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其七注释译文【100句精选短句合集】

励志句子
评论 2022-07-01 10:34:12 浏览

浪淘沙其七注释译文

1、觉得有用就点「在看」吧

2、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

3、第21首丨第22首丨第23首丨第24首丨第25首

4、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5、第01首丨第02首丨第03首丨第04首丨第05首

6、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7、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8、“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采用了张骞为武帝寻找河源和牛郎织女相隔银河的典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9、据张华《博物志》记载,汉武帝指令张骞穷溯河源,张骞乘槎而去,经月至一处,见城郭如官府,室内有一女织布,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后还至蜀中,方知已至牛郎、织女二星座。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上下联的开合关系。第一联由上而下,顺黄河奔流之势著墨;第二联以“直上”为转折,把人们的视线从“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顺视中拉回,从地下引到天上,从现实世界进入神话世界━━黄河连银汉,乘槎溯河源。全诗节奏有徐有疾,奔放而有宕逸之气。(原载《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余冠英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7月出版)。

10、第二句“水村山郭酒旗风”。“山郭”山城。指修建在山麓的城池。“酒旗”指古代酒店外面挂的幌子。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这里,诗人运用了列锦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进入眼帘的物象——水村、山郭、酒旗。这几个物象由大到小,不但表现出一定空间位置,突出了“村”和“郭”依山傍水的江南独有的建筑特色。特别是一个“风”字,不但增添了诗歌的动态感,而且更好地突出了“酒旗”,从而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人文气息。

11、⑴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⑵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⑶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⑷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上下簸动。⑸自天涯:来自天边。李白有一首中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古人认为黄河的源头和天上的银河相通(6)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

12、弯弯曲曲的黄河河流漫长,夹带着大量的黄沙,黄河波涛汹涌,奔腾澎湃,来自天边。现在我要迎着风浪直上银河,走到牛郎、织女的家门口。

13、永贞元年,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司马。一度奉诏后还京后,他又因《游玄都观》触怒当朝权贵而被贬连州刺史,后历任和州刺史。他没有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变迁。这首诗正是表达了他的这种情感。

14、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15、《浪淘沙》组诗共九首,此其第一首。就是刘禹锡穆宗长庆年间(821━824)任夔州刺史时所作。第九首末联云∶“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作者或许就是有感于屈原放逐沅湘间,为民作迎神曲《九歌》而作。

16、《浪淘沙·其七》唐代:刘禹锡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译文: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扩展资料:《浪淘沙》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共9首。第一首演绎神话传说,第二首用象征手法表现爱情经受磨难,第三首写世事流变之理,第四首写游子情怀,第五首描绘锦江风情,第六首揭示劳作与享受的不平,第七首描绘钱塘江潮,第八首写迁客情怀,第九首再写世事流变之理。这是民歌体诗,既通俗易懂,又纯正,无浮华之词。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浪淘沙九首

17、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18、译文: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19、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20、南朝遗留下的许多座古寺,如今有多少笼罩在这蒙胧烟雨之中。

21、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22、【浪淘沙其七注释译文】“九曲黄河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见唐·刘禹锡《浪淘沙》。淘:用水冲洗。簸:摇动。自:来自。这两句大意是:九曲黄河之中有的砂砾,它们随同黄河流经,经受了浪涛的冲洗和狂风的簸荡,从天涯一直来到这里。诗人歌咏九曲黄河中的黄沙,赞扬它们冲风破浪,一往无前的顽强性格。我们引用时可取其象征意义,歌颂与它们有着共同特点的事物或人们。

23、接下去诗人以一个对句铺写景物,似乎要将一颗愁心化入那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所以沈德潜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第三句写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24、第16首丨第17首丨第18首丨第19首丨第20首

25、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浪淘沙九首》: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26、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27、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28、一条黄河弯弯曲曲行至挟带着泥沙,

