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的故事【精选100句文案】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2-10 15:48:18 浏览

一、滥竽充数的故事

1、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三百人的乐队中装模作样地凑数,竟然可以得到赏赐,一旦要自己凭真实本领单独演奏时,南郭先生就只好逃之夭夭了。这个寓言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南郭先生也成了滥竽充数者的代名词。

2、后来齐湣王继位当了国君,这个齐湣王也喜欢听音乐,但是不爱听合奏,他让乐师挨个独奏给他听,南郭先生知道了,怕露了马脚,就偷偷溜走了。

3、300人一起合奏,我只要装装势不出声,国王根本听不出来的。于是,第二天,他便来到国王跟前,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这个世上会吹竽的高手,如果你不收我,你会后悔莫急的!”

4、(9)说:通“悦”,对......感到高兴。

5、有的人用猪肉代替牛肉卖,真是滥竽充数。

6、示例:一百个说空话的人,不如一个有真才实学的实干家。

7、(7)请:请求,要求。

8、出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他这是招徕生意之一道呢,但不知可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字样没有?”

9、读书的时候我就有个感觉,这个南郭先生脸皮有点厚,要是我,没有这个胆量站在乐队里装模作样的。假如换作你,你敢“滥竽充数”吗?估计你也没这个胆量的。

10、(出处)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韩非子·内储说上》

11、战国时,齐国有一位喜欢寻欢作乐的国君叫齐宣王。他派人到处寻找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支规模 很大的乐队。齐宣王尤其爱听用竽吹奏的音乐,每次演出的排场都不小,总要集中三百名乐工一起吹。

12、(16)竽:古代的`一种乐器,像如今的笙。

13、(好好听故事网):拥有2万个经典儿童故事,专业播音员录制,让孩子保持早睡觉的好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标准的普通话,丰富孩子的阅读量,也不用担心孩子的视力问题,支持手机,平板电脑在线连续播放!

14、看上去比别人吹奏的更投入

15、(释义)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16、像南郭处士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终会因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好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真本领,才能抵挡住一切困难、挫折和考验。

17、在促销活动中,会有一些不肖商人用劣质商品滥竽充数,消费者购买时要特别小心。

18、买了两斤橘子,回家却发现被骗了,里面有好多坏橘子滥竽充数。

19、(13)好∶喜欢,喜悦,此处是喜欢。

20、(15)立:继承了王位。

二、滥竽充数的故事 视频

1、第管理不精细,就会有人钻空子;

2、(拼音)lànyúchōngshù

3、有个南郭先生,听到齐宣王要组织大乐队的消息,便混了进去,一混就是好几年,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湣王当了国君,齐湣王也喜欢听音乐,但他不喜欢听合奏,他喜欢听独奏,于是他便让挨个演奏给他听,这时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就悄悄的溜走了

4、还可以收听更多成语故事哦

5、滥竽充数一般是形容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中间凑数或是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这个成语故事中,滥的意思是混杂,失实,引申为蒙混之意。

6、滥竽充数,汉语词语,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字面意思是说: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凑一个数,或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有时候也用来表示自谦,说自己水平不够,只是凑个数而已。

7、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下面是我整理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8、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一个人如果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本事,只靠装样子吓喝人,在别人还不了解真相的时候,能够蒙混一阵子,但是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9、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0、是的,假如南郭先生有一颗平常心,又甘愿过自己的平淡生活,就不至于做那种违背良心、违背道德、违背传统的事情,也不至于不懂装懂,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假如南郭先生混入皇家乐队后,能发愤图强、迎头赶上,说不定还真能成为一名好乐师呢。可是,他没有那么做,为什么没有那么做呢?我以为,根在齐宣王,是他制定的制度不好。

11、总是叫这些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12、前两天晚上打开电视机,正好播放成语故事,于是又听了一遍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故事。

13、出自:战国末期韩非子《韩非子·内储说上》,原文:

14、滥竽充数的故事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15、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接到命令后都积极练习,都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16、只有滥竽充数的这群人还在继续西行。凭自己的意志,自己的力量,开创出自己的道路。

17、三字经中没有滥竽充数这个故事。滥竽充数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韩非子》作者是韩非(韩非子是尊称,这两个名字都可以),战国时期韩国人。故事说的是齐宣王让人吹竽,必须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发给他同其他几百人一样的口粮。齐宣王去世了,齐湣王即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18、(4)必:一定,必须,总是。

