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积极入世的诗句【100句精选短句合集】

励志句子
评论 2022-07-03 09:49:29 浏览

苏轼积极入世的诗句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在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时,选择我行我素,有一种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因为人生的风雨和自然界的风雨没有不同,都是一会晴天一会雨天,习惯就好。

3、“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4、面对这个问题,李白的选择: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则说:把酒问青天。屈原的天问是在被放逐后因为内心彷徨而对古代先贤、天地万物发出的疑问。李白则是受人之托,写一首问月的诗,而苏轼,则是有感而发,发自肺腑之情,故而感人至深。

5、苏轼贬官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是其创作的高峰时期。当时在黄州苏轼有一个朋友,叫做张怀民,张名梦得又字偓佺,当时也贬官在黄州。他在黄州的江边建了一个亭子,苏轼帮助起名为:快哉亭。苏辙在《黄州快哉亭记》专门记录了此事:

6、老街前几年去镇江游玩时,专门去了长江边上的北固山,北固山并不高,但是山上有不少古迹,甘露寺和多景楼今天还在,置身其中闭目遐想,似乎还能感受到文人墨客的音容笑貌。

7、的宦海风波和人生挫折铸炼了诗人宏大旷达胸怀。

8、■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春宵》

9、此诗表达的人生主题是——行走。人生都在行走,人世都在变化。人的四处奔走,就如飞鸿踏雪。偶尔在雪地上留下的几处印痕,可在行走的过程中你又能完全记得么?就算自己记得,那滚滚向前的时光之轮也会将其尽数抹去,迹。如诗中所列:渑池僧舍的老僧已经不在,题诗的舍壁已被毁坏。可人之多情,人之苦恼,就在于人有记忆啊!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可“我们”当年赴京赶考时因为路途的遥远,人困马乏的那些记忆,现在都还记忆犹新呢。

10、【苏轼积极入世的诗句】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描写酒的诗句有: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纵笔》醉眼有花书字大,老人无睡漏声长。——《夜直玉堂》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賸吾。——《纵笔二》

11、■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望江南·超然台作》

12、苏轼在诗歌创作中,能凭借生花妙笔,描绘出清新脱俗的意境。如《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橙黄橘绿”四字把寒冷的冬季写得充满生机,不同凡俗。

13、(2)田姝.苏轼(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

14、很显然,苏轼集前人之精华为己所用,化为别具一格、内涵深刻的诗句。婵娟意指美好,苏轼希望天下人共享美好的时刻,情谊长久,永远平安。

15、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6、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17、黄庭坚也常合制香品,苏轼对黄庭坚的香品十分赞赏。黄庭坚也曾以他人所赠的《江南帐中香》为题作诗,写道:“百炼香螺沈水,宝熏近出江南。”苏轼则和之为:“四句烧香偈子,随香遍满东南,不是闻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

1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王勃对朋友的祝福。苏轼的这句诗与此有相似之处,却又更深一层,从朋友拓展到天下人。月亮,是诗人们诗词中经常出现的话题。张九龄曾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人们描绘了一幅绝美的中秋夜画卷。而杜牧在诗中表达的观点与李白更为相似。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杜牧期盼年年平安,一起欣赏同一轮明月。

19、“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积极旷达的人生观。

20、婉转深沉皆浮云,人间有味是清欢。

21、■人间有味是清欢。——《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22、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2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4、苏轼从杭州被调任密州,虽然是被降职了,可苏轼并不懊恼,因为这会离苏辙更近,兄弟团圆也就方便些。

25、凭高眺远,见长空,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26、苏轼因仕途坎坷曾经想避世遁俗,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终于没能做到归隐山林。在岭南时,苏轼的内心正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两难的心境之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是这种两难心境的形象描述。

27、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和子由渑池怀旧》

28、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29、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他被贬到黄州。这件事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大的打击。在他却能身处困境而老当益壮,始终保持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

30、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31、该词构思奇特,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上阙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阙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苏轼仿佛在与明月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美学的盛宴。苏轼既标举了“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在老庄思想的排遣下,苏轼豁然开朗,心中的波澜也平息了。

