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菱角的文言文【100句精选短句合集】

励志句子
评论 2022-07-05 10:28:02 浏览

关于菱角的文言文

1、全文甚至没有一个字对这个“北人”的性格长相的描写,但是读完,他强势蛮横、不懂装懂、愚蠢滑稽的样子却一下子跳到了我们面前,为什么呢?仔细品味对话,你会有所收获,环环相扣节奏紧凑的对话,是我们要学习的哦,除此之外,语言夸张也让人物的样子更加浮夸入木三分。

2、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他在酒席上吃菱角,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

3、但是如今的小学语文课文中,除了词串教学中出现“采菱”一词外,已经不再有采菱的相关内容了。江南富有情趣的采菱文化已经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我们班的学生80%是新市民子女,来自五湖四海。极少一部分学生在老家见过菱角,见过菱塘。20%是土生土长的无锡人,虽然生活在江南水乡,也品尝过菱角,却没见过菱叶、菱花、菱塘,以及采菱比赛、剥菱比赛等民俗活动。

4、(1)或曰:食菱须去壳。或(有的人、有人)

5、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有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菱角的壳儿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儿.”那人为自己的错误辩护说:“我并不是不知道(吃菱角需要去掉壳儿),(我)连壳儿一起吃,是想要来祛热啊.”问的人说:“北方地区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自己不懂硬装懂啊.

6、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7、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翻译:北方人生来不认识菱角的,(有个北方人)在南方当官,酒席上吃菱角,连角壳一起放进口里。有的人(就)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那人自己护短,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的原因是,想用来清热。”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回答说:“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仕于南方的仕什么意思?仕:官,做官席上啖菱的啖是什么意思?啖:吃。如生啖其肉或曰:“啖菱须去壳。”的或什么意思?或:有人其人自护其短什么意思?短:缺点,这里指自己的无知

8、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

9、下面一段对话即是关于食物的古文。食:吃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0、更有月明千顷、一时留。

11、走进童年,触摸心灵的故乡。童年应该是欢乐的,一如琦君的“摇花乐”。在这次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品尝菱角,读散文、古诗、民谣、古文,轻唱儿歌,充分体验到菱之乐。因为菱,童年有了纯美的记忆;因为菱,让江南水乡这个概念变得更亲切,而形象。学生通过学习与菱相关的文字,体验到采菱的童年趣事,自然而然地唤起了对水乡淳朴生活的向往,获得了一次情感与精神的洗礼。

12、译文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他在酒席上吃菱角,连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袒护自己的短处,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而不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13、(作者单位:无锡师范附属小学,无锡市新吴区南丰小学)

14、《幼学琼林》(朗诵视频+全文完整版)

15、土埋处处铁菱角,半夜经由未觉难。

16、小学学习中,关键点就是积累足够多的基础知识,为今后更高级的学习奠定基础。今天小学基础知识库就为大家分享中小学文言文阅读详解基础篇20:《北人食菱》!希望对老师教学和孩子学习有所帮助。欢迎大家转发、分享、收藏哦~

17、(4)小结:在旧时江南,水多菱多,采菱是寻常百姓人家的一件趣事。

18、煮熟再剥皮,生的不好剥皮,再说,及时剥完了再煮也会煮散。可以从它尾部那个小圆孔处开口比较好剥。千万不要用牙咬,因为那样很不卫生。菱角泡在水中细菌较多,我建议你还是煮熟了再吃,煮熟后的菱角容易剥皮,可用刀从中间切开,一挤果肉就出来了。

19、而:表示转折,此指却

20、夫(fú):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提示下文。

2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22、早梅迎夏结,残絮送春飞。

23、有个从出生以来就没有见过菱角的北方人。在南方做官,在酒席上吃菱角,连壳一起放到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要去壳。”他想掩盖自己的错误,于是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呀!”问的人又问:“北方也有菱角吗?”他说:“前山、后山上,哪里没有呢?”菱角明明是生长在水中的,那个北方人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24、有个北方人,自出生以来就没有见过菱角。后来到南方作官,(一次大家)坐在席上吃菱角,这个人连壳一起放到嘴里。有人提醒他说:“吃菱角要去壳。”他却想掩盖自己的短处,说:“我不是不知道要去壳,是想用来清热呀!”人家问他:“北方也有菱角吗?”他说:“前山、后山,到处都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25、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这个出生在北方的人)连菱角壳也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无知),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把自己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26、【关于菱角的文言文】仕(于):(在)官,做官。

