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纳兰明珠习惯被称呼为明珠,而纳兰性德却习惯被称呼为纳兰?
谢邀?纳兰明珠和纳兰性德父子俩前者是青康熙皇朝重臣:历任内务府总管、刑部尚书、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要职。
纳兰性德字容若,是纳兰明珠长子,从小饱读诗书,文武兼修,是满清第一词人。"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浣溪沙》"⋯⋯这些深情的诗词都是出自纳兰性德之手。
因他父子都是名人,况且也不能都叫纳兰,为了区别,他父亲纳兰明珠叫明珠比较顺口,当然他儿子纳兰性德叫性德也不太好听,因此就只能叫纳兰了?
为何纳兰性德会受有些人的追捧?
纳兰性德,生于清代八大姓之一叶赫那拉氏家族,进士出身,康熙时宰相纳兰明珠之子。 纳兰性德受人追捧有下列原因:
①以“真”著称、真挚浓烈、逼真传神的词作,影响极大。
纳兰性德是“清词三大家”之一,被誉为“清初第一才子,千古伤心词人”,是极具李后主和柳屯田遗风的词人。
词作《木兰花—拟古决绝词》,借用汉唐典故而抒发“闺 怨”之情。词情哀怨凄惋,清丽感人。
“人生若如初相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的词句,与白乐天《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遥相呼应,而借“闺怨”表达自己更深层次的痛楚,比《长恨歌》艺术性尤甚。
纳兰性德的《饮水词》拔地而起,达到空前绝后的高峰,当时就有“家家争唱《饮水词》”的盛誉。 “纳兰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地位。
②纳兰性德与曹雪芹和《红楼梦》有着极深的渊源。 康熙皇帝读过《红楼梦》之后,一口断定《红楼梦》写的是纳兰家的事,断言贾宝玉写的就是纳兰性德,贾政写的就是纳兰明珠。 纳兰家族和曹氏家族,在朝堂上有很多交集,两个家族都经历过“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 纳兰性德性格上与贾宝玉有本质上的相似之处,超然物外,不慕功名,雍容自若,豁达自在。 所以,现代有许多红学家,赞成康熙的说法。
纳兰性德与曹雪芹互相浸润,文才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也成为人们追捧他的一大原因。
③纳兰性德是书法家,收藏在上海博物馆的纳兰性德的手简,被书画家奉为“国宝”
纳兰芸熙真名?
纳兰芸熙真名纳兰性德,内蒙古人
纳兰性德是是不是和尚?
纳兰性德不是和尚
纳兰性德,字容若,这又是一个像风一样的男子。纳兰容若生于1655年,他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17岁入国子监,18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殿试,纳兰容若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他这一生深爱过四个女人,对每一段感情,纳兰容若都用情至深,但皆不得善终,所谓“情深不寿”,纳兰容若的生命永远地终结在30岁那年。
纳兰性德的“人生若只如初见”是指表妹还是妻子?纳兰性德为何英年早逝?
纳兰性德,字容若,清词三大家之一,著有《通志堂经解》、《侧帽集》、《饮水集》等著作,现存349首,在中国文学史上,"纳兰词"也占有一席之地。
纳兰性德,一个温润如玉的富家词人,是女人心意的梦中情人。他与才气过人,善诗词,工琴箫,温婉动人的表妹纳喇氏一见钟情,且情定终身。纳兰性德为此写下《如梦令.正是辘轳全开》,这首词描写了纳兰性德与表妹的传世爱恋。纳兰性德表妹15岁时选秀入宫,表妹离纳兰性德而去,取消了婚约,他们凄美的初恋就这样决绝的夭折了。在纳兰心中,与表妹刻骨铭心的恋情终身难忘,爱的离散让忧郁的纳兰性德更加伤感,写下的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其中‘’人生若只如初见‘’解读:但愿还能如第一次见你一样,两人的心都不曾改变,就不会有今日的相离与相弃,"人生若只如初见"应该是指纳兰性德的表妹纳喇氏。
纳兰英年早逝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纳兰性德与表妹绝世的爱情,因表妹选秀进宫而结束。在那个皇权主宰一切的朝代,即使家世显赫的纳兰性德也无能为力,造化弄人,天地无情。
二、纳兰性德20岁时,娶了相貌端庄,举止娴雅,且精通诗文,能与纳兰性德吟诗赋词的卢氏为妻,天不随愿,卢氏嫁给纳兰三年后因难产而死。纳兰性德与卢氏伉俪情深,情投意合,卢氏之死,对纳兰性德是致命的打击,为纪念与卢氏相濡以沫的感情,纳兰性德写下了的《饮水词》。
三、卢氏去世后,纳兰性德续娶了官氏,官氏父亲和兄弟对纳兰性德的监视,令纳兰苦恼和哀伤。官氏飞扬跋扈和的性情和大相径庭的喜好,让纳兰万念俱灰。
四、纳兰性德与红颜知己沈宛相爱相知,却因沈宛是汉人血统,清朝有满汉不通婚的清规戒律,沈宛黯然离开了纳兰性德。
五、儒家和道家思想造成纳兰性德性格的矛盾。
纳兰性德如同佛前的一朵金莲,他儒雅如莲,却可以度化苍生,31岁英年早逝,让人扼腕叹息,他为后世留下的瑰丽璀璨的诗词,惊艳了时光,温情了岁月。
清朝才子纳兰性德与红楼梦有什么联系?