32、许多不公平的经历,我们是无法回避,也无从选择的。我们只能接受已经存在的事实并进行自我调整,因此,人在无法改变不公和不幸的厄运时,应放平心态,坦然接受。

33、(7)陆林.宋词(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

34、劫后余生以后,虽然苏轼的内心忿懑而痛苦。但他的作品却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这首词作于黄州之贬的第2年,即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九月。李白有诗云:

35、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36、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37、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38、■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晁错论》

3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0、遥想当年的周郎名瑜字公瑾,小乔刚刚嫁给了他作为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手中执着羽扇头上著着纶巾,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一样。

41、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42、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43、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家庭的苏轼年轻时学孔子,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深以为然,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引导,他积极进取。在文学上,苏轼是一个天才:七岁知诗书,十岁有“当时之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为他指引了一条十分明确的入世之道。苏轼二十一岁同父兄进京应试,一举创下了北宋科考高分的惊人成绩,受到欧阳修、韩琦等重臣的赏识和器重,欧阳修曾赞叹:“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次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

44、【苏轼积极入世的诗句】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45、■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46、以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

47、■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春景》

48、寓娘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49、正是因为东坡和子由一起长大,一起读书,一起参加科举考试,他们之间的关系为亲密,手足情深,他们兄弟之间友爱的深厚程度,感人肺腑。而苏轼很多经典名作,都与子由有关。难怪林语堂会说,往往为了子由,苏东坡会写出好的诗。

50、苏轼在这首词里借景抒情,词的浪漫不输李白,词的情真意切,不输婉约派词人。多才多艺的东坡先生,让这么多人欣赏、喜欢、崇拜,名不虚传。

51、这本《苏轼传》中不但收集了苏轼的诗词作品,还记录了很多关于苏轼的奇闻轶事,能让我们了解他坎坷的人生和豁达的胸怀。

52、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

53、人这一辈子,有些事是出乎意料的,有些事是情理之中的,有些事是难以控制的,但无论发生什么事,都别忘了时刻保持积极的心态,得失了无忧,来去都随缘。

54、广阔的水面十分明净,山峰翠绿的影子倒映其中。忽然江面波涛汹涌,一个渔翁驾着小舟在风浪中掀舞。见此不由得想起了宋玉的《风赋》,像宋玉这样可笑的人,是不可能理解庄子的风是天籁之说的,硬说什么风有雄雌。

55、我个人觉得出世应该是远离这个尘世的纷纷扰扰,自得清净,隐居世外。入世就是努力读书考取功名报。我的解释没一楼好…………

56、正像到处飞的鸟类。到处飞是鸟的命运,各处奔波是人的命运,我们在哪里留下痕迹,停留何处,都是偶然,也是必然。

57、龙纪元年(889),唐昭宗李哗即位,司空图应诏当过中书舍人。后因病辞去官职,在华阴闲住。从这时起,朝廷曾几次徵召他当官,均以年老多病为由,没有应召。天佑二年(905)柳灿强徵他到洛阳,在朝见昭宣帝那天,他佯装粗野,堕笏失仪。柳灿知道他归栖之志不可屈,便放他回家。得知唐哀帝被害的消息后,司空图不食而死。

58、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59、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60、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61、这是一首送别词。作者为挚友钱穆父送别所作。

62、(4)张仁镜:《浅谈司空图及其诗论》(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63、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64、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65、苏轼和子由唱和的诗词很多,善于苦中作乐的苏轼,在给子由的诗词中,有很多绝妙的灵感。比如: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66、《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弟新。日啖荔枝三百棵,不辞长作岭南人。赏析: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杨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苏轼因仕途坎坷曾经想避世遁俗,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终于没能做到归隐山林。在岭南时,苏轼的内心正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两难的心境之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是这种两难心境的形象描述。

67、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68、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69、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人生的风雨和自然界的风雨也没什么区别,都会有雨过天晴的时候,任何风雨都有过去的时候。

70、来稿请投:shiwenxuexi@1com

71、入世和出世是相辅相成的,都是相对的来说,并不矛盾和排斥相悖,一个人尽管身不由己,降生在了这俗世红尘,如果一味的追求金钱美女,升官发财,珠光宝气,言语粗鲁等就显得太世俗俗气了,所以入世太过就俗了人,庸俗无品味,生活了无生气!可如果一味出世,自诩看破红尘,玩世不恭,吃喝嫖赌,正经事啥都不干,有的甚至隐居遁入仙道山林里,不食人间烟火样,我个人认为不妥,是自私自利、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不能为为社会为人民做出更多贡献,人生能有多大意义呢?所以出世太过,我认为人生毫无意义,白来世上一遭!

