四大家族王、谢、庾、桓中的前三个家族衰败,桓姓家族一支独大使然。就在桓玄立楚的当年,他的掘墓人就出现了,这个人就是刘宋奠基人刘裕。同样是在404年,刘裕在京口密谋后突然向桓玄发起攻击,不堪一击的桓玄随即灭亡,在随后的16年间,刘裕东征西讨,终在420年建立南朝宋,陶渊明的人生后半期就是生活在南朝宋前期这一段时间。
7、陶渊明是东晋浔阳柴桑人。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渐渐衰落。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8、苏兰·《桃花源记》评析·广西大学·2009年
9、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颜延之为始安太守,与渊明结交,有轶事颜公付酒钱。
10、原来,大家都还记得曾经学过的知识
11、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在尘网中,陶渊明肯定是不甘心的。可以看出,这两句是模仿《行行重行行》。不过就算不知道也不妨碍理解。仔细看,这里陶渊明还是有贵族性的。从文学技巧看,他也模仿古诗造句。更重要的是,他强烈的自我意识,就是贵族的特征。
1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4、陶渊明五次出仕做官,全部是中下级官员,起点很低,难以施展自己的雄心和抱负。反而在这些权势人物的做官经历中屡屡感受到危机,归隐也许就是陶渊明避乱世以自保吧!陶渊明做官的瓶颈在哪里?俗话说“朝中有人好做官”,这句话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尤为。
15、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16、良人不可赎,泫然沾我衣。
17、陶渊明此诗作于何时颇不可知,前人有一种推测,认为作于晋、宋易代之后,且有具体的影射。明朝人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说:
18、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19、——摘自《年轻人的国文课:国学经典里的处世智慧》,浦睿文化/岳麓书社出版
20、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他跨晋宋两个朝代。
四、桃花源记的恐怖真相是什么
1、从此,这一人物形象,深深地印记在每位读书人的心坎上;这些句子,也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2、时代混沌,陶渊明行事风格与时代相背离。
3、在南北朝时期,南方先后建立了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四个政权,故在“二十四史”中有《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与之对应。北方先后建立了北魏、北齐、北周和隋朝四个政权,故在“二十四史”中有《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与之对应。
4、他的四言诗并不太出色。
5、“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开荒”这个词,就是陶渊明发明的。他开的荒就是做县令得的这块地。官场的事,他干不了,“守拙”了,回家了,这是对贵族官场的一个抗拒的态度。这句看起来是随便一说的,但自有他的一种态度在。他没有强烈地去反对什么,他承认自己拙,去种地,但这个“承认自己拙”里,其实有种很深的轻蔑。
6、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丰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7、陶渊明虽然出身名门,但他的一生处于东晋与南朝宋刘交替的大动乱年代。当时北方为少数民族贵族军阀所统治,南方则是司马氏集团在南京建立的东晋王朝。东晋末年,土地恣意兼并,地主征收苛捐杂税,使得江南人民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东晋末年终于爆发了以孙恩为首的农民大起义。军阀刘裕在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扩大了自己的势力,不久代晋自立,建立了刘宋王朝。
8、分享陶渊明的这是《饮酒·结庐在人境》,不是为了劝大家归隐和消极,更多的是让大家吸取里面的正能量,学习陶渊明这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宁静致远的心境,活出自己人生的”真意“!
9、之后,唐朝的李延寿又在南朝“四书”的基础上编撰成《南史》,在北朝“四书”的基础上编撰成《北史》,故后人将“二十四史”中的这十部称作“八书二史”。
10、陶渊明的《扇上画赞》借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意思比较,其中甚至直接拿自己同古人相比,坦诚地以“顾我不能”来做自我批评。至于《读史述九章》,则不那么单这里是两种类型都有。例如此中关于张长公的一则写道——
11、作为身处晋末乱世的隐士,陶渊明晚年常与庐山中的释道交往,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事,但他们之间在思想上却未必志同道合。仔细研读过陶诗和了解诗人生平的人,都知道陶渊明是个外表恬淡静穆,而内心热情济世的无神论者。
12、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济听闻渊明之名,去看望他,赠以粱肉,并劝他出仕渊明却拒绝了他,所赠粱肉也没有收下。同年,渊明卒于浔阳。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后世称“陶靖节”。
13、陶渊明是东晋宋朝代的诗人,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14、陶渊明渐渐长大,就搬回祖居。寻阳柴桑城(今江西九江)西五里之处,有个叫上京里的地方,就是陶渊明的祖居,这里背山面水、土地肥沃、环境优美、景色迷人。这是他的曾祖父陶侃所建,后来陶渊明的祖父陶茂也隐居在这里。他的祖居有数亩大的一个池塘,池塘边有一棵青松和五棵合抱的垂柳。这五棵垂柳是陶渊明的父亲所栽,现在长得枝繁叶茂,浓荫匝地。到了春天,柳枝含苞,垂线如金,水面照影,随风荡漾,划出层层涟漪。密叶繁枝中,鸟儿鸣叫,婉转悦耳。
15、屈原(约公元前340年至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字原,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是楚武王熊通子之子屈瑕的后代
16、秆林的名字取得很有意思。一说是芦苇秆。鄱阳湖边上的芦苇荡今何在?一说是笆茅秆,春夏之交漫山遍野的笆茅开出一蓬蓬紫色的芒,熟透后变成白雪一片,农人采秆做成一把把扫帚,这种扫帚是家居好的扫帚。
17、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18、公元400年,陶渊明入了桓玄的幕府,做起了幕僚。不久之后,陶渊明又辞职了!