纳兰性德就是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原型。
由于纳兰性德特殊的家庭出身、传奇般的性格和经历,后世许多研究者认为,他就是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原型。
据说当年曹雪芹写《红楼梦》,稿未完而人先亡。抢先得到手稿的和珅将其呈献给乾隆皇帝,而乾隆皇帝在翻阅后说:“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这是纳兰明珠的家事呀)” 把《红楼梦》与纳兰家联系起来,这种说法尽管尚待商榷,但可以肯定的是,纳兰性德与贾宝玉的确有许多相似之处,而曹雪芹的《红楼梦》也确实受到了纳兰性德的影响。
原来,纳兰性德与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同为康熙皇帝的侍卫,二人仅相差四岁,并共事了八年,交情很深。后来曹寅离开北京到南京任江宁织造,多年后纳兰性德随康熙帝下江南时还去拜访过曹寅。
他们都极富文采,同是帝王的近臣,并且都与皇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曹家自曹寅的祖父起为满洲贵族的包衣,属帝王家臣,曹寅的生母曾是康熙的乳母,曹寅当过皇帝的侍读,曹雪芹的姐姐是礼亲王之子平郡王纳尔苏的王妃。此外,他们两家都曾自觉不自觉地卷入宫廷权力争斗,经历了荣辱盛衰的轮回。
扩展资料:
纳兰家族和曹家家世共同之:
一、王朝关系上
纳兰性德和曹雪芹的祖父是同事,他们都是大内侍卫,而且关系还不一般,他们俩都是有才华的。另外就是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他们对满汉文化从两个角度达到了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是皇帝的近臣,都是清朝文化干将,所以在职能方面是极为相似的。
后他们出生都是官僚世家,纳兰性德和曹寅都是和康熙皇帝一起玩大的伙伴。
二、在家世上
两个家族都注重文化,儿孙都是文采出众的。两个家族虽然都是武官出生但是却注重诗文。重要的是两个家族都有着大起大落,遭遇抄家的厄运,纳兰家是因为政治风云变幻,家族内部矛盾和王朝的衰落。而曹家也被撤职抄家。
三、个人品格
他们的个人品格也极为相似,他们过人的文采和文化基础都是差不多的,而且纳兰性德和曹雪芹都是风雅的人,对朋友有情有义,出身富贵但是不贪功名。
参考资料来源:
“我是人间惆怅客”纳兰性德是典型的官二代,衣食无忧,为何惆怅?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这是一首清朝大词人纳兰若容的《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纳兰的词,以多愁善感著称,长愁而又多情。他的词风伤感哀愁,与他的性格基本是一致的。正如他说过的那样:“词乃心声,性情中事也”,他用他的纯真自然,书写了深婉凄美的人生。