72、千里随行,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毅然气节不改,苏轼问她如何做到的呢?

73、不过,苏轼在中秋夜酒醉后写的这首《水调歌头》,影响力大,每个字都无可替代。或许,苏轼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是单纯地想给弟弟寄去一封书信,并未想过日后会流传千古。而且,很多人都忽视了这首诗的背景。可见,有着超群天赋的苏轼,他的诗词灵感也是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所有脍炙人口的诗词,都有一个共同点:饱含真情。

74、苏轼关于诗画要传神的见解,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技二首•其一》中:“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澹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在这里,苏轼本着“诗画一律”的原则,精辟地阐述了诗画创作中形似与神似的关系。绘画过分追求形似,则不能传神;作诗仅仅满足于摹写物象,意尽句中,也不是成功的艺术作品。诗画都要遗貌取神,抓住客观物象的本质特征,才能达到传神的目的,这就是诗与画共同的本质特点。

75、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樽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76、(1)王岳玮:《融汇儒道禅思想的司空图诗品>及其诗论》(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7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78、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79、其实,一个人只要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在任何境遇中都处之泰然,享受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80、乌台诗案历生死,佛家思想度己身

81、其意境清新。意境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它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苏轼用“境与意会”概括意境的含义,认为诗歌应有清新的、超尘脱俗的意境。他称赞欧阳叔弼的诗“子诗如清风,翏翏发将旦”。说其诗象早晨太阳出来之前的清风。他赞美朱逊之的诗“君诗如秋露,净我空中花”。意思是说,当眼昏病苦之中,忽得朱博士之诗,清冷如露,一扫病眼的错花。他赞美的诗“清篇带月来霜夜,妙语先春发病颜”。无论早晨的清风、秋天的白露或霜夜的明月,都是清新美好的。苏轼评价诗僧辨才:“平生不学作诗,如风吹水,自成文理。”赞美惠勤“新诗如洗出,不受外垢蒙”。赞美参寥“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等等,都是从“清新”这一审美标准出发的。

8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

83、读苏轼的词,可以医心;品苏轼的人生,让人奋发。

84、从影响上来看,他的诗品二十四则,采用形象化的手法和诗歌的形式,总结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特别是王(维)孟(浩然)诗派创作的经验,比较系统地探讨了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问题,赢得了后人很高的评价。《二十四诗品》在开创文艺批评形式方面有广泛影响。模仿之作,清代有袁枚《续诗品》、顾翰《补诗品》,还有马荣祖的《文颂》、许奉恩的《文品》、魏谦升的《二十四赋品》、郭麐的《词品》等。

8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86、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87、在王安石变法期间,欧阳修和苏轼都极力反对新法,在欧阳修外调以后,苏轼终于惹怒了王安石,见势不妙的苏轼也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秋(1074)调往密州,苏轼北上途经润州(现江苏镇江市),与孙洙(字巨源)、王正仲在甘露寺多景楼集会。东坡应约写下了这首《采桑子》。

88、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一作:人间;尊通:樽)——《念奴娇·赤壁怀古》宋朝:苏轼

89、该词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在这首词中,苏轼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立志为国建功立业,守护边疆的志向,不仅是他儒家入世理想的宣言,也成为宋词豪放派的开山之作。

90、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

91、苏轼和子由从小感情深厚,不曾想到中年的他们,离得越来越远。苏轼每次被贬,子由都会不断奔波,为哥哥争取机会。当年,他们的母亲去世后,父亲在京城为官。因为苏轼要到外地任职,子由便和妻子留下侍奉父亲。

92、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93、苏轼既坚持了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

94、苏轼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这从他豁达、开脱的性格,超然物外的处世方式便能看出来。苏轼虽然仕途坎坷曲折,但是他一直怀有积极入世的态度。因此,他虽然欣赏陶渊明,也向往隐居田园的生活,但是他不会选择逃避。

9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96、古人曾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正如“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97、依然一笑作春温。——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98、译句:回头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回去吧,风雨虽已停止天还未放晴。

99、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00、曾经亲密无间的两人,因为命运各奔东西,这无可厚非,都是偶然的事,所以不用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