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精选100句文案】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2-10 15:16:18 浏览

一、王阳明心学

1、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

2、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

3、大意:唯有痛哭之后才能乐,不哭就不会乐了。虽然痛哭,此心却得到了安慰,因而也就是乐。

4、王阳明晚年曾将自己的心学概括为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是阳明心学的核心,因此读懂四句教就读懂了阳明心学。

5、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经历,与王阳明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6、大意:人应当知学。求学讲论无非是涵养德行。不求学讲论,只是因为涵养的志向不够真切。

7、这种方法他总结为八个字:凝思静虑,拟形于心。

8、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9、白天做功夫觉得烦扰,就静坐;如果懒得看书,就去看书;这是对症下药。

10、怎么办呢?就从安安静静做好和享受当下开始,吃饭的时候就好好吃饭,走路的时候就好好走路,睡觉的时候就好好睡觉。这些,正是收摄心思,正是修行炼心。

11、原句:凡人忿懥,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12、这件事就称之为“天泉证道”,是王阳明后对学生们的教诲开示。因为说完这段话,王阳明便出征剿匪去了,并在半途病逝。

13、大意:文过饰非,这是恶人的常态。如果去责备他的过失,反倒会激起他的恶性。

14、这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大秘密:你心中的所思所想而形成的心理图像,会将与之相应的事物吸引过来。

15、如果你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开阔眼界,那么你的内心就会丰富多彩,所看的这个世界也一定是绚丽多姿的。

16、如果我们用现代心理学来描述“良知”,就是这样的:当我们面对一个情境时,它不会导致我们的直接反应,而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个快速评价思维,这个评价思维不是深思熟虑或理性推理的结果,而是自动闪现,迅如闪电,如你所知,这个评价思维就是良知。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道德与智慧的直觉(直观)力,或是直觉(直观)的道德力和智慧力。王阳明对“良知”的推崇几乎无以复加,他说:“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他还说,“良知学是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真骨血,譬之如行舟得舵,平澜浅滩无不如意,虽遇巅风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没溺之患。”这些对良知的赞美之词大有“良知在手,天下我有”的意味,良知真的无所不能吗?

17、“心即理”是开端,是起因,即意动;“知行合一”是认知过程,是实践;“致良知”才是根本目的。三者是必然的递进关系,进而形成了一个统一整体,缺一不可。

18、当今时代,这点尤其值得人们重视。被蒙蔽的心,如蒙蔽二字的含义,是阴暗而糊涂的,就算得到再多,又有什么用?唯有本心呈现,才能清明、放松和自在。

19、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20、王阳明心学形成新的儒家思想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并有着永恒的精神价值。

二、王阳明心学三大核心

1、大凡朋友须箴规指谪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

2、谢谢邀请!王阳明的心学和唯心主义哲学有那些本质上区别。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唯心主义哲学定义,再结合王阳明心学观点及其理论依据对照论述,就一目了然了。唯心主义哲学定义。①唯心主义就是思维和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糸,在这个哲学基夲问题上认为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为第二性,精神(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是精神产物。

3、感悟:很多人都以为圣人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存在,可望而不可即。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圣人其实很简单、很平常,就是知道善恶,并能从善如流、嫉恶如仇。这就是大道至简。可说起来容易简单,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4、王阳明认为,“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5、如果用我们平常定义各种概念的方法来定义“良知”,还真难说得清楚。王阳明的方法是,随时随地捡现在的例子给弟子们讲解。

6、王阳明心学是几千年圣人传下来的那一点真骨血,具有“参天地之化育的巨大能量,“立意太高”是事实;又可以说都极浅近,须在日用事为上用功,没有那些高、大、上的壮举。

7、他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这种思想与佛教的“风动邪?幡动邪?非风动,非幡动,心动也。”类似。

8、若我们看到的花儿全都是一种颜色,那么春意盎然、姹紫嫣红的鲜花我们将无缘看到;

9、也就是说,因为“心外无物”,万物的意义由“心”赋予,而我们生来就有“良知良能”,所以“仁义礼智信”等在我们身上的具体表现,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生来就有的“良知良能”的外在显现,这种“显现”是与外界和他人无关的“心外无物”的“本心”体现。

10、这就来到了后重要的知行合一。

11、王阳明提出了很多理论,有“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到后还概括出了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但说到底,还是以致良知为核心,不管是知行合一还是格物致知都是致良知的方法,而心外无物则是良知的一种体现。

12、王阳明:人生一世,该牢记的五“忌”

13、若是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别人,那就是道德绑架,一旦别人做的不合自己心意,就看不惯人家,这便是你的“小人之心”了。

14、王阳明的学生曾经问到:“花在深山中自开自落,跟我的心有什么关系吗?”