纳兰与一般人不同,他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许多人一辈子追求的荣华富贵,他一生下来就有了。纳兰家是满清名门望族,他的父亲是权重一时的宰相纳兰明珠,母亲是英亲王阿济格的女儿,也是努尔哈赤的孙女。纳兰本人才华出众,是进士出身,大清正三品的一等侍卫,也是康熙的近臣,特别受到康熙的信任和喜爱。康熙南巡北狩,身边都有纳兰容若的身影。他又是康熙的诗友,两人诗词唱和,极称圣意。纳兰本人又长得极为俊美,老天爷把所有的宠爱都给了这个年轻人。
更为难得的是,纳兰从来不像那些王公贵族家的纨绔子弟一样只知道享乐,他的身上,有着当时贵族子弟少有的理想和人格。
纳兰容若只活了短短的三十一年,在他生命的前二十年,他是无忧无虑的。他十八岁时娶了两广总督卢兴祖的女儿,新婚的妻子长得极为漂亮,文才出众,小夫妻伉俪情深,双宿双飞。他们在一起渡过了三年美满恩爱的神仙生活,直到三年后卢氏因难产亡故。
痛失爱妻的容若,以一首《青衫湿》写出了自己的心境和对妻子的思念:“近来无限伤心事,谁与话长更。从教分付,绿窗红泪,早雁初莺。当时领略,自尽断送,总负多情。忽疑君到,漆灯风飐, 痴数春星。”容若不相信爱妻就这样离开了自己,他总感觉妻子没有走,是自己做了一个恶梦,只要醒来,还能和妻子一起“痴数春星”。可是妻子再也不会回来了,这是他的“无限伤心事”,也是他的词里充满了“愁”的原因。
容若的理想不是“立德”、“立功”,他对政治不感兴趣,也讨厌官场倾轧,但是出身是不能选择的,他的身上担负的是纳兰家的荣誉和责任,是皇帝的信任和父亲期望,他只能进不能退。特别是父亲与另一权臣索额图势同水火,两人在朝堂勾心斗角,容若又如何能抽身事外?康熙虽然宠爱他,但康熙大帝政治手腕极强,时刻将自己带在身边,难道不是防止纳兰家势力坐大的考虑?还有索额图一派的大臣,早就视自己为眼中钉,对自己受宠极为嫉妒,这些政治上的事根本不是容若能处理的,也不是他所喜爱的。所以他说自己“不是人间富贵花”,他厌烦了这种生活,他梦想的是一种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生活。
纳兰死后,他的知已顾汾在悼念容若的悼词中写道:“安知吾歌所欲试之才,百不一展;所欲见之业,百不一副;所欲遂之愿,百不一酬;所欲言之情,百不一吐。”纳兰的内心,又有几个人知道?这些苦闷,都是不能对人言的,也正是容若的伤心处。之前妻子在世,有妻子这个红颜知已,还可以聊解郁闷;妻子故去,容若便如大海孤舟,在海上飘浮。他只能把对妻子的爱和怀念写到他的词里,所以他之后的词中,都是凄楚的不尽相思和怅然若失的怀念。
纳兰容若是一个深情的人,正如后人评价的那样,他“俎豆兰宛,而一生河满,辙令人怅惘欲泣”,他在人前强做欢笑,只是嘴角的一抹强笑,如何遮挡眼中的泪痕!
康熙二十八年,二十八岁的纳兰在公干途中,旧病复发。他夜宿旅店之中,听窗外冷雨凄风,又想起了妻子,于是提笔写下了一首《临江仙》:“独客单衾谁念我,晓来凉雨飕飕。缄书欲寄又还休,个浓憔悴,禁得更添愁。曾记年年三月病,而今病向深秋。卢龙风景白人头,药炉烟里,支枕听河流。”此时的容若,妻子已逝世五年,但对妻子的怀念反而与日俱增。他自知病体沉重,但不希望妻子的在天之灵知道自己患病而担心,请求东风不要把自己病重的消息传到天上去,不要让妻子知道而担心。这份痴绝的爱,令人动容!