27、菱角是标准的水生植物,它的花开在水面上,白白的,花朵凋谢后,花梗往下弯曲,让子房在水面下结果。果实成熟前,果皮呈红褐色,如果这时候就采收,果肉由于含水量多,煮出来口感水水的,不好吃;等果皮转成黑灰色时,果肉含水量少,煮熟后自然就粉粉的,好吃多了。

28、作为一名草根摄影爱好者,周末来到无锡锦园菱塘拍摄当地人采菱的情景。小小的菱角触发了我美好的童年记忆。想起童年每次品尝菱角的时候就会情不自禁地背诵起清浅的小古文《采菱歌》,会想起采菱的红船,想起一群小伙伴采菱的欢乐情境。

29、1:吃2:除去3:菱角生在水中却说是土中长出,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0、(3)“盈”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从“哥哥采盈盆,弟弟妹妹共欢欣”中你体会到什么?(采菱人满载而归,满心欢喜的心情)

31、(2)其人自护所短。短(短处、缺点)

32、(1)《采菱行》是刘禹锡谪居朗州创作的一首有影响的民歌体诗歌。当时的白马湖盛产香菱,每逢秋天菱角成熟的时候,城里的人们都争先来此采摘。刘禹锡的这首诗写的就是当时白马湖热闹的采菱情景。读读这两句诗,我们一起来揣摩它的意思。

33、《笠翁对韵》(朗诵视频+全文完整版)

34、三字经(全)音频+注音+注释+图文精美版

35、对话精彩,言见其人。

36、(1)这是小古文,大家第一次接触,你也许很想知道什么叫小古文。小古文就是那些短短的、浅浅的,读起来很好玩、很有味道的文言故事和文言经典句段。

37、可以的。这个痛风的患者主要是不能吃含嘌呤高的食物,其他的食物倒是没有什么禁忌的;一般不要吃火锅,动物内脏、海味、鱼虾类、豆制品等;。

38、淹留不知夕,城树欲栖鸦。

39、嫩剥青菱角,浓煎白茗芽。

40、菱角又名水栗、菱实,是一年生草本水生植物菱的果实。菱角有青色、红色和紫色,它的外形有些犹如牛头,有无角的,一角的,二角的,三角的,品种不同外形也不同,其果肉可食,嫩茎可作菜蔬。菱角的售价一般在3元~10元每斤不等。

4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果强不知以为知,就会闹出笑话,被人耻笑。世界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每个人的学识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虚心潜学,才能得到真知。

42、前面我们看到劳动的人们只是坐着普通的小船在忙着采菱,而这里这个小船装饰很讲究。你们能猜一猜坐在上面的人是什么身份?(贵族女子,穿着丝绸的衣服,她们是出来观赏风景的)

43、译文: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他在酒席上吃菱角,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

44、这个故事的喜剧果强,为什么呢?作者为“北人出丑”做足了铺垫啊,例如:生而不识菱却仕于南方;吃错了,强词一曰并壳而入为去热;漏出破绽后,继续掩饰“前山后山无地不有”,层层递进的冲突为故事带来了很多的趣味,这样的故事当然耐看了。

45、小庭亦有月,小院亦有花。可怜好风景,不解嫌贫家。菱角执笙簧,谷儿抹琵琶。红绡信手舞,紫绡随意歌。村歌与社舞,客哂主人夸。但问乐不乐,岂在钟鼓多。客告暮将归,主称日未斜。请客稍深酌,愿见朱颜酡。客知主意厚,分数随口加。堂上烛未秉,座中冠已峨。左顾短红袖,右命小青娥。长跪谢贵客,蓬门劳见过。客散有馀兴,醉卧独吟哦。幕天而席地,谁奈刘伶何。

46、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47、柳影繁初合,莺声涩渐稀。

48、【关于菱角的文言文】夫(fú)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⑥强(qiǎng)不知以为知也⑦。

4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50、温馨提醒:欢迎把古文卡片保存到相册,随时复习查看

51、(3)啖(dàn):吃。

52、东南风吹来暖洋洋,烟雨楼造在湖中央,

53、(2)喜欢这首民谣吗?说说喜欢的理由。

54、古岸开青葑,新渠走碧流。会看光满万家楼。记取他年扶路、入西州。佳节连梅雨,馀生寄叶舟。只将菱角与鸡头。更有月明千顷、一时留。

55、这是一个寓言故事,除了要从“北人”自护其短的盲目自信与不自知里警示我们自己之外,我们还可以学习作者的讲故事技巧。

56、采菱古诗。欣赏江洪的《采菱诗》:风生绿叶聚,波动紫茎开。

57、短:缺点,短处,不足之处。欲:想要。

58、答:①人人都有缺点,但不要掩饰缺点。②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③要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