29、诗的第一句写的是潮水的气势,一个“吼”字便突出了涛声逼近的感觉。

30、诗的第二句描写了潮涨潮退的全过程,更加突出潮势的奔腾急遽。

31、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了心头。

32、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33、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34、下一句:头高数丈触山回。 意思: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 出处:《浪淘沙·其七》唐代·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译文:八月的涛声像万马奔腾般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了岸边的山石又被撞了回来。片刻之间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再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的照耀下如同洁白的雪堆。

35、此诗的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悍湍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著两岸的山崖。二两句,以“吼地来”和“触山回”相对照,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据《海宁县志·浙江潮略说》,钱塘江口有两座山,其南曰龛,其北曰赭,并峙于江海汇合之处,即所谓海门。

36、(原文)《塞下曲·其二》作者: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译文)夜晚林深草密,忽然刮来一阵疾风;是猛虎吧?将军从容不迫搭箭引弓;天明搜猎去,寻找白羽装饰的箭杆。发现整个箭头,深嵌入一块石棱中;(注解);①塞下曲――古代歌曲名。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②惊风――突然被风吹动;③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④平明――天刚亮的时候;⑤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⑥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⑦石棱石头的边角。

37、这是《浪淘沙》组诗的第七首,写的是八月十八钱塘江湖。钱塘江,又称为浙江。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形成的钱塘潮。钱塘潮以每年的夏历八月十八在海宁所见者为壮观。潮水涌来之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有如万马奔腾,成为古往今来自然界的一大奇观。

38、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39、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40、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

41、【浪淘沙其七注释译文】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诗一开头,诗人放开视野,由眼前春景而想象到整个江南大地。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写作上,诗人首先运用了映衬的手法,把“红花”与“绿叶”搭配,并用一个“映”字,从视角上突出了“江南春”万紫千红的景象。同时,诗人也从声音的角度,通过听觉,表现出江南春天莺歌燕舞的热闹场面。诗句中的“千里”下得很妙,也很分量,不但空间上扩大诗歌的审美境界,而且为后面的描写奠定了基础。

42、据诗中所涉黄河、洛水、汴水、清淮、鹦鹉洲、濯锦江等,或为辗转于夔州、和州、洛阳等地之作,后编为一组。有学者认为这组诗作于夔州后期,即长庆二年春(公元822年)在夔州贬所所作。

43、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虚数。

44、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45、鹦鹉洲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

46、今天在北池游玩,在碧波荡漾的湖上划船。波涛泛起阵阵涟漪,柳条纤细而轻柔。就这样一年又一年的过去了,白丝也悄悄爬上我的头。听着歌妓动听的歌声,就让我一醉方休。劝告你把酒杯满上,即使因为喝酒而病倒,也足够风流倜傥。见笑啦!

47、苏轼(1037─1101)宋朝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养的寒门地主家庭。

48、书:书写,题诗。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今江苏南京)紫金山时的邻居。

49、诗人歌咏九曲黄河中的黄沙,赞扬它们冲风破浪,一往无前的顽强性格。我们引用时可取其象征意义,歌颂与它们有着共同特点的事物或人们。

50、出自唐代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

51、浪淘沙其七古诗主题是写月十八钱塘江湖潮涨潮退的全过程。

52、永贞元年,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司马。一度奉诏后还京后,他又因《游玄都观》触怒当朝权贵而被贬连州刺史,后历任和州刺史。他没有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变迁。这首诗正是表达了他的这种情感,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53、浪淘沙(其七)原文:

54、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55、第26首丨第27首丨第28首丨第29首丨第30首

56、诗由开头的动态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当潮水退出海门之后,汹涌的波涛以另一种形态展示出它的气概—一波涛卷起的沙堆似座座雪堆。以潮去后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衬托出八月潮吼地而来、触山打游的壮观场面。

57、牵牛、织牛:即牵牛星、织女星。古代神话把这两颗星宿说成牛郎、织女,他们结成夫妻,住在银河两岸。

58、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体现了大潮的雄伟壮丽,描绘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意思是: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

59、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汇总更新中......