这次病愈之后,纳兰容若也许知道自己已来日无多,他甚至盼望自己早点见到妻子,在他的词中,多有对自己孤单寂寞的灵魂无人陪伴的感叹,和畅想自己有朝一日死去之后与妻子相会的情景。他的“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说的是对妻子的怀念;“而到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是对自己孤单灵魂的感叹;“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更是对死亡的预言。
读纳兰容若的词,我们能感受到他无限的哀苦和忧伤,能走进他的心扉,感受他的苦情与悲伤。
纳兰极爱荷花,他将荷花自比,追求品格高洁。他自号“楞伽山人”,所居之处植有大片荷花,是他与妻子经常赏玩之地。但是妻子死后,他又怕见到荷花,因为这会引发对妻子的思念。
在《咏并蒂莲》中,他写道:“阑珊玉佩罢霓裳,相对绾红妆。藕丝风送凌波去,又低头、软语商量。一种情深,十分心苦,脉脉背斜阳。色香空尽转生香,明月小银塘。桃根桃叶终相守,伴殷勤、双宿鸳鸯。菰米漂残,沉云乍黑,同梦寄潇湘。”莲花并蒂而开,她的姿态永远令容若难忘。明月东升,小荷塘披上银装。阵阵清香,仍旧在月色中弥漫。并蒂莲花连在一起,终生相守。月色之下还有双宿鸳鸯相伴。可是自己的鸳鸯在哪里?
从纳兰的词中可以看出,他生活得不快乐,这个至情至性的词人,一生都陷在自己的情感世界里不出来。他是情深不寿的翩翩浊世佳公子,但是他的爱已在二十一岁时死掉了。
后,让我们以一首纳兰容若的代表作《青衫湿遍·悼亡》来结尾,也许通过这首词,我们能更清楚的认识容若,走进他的内心,找到他一生惆怅的答案。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釭。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判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簿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纳兰性德是个帅哥吗?
是的,是个帅哥 纳兰性德(1655-1685):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族,满洲正黄旗,清初词人。 性德少聪颖,读书过目即能成诵,继承满人习武传统,精于骑射。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均有一定造诣。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三等侍卫,寻晋一等,武官正三品。 妻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赐淑人,诰赠一品夫人,婚后三年,妻子亡故,吴江叶元礼亲为之撰墓志铭,继娶官氏,赐淑人。妾颜氏,后纳江南沈宛,著有《选梦词》“风韵不减夫婿”,亡佚。纳兰性德死时,年仅三十一岁,“文人祚薄,哀动天地”葬于京西皂荚屯。有三子四女。一女嫁与骁将年羹尧。 纳兰性德与朱彝尊、陈维崧、顾贞观、姜宸英、严绳孙等汉族名士交游,从一定程度上为清廷笼络住一批汉族知识分子。一生著作颇丰:《通志堂集》二十卷、《渌水亭杂识》四卷,《词林正略》;辑《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陈氏礼记说补正》三十八卷;编选《近词初集》、《名家绝句钞》、《全唐诗选》等书,笔力惊人。 纳兰性德以词闻,现存349首,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悼亡词情真意切,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王国维有评:"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朱祖谋云:"八百年来无此作者" ,潭献云"以成容若之贵……,而作词皆幽艳哀断,所谓别有怀抱者也",当时盛传,“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纳兰词》传至国外,朝鲜人谓“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 纳兰词初名《侧帽》,后名《饮水》,现统称纳兰词。
初听还是斜刘海,再听已是地中海意思相近的句子?
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王国维《蝶恋花(之一)》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性德《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
纳兰承德为什么要改名为纳兰性德?