19、王冕(1287——1359)元末明初的画家、诗人。
20、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五、陶渊明的诗
1、陶侃一人演义了一部三国,这就是陶桓公祠为什么遍布江南地区的原因。
2、道学大宗师朱熹是鉴赏水平很高的文学批评家,他在陶渊明的作品中特别拈出《咏荆轲》这一首来大加表彰,说“渊明诗,人皆说平淡,余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出这样言语来。”(《朱子语类》卷一三六)他注意到陶渊明在主流风格以外还有着丰富的内涵,大有眼光。
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4、时 间:公元317年~公元420年
5、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6、为报金朝灭国之仇,南宋联合日益崛起的蒙古人灭金,而灭金后的蒙古人再次南下攻宋,并终灭亡了南宋。初,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当汗位传至其孙忽必烈时,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将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大蒙古国”,建立元朝。
7、古人咏史,皆是咏怀,未有泛作史论者……渊明云:“厚恩固难忘……投义志攸希。”此悼张祎之不忍进毒,而自饮先死也。
8、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9、陶渊明接着看见什么写什么,“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房后有榆树柳树呀,房前有桃树李树。这话没什么意义,就是瞎写。但瞎写也对上了,只是错那么一点。本来可以好好写“榆柳荫檐后,桃李罗堂前”,他非错这么一点儿。别小看错的这么一点儿,一下子就生动了,这就是“古风”。
10、这是北大老师张一南反复打磨,有趣有料,专为年轻人倾力打造的经典国文课。从《诗经》到《红楼梦》,20多部一看就懂的经典解读,贯穿不同朝代,勾勒传统文化的面貌;十余位诗人形象的立体刻画,还原历史现场,深入名士的内心世界。从亲情、人情到自我修养,打破很多人对国学经典的所有成见。正如张一南所说:”我传达的与其说是知识,毋宁说是观念。我希望,凭借我传递给他们的观念,我的学生可以在一个比较美好的世界里生活得更好一些。“
11、陶渊明的作品类型有饮酒诗、咏怀诗、田园诗、散文辞赋。
12、曹毅·浅谈《桃花源记》—心灵的净土·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3月
13、陶渊明是我国的田园诗人,他生活在东晋末年到南朝刘宋初期,一生担任多个官职,后一个官职彭泽县令仅仅当了八十多天就辞官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不再过问世事,过起了自己悠哉悠哉的悠然见南山的潇洒小日子。
14、同陶渊明关系靠近的是张长公(西汉人张挚),其人的特色是当了一段时间的大夫以后就不干了,说不干就不干——“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史记·张释之列传》);陶渊明也是先仕后隐的,但出仕的次数较多,断断续续,反复折腾,后来他深感自己愧对张长公,所以在《扇上画赞》里说,“张生一仕,曾以事还。顾我不能,高谢人间。”
1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这是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前四句。要想弄明白这首诗的真正含义,要从陶渊明写作时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心情入手。这是陶渊明41岁所做的诗,此后他再也没有出仕,在官场内混了13年(所以说三十年),终是感觉自己太不适合官场了,于是归隐山林。(石涛做陶渊明诗意图之——带月荷锄归图)陶渊明五次做官经历如何?陶渊明生长在乱世,经历了三个朝代,分别是东晋、桓楚、刘宋,经历了10个皇帝。如此错综复杂的经历,是一般人都经历不到的,稍不留神就成了刀下之鬼。
16、陶渊明就是沉枭阳的见证者,目睹山崩地裂,沧海桑田,内心的震撼也许是撕心裂肺,但在他的笔下却只淡出一句:“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地貌变了,人心变了,当然找不到出路。由此可见陶渊明修为已经到了泰山崩于前而不改色。我原来认为陶渊明顶多算小隐,白居易有诗云:“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陶渊明历经朝代更替、战争杀戮、天地变色这样一些事件之后,内心仍然如此平静淡定,足见其是大隐。白居易错了,归隐其实不能以环境来认定隐之大小,关键在于他内心的七情六欲消磨了多少。据此而论,白居易中隐都算不上。
17、哪怕居住在闹市,陶渊明心中却没有车马的喧嚣、不为鸡毛蒜皮的事情烦心,因为他有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这种境界和我们现代社会的年轻人很相似,我们都身处喧闹的大城市,但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还是自己,我们懂自己,更有心中的梦想和牵挂,并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奋斗。
18、陶侃是“寒门”英雄,但在汉未魏晋至南北朝的士族豪门眼里,江南蛮荒之地,陶侃不过是“奚狗”、“貉奴”。《周礼》就是以“辨其帮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戒、六狄之人民”为职掌。侃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尴尬中走完自己英雄的一生。
19、第一时期,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陶渊明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
20、此诗咏叹的是汉文帝时代名医兼官吏淳于意之女淳于缇萦。淳于意以事下狱,将遭肉刑,其幼女缇萦上书救父,《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文帝四年中,人上书言意(淳于意),以刑罪当传西之长安。意有五女,随而泣。意怒,骂曰:‘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于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乃随父西。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妾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书闻,上悲其意,此岁中亦除肉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