60、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

61、这一首诗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62、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63、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64、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浪淘沙九首

65、鹿柴王维〔唐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译文及注释译文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注释鹿柴(zhài):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但:只。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复:又。更多知识点可关注下北京新东方小学全科教育的小学语文课程。

66、浪淘沙(其七)原文: 中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67、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68、九曲黄河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69、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70、②〔八月涛〕浙江省钱塘江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潮水大,潮头壁立,汹涌澎湃,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

71、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

72、辽阔的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73、赏析古典诗文,聆听先贤心声,感受如画意境!古诗文赏析,与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74、这首词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75、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76、这两句大意是八月潮水吼地而来,潮头高达几丈,触山之后又退回大海。诗人把潮水描写得似乎是一个富有强大生命力的猛兽,它吼地而来,触山而退,活灵活现。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

77、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悍湍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著两岸的山崖。二两句,以“吼地来”和“触山回”相对照,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

78、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79、译文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

80、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遮:遮盖,遮挡。

81、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82、成畦(qí):成垄成行。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83、“浪淘沙”应该是词牌名,所以这是某位词人写了一系列的《浪淘沙》,或者作为连贯的曲牌名演唱歌词,分为其其二一直到后,其就是其中第七首作品。

84、(作者)刘禹锡(朝代)唐

85、浪淘沙·其七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浪淘沙》其写的是八月十八钱塘江潮。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以“吼地来”和“触山回”相对照,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第四句由开头的动境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当潮水退出海门之后,呈现在诗人面前的是波涛卷起沙堆似雪堆座座。

86、永贞元年,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司马。一度奉诏后还京后,他又因《游玄都观》触怒当朝权贵而被贬连州刺史,后历任和州刺史。他没有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变迁。这首诗正是表达了他的这种情感,有学者认为这首诗就是长庆二年春(公元822年)作者在夔州被贬时所作。

87、浪淘沙(其七) 原文:

88、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89、④〔海门〕江海汇合之处。

90、文臣不爱钱,说明文官不会因为贪污受贿而做出违法犯纪、有害民生之事武臣不惜死,说明军官在打仗的时候不会因为怕死而投降、溃败。两者一者是朝纲一者是征战(打仗的能力),是一个朝代长治久安的基础,这两者可以,则天下太平。

91、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

92、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93、这首诗通俗易懂,常见诸儿童读物。刘禹锡写诗常借物抒情言志,牛郎和织女是天上的星宿名称,和高高在上、距己遥远的朝中之位相似。刘禹锡本在高处任职,由于谗言遭到贬谪下放的不公待遇,但诗人为苍生造福的社会理想永不改变。刘禹锡渴望回到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位,有一番作为,纵然是恶浪频袭也不改入世的初衷。由此可见,诗人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多么让人欣羡!这首诗用夸张等写作手法抒发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气势大起大落,给人一种磅礴壮阔的雄浑之美,一不留神就会落后于诗人的思路。

94、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又名钱弘)所建。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95、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96、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贞元(唐德宗年号,公元785~805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

97、第三句以“须臾”承接第二句,由开头的动境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当潮水退出海门之后,呈现在诗人面前的是什么呢?汹涌的波涛以另一种形态展示出他的气概——波涛卷起沙堆似雪堆座座。文字表面上看已不是写潮水,实际上恰恰正紧扣起句“吼起来”,以潮去后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衬托出八月潮吼地而来、触山打游的壮观场面。全诗不事雕琢,流走飞动,而又紧凑洗练,显示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才能。

98、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99、南朝: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宋、齐、梁、陈政权。

100、浪淘风簸(bǒ):形容黄河风浪很大,汹涌澎湃。自天涯:从天边来,指黄河源长流急,如李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