我们今天所称纳兰性德,并不是他的本名。他是改过名,他本名是“成德”,不是“承德”。因为纳兰公子身后所刻的集子署名“纳兰性德”,所以后人称他为“纳兰性德”。清史正史记载中也称纳兰性德。
可纳兰公子生前一直使用的名字为纳兰成德,他在自己的词作中自称“成生”,同时人们称他为“成容若”,他的信札也都署名“成德”。我们今天仍称他为“纳兰性德”是尊重已形成的习惯用法。
纳兰性德乳名来源
纳兰性德生前自署名为成德,以乳名而来。他使用过的名号也多:字容若,号楞伽山人,还署过耒中、鹅梨等别号。他的乳名有一考证,不叫“冬郎”而叫“成哥”,学名便叫做了“成德”。
“冬郎”乳名的推断来源于纳兰性德自作诗句:“冬郎一生极憔悴,判与三闾共醒醉”,认为自称“冬郎”就是乳名。
而不同的考证认为,冬郎乃唐代诗人韩偓的乳名,“冬郎憔悴”已成文学典故,纳兰性德用典于诗中,而非诗中以乳名自称。
启功先生说:“有清旗下人乳名率以‘哥’称……称女子之未嫁者曰‘哥哥’,称少男为‘阿哥’,如汉人之称少爷。其后欲别于汉人之习称。则改‘哥’为‘格’,仍读作阴平之声。既不作古韵之声,又不作北方音之阳平”。(《饮水词人夫妇墓志铭》)
此在说明满族人男孩儿的乳名,多有以“哥”称呼的习惯,或以名字缀一“哥”字,或以排行加“阿哥”而称之。纳兰性德的乳名应该是“成哥”,学名便叫作“成德”。他给儿子取的乳名为“富哥”,长大后的学名便称作“富格”,情形是一样的。
根据纳兰性德的恩师徐乾学在纳兰性德去世后写的墓志铭看,纳兰性德因与皇太子避名讳,而改名为纳兰成德。此说也有诸多考证认为不成立。据《清皇室四谱》记载,康熙所立皇太子乳名“保成”。“成德”与“保成”两个名字说不上犯名讳。
康熙朝以“成”字为姓为名的满汉大臣为数众多,无一因“避嫌名”而改名字的例子,如满官富成格,汉官范文程之子承荫、承谟、承勋,以及成克巩、成性等等。
为何唯独成德要避改名字?所以太子保成有可能被称为“成阿哥”或“成哥”,触犯太子名讳可能发生,这样皇太子与明珠的儿子小名都叫“成哥”,这样就必须改了。
后皇太子保成又改名为胤礽,所以在正式名字改为“性德”之后,朋友们仍依以前的习惯称他为“成子”、“成君”、“成容若”。
满族人的起名习俗
成德,含有成就道德,做文人圣者的意思;性德,含自性有德的意思,慧根善缘,比“后成之德”的内涵更丰富,含义更好,其实是一个更好的名字。这是从汉文字的意思上讲。但当时满族习俗是使用满名的,性德、成德都是满名韵汉文音译。
但纳兰性德的父亲明珠精通满汉文字,给儿子起的名字满语意好,汉文译名其意也好才是。事实上到明珠一代,孩子们的名字满汉文意都比前辈讲究多了。满族人与蒙古人姓名习俗相同,姓与名不连用。纳兰是姓,性德是名。把纳兰性德连用成姓名是汉人的习惯。
以性德家族为例,自他始祖到曾孙十三代人都是用满名:始祖星根达尔汉,一世祖席尔克明噶图,二世祖齐尔克尼,三世祖杵孔格,四世祖太杵,五世祖杨吉努,六世祖金台什,本生祖尼雅哈,伯父郑库,父明珠,弟揆叙、揆芳,子富格、富尔敦、富森,孙瞻岱,曾孙达洪阿。
性德、成德也是满名,有多种意思:诸如天马(一种小动物)、小树、星宿之心宿商星、你跟前的,等等。满文诞生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历经了30多年的使用检验,在完成其使用的同时,也暴露出“一字多音”等自身缺陷。
崇祯五年(1632年)出现了新满文之后,老满文并没有马上停止使用。直到顺治、康熙时期,新老满文混用的现象仍存在。满文为拼音文字,没有四声之别,用老满文写“成德”和“性德”的第一个音节的因素形状比较相似。
加上纳兰性德一家结交汉族人士,几乎都是江南人,发音极易混淆,由读音译写成汉字后,容易出现误差。再于汉人读写中约定俗成,所以成德、性德可能是同一个名字的不同译写,或是由家长先起了名字,随着孩子长大又将名字稍作改动再成汉音译。
现今对纳兰性德名字改变,多根据徐乾学所撰墓志铭中记载:“容若,姓纳兰氏,初名成德,后避东宫嫌名,改曰性德。”
皇太子胤礽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二月十二日出生,纳兰性德已过二十岁,要改名字早也是康熙十五年的事,那么起因更可能是其父明珠在宫廷内斗中的一段小插曲,否则不会因这点事把同为康熙近亲的正黄旗阿哥压制到改名字的程度。
从纳兰性德生前没有用过这个名字的实际看,这件事一定对纳兰性德在当年或之后的馆选失利之外,又是一个精神上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