19、南郭先生也有很多的优点:能够毛遂自荐,主动请缨;能够在高手如林的皇家吹竽乐队中混迹,而不被识破;能够一眼看透齐宣王的喜好,冒欺君之罪,以假作真,非一般人可以想象;而后主动下台走人,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20、前几天再次看了这个成语故事后,又有新的发现:南郭先生其实不是吹竽的料,把南郭先生放在吹竽乐队当个吹竽手,完全是放错了地方,属于人才浪费。很多人忽视了不能吹竽的南郭先生身上还有个大的本事,就是特别能沟通,特别能吹。你看他对吹竽一窍不通,竟然能把齐宣王说得心花怒放,认定他是个了不起的乐师,这可是真本事啊。更让人佩服的是,他“滥竽充数”了几年,竟然没有被人看出来,演技比奥斯卡获奖演员更棒,这本事谁有?这就证明了我的一个猜测:如果齐宣王用南郭先生用对了地方,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南郭先生应该有比吹竽更好的职业发展。至于怎么个职业发展,那我就讲不清喽。

三、滥竽充数的故事简短

1、原来小商小贩为吸引眼球,把大的好的放表面,给顾客称的是下面的小的坏的,滥竽充数,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谁也不是傻子,相信这种不诚信经营的商户回头客不会太多,至少我是不会再去光顾他的摊位了。

2、滥竽充数讲述了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奏。南郭先生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用数百人的粮食来供养他。齐宣王死后,齐湣王继承王位,他也爱听吹竽,但喜欢听独奏,于是便让乐师挨个演奏给他听。南郭先生听说后便逃走了。

3、南郭先生不是吹竽的料,所以他没兴趣去学吹竽。这样看来,我们该笑南郭先生“滥竽充数”,还是该笑齐宣王用错了人?

4、滥竽充数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实事求是,要求真才实学,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考验的,终究会败露。(出处)《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5、滥竽充数虽是一个小故事,但生活中确实存在。比如有一次我买草莓?,表面看起来个大新鲜红红的特别好。当我买回家准备吃清洗的时候,发现大部分是坏果。

6、滥竽充数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字面意思是说: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滥竽充数的典故告诉我们:只有勤奋学习,练就一身真本领,才能抵挡住一切困难、挫折和考验。

7、这个成语故事中南郭先生在乐队中装模作样地凑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

8、可见,制度建设有多么重要!

9、有些人就是靠关系在公司里滥竽充数,混日子过。

10、与乐队合奏的时候,他坐在300人组成的乐队里,就学着别人东摇西晃,好像吹得十分卖力,其实他的竽一点声也没有出,但是每天他都和其他乐师一样,拿高薪吃美餐,一混就是好几年。

11、(语出)《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廓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效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2、(2)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姓田,名辟疆。

13、每当别人提起他所取得的成就,他都会低调的说他是在滥竽充数。

14、“滥竽充数”成语故事的背后,应该还有故事。

15、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

16、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

17、滥竽充数故事主要讲的是:不会吹竽的人混迹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

18、谢谢你的阅读,如果您觉得不错,欢迎点赞转发!

19、南郭处士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

20、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一个人如果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本事,只靠装样子吓喝人,在别人还不了解真相的时候,能够蒙混一阵子,但是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寓意:讽刺了混入内行冒充有本事,而无真才实学的人。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滥竽充数,汉语词语,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字面意思是说:不会吹竽的人混迹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四、滥竽充数的故事50字

1、齐宣王有一个爱好,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演奏给他听。所以,齐宣王就派人到处搜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而那些被挑选入宫的乐师,可以受到特别优厚的待遇。

2、首先,从选人环节上看,他没有把好入口关,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说自己会吹竽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混入王宫,既没有进行乐理考试,也没有进行技巧测评,这便给南郭这样的人提供了“投机”的机会。

3、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得意极了。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i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

4、有个名叫南郭的处士听说了齐宣王喜欢听合奏,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5、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说

6、示例:卖东西要货真价实,怎么可以漫天要价呢?

7、“大王啊,听过我吹竽的人

8、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己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9、吴桦姐姐你好!我是来自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第四幼儿园大一班李铭琪小朋友!今天是我6周岁生日!我们全家都是您的忠实小听众,每晚都会听着您播讲的美妙的故事和您当天为过生日的小朋友送上的祝福入睡,感谢您一直以来的陪伴!在这特殊的今天我也希望自己能得到吴桦姐姐的祝福!愿您以后会带给我们更多更有趣故事!后祝吴桦姐姐越长越漂亮!