15、知不仅是“知道”,更有“良知”之意!知就是行,行就是知!“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把“知”与“行”看作一个统一的过程。

16、他被元军俘虏后,经受了三年非人的关押生活,始终刚毅不屈,并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正气歌》。

17、原句:若无有物欲牵弊,但循著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

18、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19、好好吃饭,也是修行

20、对内,要光明我们的良知;对外,要把我们的良知应用到万事万物之上,也就是要实践我们的良知。

三、王阳明心学观点

1、大意:持守志向犹如心痛,如果心思全在痛上,哪里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呢?

2、“十六字诀”中的允执厥中

3、这是怎样一种心灵境界呢?

4、按照王阳明的说法,真知就是行,真知必能行,知行是同一事物的两个面相。

5、《明史》称赞王阳明说,“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王士祯赞其为“明第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6、眼里有光,目光所及皆是美意;内心无花,似锦繁花与荒芜无差。

7、大意:处理事情出现有时好有时不好的情况,并伴有困顿失序的弊端,这都是由于被毁誉得失的心所连累,不能实际地获得他的良知。

8、原句: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9、我被关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即使在阳光明媚的春天,里面也像夜晚一样黑暗。

10、内心藏风景,眼前无是非

11、天底下所有事情展现出的性质其实是没有善恶好坏的,例如天上下雨本无所谓好坏,对于要出行的人是坏事,对于要种地长庄稼的的人是好事,是一件事在一个人意识上起心动念之后才会形成善恶的判别,同样对于对错的判别也是一件事物的性质让一个带着自己立场的人产生的起心动念的判别,要是不起心动念了,或意识上的好恶不会左右你的判断了,你就能对于事物的特点做一个正常完整的观察了,这就是人心一面镜的道理。

12、汝若以厌外物之心去求之静,是反养成一个骄惰之气了。如若不厌外物,复于静处涵养,却好。

13、越有用的事情做起来越不舒服。

14、高级的修养,是接受他人的“不一样”

15、阳明心学与陈湛心学的渊源关系,学界一直有明确的说法。朱维铮先生说,“陈献章,是王阳明学说的真正教父”;“广东,是王学的策源地”。

16、庄子也曾说过一样的话:“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17、无善无恶是心之体,应是从家庭教育抓。

18、王守仁,字阳明,是明朝时期的思想家,其“心外无物,心即理”、“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等经典理论,被后世当作阳明心学的精髓,虽然王阳明相关思想中有强烈的唯心主义色彩,但只要细细品味,可以解决很多当代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现实矛盾。

19、心学就是心即理。王阳明的心学,是对朱熹等人的理学的一种拨乱反正。王阳明认为,天理就存在于人的心中,所以,你要格物致知,你不应该骑驴找驴,不要到别处寻找了,你只要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去找就行了。因为,理就在自己的内心深处。

20、王阳明认为,人心的本体(又叫本心)是人类社会一切伦理道德的来源与依据,一个人只要能认识到自己的本心,事事依照本心去做,就不会违背道德。

四、王阳明心学全书

1、此心光明,人生才能光明。

2、心学不同于其他儒学者,其强调生命的过程,中国的圣人学问开始“哲学化”,而有新儒家的诞生。回归成圣的本来面目,这才是儒家能对混乱的世局与世人能展开的贡献。

3、这个世界,本就绚丽多彩

4、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竞争空前激烈,人们的内心普遍受到各种压力的侵扰,压力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

5、阳明心学主要思想是"致良知"。它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以及万物一体之仁等几个方面。

6、大意:如果没有物欲牵累蒙蔽,只靠良知去发挥作用,那么就无时无处不是道。然而,平常人大多被物欲牵累蒙蔽,不能遵从良知。

7、遇到恶人,好的办法是别理他

8、原句: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9、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理,天理本来就是不存在的,因为人的主观意识去接触天地万物,对其运作等到有了认识,才产生了所谓的理。天理也是人心的认知产生的,属于主观意识的产物。

10、天理不是靠空谈的,是靠致良知,靠实践,靠自省“即知行合一”形成的心中有天理。

11、知行是一物。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达成,知行是一不是二。把知行分开讲是因为便于理解,其实知行不可分。

12、阳明心学的主要思想内涵是“知行合一”,主要论据是“我心正在”。我心正在干什么?无论您干什么,只要您有心,有灵魂,您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否则就是行尸走肉。这就充分肯定并强调了“知行合一”的合理性,即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此论点和论据,怎么可能是唯心主义呢?