59、食菱须去壳。北京去上海千里。

60、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61、青菱小,红菱老,不问红与青,只觉菱儿好。好哥哥,去采菱,菱塘浅,坐小盆。哥哥采盈盆,弟弟妹妹共欢欣。

62、走进语文,站在语文课程高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次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基于自身生活的经验与阅读,基于儿童的视野,自主开发了具有江南乡土特色的、贴近儿童生活的采菱课程,在教学中,小古文、古诗、民谣的学习均能紧扣文本,指导学生品味字词,想象画面,涵咏诵读,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实践体验,积累了丰富的语感,也积累生活的情感。这样的语文教学如成尚荣所说,“站在了课程的高度——走向开放、开阔,走向远方”。

63、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遍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

64、菱角生长在水中,而不是生长在土里,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65、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dàn)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fú)/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qiǎng)不知/以为知也。——《缘箩山人集》

66、菱:即菱角,水生植物的果实,鲜嫩时可作水果吃。

67、出自古文,《古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山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翻译: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什么地方没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比喻不懂装懂。

68、雨埋钓舟小,风扬酒旗斜。

69、(1)或曰:食菱须去壳。

70、新衫一样殿头黄,银带排方獭尾长。总把玉鞭骑御马,绿鬃红额麝香香。

71、绿蚁杯香嫩,红丝脍缕肥。

72、小学文言文引读∥北人食菱OR自护其短

73、荷叶团团团似镜,菱角尖尖尖似锥。

74、闲出乘轻屐,徐行蹋软沙。观鱼傍湓浦,看竹入杨家。林迸穿篱笋,藤飘落水花。雨埋钓舟小,风飏酒旗斜。嫩剥青菱角,浓煎白茗芽。淹留不知夕,城树欲栖鸦。柳影繁初合,莺声涩渐稀。早梅迎夏结,残絮送春飞。西日韶光尽,南风暑气微。展张新小簟,熨帖旧生衣。绿蚁杯香嫩,红丝脍缕肥。故园无此味,何必苦思归。

7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郑燮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

76、就职宴席其他(人)用来这个北方人想要遮掩自己不识菱角的短处。不懂就不懂,不要自欺欺人,要不然就会贻笑大方,更加出丑。有一个北方人从小不认识菱角,在南方做官。在一次宴席上吃到菱角,连壳一起吃进去。有人告诉他:“吃菱角应该剥去壳”他为了掩盖自己不识菱角的短处,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让她起到清热的作用。”那人问他说:“你们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山后山到处都有!”注:菱角是长在水里的。

77、殿前明日中和节,连夜琼林散舞衣。传报所司分蜡烛,监开金锁放入归。

78、鱼藻宫中锁翠娥,先皇行处不曾过。如今池底休铺锦,菱角鸡头积渐多。

79、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dàn)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80、(4)此坐:这是因为。

81、这篇文章说明的道理是:(用孔子的话回答。)

82、坐:因为,由于。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83、闲出乘轻屐,徐行蹋软沙。

84、《朱子治家格言》(朗诵视频+注音+译文完整版)

85、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86、揭示课题后,是走进采菱课程,体会江南韵味。

87、(3)第二句“锦”是指锦缎,绸缎。诗人用了哪两个比喻?成片的紫菱就像铺在水面的彩色绸缎,采菱女的船儿装饰得漂亮,就好像是穿梭在青青菱叶上的鸳鸯。多么美妙的比喻啊!

88、(2)第一句点明是哪一个季节,怎样的天气?秋日光指的是秋天的阳光。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是在秋天一个晴朗的日子来到了白马湖。从一个“平”字可以想象出什么?阳光照耀下的湖面是水平如镜。

89、坐:因为,由于。

90、虽无中岛霓裳奏,独鹤随人意自长。

91、菱,种于池塘中;叶浮水面,先开小白花;其实有角,有两有四;嫩时剥食,味极甘美;老则煮而食之。

92、《声律启蒙》(朗诵视频+全文完整版)

93、啖:吃。苏轼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94、不识菱角的人译文:有个从出生以来就没有见过菱角的北方人。他到南方做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这个人连壳一起放到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要去壳。”他想掩盖自己的错误,于是道:“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呀!”问的人又问:“北方也有菱角吗?”他说:“前山、后山上,哪里没有呢?”菱角明明是生长在水中的,那个北方人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95、此坐:这是因为。

96、(1)菱:即菱角,水生植物的果实,鲜嫩时可作水果吃。

97、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98、欣赏刘禹锡的《采菱行》: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鸳翔。

99、品读经典怡养品性suiyuan370284@1com

100、设计冲突,系好包袱。