10、滥竽充数的成语含义为“没有本领的人冒充有本领,占着位置”,这个成语还包含了“拿次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的词义。

11、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没有真才实学的人,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对青少年来说,学习的条件与资源都是丰富的,但有的人明明整日担心自己是否会被老师批评、家长责罚,而不愿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12、小明为了获得市三好的加分,在合唱比赛中滥竽充数,后还是被老师发现了,真是玩火自焚。

13、老师让我们背诵课文,总有些同学滥竽充数。

14、从前有一个齐宣王,他特别喜欢听别人吹竽,而且,还喜欢听合奏。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但他也混到乐队里头装模作样地吹。齐宣王去世了,他的儿子当了国王,他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先生知道了,只好背着自己的东西走了。

15、(6)处士: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16、让父母更智慧,让宝贝更

17、记得在很小的时候,课本上讲过这个成语故事;高中还学过一篇议论文(题目已经忘了),就是讽刺南郭先生不学无术的。那天再次看了这个成语故事后,我又想起当年我的那个疑问:南郭先生是怎么混入乐队的?在吹竽的队伍里混了这么久,自己就没有想过要去学学吹竽?

18、(反义)货真价实名副其实

19、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

20、滥竽充数,汉语词语,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字面意思是说:不会吹竽的人混迹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

五、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你还在给你的孩子读睡前故事吗?如果是,那么恭喜你,也许你的孩子正在享受其人生快乐又毫无杂念的阅读时光。如果不是,那么请一定要重新拾起这件对孩子来说无比有意义的事,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份温暖的童年回忆,更是孩子阅读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如果今天的你在一整天的工作后,卸下一身疲惫,抽出哪怕半个小时的时间给孩子读一两个睡前故事,也许孩子就会在某一刻从此爱上阅读。

2、滥竽充数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意思是说:不会吹竽的人混迹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3、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战国时候,齐国有位国君叫齐宣王,他特别喜欢听竽乐合奏,他下令在全国召集吹竽能手,组织乐队给自己吹奏,因为乐队有优厚的待遇,所以很多人想参加。

4、当时,有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弟,名叫南郭。他一听说齐宣王有这种嗜好,于是,就在宣王大张旗鼓的挑选乐师时,他便踊跃报名了!而且还在宣王面前吹嘘自己很会吹竽。很快,他也编入了吹竽的乐师班里。从这以后,南郭先生和其他的乐师们一起,每天吹竽让宣王听,还和大家一样享受着皇宫里优厚的待遇。他沾沾喜喜,天天偷着乐。

5、三百吹竽的人:与南郭先生长期共事,必知道其不会吹竽,但从不向王汇报。典型的官官相护,明哲保身,对周围的不正之风听之任之,助长其发展,难道其中没有更多的南郭先生吗?他们对先王必是感激不尽,宣王从不管他们的能力好坏,能吹就行,不会吹也可以,宣王要的排场和热闹。对齐湣王必没好感,人人过堂,竞争压力,朝不保夕。

6、“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廓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傚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7、这个乐团高手如云,我不过是滥竽充数罢了。

8、千百年来,滥竽充数这个故事,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南郭处士的行为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强调个人应该勤学苦练,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

9、或许一开始,他们并不是“滥竽充数”之人,但是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他们与者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成为集体中不和谐的“音符”,终被淘汰。所以,当你还有条件、有时间可以提升自己的时候,抓住机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让淘汰远离自己。

10、听说了齐宣王喜欢听合奏的事情

11、5月17号儿子要过六岁生日了,自从去年听到班上小朋友的生日点播以来,一直盼着自己的生日点播,今天终于等到了……三年来,在幼儿园老师、小朋友们和吴桦姐姐故事听听的陪伴下,儿子一直很快乐,也越来越开朗,越来越自信,尤其是家里有了小宝以后,你和爸爸妈妈一起爱他,你真得做到了“大哥大”!希望儿子永远开心快乐!爸爸妈妈和弟弟永远爱你!孩子信息: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幼儿园大五班杜承源。

12、南郭先生本事不济,却又偏偏要滥竽充数。

13、(12)湣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在宣王死后继位。姓田,名地或遂。

14、我看本次参赛作品,除少数是真才实学外,其他都是滥竽充数。

15、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不到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不到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16、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

17、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望

18、花草听了也会跟着节拍摆动

19、这个成语来源于《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潜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20、就这样,南郭先生舒舒服服混了一年又一年,有一天,他再也混不下去了。怎么回事儿?因为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喜欢听竽,但是与他老子不同——不爱听合奏,只喜欢让乐师们一个一个地独奏。这一来,南郭先生紧张了,一旦他的庐山真面目露出来,后果就严重了:一是他犯了欺君之罪(那可是掉脑袋的大罪);二是落的天下人耻笑。于是,在一个漆黑的夜晚,趁别人不注意,他扔下竽,偷偷地溜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