13、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14、从小王阳明就开始学习和研究朱熹的“格物致知”,朱熹说万事万物都有它自己的道理,因为明朝科学发展的局限性,王阳明根本参不透事物内在存在的道理。比如他用六天的时间端坐在竹子面前去格竹子的道理,结果把自己看晕了,也没有格出道理在什么地方,于是他就发现了朱熹“格物致知”是有问题的,可是问题在哪,他根本不知道,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5、纵观王阳明的一生,历经坎坷,遭遇的磨难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

16、王阳明:世间多是复杂事,万般根源总在心(练心必读)

17、这句是讲在克服主观私意时的功夫要务求精纯,本质仍是一个为学之心是否“诚”的问题。去私欲犹如除草,必须斩草除根。容一毫私欲在,就是容许心中那份懈怠在。

18、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

19、比如,符合法律(本心)的是合法行为(善),不符合法律(本心)的是非法行为(恶),但是法律(本心)本身是合法(善)还是非法(恶)呢?我们只能说它既非合法,又非非法(无善无恶)。因为法律(本心)本身是判断合法(善)或非法(恶)的标准。

20、换句话说,当自己看不惯别人时,觉得他浑身上下没有任何优点,实际上这些缺点也存在于自己的身上。

五、王阳明心学是唯心主义吗

1、子贡说:“你错了,应该是四季才对。”但绿衣人坚持是:三季。后来子贡问师父孔子:“师父,一年不是应该有四季吗?为什么绿衣人硬要说是三季呢?”

2、王阳明心学的思想方法:

3、为善去恶是格物,应是从法治法规来治理。综上所述,王阳明的心学虽然是主观唯心论的学说,但是高扬人的主体精神,注重人的自我道德修养良知良能。与当今的开放经济发展社会,人的主观意识活动性不断加强很相适应。为此,深刻理解“知行合格物致知”的内涵,对提高自己的主观意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自己有个好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整个社会和谐发展进步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4、如果你觉得诸事不顺,疲惫不堪,身体也越来越差,却成绩甚微,也许你该将眼光投向自己的内心,去检索心内的陋习,跨越自己的心坎。

5、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6、大意:悔悟是去病的良药,贵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里,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7、感悟:克制自己,是为自己泛滥如河的私欲筑起一道堤坝,势必要固若金汤、滴水不漏。如果留存一点私欲,就如同在堤坝上豁开了一道口子,很容易就造成大坝的决堤。因为这时你整颗心都还是欲望主导的,只是潜伏了下来。所以克己修身,是来不得半点妥协的。

8、王阳明强调“心即是理”,王阳明的主张为其学生们继承并发扬光大,认为由于理存在于心中。

9、他们算得上彼此的政敌,各自认为对方的主张太过荒谬,自己的主张才是正确、应该被采纳的。

10、我很奇怪,他们连快乐都感受不到,却想追求幸福。

11、由此,王阳明认为按朱熹说的方法去“格物”,是行不通的,只有按他自己的悟,才能悟出道理,“格”竹子是错的,“竹子”里没有“理”,“理”其实就在自己心中,依此,王阳明提出了他的哲学的基本理念——“心即理”。这就是王阳明心学的理论基点。

12、相反,如果心情忧郁悲观,整天哀声叹气,处于一种苦闷怨怒的状态,大脑受到这种恶性刺激,就会分泌出对身体有害的物质。

13、这句话道出了人之所以活得累的根本原因——精神的内耗。

14、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15、王学这种“心即理”看法的发展,也影响了明朝晚期思想中对于情欲的正面主张和看法。

16、从王阳明这句感言,导出了社会深层次问题根源。解决社会问题关健在于解决人的心外欲望。这对当今社会有很大的警示作用和解决问题起到借鉴作用。

17、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与理的关系,是共生关系——心之所达,理随心至。心离开了理,便无法存在。理离开心,理便无所依托。真理就在你心中,应该向内去求。每个人生活的世界,实际上是由你的内心创造的,这个世界的意义是由你的心赋予的。

18、王阳明觉得,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事上磨练的意思是要参与社会实践,在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中锻造自己的心理素质,做到动静皆定,以此沉着冷静,正确应对,后就进入“不动心”境界。事上磨练就是存天理、去人欲,就是让自己的喜怒哀乐恰到好处,不可过分。我们事上磨练,就是要到人情事变上去练心,喜怒哀乐是人情,富贵、贫贱、患难、生死是事变,事变也只是在人情里,只要能在人情事变上致良知,那就是好的练心,自然是好的事上练。

19、假如一个人过多地关注那些负面事物,就会把一些负面因素留在自己的心里,甚至深深地刻印在潜意识中。

20、你觉得别人不如你,不理解甚至还看轻别人,那这样你因此换来的“优越感”就会随时崩塌,根本无法扎根在你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